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6课
重视因果与修心法门
本论的前行部分或者说显宗部分讲得比较广,在藏传佛教中,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业因果和轮回痛苦被称为四加行,这四种加行对于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前行法门都称为修心法。
直至今日,我已翻译了许多甚深的密法,如《直指心性》《大幻化网》《上师心滴》等,以及其他大圆满法门。此外,我还翻译了诸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君规教言论》《修心八颂》《佛子行》《入菩萨行论》等修心方面的法要。我的翻译任务比较重,如果时间允许,我想在未来尽力翻译出更多修心法门。
闻思多年、对大圆满法具足信心的有缘者,从现在开始一定要修心,若直接爬到高处很容易堕落。因此,请诸位切勿放弃《大圆满前行》与《入菩萨行论》,否则修行不会成功。
前些时日,我在厦门看了一本书,是对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做的笔记,这其中讲述的修心法门极为殊胜。嘎单派和噶举派非常重视修心法门,怎样修心、怎样看破世间的道理很重要。
依止静处、依止善知识、如何观心等,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简单的修心法。修行人非常需要观修自心、打好加行的基础,否则,虽然学过大圆满和大中观的最高见解,但在对治烦恼时往往用不上,甚至容易造下恶业、误入歧途。
刚入佛门的人自不必说,必须从《大圆满前行》开始学习。对于那些对密法有信心,且已具备多年闻思基础的人,也一定要学习这部法。前段时间,我要求所有人都要看一遍《大圆满前行》,但据我所知,有一部分人以前学过、看过,自认为境界很高,所以这次没有看,认为“这是针对初学者的教言,像我这样的高僧大德根本不需要看”,这样确实有点可惜。我们要知道,华智仁波切听了多少遍《前行》?二十五遍!
我在厦门时,厦门大学的一位老师曾告诉我:“我反复研读了五遍《大圆满前行》,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收获。每当生起烦恼时,翻阅一点《前行》就能压制许多,我不敢说已经彻底摧毁了烦恼,但前行法门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如果连华智仁波切都要听二十五遍的话,我这样业力深重的人怎么不需要看呢?”
修心法确实很重要,许多人在修行时喜欢追求高深的法门,却忽略了基础法门的重要性,如果基础不牢固,到后面很可能会堕落。对此,诸位一定要谨慎。
我对中观、大圆满等高深法门信心很大,也很感兴趣,但我深知基础法门的重要性,因此,前段时间去朵芒寺时,我再三要求朵芒寺的僧人们每年都要学一遍《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朵芒寺中,有一位名叫拉雪堪布的老修行人,他对席布堪布等人说:“如今堪布提倡修心、重视加行,这表明堪布的修行很好。”这或许是他对我的谬赞。
早些时日,益西彭措堪布为汉族的道友们撰写了《因果明镜论》,请大家务必重视。因果极为重要,然而许多人对因果并没有生起深信不疑的定解,特别是一些汉地的佛教徒到了藏地后,整天忙于取法名、求灌顶,不重视基本的因果法门,这样一来,在他们面对外境时,往往无法有效地对治自己的烦恼。
无论你是初来乍到,还是已在学院闻思修行多年,我都衷心地希望你不要轻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大家不要认为“堪布是在对其他人说,并非对我说”,或误以为“堪布今天是在批评我”,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论你是什么身份,都务必要重视《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我曾提议大家在两个月内学习一遍《大圆满前行》,但听说有些人在两三天内便匆匆读完,是否只是眼睛浏览了一遍,而法义并未深入内心呢?我们应该边看边慢慢思维。若只是囫囵吞枣地读完,合上法本后,心中能留下多少印象?现在重新阅读还来得及。
华智仁波切曾说:“修心修心修自己的心,用四加行来修自心者,即使除了修自心以外没有造其他身语的善根,但除了趋入解脱,根本不会有别的去处。”
因此,我在此合掌诚心祈请各位:请务必重视因果和“罗雍”。“罗雍”在藏传佛教中是修心法门的称谓,嘎单派和噶举派的“罗雍”法门尤为兴盛。当然,我们宁玛巴也有以《大圆满前行》为主的很多修心法门。最近,在与其他堪布交流时,我也常常提及“罗雍”法门。
大家都非常重视《窍诀宝藏论》,但对前行的重视度似乎并不足够。我曾看到国外非常著名的纽西堪布所著的大圆满书中说:“《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是阐述宁玛巴修行次第最具代表性的论典。”我们作为宁玛巴的传承弟子,如果对自宗的修行次第一知半解,这显然是值得羞愧的。
你们是否对每天所讲的内容生起了真正的信心?当下的修行机会十分难得,许多护法神以“阿修罗”的形象来给我们护关,这样或许能将违缘转化为顺缘,从而更好地增上自己的修行。如果没有这种因缘,我们可能整天都在外面散乱。
今天要讲的业因果品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深信因果与轮回,并深入研究,请大家认真谛听。
业因果品分四: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结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略说本体:
若问:如是众生漂泊于痛苦的三有中时,感受各自不同苦乐是由什么形成的呢?
众生在三有中漂泊,显现并感受各种不同的苦乐,这是怎样形成的呢?
对此作答:是由业形成的。
众生所感苦乐的唯一因就是各自之业。每个众生的疾病不同、心情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千差万别的显现皆由自己前世的业力所感。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佛陀曾在诸多佛经中讲过,三界轮回所有的痛苦和安乐全部是由众生往昔各自的业力所产生。
众生各自不同的业力成熟为住处、受用、苦乐等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之果。《百业经》中云:“奇哉,世间由业生,以业绘苦乐,
所有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业所生,所以,业就像画家,以业力绘出众生各自不同的痛苦与安乐。
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造善业和造恶业都依赖于因缘,依靠好的因缘就造善业,依靠不好的因缘就造恶业,有了善业与恶业后,众生就会分别感受安乐与痛苦。
又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
这是《百业经》中的教证,经论中频率提及。即使只在佛前供养一朵花、一杯水,哪怕历经一百个劫,这些善业也不会消亡,当因缘具足时,果报必定会成熟。
这句教证内容非常深奥,请大家务必反复思维,尤其是初学者应深入理解其中所阐述的道理。以前学《百业经》时,大家对因果的认识还不错,现在许多人都忘了。要知道,今天造的善业与恶业不可能立即成熟,如果当下就能成熟,那就不叫因和果了,就全都直接成为果了。因果关系千差万别,有些业很快就能成熟,有些则需很长时间才能成熟,如同种花,有些花种下后三年才盛开,而有些则只需几天就能绽放。总之,大家对因果关系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
《白莲花经》中云:“业作一切如画家,业即是行如舞者。”
业能造作一切,既能让众生痛苦,亦能令众生快乐。业如同画家,能够绘画出各种人物和风景;业就像舞蹈家,在舞台上身穿各种各样的服装,表演形形色色的人——时而表演忿怒金刚,时而表演寂静本尊。业能为众生带来众多利益,同样也能带来诸多损害。
《摄菩提资》中云:“具三烦恼及无彼,随力修福解脱业,
具有贪嗔痴这三种烦恼的人,以及没有这三种烦恼的人,都应随力修行福德和解脱的业。
意故业故等流故,业作者大如种子。”
“意故”,是一种意识形态;“业故”,通过前面的业因产生后面的业果;“等流故”,业也是同行等流形态。所以,业就像种子一样能成熟一切。
甲二(广说自性)分二:一、修世间之法;二、修寂灭之法。
乙一(修世间之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断除之理。
丙一、略说: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行持十不善业与随福德分十善业是形成轮回之法。
行持十种不善业和随福德分的十种善业都是轮回法。其中,随福德分善业是善趣之因。
十善十不善是指什么呢?《宝鬘论》中云:“戒杀断盗取,远离他人妻,
这是身的三种善业:断除杀生、偷盗与邪淫。
真戒妄两舌,粗恶及绮语,
这是语的四种善业:戒除妄语、离间语、恶语和绮语。
彻底断贪心,害心与邪见,
这是意的三种善业:断除贪心、害心与邪见。
此十善业道,相反即恶业。”
这是十种善业,与此相反即是十种不善业。
以不善业形成恶趣痛苦,以善业获得善趣安乐。《念住经》中云:“不善恶趣受痛苦,善业善趣得安乐。”此外,《业分辨经》中云:“施主斗达之子婆罗门童子尼珠白佛言:
有一位施主名为斗达,他的儿子是婆罗门,名叫尼珠,尼珠请问佛陀——
‘世尊,以何因缘而使众生长寿短命、健康多病、貌美丑陋、权势大小、种姓贵贱、受用丰乏、智慧高低?’
“有些众生短命,有些长寿,有些健康,有些多病,有些很好看,有些不好看,有些地位很高,有些富裕,有些贫穷,有些愚笨,有些智慧很高……为何众生如此千差万别呢?”以前法王如意宝讲到这里时,我对这个教证印象特别深刻。
佛告童子尼珠:‘婆罗门童子,一切众生由业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业,业之生住者,依业而分上中下、高低贤劣也。
佛陀告诉尼珠:“这些都是由业来支配的,由众生的业力所成而感受各自的业,依靠业而分为上中下、高低贤劣、富贵贫穷等。”
有些人抱怨自己命苦,其实只要略知因果,就知道这是因为前世没有造福德的原因,如果即生不造善业,来世还将继续感受苦果。
众生之业有种种、见有种种、行有种种。
众生的业各种各样,见解各种各样,行为也有各种各样。
以黑业转生于众生地狱、饿鬼、旁生中,以白业投生于人天中。’”
以不善业转生于三恶趣中,以善业转生于人天善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