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3课
六道轮回的痛苦中,我们已经讲了三恶趣的痛苦,现在讲三善趣中人道的痛苦。人道痛苦有三根本苦和八支分苦,昨天三根本苦讲完了,八支分苦中的生苦讲了一半,今天接着讲:
七至廿六七日间,形成根肢汗毛等,
乃至三十六七日,体力增大且能动,
后束缚于骨穴中,业风所感倒头生,
险死苦如众合狱,生后接触如剥皮,
倘若为之作沐浴,则如宝剑刺肉瘤。
从第七个七日至第二十六个七日时,胎儿在母胎中逐渐形成身体的肢节、汗毛等;第三十六个七日时体力增大,能够活动。一般来说,除了诸佛菩萨的化身等在降生时是立着头降生以外,众生因业风颠倒,通常都是头朝下倒着降生,此时婴儿被束缚于骨穴中,险些死亡,感受了如同众合地狱之苦。降生后,由于新生儿的皮肤极其细嫩,与其接触时,婴儿会感受如同剥皮般的痛苦;为之沐浴时,婴儿又会感受如宝剑割肉般的痛苦。
出生时的痛苦,除了一些高僧大德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想不起来,但不论能否想得起来,处于母胎中及刚降生时,我们都曾遭受过这些痛苦。佛陀为我们揭示的生老病死的痛苦真实不虚。
住胎直至第二十六个七日之间,身体的支节、手指足趾、双目等器官乃至汗毛、头发、内脏、风脉明点、血、黄水、男根或女根等之间(十二)处皆明显形成,到第三十六个七日间体力增长。
十二处在第二十六个七日形成。
所有的男孩在母亲的右胁部位,面朝内,双掌覆面而住。女孩在母亲左胁部位,面朝外而住。
这和现代医学仪器检测的结果比较接近。通常,男孩的胎位是在母亲的右胁部位,面朝内;而女孩则位于母亲的左胁部位,面朝外。不过也存在特殊情况,比如母亲在怀孕时误以为胎儿是男孩,但出生后却不是。
随后由业力所感头足颠倒被夹在骨穴中间而降生,遭受了众合地狱般的痛苦。
胎儿在母亲腹中孕育十个月后便会降生。降生之际,因业力所感,胎儿的头和脚会颠倒,即头朝下被夹在骨穴中,似乎体验了众合地狱般的痛苦。在《前行》中讲到,母亲在分娩时,母子二人就算侥幸没有送命,但也已经感受到了濒临死亡的痛苦,文中还引用了莲花生大士的教证来阐述这一过程。
生后其身刚一被接触,好似剥皮一样,沐浴时,如同用宝剑刺肉瘤一样,感受无量痛苦。有关详细内容,当阅《阿难入胎经》。
婴儿出生后,在初次接触及沐浴时,会体验到如同被剥皮、被宝剑割肉般的痛苦,这些痛苦我们现在都想不起来了。且不说回忆前世,我们连今生的很多事也想不起来,因为入胎后有胎障,大多数众生都被胎障所蒙蔽。
前两天,慈诚罗珠堪布特地前往果洛州,去采访一位能够回忆前世的孩子,据说他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找到这个小孩。在采访过程中,小孩子将自身前世的相关经历讲述得十分精彩。由于众生的根基各不相同,有些人能在小时候回忆起自己的前世,然而我们许多人连童年的经历都想不起来。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提到,不仅是普通人,就连许多高僧大德、转世活佛,他们在今生也是从最基础的“嘎喀嘎阿”开始学习文字的。所以,我们不能自认为前世是很了不起人而轻视众生、随意欺骗众生,这样做很危险,因果不虚。
关于此等情形,《致弟子书》中云:“进入难忍充满不净物,十分狭窄漆黑之暗处,住于如同地狱母胎中,身体蜷曲需受大痛苦。
胎儿进入充满不净粪,且十分狭窄、漆黑的母胎后,如同住于地狱般,承受着身体蜷曲等极大的痛苦。
次受苦如硬器榨芝麻,一旦降生亦以恶业牵,感受此等难忍之痛苦,尔时不亡往昔罪业致。
胎儿在降生时,以恶业牵引而感受近乎死亡的难忍痛苦,但以往昔的业力所致不会死亡,还是会降生到人间。
沉于遍满不净物处身,为胎盘缠具有难忍味,此苦逼盛如伤痕复坏,正发呕时遗失昔记忆。”
这是生苦,如今我们早已遗忘。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讲得更细致,益西彭措堪布在《因果明镜论》中也讲述过生老死病的痛苦。
戊二、老苦:
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
不堪赞毁依手杖,食难消化体温失,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
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
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
如童脆弱无耐力,如油已尽灯速熄。
年老后,各种痛苦十分难以忍受,年轻时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所遇之事皆不悦意,不堪承受他人的赞叹和讥毁,行动需要依靠手杖,食物难以消化,体温逐渐丧失。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忆念不清痴沉眠”,老年人由于体力消退,故而行动困难,经常处于一种迷迷糊糊的状态。我想趁自己还没有迷糊之前多翻译一些经论,否则,到了年老时连自己的碗放在哪里都不知道。
“享用外境力微弱”,享用外境的力量越来越薄弱。许多人到了三四十岁时也有这种感觉,二十岁左右时,对任何外境的感觉很强烈,但这种感觉会随着年纪渐长而逐渐消失。上师如意宝曾在1996年带僧众耍坝子,那时我们特别愿意待在河边,但现在好像不愿意去,觉得躺在帐篷中边喝茶边说话是一种享受,这表明人老了以后享用外境的力量越来越薄弱。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对美味饮食有些反感,寿命在逐渐消逝,内心很害怕死亡,心识也非常迷乱,“如童脆弱无耐力”,像孩童一样脆弱,没有一点忍耐力,“如油已尽灯速熄”,如同油灯中的油已耗尽,灯火迅速就会熄灭。
人到了老年,由于韶华已消逝,所以体力丧失,关节变形,食不消化,因诸根障蔽而造成眼花耳聋、言语结结巴巴,忆念不清,从前所喜爱的外境、食物等也不像以往那样悦意,由于舌根功能减退而不像年轻时能品尝出饮食的味道,忧虑死亡而受折磨,犹如孩童般无有承受力,老年人有诸如此类的无量痛苦。《致弟子书》中云:
《致弟子书》中详细描述了老人的痛苦。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引用过米拉日巴的教证,十分形象地描述了极为难忍的老苦。
“尔后死主伸出衰老手,无可奈何为彼所擒住,满头白发露出诸獠牙,
死主伸出衰老的手,众生在无可奈何中被其捉住。意思是,死主令人们逐渐衰老,头发慢慢变白,牙齿纷纷脱落。即使有未脱落的,张口之后也如同魔鬼露出獠牙一般。
大笑之中捉住其头部。
人们在一种大欢喜中,不知不觉地被死主捉住了头部。
曾经,一位老妇人对上师说:“在死亡的征兆来临前,请您提前告知,好让我有所准备,认真修法。”一天,上师告诉她:“你长了许多白头发啊!”老妇人并未在意。一段时间后,上师对她说:“你的牙齿也脱落了吧!”她还是不以为然。某日,上师又说:“你现在马上快死了。”老妇人惊愕地说:“您为什么不早点告知?”上师平静地回答:“我已多次暗示过你了——你的头发白了,牙齿也掉了,说明你马上要死了,但你一直不重视,现在我最后一次通知你。”
所以,当牙齿开始脱落,或者头发花白,这说明死主阎罗卒在通知你,死亡即将来临。人生非常短暂,老年人不可能长久存活,不像以前,人寿能达到八万岁或两万岁,而释迦牟尼佛时代,人们的平均寿命是一百岁,现在只有六七十岁。我们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也应该知道,如今已如日落西山一般,于人间逗留的时间不会很长。
尔后彼之关节皆分散,心亦改变行走力丧失,身体亦成摇摇晃晃状,唯使罪业必定增长已。
年老后体力逐渐丧失,行走时身体摇摇晃晃,唯有罪业愈加增长。
诸根悉皆依次而萎缩,贪恋外境能力亦丧失,暂时此去将至于何处,若有地狱罪业畏惧之。”
戊三、病苦:
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
内心悲伤意不悦,外境受用不称心,
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
众生患病时难以堪忍,因为此时身体已经改变了。
人在遭受疾病折磨时,心烦意乱,容易发怒,对任何事物都生不起欢喜心,十分担心死亡,有时又认为不如死了好而想自杀,接近自杀时痛苦的感受简直等同于在地狱中受苦。《百业经上释》中云:“病恼之有情,如地狱感受,后后愈增大,如贪者世苦。”
病恼中的有情,其感受如同身处地狱,痛苦愈加增上,“贪者世苦”,具有贪心的人,其痛苦永远无法断除。
戊四、死苦:
无论是寿尽而亡还是寿未尽而夭折,都要感受死亡的剧烈痛苦。
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
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
死亡的痛苦非常难忍,衣食、言语、卧于床榻等都是此生最后一次,死时所有的眷属、财产、生命等全都要舍弃,独自漂泊在中阴界。
人在临命终时,卧最后床,住最后处,说最后语,吃最后食,穿最后衣,此生的一切都是最后一次享用,必然要舍弃眷属、受用。所拥有的一切皆无有权利带走,只能独自前往陌生的地方,想到这些,在心不欢喜的心态中感受气息分解的强烈痛苦而中断生命,漂泊于自现的中阴界,无依无怙。人们将其尸体放在担架上抬着,扔到尸陀林中而被豺狼等啃食,亲友们悲伤不已,万分痛苦。《致弟子书》中云:“尽管死主践踏自顶上,然我丝毫未曾觉察到,生起如同金刚之忧愁,心灵感受痛苦之折磨。
虽然死主阎罗卒已经践踏在自己的头上,但由于众生的愚痴而未曾察觉,在死亡之际生起如金刚般的忧愁。“金刚”常常被比喻成坚固的事物,此处指忧愁的心非常沉重,心灵感受极为难忍的痛苦。
亲友悲痛哭泣泪涟涟,当知为如金刚苦所压,
这里也说,被如同金刚般的痛苦压迫着。
气息分解剧苦所逼迫,如入极其难忍黑暗处。精心悉力所护之身体,相识已久今将舍弃之,
从小到现在,我们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保养的身体,到死时就要离开它、舍弃它了。
阎罗王以绳索紧束缚,纵拽头发放声大哀嚎,彼之嚎声已为诸亲友,各自哭声淹没而不闻。
临死时亲友们的哭声淹没了一切。
于难行河磐石淤泥间,锋利荆棘丛生诸险途,凶狠阎罗狱卒持时索,系颈棍击驱赶而带走。”
“时索”是专用名词,可以从两方面解释:一是时间的绳索,因为死亡的时间已经来临,不得不接受它的惩罚;二是指真实拿着绳索。
戊五、怨憎会苦:
如是怨憎会痛苦,遭受不悦害恐怖。
怨憎会苦,是指人们经常遭受不悦意或恐怖之事情。
如果遇到憎恨的怨敌,则对自己的生身性命、财产受用都将构成严重的威胁。
这是怨憎会苦。
戊六、爱别离苦:
慈爱对境相别离,内心忧伤悲哀泣,
意不欢喜之根源,追忆优点贪所恼。
如果与慈爱的亲朋好友别离,忆起他的音容笑貌种种优点,更加伤心难过,苦不堪言。
这是讲爱别离苦,人们与自己喜爱的亲朋好友分离后,心里常常想起他、忆念他,更增痛苦。
戊七、求不得苦:
所欲不遂之痛苦,事不成故心刺痛,
感受贫穷可怜苦,饥渴逼迫如饿鬼。
倘若愿望没有实现,则心不舒畅,资具贫乏或者一切欲望未得到满足也会刺痛内心,闷闷不乐。
世间许多商人或希求成功之人,经常感受求不得苦。
戊八、近取蕴苦:
近取蕴苦在《俱舍论》中有其他解释方式,这里无垢光尊者根据《般若经》等经典,解释方法略有不同,《前行》中所讲的八大支分苦跟这里也稍有不同,请诸位智者善加分析。
经说色受想行识,近取五蕴有漏性,
是故乃是诸苦处,苦依苦器与苦源。
佛经中说五蕴是痛苦的来源、依靠处与处所等。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近取五蕴乃有漏法故为诸苦之处、诸苦之所依、诸苦之器、诸苦之源也。”意思是说,色蕴现量造成苦害的缘故是苦处;
现量所知,我们的色身成为各种苦害的因缘(苦缘),所以是苦处,如果没有身体,我们就不会经常感受疾病等诸多痛苦。
受蕴承受痛苦的缘故是苦器;想蕴能生起分别妄念而成为最初之门的缘故是苦依;
想蕴生起分别妄念,所以是苦之所依。
行蕴与识蕴是作者与知者的缘故为苦源。此等之理在《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也有如是宣说。
丁三、劝诫为摆脱人间痛苦勤修正法:
劝诫诸位对人间痛苦生起厌烦心而力求摆脱。
如是一切人世间,苦因果故无安乐,
为脱此苦思善道,当求解脱轮回法。
人间没有任何安乐,所有人都具有苦因或苦果。为脱离此等痛苦,我们应当思维并修习善道,寻求从轮回中解脱的妙法。
有些人现行痛苦之因——不善业,他们将于后世感受苦果,
许多人正在造作恶业,这就是痛苦的因,他们会在将来感受苦果。
有些人现今正在感受往昔的苦果,所以必须从中解脱。
而有些人正在承受昔日所造恶业的苦果,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修持正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