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2课
轮回痛苦品分为总说轮回的痛苦和分说六趣的痛苦,在分说部分,前面已将地狱和饿鬼的痛苦宣讲完毕,今天,我们开始讲旁生的痛苦。
丙三(旁生之苦)分二:一、痛苦之理;二、劝勤修法。
丁一、痛苦之理:
宣说旁生界也无有安乐:
不仅是地狱和饿鬼,旁生界也没有少许安乐,颂词是:
海居旁生四洋中,互相啖食苦无量,
住于黑暗洲海处,畏食寒热饥渴恼。
旁生可分为海居旁生和散居旁生。据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所述,散居旁生分为被人役使与未受人控制的两种。海居旁生多数都居住在四大海洋中,它们彼此之间互相啖食,具有无量痛苦。有部分众生栖息于大海与大海之间的大山或大洲的黑暗之处,具有畏惧、寒热饥渴等诸多烦恼和痛苦。
海居旁生住于四洲之间的大海中,鱼螺鲸等如酒糟般密密麻麻遍满其中,它们大的吃小的,小的也吃大的,
本论将旁生界描述得非常清楚。大海中的动物密密麻麻,多得不可胜数,它们大的吃小的,小的也吃大的。现在科技非常发达,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到海底游泳,有些人在看到海洋世界的状况时,真正对因果不虚和轮回过患生起定解。
超出铁围山范围形如簸箕之外边的洲间是黑暗处,因为这里无有日月光芒的照射。
铁围山周围如簸箕一般的洲之间是黑暗处,这里没有日月光芒的照射。《大圆满前行》中说,有些众生连自己的身子伸卷也看不清楚,数百年一直处于黑暗中,内心非常恐怖、痛苦。我们自身是否会以恶业转生到这样的海洋世界呢?这很难说。
水生动物都会受到互相啖食、饥渴等无量痛苦。
这是海居动物的痛苦。
散居人间鸟兽等,猎人侵害各自损,
牛马驼驴山羊等,役使殴打苦无边,
因肉皮骨而遭杀,感受痛苦无边际。
这里描述了散居旁生的境况。飞禽、走兽等旁生散居于人间,经常受到猎人的袭击和损害,非常痛苦,这是不受人类控制的山林间的野生动物;而那些被人类控制的众生,如牛、马、驼、驴或山羊等,则时常受到人们的役使和殴打,感受着深重的痛苦。还有一部分旁生因为自身的肉、皮、骨头等而惨遭屠杀。这些众生真是很痛苦,旁生界中毫无安乐可言。
散居旁生是指住于人间的高山、平原、水中、岩洞、虚空等处的昆虫蜂蝇、飞禽走兽等。这些旁生也各自感受着饥渴寒热、相互为食、疾病危害等无量痛苦。尤其遭受猎人、渔夫、捕鸟人的侵害,有些因为自己的肉、皮、骨(价值昂贵)而遭杀。
许多动物因自身的肉而遭杀,狐狸等因自身的皮毛而遭杀,大象等则因自身的骨而遭杀。前段时间,慈诚罗珠堪布在课堂上指出,藏地存在一个不良习惯——将水獭皮、羔儿皮等制成的衣服视为最高级的服饰,其实,这种行为属于间接杀生。
有些被役使到最后也是被宰,期间屡遭毒打、刺血等,感受无边痛苦。
尤其是家养的牦牛等众生,常常感受这类痛苦。
诸龙苦乐日夜半,午前午后乐变苦,
有处降下热沙雨,有者无友孤贫逼,
共愚畏惧大鹏等,具有多种多样苦。
寿亦不定有一日,经说龙王等住劫。
龙族众生在一天中苦乐参半,往往是上午很快乐,下午很痛苦,午前午后变化很大。有些龙类居住的地方会降下热沙雨,而有些龙类则无依无靠、孤独贫穷,一般龙类都共同具有愚笨、畏惧、受到大鹏的危害等痛苦。它们的寿命长短不一,有的仅一日,而有些大龙王则能住世一个大劫。
龙宫内,无论是昼夜还是午前午后,快乐也会成为饥渴寒热等各个痛苦,受到诸多苦厄折磨。有些地方降下热沙雨,有些被同类所弃,摈出群外,孤独无助。龙类的共同痛苦即愚昧无知、大鹏之侵袭、密咒之威胁(指人间密咒师念咒降伏),还有其他无量损害。
因为有些龙经常降下冰雹,或是令人类遭受干旱等,有能力的瑜伽士会因此念咒语降伏它们,令其感受极大痛苦。
寿量:旁生的寿量不固定,有些寿命仅仅一瞬间或一天,也有安止龙王等寿量长达一中劫的。
这是对所有旁生的一个总结。旁生的寿量不定,有些寿命仅仅只有一瞬间或一天,比如夏天的一些小虫,寿命非常短暂;而有的如安止龙王等,寿命则长达一个中劫。
《俱舍论》中云:“旁生最长一中劫。”《龙王请问经》中云:“我于此海中已住一中劫矣。”
《龙王请问经》中龙王说:“我已经在此大海中住了一个中劫。”无垢光尊者的教证非常丰富。
《亲友书》中云:“旁生生处亦遭杀,捆绑殴打各种苦,弃离趋寂诸善法,相互啖食极难忍。有因珍珠有因毛,血肉骨皮而遭杀,毫无自由受人打,鞭抽铁钩等役使。”
这里跟前面的内容基本相同。人间的牦牛、骏马等,的确会感受这种痛苦。这是旁生的痛苦。
无垢光尊者在讲解三恶趣痛苦的后面都分别给我们讲了一个教言,教诫我们将来最好不要转生到地狱、饿鬼及旁生中。
丁二、劝勤修法:
思维此理欲解脱,旁生界者为利乐,
昼夜精进而修持,增上决定胜妙道。
思维这些道理以后,想从旁生界解脱的有缘者,为了利益自己和他人,应该日日夜夜地精进修持,踏上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妙道。
正是由于没有奉行十善等妙法才导致堕于旁生界中,
为什么会堕到旁生界呢?是因为以前没有行持善法。
所以劝诫想摆脱旁生痛苦的诸位精进修持暂时获得人天之正道即随福德分的十善业、四禅、四无色,
所以,尊者劝诫诸位行持随福德分的善业,这是暂时获得人身的因。
以及究竟解脱之妙道即福慧资粮的空性大悲藏、六度等。
以及精进修持究竟解脱的妙道,这是随解脱分善法。
丙四(人类之苦)分三:一、总说受八苦之理;二、别说八支分苦;三、劝诫为摆脱人间痛苦勤修正法。
丁一、总说受八苦之理:
宣说获得善趣也无安乐之理:
人类亦无安乐时,悲伤苦恼烦乱等,
一苦未消一苦至,食用杂毒食变苦,
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
即是三大根本苦,生老病死怨憎会,
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
人间也没有所谓的安乐可言,人们常常愁眉苦脸,深陷悲伤与苦恼之中,内心烦乱不堪,产生各种烦恼迷乱等,整天处于迷惑和痛苦中。为了摆脱这种状态,我们应该早日获得暂时与究竟的解脱。
“一苦未消一苦至”,一个痛苦尚未消尽,另一个痛苦又接踵而至,这是苦苦;“食用杂毒食变苦”,享用美味饮食时,若不小心食用了杂有毒药的食物,马上就成了痛苦,这是变苦;“衣食行过患病等,生后痛苦为行苦”,因衣食等行为不当而患上疾病,以此产生另一种苦,这是行苦。这里对于行苦的描述与华智仁波切在《前行》中的说法稍有不同——衣食等表面看来似乎不是痛苦,但实际上它们是痛苦的因,并以羔儿皮、糌粑、茶叶等为例进行了阐释。“即是三大根本苦”,这以上是三大根本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与求不得,近取八分苦无量”,这是在讲述八个分支苦,下面逐一解释。
人类是如何受苦的呢?苦苦、变苦、行苦即是三大根本苦;
人们经常感受这三大苦。
生老病死、怨敌相会、所爱别离、所求不得、近取五蕴之执著即是八种支分苦。人们周而复始地感受着此等痛苦。首先,苦苦是指痛苦重叠出现,如父死母又亡;
苦苦是指一个苦尚未间断,另一个苦又接着产生,例如:感冒还没好,又出现高原反应。
变苦指当下拥有的快乐随后变为痛苦,诸如正当娶媳欢庆之时房屋倒塌,食用杂毒的饮食等;
原本天气晴朗,心情愉悦,但突然降下冰雹,心情就不好了,这是变苦。很多书中都以米拉日巴伯父家中的公案为例讲述变苦——当时他们全家正在喜庆的气氛中办婚事,但突然间房子倒塌,死了三十多人。或者在享用美味食物时,却不小心误食了杂有毒药的饮食等,这也属于变苦的范畴。
行苦指服毒、衣食行为不当而引起生病,或者加害有权势者反遭到报复……
服用毒药或饮食等行为不当时引发疾病,或是自己做出不合理的行为,遭到有权势者的报复,这些情况都可纳入行苦的范畴。这里的行苦是指痛苦暂时不明显,但即将引来痛苦,所做之事是痛苦的因。
《毗奈耶经》中云:“轮回具苦蕴,苦苦与变苦,行苦八分苦,众人受剧苦。”
丁二(别说八支分苦)分八: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怨憎会苦;六、爱别离苦;七、求不得苦;八、近取蕴苦。
戊一、生苦:
人类在出生时同样伴随着巨大的痛苦。
释迦牟尼佛对人间生老病死、爱别离等痛苦的描述非常精准,在佛陀讲述每一种人类痛苦时,我们似乎都有切身体会。因此,对于“地狱是否真实存在”及“地狱是否具有如此强烈的痛苦”等问题,我们没有必要怀疑——尽管我们无法亲眼目睹饿鬼和地狱众生的痛苦,但释迦牟尼佛以其彻知万法的智慧眼所抉择的法义绝无错谬。所以,千万不要用我们迷乱的心来否定地狱的存在,这是凡夫无法办到的事情。我们往昔肯定都堕入过地狱,只是如今想不起来而已。
当我们面对佛法中深奥隐蔽的轮回与因果等问题时,若未能对此生起诚信,切勿轻率断言“轮回不存在”“因果不存在”,建议各位深入研究、观察,或与智者交流探讨。
为了撰写《博士访谈录》,我曾在成都召集了十三位博士,他们中既有虔诚信佛者,也有对佛法持中立态度的人,还有来自道教和其他教派的朋友。我当时大胆启问:“各位觉得佛教的观点中是否存在任何不合理之处?如果你们认为佛法存在错误,尽管指出,我们可以互相探讨。虽然我对佛法的研究不深,但我始终坚信,释迦牟尼佛的教义完全正确,如果你们能够驳斥我的观点,我今后也能以此作为参考。”
在场的许多人从未研究过佛教,部分人虽有些许疑虑,但都是很简单的问题。有几位道教信仰者对佛教有关生死方面的观点不太理解,经过我们的辩论与交流,他们最终对相关道理产生了信心。
佛教徒若未通达佛教的道理,恐怕很难在人群中立足。希望大家不要只会念诵咒语,现代社会科技非常发达,人类的分别念也越来越复杂,我们一定要学会从理论、逻辑上分析,并具有辩才。
我经常这样认为,如果你不立志于弘扬佛法,那么,以很虔诚的信心独自住在山洞或茅棚里,不广闻博学也可以;若想摄受弟子或在大城市弘扬佛法,自身就必须拥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否则,很难以摧毁现代人的迷乱分别念。因此,于佛教徒而言,广闻博学并于相续中生起真正的智慧尤为重要。
有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认为轮回是一种假说,并非真实存在,这就像法称论师所说“邪见极无边,一一难破尽。”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逐一地破斥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无法以肉眼看见地狱众生,这很容易让我们生起邪见,但若用智慧观察,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揭示的关于人类生老死病的痛苦等明显的道理无有任何错谬,非常真实而准确,那么,他对于隐蔽问题的抉择没有理由不成立。因此,在这方面希望大家认真观察。
往昔享用的习气占大部分,如是漂泊于中阴的寻香识,将母胎执为住所而投生。
寻香识就是中阴识,即中阴的意识,它只有一个意识蕴聚。
痴识风心明点聚,凝酪膜疱及血肉,
坚肉支节鱼龟形,经七七日渐成身。
母稍受累饥渴寒,热等亦觉苦无量,
需受黑暗狭畏臭,蜷曲难忍之痛苦。
当中阴身入胎时,自己愚痴的心识、业风与父母的明点聚合,随后在母胎中形成凝酪、膜疱及血肉。有些经论中说,中阴身从入胎到渐成人形有六个阶段,这里说是七个阶段,经过七个七天逐渐形成真实的身体。当母亲感受到寒热、饥渴等不适时,腹中的孩子也非常痛苦,这些痛苦虽然我们已无法回忆,但曾经必定经历过。黑暗的母胎中非常狭窄,臭秽不堪,此外,胎儿还需承受身体蜷曲等许多难忍的痛苦。
中阴意识进入父母交媾白红明点融合之中,最初的七天形成如水银般荡荡悠悠的凝酪,
这是第一个七日。这个过程在《上师心滴》《阿难入胎经》《胜乘宝藏论》中有详细描述。
第二个七日形成如柳絮、鼻涕状的膜疱,第三个七日成为如拇指形的血肉,第四个七日成为如蛋形的坚肉,第五个七日形成如莲花瓣状的支节,第六个七日如鱼形,第七个七日如乌龟状,因为手足稍稍突出酷似龟形而以此作为比喻。
在第七个七日时,因手脚稍微突出,形状酷似乌龟,所以用乌龟来比喻。
母亲所进饮食之精华对胎儿起到饮食营养的作用。此时,因胎儿活动母亲也感到身体不适。
若胎儿在胎中活动,母亲的身体也有不适感。
期间,胎儿觉得处于黑暗、狭窄、令人发呕之处,倍受蜷曲之苦。如果母亲过饿或过饱则有坠入海中或被山所压之感,倘若母亲劳累过度或作剧烈运动,则出现堕入深渊般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