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7课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所依,是指业因果依靠什么。因果的存在方式及能依所依的关系非常重要,希望大家对业因果品深入研究并实修。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识积业之方式;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十、欲界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若问:彼等诸业依于何者、积于何者之上呢?
如果有人问:善业和恶业的依靠处是什么呢?
在《入中论》中,小乘、唯识宗与中观宗对业有不同的分析,此处讲到,业的依靠处就是阿赖耶。阿赖耶和阿赖耶识、染污意识和意识,这方面不太好理解,希望大家多看几遍。
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之间的差别,在无垢光尊者的《上师心滴》和《句义宝藏论》中有详细阐述。上师如意宝在《直指心性注疏》中,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以修行的窍诀来分析,通过他自己的修行体验来认定其不同点,而在本论中则是以理论分析。
于此宣说业之所依: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所依无记阿赖耶”,业的所依处、依靠处就是无记的阿赖耶。无记,即不偏于善,也不偏于恶,不偏于任何分别念。
“如镜无念本体上”,业所依之阿赖耶就像镜子的本体一样,没有任何分别念。
“不分别境明清识”,这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没有任何分别念,它是明明清清的,明清的这一分称为阿赖耶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的差别:阿赖耶是一种无记法,没有任何分别;虽说阿赖耶识也没有分别,但它主要侧重明清,将明清的这部分称为阿赖耶识。
“作现基故如明镜”,阿赖耶识作为现基——显现万物的基础或根源,就像是明镜(镜面)一样。无垢光尊者的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容易理解。在眼识、耳识等每一个根识上都有明清的部分,这个明清的部分就是阿赖耶识,但平时我们不说“眼识的阿赖耶识、耳识的阿赖耶识”,没有这种说法。阿赖耶识不偏于任何根识,就像镜子不偏于任何色法一样。换句话说,阿赖耶识没有自己单独的本体,它遍于各个识中。
“彼中取境五根识”,依靠阿赖耶和阿赖耶识显现外境时,眼耳鼻舌身五种根缘取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缘取外境的这部分即五根识。
“自体无念如镜像”,中观及因明的说法,五根识没有任何分别念,如果有分别念就不叫根识,而是意识。所以,在因明中也说,根识无有分别念,五根识的自体是无念的,就像镜中的影像一样。明清的镜子虽然显现各种外境影像,但没有任何执著,影像这部分对应根识。阿赖耶如同镜子的本体,镜子上的明清分(镜面)对应阿赖耶识,明清的镜面显现各种色相,镜中的这些影像比喻根识。五根识,即外境有各种不同的色法或声音,它就显现出不同的影像——眼识缘色法、耳识缘声音等,就像依靠五种不同颜色的外境而显现五种不同颜色的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之后开始产生取外境的意识,意识在认知对境的过程中刹那起现,它分为两种——执与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执著外境、辨别外境、取舍外境的是第七染污识,例如眼根显现色法后,开始想“这个色法非常好看,如果我得到的话该多么好啊”;不执著外境、不辨别外境的是第六意识。
按照下面的注释,最初在内心产生“这是柱子、这是瓶子”的概念,就叫“不辨别彼”——并非一点都不辨别,而是指认定“这是柱子”后没有产生贪嗔痴,没有喜爱或厌恶的心理,认定外境的刹那叫第六意识。在认定外境后,马上跟随外境生起贪心或嗔心,从这个侧面称为染污识。
这里将五根识、意识、染污识和阿赖耶识这八识分析得比较清楚,大家应用心体会。
轮回与涅槃的一切业均以种子的形式依存于阿赖耶。
此处“涅槃”即解脱之意,“解脱”与“涅槃”在藏文中是通用的。轮涅之法一般解释为轮回与解脱的法,或轮回与成就的法。
轮回与涅槃的一切业,或者说清净和不清净的各种业,比如色身的相好庄严等功德及无明烦恼,均以种子的形式依存于阿赖耶上。
《文殊净智经》中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涅槃清净基。”
阿赖耶是一切的根源与本基,不清净的轮回法和清净的涅槃法全都依存于它。
也就是说,在真如法界中所谓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的无记法。
在真如法界中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的无记法。从现相上讲,阿赖耶分两种——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和种种习气阿赖耶,下文会进一步阐释。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将这两种阿赖耶分析得比较详细。
从依于其上或其本性中觉性本是无为法自性任运自成的角度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
在法界的清净本性中具有属于无为法的本来觉悟的觉性,它任运自成而存在,本体无生无灭,从这个角度称其为真如阿赖耶,即本性真实义阿赖耶。这里接近密法的说法,其实显宗也有这种说法。《入中论释》中还讲到了因阿赖耶和果阿赖耶,这些名词大家应该懂得。
从无明作为基,轮回之法六识聚及习气依于它的角度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
本来觉性是明清的无为法,但众生以无明作为根本而迷惑,迷惑后出现八识聚,从八识聚及习气依赖于它的角度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
有些法师这样描述阿赖耶与业:“阿赖耶就像是一块石头,业就像是在石头上放饼干。”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业的存在方式算不上是什么奥秘。业之能依所依的关系是以比较复杂的方式存在的,并非像在桌子上放瓶子那样。我们要明白业的存在方式,并从理论上讲清楚,这样才能知道因果不虚的真正原因。
一切善不善自性有为法皆依靠它,因此显现各种苦乐。
善业和不善业都依靠种种习气阿赖耶,以善业获得快乐,以恶业感得痛苦。
也就是说,随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赖耶;随解脱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样依赖于阿赖耶,而它的离垢之果依于佛性。
离开一切障垢称为离垢之果,如同遮挡住太阳的云雾消散后的清净部分,能显现出其本来面目的功德,此离垢之果依于佛性。
广说彼等之理:
无记法的阿赖耶上,存在有轮回因果不善业、随福德分之劣善业、涅槃所离之因——随解脱分善业、现前所有证道之菩提业等一切业。
阿赖耶上存有轮回因果的不善业、随福德分之微小善业、随解脱分善业,以及能现前五道十地等的所有业。
道地所摄的一切随解脱分善业也是暂时的有为法,故以离因的方式依存在种种习气阿赖耶上,
地道所摄的随解脱分善业是暂时的有为法,以离因的方式存在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上,并不是像有人坐在凳子上那样的存在方式。下面会解释离因、离基、离果。《俱舍论》中以阿罗汉的烦恼为例讲了离因、离果,讲得比较清楚。
它的离果依存在如来藏上,如同云是遮障太阳的所净,消散部分依于太阳一样。
它的离果依存于如来藏上,如同太阳被云遮盖,云消散后现前了清净的果,这个部分依于太阳。同理,以前障碍依于如来藏,后来如来藏上的障碍已经离开了,现前的清净部分称为离果。
《宝性论》中云:“地依水依风,风住于虚空,
在《宝性论》中讲了离因离果的因缘及存在方式:地大依靠水大,水大依靠风大,风大依靠虚空。《俱舍论》中说,大地依靠水轮,水轮依靠风轮,风轮在虚空中,这是佛教关于器世界的说法。现在世间人也认为,我们的地球悬在太空中。
虚空则非住,风水与地界。
但实际上虚空并没有依靠风,也没有依靠地水。
如是蕴界根,依于业烦恼,业惑恒常依,非理之作意。非理作意者,依存清净心,心之自性法,不住于一切。”
同理,众生的蕴、界、根,依于业和烦恼,业和烦恼则恒时依靠非理作意,非理作意依于清净的心,但清净心自性的诸法不住于一切法——清净心是如来藏或真实义阿赖耶,阿赖耶和如来藏依于何者呢?什么都不依靠,其本性也是空性的。
如虚空般自性清净的心性上清净佛刹及本来具有的功德等无始善法界,以二种佛性的方式存在于离基中,
如同虚空般本来清净的心性上,本来具有清净的佛刹与功德。“无始善法界”是如来藏、真实义阿赖耶的异名,它以两种佛性的方式存在于离基中——本来存在的佛性及最终苏醒后的佛性。这些名词非常关键。
离基即是涅槃之所依。
离基是涅槃的所依。学完离基、离果后再分析比较好懂。
此处应当了知离基、离因、离果、所离四者。其中离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
我们应该懂得这四个名词。离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
许多人不懂如来藏的道理,有些人把如来藏当作一个真实常有的东西,有些人认为它是空无。我在讲《密宗断惑论》时提过,提倡治学的部分僧人和学术界学者,已经陷入分别念的网中,他们可能连一部完整的经论都没有学过,就凭自己的分别念写一些文章,所说的很多道理根本不符合经论,这样影响不太好。由于他们在世间有一定的名气,而世人对佛法的研究又不深,所以无论他们说什么,人们都信以为真。
这些人自己对教义不精通,认为我们佛教所讲到的如来藏不生不灭是受到《奥义书》及外道婆罗门教的影响。这怎么可能呢?释迦牟尼佛早就在《楞伽经》中讲过,为什么如来藏与外道的神我不同。汉地不少佛学院都开设了《楞伽经》的课程,佛陀在《楞伽经》中解释过自己的意趣,但有些法师好像根本没有看过这个问题一样,还认为佛教的如来藏思想是受到外道的影响,实在令人遗憾。如果按这种说法,释迦牟尼佛的第三转法轮和第二转法轮的意趣根本无法融合在一起,三转法轮的“有”和二转法轮的“空”,就像白色绳子和黑色绳子搓在一起。若未系统闻思如来的教法,可能连讲经说法的法师也很矛盾。希望大家深入闻思佛法,这很重要。我经常想,应该面对面跟这些人交流一下,不是以嗔恨心辩论,而是用各种方法劝导,可能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帮助。
离因是指能清净如来藏上一切垢染的随解脱分善道;
如来藏在显现上有些垢染,这些垢染要依靠随解脱分的善道来清除,此善道即称为离因,即离开垢染的因。
离果是指如来藏远离一切垢染后现前功德;
所有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全部离开后,现出了如来藏本有的本来面目与功德,这叫离果,就像太阳完全从云层中出来一样。
所离是指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习气。
所要离开的是什么呢?就是众生在迷惑中所显现的、在种种习气阿赖耶上存在的八识聚及习气。
这些按照密宗而言,共称为净基、能净、净果、所净四种。虽然名称不同,实际意义上是一致的。
密宗,尤其是《大幻化网》中把它们称为所净、能净等,实际上意义相同。
在这样的本性中,不清净的轮回之因及识聚和随解脱分的一切有为善法均以无有能依的方式长久依存于无明自性之种种习气阿赖耶。
无垢光尊者的这些分法很重要。益西堪布在《定解宝灯论新月释》等讲义中,将宁玛巴自宗不同的观点讲过很多次,我曾在许多场合也提过。在座诸位中,真正通达宁玛巴自宗观点的人有多少呢?
宁玛巴自宗像如意宝般珍贵的论典,我已尽我所能地为大家做了翻译与宣说,在短暂的人生中还是为大家做了一点事情。然而,如果大家不重视有意义的闻思修行,却始终做些无意义之事,我觉得比较遗憾。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每一句话都很有价值,但缺乏信心和智慧的人可能会觉得,他们的语言跟《甘孜日报》上面的语句没有什么差别。
从涅槃功德依于它的角度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又名为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宝珠般功德任运自成、无垢、无离垢、本来光明身智无合无离之密意实相;
从涅槃功德分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在大圆满中经常讲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像如意宝一样远离一切垢染的本性,这是从功德所依分方面讲的。
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说,虽可立名为如虚空、无相、空性、无为法等,然而并非是无有一切的断空,而是任运自成身智光明之意趣,也是解脱一切轮回法的空性。
从自性清净分而言,虽然取的名字不同,如虚空、无相、空性、无为法等,但并非没有一切法的断空,而是身智光明全部具足,也是解脱一切轮回的空性,此处是指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
无垢光尊者下面讲作解脱因之理,引用了《涅槃经》《佛藏经》中的许多教证。本论不仅讲述了因果等前行法门,还讲了一些甚深的宗派观点。
《密严庄严经》中云:“皎洁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于世间,分别月盈亏。
清净的月轮本来没有任何缺陷,恒时无垢圆满,但因为时间的差别、星球的运行等因素,而形成了十五的满月与初一的缺月。
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
阿赖耶与如来藏无二无别,佛说如来藏也叫阿赖耶。我们在多年前讲《善解密意疏》时曾引用过这个教证,不知道当时听《善解密意疏》的人,今天还有多少人在听这节课,可能有十几个。
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力,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
不懂这些道理的愚者,以自己的习气力见到世间的各种苦乐,随后现前业和烦恼相。从自性清净方面讲,如来藏和阿赖耶功德圆满,但不知此理的众生仍然需要在世间感受痛苦。
自性净无垢,德如如意宝,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
阿赖耶和如来藏的本性无有垢染,其功德就像宝珠一样,从未迁变过,我们彻底知晓此理后方能得到解脱。
弥勒菩萨说:“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从阿赖耶或如来藏的本性上讲,既没有需要破除的烦恼,也没有需要重新建立的智慧。当我们见到了心的本来面目或本性时,就获得了解脱。
阿赖耶的异名也有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始善法界、如来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实相真如义、自性清净之真如、智慧到彼岸等;
阿赖耶有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如来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实相真如义、自性清净之真如、智慧到达彼岸等,其实它们的意义都是相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安立角度而已。
从所依之基、来源、离因等角度而立名为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