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4课
在第三品分说六道轮回的痛苦中,地狱、饿鬼、旁生及人类的痛苦已经讲完了,今天我们开始讲非天(阿修罗)的痛苦。
丙五(非天之苦)分二:一、无乐之理;二、劝勉精进修法。
丁一、无乐之理:
诸非天亦无乐时,无义战争起嗔恨,
嫉妒天福不堪忍,沙场百般受痛苦。
非天无有快乐之时,他们常在毫无意义的战争中生起嗔恨。非天发起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嫉妒天人,对于天人的福报不堪忍受,由此发动战争,从而令自身在沙场上感受百般痛苦。
阿修罗自己内部互相斗争,看见三十三天的快乐与财富后为嫉妒怒火所迫(,难以堪忍)。
阿修罗看见三十三天的财富非常圆满,对他们生起极为强烈的嫉妒心,因此引发争斗。
有时在与天人作战的沙场上,遭受断头断肢之苦,或者被金刚、利矛、铁轮等击伤,有些丧命,有些感受濒临死亡的恐惧与痛苦。
非天时常与天人交战,由于他们的福报相对浅薄,要想伤害天人颇为困难,所以时常被天人的各种兵器所伤,有些因此丧命,有些感受濒临死亡的恐惧。
《亲友书》中云:“非天嗔恨天福故,心中生起大痛苦,虽具智慧以趣障,无法现见真实谛。”
非天时常生起嫉妒心和嗔恨心,由此引发巨大的痛苦,尽管非天拥有一些有漏的神通与智慧,但以他的趣障——六趣当中每一趣都有各自不同的障碍,阿修罗以其自身的障碍无法现量见到真实谛,因此,证悟声闻圣谛的阿修罗是不存在的。人间的“阿修罗”或天界的阿修罗,整天都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中散乱,无有现证真谛者。
此中所说的不见谛是指诸如声闻缘觉之见道,
无垢光尊者进一步解释,《亲友书》中说“不见真谛”是指声闻自宗,即阿修罗无法现证预流果等圣者四果。
并非是大乘见道。
并不是说阿修罗永远不能证得大乘见道。阿修罗无法获得小乘的见道,这在《俱舍论》中也有提及。根据大乘经典,有些福报较大的阿修罗,也有可能证得人无我和法无我,但小乘自宗不承认阿修罗能获得圣果,因为他们经常生起嗔心而处于战争中。
《宝积经》中云:“尔时说此法门,
释迦牟尼佛于某时宣说了《大宝积经》。
天、龙、非天、大鹏、人非人、大腹行等不可胜数之众生获得见诸法之无尘离垢法眼。”
此等众生都获得了见一切诸法的无垢法眼。这里就提到了非天,非天也可以获得大乘见道。作者引用此教证说明,上面《亲友书》中的观点是指小乘见道,而非大乘见道。
无偏闻思极重要
因此,应当通达诸乘之理。
我们身为学法之人,必须通晓大乘小乘的各类教义,否则,想要圆融地解释经论中的观点特别困难。例如,有些论典中说阿修罗无法现见真谛,有些佛经又说阿修罗可以见到真谛,这些不同观点到底该如何圆融呢?这时必须要依靠智慧来抉择,若未通达一切乘的教理,我们便无法做到。
现在部分法师仅听闻小乘的道理,但对其密意、内意、深意等可能也并未完全通达;有些法师仅学过禅宗或净土宗的一两部论典,对于释迦牟尼佛的其他教法则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解释佛陀密意就极为困难。
我们已经闻思过小乘、大乘及密乘的相关教理,一定要清楚佛陀的密意,对各乘之间圆融无违的特点也要无误地抉择,同时,我们还应遣除自己的怀疑。凡夫在看到佛经中的不同说法时,往往产生对错取舍的分别妄念,这样很容易误入歧途。
因此,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首先给我们讲的窍诀就是要无偏闻思,这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先通达任一教派的经论,然后再将不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正如此处所说,我们“应当通达诸乘之理”,然而,许多居士甚至包括出家人都未能通达,由于未通达诸乘之理,谤法、谤师等罪业便容易产生,这一点,对于修行人来说还是要注意。释迦牟尼佛的教藏如大海般深广,我们应尽力理解其大意,否则容易走入误区。
丁二、劝勉精进修法:
非天也是如此痛苦,所以,应当勤修正法。
故求善妙寂灭众,当速修持解脱法。
欲求灭尽一切烦恼的众生,应当专心致志地修持解脱之法,这非常重要。在华智仁波切的《前行》中,对非天之苦的阐述不是很广,《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修行次第较广的论典中,阿修罗的痛苦也讲得比较略。总之,阿修罗都很苦。
丙六(天人之苦)分四:一、死堕之苦;二、投生之苦;三、有漏乐苦;四、当修解脱法之摄义。
丁一、死堕之苦:
善趣中的天界也摆脱不了痛苦。
欲天处苦亦无量,放逸欲醉与死堕,
花鬘枯萎不喜垫,为诸亲友所舍弃,
见后生处生畏惧,天界七日难忍受。
在天人中,无垢光尊者首先向我们揭示了欲天的痛苦。欲天亦具有无量痛苦,因为他们整日放逸并陶醉于欲妙中,最终将出现死堕的相:花鬘枯萎;不再喜欢曾经的坐垫;被诸亲朋好友所舍弃;以神通看见后世的投生之处而产生畏惧心等。天人在七天中感受如此极其难忍受的痛苦。
如果从人间的角度来看,七天不算漫长,前两天我曾见过一位病人,他告诉我他已经病了四个月,极其痛苦。相对而言,人间的七天比较短暂,天人的七日格外漫长。我曾在《忠言心之明点广释》中描述过天人七日的痛苦,并将其换算成人间的天数,此处不再赘述。
如是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天众,
这是六欲天的天众。六欲天属于欲界,按照《俱舍论》中的观点,欲界、色界、无色界即是所谓的三界。欲界天有六个天界,色界有十七个天界,无色界有四个天界。欲界包括六欲天、非天、人间、地狱、饿鬼、旁生,所以欲界的“城市”比较大。
表面上十分快乐,实际上这种快乐也超越不出变苦、行苦的范围。天人濒临死亡时,身色不美,不喜宝座,花冠枯萎,天衣染垢,出现前所未有的汗水。
六欲天的天众在天界享受天福,他们的生活看似幸福美满,但其实也离不开变苦与行苦,他们在濒临死亡时,会出现死堕五相:
1.身色不美:天人曾经很美,但在死堕时容颜消逝,可能类似于我们人类年老后满面皱纹的样子;
2.不喜宝座:天人过去很喜爱自己的宝座,但如今他们却对此感到厌倦。有些修行人不喜欢坐在自己的座垫上,经常东跑西跑,可能是“死相”现前;
3.花冠枯萎:从前,天人花冠上的花朵十分鲜艳,此刻开始枯萎凋谢;
4.天衣染垢:原本纯净的天衣出现了污垢;
5.出现汗水:天人过去未曾出过汗,现在开始出汗了。
此时,被天界的伴侣抛弃,孤苦伶仃,心烦意乱,又以天眼见到将要投生之处而惊恐万分,昏厥过去。
这是天人见到死后生处时的痛苦。
这时,他的父母、亲友从远处呼唤他的名字并说:“愿你死后转生于南赡部洲人间中,在那里行持十善法,将来再投生到此天界。”一边说一边散花,之后就离去了。
这些天人也没有良心,平时一起共享欢乐,在同伴出现死相时谁都不管:“你马上就快死了,祝愿你能转生到南赡部洲好好行善,以后再投生到我们这里吧!”这时,他特别痛苦,孤独无依。同样,有些老年人在年轻时,身边围绕着许多亲友,然而,年老后连自己的儿女都不管他们了。
老年人在人世间的时光不会太久,在他们离世之前,我们应该好好照顾他们,否则,等到他们去世后再念叨“我的母亲、我的父亲”,那将毫无意义。老年人的心境与年轻人有所不同,他们的心胸或许显得更为狭窄,因此,我们应尽力为身边的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还可通过修法来饶益他们,为他们好好回向。
天人(于临终前)七天中感受此等死堕痛苦。《亲友书》中云:“天界虽具大安乐,死堕痛苦大于彼,如是思维高尚士,不贪终尽之天趣。
天人在世时虽然具有安乐,但临死时的痛苦完全超越了之前的快乐,所以,如是思维的高尚士们,不要贪著终将灭尽的天界安乐。
身色变得极丑陋,花鬘枯萎不喜座,衣染污垢身体上,前所未有汗汁流。天境天人已出现,天界死堕之五相,犹如地上临终者,所示一切之死兆。”
天人出现的这些死相,与我们地上的众生临终时显现的很多死相没有什么差别。
丁二、投生之苦:
梵天等处之色界,四禅诸天之众生,
往昔业尽堕下有,感受变苦而苦恼,
无色寂止业已尽,见后投生具行苦,
虽得善趣不可靠,善缘者当修解脱。
梵天属于色界,色界共包含十七个天界,无色界则有四个天界。当天人往昔的善业耗尽后便会堕入下界,从而感受变苦。无色界的天人寂止的业果穷尽后,他们能见到自己后世的投生之处,这可以称作“具有行苦”——天人因往昔的善业而享受天福,但与此同时,痛苦的因正在成熟。人间、阿修罗及天界虽是善趣,却并不可靠,因此,有缘众生一定要修持解脱之法。
世间许多人认为天人生活得非常快乐,从而发愿未来转生到天界成为天人,这是由于他们对教理的不通达所致。如此发愿并不究竟,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很重要。
从梵众天到广果天之间所有禅天的众生也是同样,死亡时,自己所拥有的安乐转变为趋入后有的痛苦。
色界共有十七个天界,其中,广果天在最上层,梵天在最下层,这十七个天界又分为一禅、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天的天人同样也摆脱不了死亡,而且他们的快乐很快会转变为痛苦。其实人间亦是如此,富裕的人或地位很高的人,外在有漏的快乐很容易转变成痛苦。
龙树菩萨亲口说:“梵众天等禅自成,光色威力虽无量,未证无我随眠性,死堕地狱无定耶?”
梵众天的光芒、容色及威力虽然无量无边,但他们并未证悟无我,他们相续中的随眠烦恼以隐藏的方式存在,一旦因缘成熟时就会生起邪见,出现死堕,有的甚至直接堕入无间地狱。这是色界天。
无色界众生虽然安住于一缘寂止中,死亡时也有趋入后世的行苦。因此,应当生起厌离心。
无色界的天人虽然寿命比较长,但他们恒常处于无有任何作意的一缘等持中,死亡时也具有行苦。所以,我们应对此心生厌离。
如《亲友书》中云:“轮回自性即如此,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于何趣皆不妙,
总之,无论是旁生、饿鬼及地狱,还是天、人及非天,六道轮回中没有一个好的投生之处。我们最好不要羡慕天人,发愿后世转生为梵天或任何天人都是不究竟的,因为天人最终还是会堕入下界继续受苦。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三界轮回的束缚中获得解脱。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指出,想要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的心即是真正的出离心,在这样的出离心未生起之前,我们必须精进修持。
当知乃为多害器。”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这些全都是损害自己的一种“器”。
丁三、有漏乐苦:
贪轮回乐诸众生,如爱火坑受苦已。
众生对轮回的贪执就如同有人喜爱火坑一样,终究只是受苦而已,非常可怜。除了愚笨的人以外,谁都不愿陷入火坑之中,因此,我们应当从如同火坑般的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
此外,(贪恋轮回安乐的众生)只会播下长出后世投生恶趣的种子,为四大瀑流(生老病死)所害而已。
生老病死的四大苦任何人都无法避免。
《致弟子书》中云:“痛苦火堆恐怖此世间,自矜安乐士生增上慢,
世间明明有各种恐怖和痛苦,但人们却自认为安乐,其实这只是增上慢而已——自以为很快乐、很了不起,事实并非如此。
彼令阎罗王开其大口,
众生就像生活在阎罗王的口中一样。
此为投生后世之树种。”
众生即便转生到无色界等天界诸善趣中,也只是播下后世的种子,待善趣的业穷尽后又要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中。
我们自认为很快乐,其实只是在阎罗口中生活,种下后世的种子而已,丝毫也不可靠。因此,我们不应羡慕暂时的人天福报,从三界轮回中获得解脱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