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4课
我们接着学习无垢光尊者所造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它是能帮助我们即生获得普贤如来果位的殊胜法门。全论共分十三品,正在讲第一品人身难得。人身难得分四个方面,其中总说又分为略说和广说,现在讲广说。广说有八个问题,今天讲第二个问题。
丙二、虽得暇满然无可信之理:
虽然已经获得了暇满人身,但许多人因贪执世间的少许安乐而令其虚耗。
昨天讲了十八暇满,在《大圆满前行》中,华智仁波切根据无垢光尊者的《如意宝藏论》还讲了十六种条件。虽然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了如此珍贵的人身,但若因贪执世间法而空耗,则无有任何意义。
倘若此生未修利,后世不闻善趣声,
业力所牵堕恶趣,长久流转于其中,
不知取舍入邪道,漂于无边轮回中。
如果未能很好地修持对今生和来世有极大利益的佛法,那么我们后世不会再有获得人身的机会,将会一直流转在非常偏僻或低劣之处。这些地方不要说真正行持佛法,甚至连善趣的称谓、上师三宝的名称或佛号都无从得知,从而长久反复地在地狱、饿鬼、旁生这三恶趣中流转。众生一旦转生到三恶趣或边地,由于已经入于邪道,不明善恶取舍,就会再继续造作恶业,并以此业力所牵,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
提及三恶趣,也许有人会想:地狱众生、饿鬼众生是否存在呢?
我们知道,无论是对于人类的生老死病之苦,还是旁生界的种种痛苦,佛陀的描述都无有任何错谬,由此可推知,虽然饿鬼和地狱众生的状况无法用凡夫的肉眼亲眼目睹,但以佛陀圆满的智慧,对此等隐密问题的描述也绝无任何虚假的语言。所以,一旦真的转生到旁生、饿鬼、地狱,就永远也没有解脱的机会了,我们在具足此暇满人身的当下,一定要精进修持正法。
自己此生幸得人身,如果没有修成有利之正法,则必将随业力所牵而转于恶趣中,到那时仅仅连善趣的声音也听不到,更何况说获得善趣呢?
若转生到恶趣,且不说佛和菩萨的名号,连人道、天道等善趣的名字也听不到,更何况说真正获得善趣的身体呢?
《入行论》中云:“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我这样行持连人身也得不到,何况趋入善趣?如果没有得到人身,那每天唯有造作罪业而缺乏善行。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如今,我转生在南赡部洲,获得了暇满人身,遇到了善知识,如果在这些善缘全部具足时却未行持善法,那我将来一定会长时间在恶趣感受痛苦,到那时该怎么办呢?
如若下堕于恶趣处,则长期不能从中解脱。
如果下堕于恶趣中,就会长期无法从中得到解脱。
《入行论》中云:“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纵使一亿劫中,连善趣的名称也听不到。无垢光尊者引用的《入菩萨行论》等论典中的颂词,你们方便时看一下相关讲义,不要懈怠。
丙三、劝勉勤于正法:
今生若未修持正法,则很难有从深不见底的轮回中得解脱之时机,因此劝勉诸位诚心精勤修持正法。
如果现在不修持正法,就始终无法从轮回中解脱,因此,尊者劝请诸位精进修持正法。
故今具有自在时,以随善道之缘起,
当依无尽善二资,超越三有之城邑。
在具有修法的一切因缘、自由自在之此时,我们应随顺善道的缘起,依靠积累无尽的福慧二种资粮,超越三有轮回之城。
有些人由于在现阶段受到某些外缘的干扰而觉得不自在,其实只要自心堪能,修法没有任何违缘。无论是在学院还是在其他地方,只要自身足够精进,寻找善知识不是很困难,修持正法也算比较自由。以前在“文革”期间,哪怕念一句观音心咒都很害怕被人发现,现在修法方面没有任何干扰。所以,在身心自由自在之此时,我们理应随顺善道的缘起修持正法。善道的缘起非常多,如依止善知识听受教言、祈祷上师三宝、修持大圆满等。
“当依无尽善资粮,超越三有之城邑”,我们应该依靠无边无尽的善法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超越三有轮回。
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我们都能保持中道,不堕一边,既重视智慧资粮——每天都观空性、观大圆满,也重视福德资粮——许多人手中常持念珠,每天念咒、用转经轮,这些都是积累无尽的福德资粮的方式。
那天我在路上碰到一位出家人,他当时手上没有拿念珠,看到我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了,然后全身上下翻找念珠无果,给我合个掌就转身跑了……以后我们学院的人都要记得随时手持念珠,如果能带上转经轮就最好不过了。
在还没有被老衰死亡所缚、所作所为自由自在之时,应当趋入解脱道。如果尽可能行善,则必定摆脱轮回。《广大游舞经》中云:“诸比丘,无老衰死、生活安乐、自由自在时,欲解脱者当勤积福慧资粮,
释迦牟尼佛曾对诸比丘们开示:希望获得解脱的人,应在自己的身体尚未衰老、死亡,且生活安乐、自由自在之时,精勤地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汝等将弃离三有城,阻断恶趣门,登上善趣阶梯,获得解脱果位。”
若能如此,你们将远离三有轮回的城市,阻塞恶趣之门,暂时登上善趣的阶梯,究竟获得解脱的果位。
无垢光尊者的智慧深邃广博,他在《大疏》中引用了许多非常好的教证。反观当前,有些人在撰写文章时仅凭个人见解,缺乏佛语的支撑。
我建议,诸位在学习本论的过程中,可以摘录对自己有启发的颂词、长行或教证,抄在本子上,每天写一两个,三个月后,请教务处的法师统一将笔记本收上来,我看一遍。当然,这是自愿的,如果不愿意交,我也不勉强。
此处讲到,若能在自由自在之时好好地积累福慧二资粮,将来就不会堕落,终将获得解脱。
丙四、今当精进之理:
拥有知晓修持利乐之法的暇满人身,并且已承蒙善知识摄受,此时应当渡过茫茫无边、恐怖可怕的轮回大海。
获宝舟时若未渡,无边轮回此大海,
永久于惑苦涛中,受逼迫时我何行?
我们若未能依此如同宝舟一般的暇满人身渡过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就将永远沉溺在烦恼的波涛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那时我该怎么办呢?没有任何办法。
这里用比喻说明,人身就像大船,轮回则如大海,烦恼就是波涛,在拥有此人身大船时,我们一定要竭尽所能越过漫无边际的轮回大海。
例如在大海上,自己拥有顺缘的大船时必须渡过大海。同样,我们应当依靠所得的人身宝舟越过无边无际、恐怖难忍的轮回大海。因为长久沉溺在生老病死的漩涡中无有堪忍的时机。寂天菩萨于《入行论》中说:“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此生,我们已极其幸运地获得了这难得的人身宝船,凭借它便能渡过轮回苦海。因此,在拥有这无比珍贵的人身时,千万不要早上五点钟还在睡觉,这样太可惜了!人身虽然难得,却也极为短暂,每个人在世的时间不会很长,一旦错过了今生,后世恐怕很难再获如此宝贵的人身。然而,有些人在拥有众多善缘的当下,却每天睡懒觉,懈怠度日,真是可惜!
丙五、暇满难得之理:
故速披上精进甲,为除心与心所染,
踏上净智光明道,菩提道中不间断。
仅从理论上知道人身难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迅速披上精进的盔甲,断除了知总相之心和了知别相之心所的染污,从而踏上诸佛菩萨清净智慧的光明道,于菩提道中不间断地修持。
如果自己的精进力不太足够,就要想尽一切办法鞭策自己。有部分道友刚来学院时很懈怠、很懒惰,诸多行为都不尽如人意,但现在越来越如法,对求法的信心日益增强,十分精进。无论是男众还是女众当中,都有这样一群人。
试想一下,如果在世间没有遇到任何违缘,我们能活到多少岁?现在还剩下多少年?如果这几年不修持,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很难说。因此,修持佛法不能间断,我们应披上精进的铠甲,始终以精进心修持正法,不能今天修明天不修——今天心情好的时候非常精进,凌晨两点钟还在背书,明后天上午九点钟还醒不过来,等醒过来后发现法王的课都已经讲完了。近来形势特殊,对于那些喜欢睡眠的人,我说得稍微多一点。
什么时候尽除了心与心所之污秽,内心便会现出心性光明智慧,
什么时候能断除心和心所的染污,就能现前心性的光明智慧。
如是串习而行持即是所谓的菩提道。
这样精进地串习、修持善法,就是所谓的菩提道。
一定要夜以继日毫不间断地精进实修,舍弃睡眠懈怠。
或许无垢光尊者以其无碍的智慧,照见六百年后的我们睡眠心比较严重。如果有些人爱睡觉的习气特别严重,可以在晚上七点钟左右入睡,早上尽量早点起来。
《五次第论》中云:“息灭心心所,一切戏论时,无念光明智,无中边显现。”
《五次第论》中讲到:断除心和心所的一切戏论时,就会现前无念的光明智慧,这样的无念智慧,实际上是无中无边的一种妙力。
此处所说的心是指存在于三界所依身体上的增益寻思,
无垢光尊者说,这里的心是三界所依之身体上的增益分别念,凡夫人内心的增益分别念叫做心。
心所是随后之伺察,
先产生分别念,后面产生一些伺察,这样的伺察意叫心所。
它们是障蔽真如的垢染,因此彻底净除心与心所后便会现前无分别智慧。
它们能遮障如来藏、真如智慧,通过积资净障把心和心所全部断掉以后,便会现前自然智慧。这里将心和心所讲得非常清楚,大家应该记住。
《二谛论》中云:“心与心所乃三界,增益分别伺察意。”
中观《二谛论》中讲到:心和心所由轮回所摄,心是一种增益分别,心所是伺察意,一个是定义,一个是作用。无垢光尊者下面进一步解释。
也就是说,最初见到外境时缘所谓“这个”的总相而察知的寻思是心,
什么叫心呢?最初无论见到任何外境时,“这是柱子、这是瓶子”等,有一个总相的执著、总相的概念,这叫做心。
如第一刹那认知这是“青莲花”,尔后缘此事物差别是心所之伺察,
以青莲花作比喻,第一刹那时了知其总相即是心——“这是青莲花”;第二刹那缘于此青莲花产生一个别相的分别——“青莲花是青色的”即是心所。或者,在最初到达学院时,心中产生“这是喇荣佛学院”的总体概念,这是心;第二刹那缘于佛学院生起差别相的分别——“喇荣佛学院的人特别多”“汉族四众弟子中的某某如何如何”,这是心所。
如分辨青莲花的蓝色、圆形、花心、花蕊等。
首先认知青莲花的总相叫心,然后分辨青莲花的别相——青莲花是圆形的,这是青莲花的花瓣、花枝、花心等,这叫心所。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将心和心所讲得非常清楚,一个是执著总相,一个是执著别相,并且以喻义结合的方式为我们作了讲解,大家一定要记住。
《辨中边论》中云:“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
这个教证清楚地阐明了心和心所——了知对境总相的叫做心,了知其差别的叫心所。
又如《俱舍论》中云:“寻为粗大伺细微。”
《俱舍论》中说:“分别称为心,伺察是心所。”分别是粗大的执著,伺察是一种细微的执著或辨别。
如是寻思之心与伺察之心所的一切名言习气于佛地将灭尽无余。《入中论》中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佛地时,心和心所全部灭尽。这里关于心和心所讲得比较多,它们之间的差别与因明中的说法几乎相同。
无垢光尊者所引用的教证,细看之下隐含着许多密意——《辨中边论》中的教证代表大乘唯识宗的观点,《俱舍论》中的教证代表小乘的观点,而引用《入中论》中的教证则说明了大乘中观宗的观点。可见,小乘、大乘唯识和中观都如是承认:灭尽心与心所才能获得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