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9课
我们正在讲因果的所依和能依。首先讲所依,所依分为十个方面,昨天讲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之间的关系,今天继续讲后面的部分。
阿赖耶识是不执著任何境与有境的明清分,
阿赖耶识没有任何执著,它既不执著外境,也不执著自己的心识,它是一种明清分。
从中起现五根识,眼识是认知色法却不起分别之识的部分。
从阿赖耶识中起现五种根识,眼识了知外面的色法,但它不起任何分别念。“这是红色、这是白色”是经由意识加工后才开始取舍辨别的,眼识自本体没有分别。五根识都是如此,无有分别。
同样,耳听声音、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感所触,都是指认知外境而不生分别念之识的部分。
因明、中观的观点也与此相同。五根识取外境时,本体没有任何执著和分别,就像镜中虽然显现色法,但镜子自身没有分别念。
从五根的显现境中产生或如实了了分明呈现相同于显现境的行相者,它既是法,也是意识。
从五根门的显现境中产生或显现外境的行相,从外境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种所取的法,因为外境所有的行相全部了了分明而呈现;它也是意识,是在五根识后面产生的。
即从外境的角度而言是法,从认知外境浮现行相的角度而言称为意识。
五根识先取外境,当然五根识不一定全部同时产生,五根识灭尽后无间产生意识,从显现外境方面讲意识是一种法,从了知外境的角度称为心识,也叫意识。
《经庄严论广释》中云:“意识即随前一外境之后相应产生之识或衡量隐蔽分外境的识,它既是境又是识。”
意识就是随着前面的境相而产生,或是衡量没有现前之外境的识,它既是外境又是意识。坚慧论师在这方面研究得很细致。
五根识及阿赖耶识,即由前面外境或者它们中形成各自识的六部分灭尽的无间分,就称为意。
此处与《俱舍论》中的说法相同。在因明中意根不是很好懂,其实就是前面的六根识灭尽后的无间分。比如眼睛看色法,眼识灭尽的同时,其他的耳识、鼻识尚未产生,以未产生的前一刹那作为因而产生的后一刹那的心识叫意。无垢光尊者将意识讲得非常清楚,这句话大家都应该记住。
《俱舍论》中云:“六种识聚已灭尽,无间之识即是意。”
六识聚灭尽后,无间的心识叫意。
以色法为例,当时不执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赖耶识与见色法之眼识二者停止下来,便立名为“灭尽”,接着,刹那间浮现出“是色法”的念头部分,就叫做意或者心;
比如见色法时,不执著外境的明清分阿赖耶识与见色法的眼识,这两者停止下来,就立名为“灭尽”,这时刹那间出现一种“是色法”的念头,这就是意。
因为刹那迅速取境,而不能详细加以分别,由此称为无分别念;
前面讲染污意识和意识时说,染污意识有辨别、有执著,意识没有执著、没有辨别,但这里刚才前面说浮现出“是色法”的念头,那么“是色法”的念头难道不是分别念吗?无垢光尊者给我们作了解释:因为当时“是色法”的意念特别快,无法详细进行分别,因此,可以称之为“无分别念”。
此处比较关键,看一次不一定能懂。无垢光尊者给我们讲得非常细致。本来这方面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里暂时不引用其他宗派的观点,我们只需将无垢光尊者的本意弄明白。
又因为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分别;
因为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分别。
随后所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称为能取分别。
随后产生细致的分别念、伺察意,所以称为能取之分别。
诸位瑜伽自在者认为:尽管第一刹那由意来认知,但如果伺察没有继续,就不会积累业。
诸位大德的观点:虽然第一刹那有意识的起现,有一种觉知,但如果后来没有继续观察、未以染污意促进作用,它就不会积累业。
如《斗追道歌》中云:
“斗追”是一位大成就者的名字,他所作的道歌称为《斗追道歌》。
“六境之识聚,不为执著染,无业无异熟,见净如虚空。”
这里六识聚指五根识与意识,不包括阿赖耶识。若六境之识聚不被执著所染污,它就不会积业,也不会有异熟果报,见到清净如同虚空般的境界——清净的虚空既不会造业,也不会积业。
意思是,有些大智者们认为,仅依靠六识不积累罪业和善业,但后来如果起了善或恶的念头,这时就在此基础上起了执著分别念。如因明中说,根识是无分别的,后来生起分别伺察意,对外境进行破立,然后开始产生执著,执著后就会造业。这里说“不为执著染”,如果为执著所染,比如我看见色法后,觉得这个色法非常好,然后对它进一步生起贪心,就被执著所染污了,这时会造业,也会有异熟果。
戊二、识积业之方式:
宣说此等识积业之方式:
那么,七识怎样造业,又如何积业呢?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粗念善恶欲界因”,粗大的善念和恶念是转生欲界的因——善念是善趣的因,恶念是恶趣的因。
“习气依于阿赖耶”,这些习气均依靠阿赖耶而成熟。
“无念明现色界因”,没有粗大的念头、没有明显的分别心识,安住于阿赖耶识的明现中,这是色界的因。
“无念一缘无色因”,在没有念头中一缘安住于阿赖耶,这是无色界的因,因为所修之禅定没有明分之故。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轮回的本性是不清净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在轮回中何时都没有脱离此二种障碍,它在一切时分障碍着我们获得解脱。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别念与善、不善业而堕入欲界;
粗大的好与不好的二取分别念、善业与恶业是欲界的因。
警惕禅修的歧途
未以证悟实相所摄之等持,也就是在对显现境不起分别的状态中修持,是转生色界之业,积于阿赖耶上;
未以证悟实相的等持所摄,仅是没有分别念,在一种明清的状态中安住,这就是转生色界的因。
有些人在禅修时,只是在不分别善与不善的明清状态中安住,心里比较舒服,没有任何执著,也没有什么烦恼,这会不会变成色界的因?我对此比较担心。诸位学人最好是在传承上师教言的指导下进行禅修。
遮止显现境后不分别任何法而修行,是转生无色界之因,
遮止所有的显现境,不起任何分别,在这种境界中修持,这就是转成无色界的因。
许多人会在早上起来后、晚上睡觉前打坐,打坐当然很好,但诸位行人是否具有传承上师的教言?如果没有传承上师的教言,只是早上起来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中坐半个小时,这不叫打坐,叫乱坐!什么念头都不产生,这只是无色界的因。
我并非没有依据,无垢光尊者这里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上师如意宝也再三破斥过那种在什么都不想的状态中安住的禅修。如果能认识自己心的本性,安住在胜观和寂止无分别的境界中,这是很好的打坐方式。然而,我十分担心有些汉地弟子会不会把打坐变成无色界的因?希望各位自己观察。
我曾问过许多人:“在打坐时,你是如何观想的?”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我就把所有的分别念全部断除,这样坐着很舒服、很快乐,不吃饭都可以。”这就是一种禅味。在《俱舍论》中也有提及,古代有些修行者过于贪执禅味,这不一定很好。这个时代修行人本来就很少,若因禅修而误入歧途那就特别可惜。因此,希望在大家打坐时,不要修三界轮回的因。
其种子存留在阿赖耶上。
整天一缘安住,其种子积在阿赖耶上面。这并非无垢光尊者的臆造,在《宝积经》中有相关的教证——
《宝积经·禅定品》中云:“以分别念所扰,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堕于欲界;
被分别念所扰动,以善、不善、中等的分别念修持,即是欲界的因。
那么,分别念不能修,无分别念也不能修,到底要修什么呢?其实,我们在认识心的本性时,虽然没有分别念,但有一定的止观双运之智慧,这在密宗的窍诀中讲得非常多,此处不再赘述。
心于何法亦不分别、不舍外境一缘修行瑜伽且远离证悟诸法体性者乃色界之行;
这里“行”是“因”的意思,也可以说“乃为色界之因”。心不分别、不舍外境,但远离诸法的证悟,只是遮止分别念而安住明清部分,这其实是色界的因。
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见外境之迹,数数而观串习熟练者流转于无色界。
不是色界的因,也不是欲界的因,遮止了外境所有的境现,再三地观修、安住,这种修法实际上是无色界的因。
此三者永远不能从此等三有中解脱,
“永远”是指很长时间无法解脱的意思,并非绝对无法解脱,因为每个众生都有佛性。
故当以正闻而闻法、以正修而串习。”
这是《宝积经》中的教言,精进的人,应该在具有善知识法相、精通教理的上师面前好好闻法,闻法后观照自心好好修法。
我确实担心许多人的修行会出现偏差,现在修无色界和色界之因的人比较多。有些新来的人,来到我面前献上哈达后,就在我的前面结金刚跏趺坐,开始打坐。这样打坐的形象比较多,但到底是打什么坐,我也不太清楚。
本论在十一品和十二品中讲了许多有关禅修的殊胜窍诀,按照这样认识心性的方式安住非常好,若不认识心性,光是“昏迷”可能不行。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着重破斥了安住在阿赖耶识和阿赖耶中的状态,说当代许多修行者把阿赖耶的明清部分或无色界的因执为自己的修行境界,在阿赖耶的境界中出不来。因此,我们一定要将相关概念区分开来——首先要区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其次要对无色界和色界的因作区分。那我们所修是什么呢?就是明清认识自心的部分。先断除歧途,然后进入正行的修法,这是我们应该重视、应该注意的事情。
戊三、宣说识位:
我们应该清楚,七种识都有对应的不同阶段。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分位,明现然不执著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一缘阿赖耶分位”,心识没有任何意念,是一种悠然的状态,这时不执著任何外境,一缘安住,心处于这样的状态中即是阿赖耶的阶段。
“明现然不执著彼,阿赖耶识明清稳”,虽然明现,但没有任何执著,非常明清而稳固,这是阿赖耶识的阶段。
无垢光尊者在下文的讲义中详细解释了这几种识。
如是对任何外境皆不分别,一缘悠然而住即是阿赖耶的阶段;明了觉知显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的阶段;
坦然安住,比较明清,没有任何执著,这是阿赖耶识。
当时了了分明呈现行相即是五根识的阶段;
觉知所明现之各自外境的色法、声音等,这是五根识的阶段。
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的阶段;
五根识灭了以后,第一刹那显现外境的所取,是意识之阶段。
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染污意的阶段。
第二刹那开始生起贪心、痴心,或是观察、执著,这是染污意识的阶段。原来意识很清净,如同明亮的镜子,但后来被执著所染污,所以称为染污意识。
以上即是七识聚。《菩萨地论》中云:“不与外境相系且不分别即阿赖耶之分位;与外境相系而不分别即阿赖耶识之分位;
此处阿赖耶识和阿赖耶之间的差别是以与外境有关系和没有关系来分的,与外境没有关系且不分别,是阿赖耶之分位;与外境有关系而不分别,是阿赖耶识之分位。
分别觉知各自外境之行相即五根识之分位;
分别觉知但各自不混杂,明清地了知外境,这是五根识之分位。
初分别外境,即意识之分位,后以伺察而生二取即染污意之分位。”
最初了知外境是意识之分位;随后进行观察,产生二取分别念,是染污意识之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