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8课
此外,从心性上存有轮回习气的角度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
从心的本性上存在各种轮回习气与种子的角度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
为什么呢?因为善、不善、解脱、涅槃之业本来就无有自性,但它能作为积累忽然所生之诸业的所依,即善不善业均依赖于它。
从实相上而言,善与不善、涅槃与解脱等,这些法的本体不存在,但种种习气阿赖耶能作为暂时产生业的依靠处,它可以成熟各种善业和恶业,换言之,善业与不善业全部依赖于阿赖耶。
阿赖耶之本体是愚痴的缘故属于无记法。
一些论典中也说,阿赖耶的本体是愚痴性、非明觉,所以被称为无记法。
有人认为阿赖耶不是愚痴性,因为它既作为所有五毒之所依,又作为涅槃的所依。这也仅是因为他们未懂得本义而已。
有些人认为阿赖耶不是愚痴性,因为它不仅是五毒的依靠处,还是涅槃的依靠处,这是由于他们对理论不精通、对阿赖耶的概念不明确所致。无垢光尊者下面破此观点。
为什么呢?此愚痴并不是指五毒中的愚痴,
我们学习论典时,若看到有些地方与其他论典中的讲法不同,千万不要马上妄下结论说“这里不对”,因为不同的经论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密意与目的。大家结合各种教证理证仔细抉择后才能圆融理解。
这里说,此处所说的“愚痴”并非五毒中的愚痴,那是什么呢?
而是以最初迷乱为轮回时的俱生无明而立名愚痴的。
五毒中的愚痴是未能正确取舍、颠倒因果的心态,此处说阿赖耶的本体愚痴是指最初迷乱的俱生无明。
所谓的“作为涅槃的所依”也需要观察。
刚才说“阿赖耶不是愚痴性,因其是涅槃的所依”,这种说法需要观察。
因为阿赖耶并不能作为本来清净与净除一切客尘之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及如来藏的所依,
获得佛陀智慧身时有两种清净:本来清净与净除暂时客尘的离垢清净,阿赖耶不能作本来清净、离垢清净及如来藏的所依。
因为阿赖耶仍然需要转依的缘故。
因为阿赖耶必须要转依,所以不能成为涅槃的依靠处。这在《大乘经庄严论》中也强调过,八地时阿赖耶识会转依为智慧,下面引用教证说明。
如《殊胜金光经》中云:“阿赖耶转依为本性法身。”
修行到一定境界时,阿赖耶完全转依为法身。
《四大灭尽续》中云:“阿赖耶净乃法界。”
阿赖耶清净后就是法界,所以,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身、如来藏的本体不能依靠种种习气阿赖耶。
这些道理比较深。麦彭仁波切说过,十地菩萨对如来藏的判断仍然模模糊糊,何况一般凡夫人。如来藏并不好懂,下面有教证说,菩萨对如来藏的了知如同夜间见色法一样。如果我们长期研究,理解起来或许会稍微容易一些。大家方便时,不妨参阅第三转法轮中宣说如来藏的《如来藏经》《大法鼓经》等十部经典,在这十部经中,佛陀着重阐释了如来藏的相关道理。
我们学习过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教典后,这些内容理解起来不是很难。比如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释迦牟尼佛在有些经典中说一切都是空性,但如来藏不空,这是为什么?
这并不难理解,第二转法轮时,将一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第三转法轮则主要以宣说光明为主。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明和第二转法轮所宣讲的空是现空双运,而非像黑白绳子搓在一样,所以三转和二转圆融无违。显与空的关系,诚如《心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总之,如来藏本体是空性,《楞伽经》中讲,佛陀在某些场合所说关于如来藏的内容,其中也有接引外道趋入佛门的密意。
种种习气阿赖耶不是佛性的所依,因为一切垢染于其中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或者与它(形相上)是能依所依的关系。
种种习气阿赖耶不是佛性的所依,因为所有垢染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或者和它是形相上的能依所依,并非是像瓶子放在桌上那样真正的能依所依的关系。
因此说,种种习气阿赖耶仅能作为有为法福慧资粮修道而成就菩提的所依而已,因为二资为道谛所摄,故安立为欺惑无常性,这也是由于它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所致。
种种习气阿赖耶可以作修道过程中的有为法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所依,因为二资粮是由四谛中的道谛所摄。从真正的智慧来观察时,它的本性是欺惑性、无常性,这也是由于二种资粮依靠种种习气阿赖耶的缘故。
若问:如果依靠它,则于其有害如何应理?
福慧资粮依靠阿赖耶,最后却对阿赖耶有害(意指种种习气阿赖耶最终会转依),这怎么合理呢?
答:这也是应理的,诸如依靠灯芯之油灯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
这是合理的,修道后习气逐渐清净,就像油灯依靠灯芯而燃烧,最终灯芯自己也会灭尽,或者如同火依靠木柴而自焚一样。
由于以依赖于阿赖耶之二资粮道而使轮回习气自净,尽除佛性与界性之垢,能现前真实如初安住的同时现量明了的菩提而称为清净缘。
同理,先以二资粮毁坏轮回的习气,净除佛性和界性上的垢染,这时真如最初的本性便能现前,也能现前菩提光明,所以称为清净缘。
最后能净之对治也毁尽,因为它是由心假立的遍计善法。
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均由道位所摄,是由心安立的,而非真正实有,依靠它们能暂时积累资粮、增长智慧,但最终对治法自身亦会毁尽,因为它是由心假立的遍计善法。
如《宝性论释》中云:“从现前菩提(一地)位开始,因为遣除道谛故。”
从一地开始,消除地道中的一切执著,所以对治法会自然灭尽。
《入中论》中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
焚尽所有的所知与执著,就像干柴最后全部会焚烧殆尽一般,心灭尽后现前最为寂灭的法身。
此等教证均可说明这一点。
若问:这样一来,阿赖耶上又怎么具有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呢?
有人问:若阿赖耶最终要彻底转依,那其上怎会具有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因为佛陀证道后也具有空性及三十七道法,它们也依于阿赖耶。
答:它具有佛地所摄之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而并非有道谛所摄之法,
佛地时,无舍空性和三十七道法等功德以增上的方式存在,这与《智者入门论》中的观点相同。比如三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念,在佛地时执著性的正念是没有的,但无缘的功德仍然存在;无舍空性,在有学道时有细微执著的空性智慧是没有的,佛地时具有完全了达诸法离戏论的空性慧。所以,佛地虽无道谛的空性,但功德以无缘和增上的方式存在。
因为彼等是究竟道位。
因为无论是无舍空性还是三十七道品,其功德在佛地时均至究竟圆满,这时并非什么都不存在,无缘与功德增上的部分是存在的。
种种习气阿赖耶也有不同名称,即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
种种习气阿赖耶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它们在不同的论典中有不同的解释方法。
也就是说,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为解脱依于它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
这里比较关键。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心性法界中,因解脱依赖于它,所以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这是从心性上安立的,心性法界就像虚空一样,依靠它,所有的地道功德都可以圆满。
因为轮回依于它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涅不同显现中的苦乐与功过。
依靠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可以现前迷惑的轮回,即轮回法也依于它,所以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涅的苦乐或功德过患等各种显现。
《宝性论释》中所引教证云:“无始终时界,乃为诸法处,具此故显现,众生与涅槃。”
无始以来心的本性、自性光明,其实是诸法的依靠处,依靠心性的力量与妙用,可以显现轮回和涅槃。
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
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就像镜子的本体。
阿赖耶识如同镜子的明清分;
阿赖耶识则如镜子的明清分(镜面)。
五根识如同显现影像;笼统观察外境或者对于五根的显现境最初浮现出“此法”的识,即是意识;
五根识如同在镜中显现影像。外境在五根前明然显现时,最初浮现出“这是什么”的识,对于眼根前所显现的色法、鼻根前所显现的香味等进行取舍而无明显的辨别,这种取境的心识叫意识。
其后对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
依靠外境产生不同的贪嗔痴,这是染污意。这一段比较重要,八识之间的差别许多人分不清楚。
有些前辈阿阇黎说:如果染污意没有观察,则六识聚不能积业,因为六识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
有些前辈高僧大德说:如果染污意未作观察,六识聚就不会积业,为什么呢?因为六识聚不包括在贪嗔痴任何一者当中,众生都是依靠染污意而造业。
此种说法也需要观察。
无垢光尊者不太满意,认为这种说法还需要观察,这里口气比较温和,没有直接破。
虽然在了知诸法自性者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众生因为具有愚痴,所以还是会积累不善业。
在真正了知万法自性的瑜伽士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六识聚不包括在贪嗔痴任何一法中,所以不会造恶业,但对没有了知诸法为空性的众生来说,由于具有不知取舍的愚痴,还是会不知不觉地积累恶业。
也就是说,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的有依根;
通俗而言,积累善业与恶业的途径主要是意根与五根的有依根。
能积是染污意、思善意与中等意。
能积是作者,即染污意识、思善意识与中等意识。
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
这样的业积在什么上面呢?积在阿赖耶上。
具有给这些业增加、积累、减少等留有余地作用的是阿赖耶识。
业积在阿赖耶上后,业的增加、减少或继续积累等,均由阿赖耶识运作。所以,因果的关系就像现代机器的运转需要很多零件互相作用一样,但其内部到底如何起作用,我们都不知道。
无垢光尊者将业分析得非常清楚。关于业果关系,现在许多人只知道“善有善报”,其实在《俱舍论大疏》中讲了业的各种差别,业又分为黑业、白业、杂业、定业、转业等。所有众生的业感不同,每一种都有其不同的分析方法,业有时间的差别、分类的差别、种子的差别,还有当时发心的差别、意乐的差别、加行的差别、究竟的差别等,有关业的分类差别等,我们都需要知道。在汉地长大的许多人,由于从小缺乏因果教育,可能在这方面存在许多疑惑:因果是否存在?前世后世是否真实存在?在这种情况下,用智慧来分析很重要。
如坚慧论师在他所著的《经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是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
意与眼等五根是造业的门,就像要进入房内需要经过一扇门一样。
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
思善、思不善、思中等之意识是作者,如同居住在小区内的人。
色等六境为所作;
色等外境是所作。
阿赖耶识留给机会;
阿赖耶识起到积累、减少等作用。
阿赖耶乃所依,如同处所或房室。”
阿赖耶是依靠处,如同房屋。大家应该反反复复思维这些道理,思维后会逐渐明白业的关系,这不仅对自身修行大有裨益,在为他人宣说时也能做到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