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33课
昨天在介绍唯识宗的观点时,无垢光尊者在如何承许外境方面有其独特的观点:外境不是心,外境的显现是心。而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分析,“外境是心”和“外境的显现是心”都不成立。
如果说:由心所造的缘故承许外境是心。
如果有人认为:外境肯定是自己的心,因为万法由心所造。
此种说法也不合理,如果这样,所绘的图案也应成了画家,因为是画家所作之故。
无垢光尊者破斥说,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果由心所造的缘故所以外境是心,那么,画家描绘的图案与唐卡也应该变成画家,因为它们是由画家所画的缘故。这种分析方式很有意思。若按照此观点,某位管家建造过一座佛塔,那这座佛塔也应该成为这位管家。
许多经典中都说万法由心所造,但万法不是心。
由此可见,承认外境的土石山岩是心岂能合理?
外境是心不合理。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第三品和第七品中,以及在《如意宝藏论》与《三休息》中都曾着重破斥过“外境是心”的观点。我们日后若是有机会面对某些唯识宗的学人,应该与他们一起交流,看看他们能利用哪些理证来证明外境是心。
但是,可以承认外境是由心之习气所生的迷乱显现。
外境到底是不是心呢?外境不是心,而是由心的迷乱习气所显现。我们不要认为唯识宗的见解很低,唯识见本身也属于大乘道。
切莫轻视小乘与修心法要
阿底峡尊者曾经依止过一百五十多位上师,其中他最为敬佩的上师有两位:持唯识见解的金洲上师;以及达玛绕吉达上师,尽管其见解是小乘宗,但实则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乘菩萨。从表面上看,这两位上师似乎既没有中观的见解,也没有密宗的见解,然而他们的行为举止却令人肃然起敬。因此,宗喀巴大师曾经说过:“不要轻视任何佛法,这对自己的成就不利。”
阿底峡尊者非常重视小乘论典,他曾在法铠上师面前听闻了十二年的《大毗婆沙论》。因此,我们不应轻视表面看似见解较低的《俱舍论》等法。当然,作为宁玛巴的行人,我们内心都希求大圆满法,一生成就的希望就是大圆满,着重修持大圆满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千万不要轻视小乘和修心法门。
博朵瓦尊者在一生中传过包括《大乘经庄严论》《入菩萨行论》在内的“噶当六法”等。其中,他所传的显宗最高的法就是《入菩萨行论》,而在他门下的弟子中有不可胜数的大成就者。
研究噶当派修心方面的教法非常好,在藏传佛教中有种说法:在见解方面,宁玛巴的高僧大德拥有独特的观点;而在修心方面,噶当派的阿底峡尊者、博朵瓦尊者等的教法则极为殊胜。
希望诸位以噶当派的教法反复衡量自相续,观察这些修行人如何调伏自心,我们又是怎样调伏的。只是整天在口头上说“大法师、大法王、大活佛、大圆满、大手印、大威德、大山、大河、大象”意义不大。大象的身体特别高大,小孩子骑在大象身上不是很庄严。
我们的首要之务是令自心调柔,若心不调柔,即便修习最高的法也难以相应,为此,我建议大家多看看《大圆满前行》《入菩萨行论》等修心法门。我们虽然都渴望学习高法,但如果自身根基不够,也难以获得真正的成就。
如果不是这样,(而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心,)那么,当一百个人看同一个瓶子时,共同所见的那个瓶子将成为所有人的识,结果一切众生的识成了一体。
如果认为外境是真实的心,那么,当一百个人同时看一个瓶子时,这个共同所见的瓶子将变成所有人的意识,如此一百个人的心识都成了一体。
如果承认这一点,就应成一者成佛时一切成佛,一者堕入恶趣全部堕入恶趣了。
我们在某些唯识宗行者面前可以这样说:“你是否承认外境是真正的心?若承认,那么一百个看瓶子的心识都将成为一体,一万个人见同一外境时心识也将成为一体。如此一来,将会导致一个众生成佛则所有众生全部成佛,一个众生堕落所有的众生都将堕落。”
倘若如此,那么在世界上,应成只有你或我,而不存在别的任何一个众生,因为一切显现唯是自心,别无其他。
若是如此,那么,在这世界上除了你或我之外,就没有其他人了。因为你承认一切外境都是自己的心,这个世间就只会剩下你或是我,当我成佛时,所有的众生也一同成佛,因为他们皆被包含在我心中。
或者,只该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陀,不该有其余的一切,因为佛陀所彻见的一切外境皆是他的心识之故。
或者,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世间不应该有其他万事万物,因为佛陀能照见一切外境,而你又承认一切外境都是他的心。
如果这样承认,那么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吧,我们明明存在的嘛!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他能彻见万事万物的本性,但我们这些浊世众生仍然存在。因此,不应该这样承认。
执此种观点者在当今时代屡见不鲜,这只能说明他们对大乘的法义颇为迷惑而已,(可以说,此类人与愚昧的大象无有差别。)
汉地有些人认为唯识宗的见解高于中观宗——万法唯心造,外境都是自己的心。如今藏汉两地持这种观点的人颇多,说明这类人对大乘教义缺乏真实的了解。
如云:“莲网遮巨身,佩有花耳饰,
按照印度的传统,一般会在大象身上装饰莲花,花鬘映蔽着它巨大的身体,还配有很多花耳饰。
面饰金闪闪,
它的头上有一个金子做成的辔头、装饰品。
大象唯傲立。”
大象的身体很高,借此比喻暗讽这类人如大象般,自认为很高明。不管是在藏地还是在汉地,持此类见解者都非常多。
若问:这样的显现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的显现到底是什么呢?
答:按照无垢假相唯识所承认的较为应理,
唯识宗分为假相唯识宗、真相唯识宗与无相唯识宗三种。假相唯识宗不承认外境是自己的心,认为外境是如同毛发一样无而显现的;真相唯识宗承认外境都是心。在谈及显现的本质时,假相唯识宗的观点非常合理。
此宗论典中说:如是各自之显现虽是各自之心,然而显现境并不是心。
众生各自的显现就是各自的心——我看见山的显现是我的心,但山的外境不是我的心。“各自”两个字很重要,并非全部的显现,而是每个众生自己见到的显现是自己的心,但现境不是心。
如《瑜伽师地论》中云:“诸显现为心,现境非如是,
各自的显现就是各自的心,现境不是心,例如,山的显现是自己的心,但山不是心。
无始具习气,迷乱如毛发。”
按照假相唯识宗的观点,现境是由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所形成,显现实际上是迷乱的,就像有眼翳者眼前出现的密密麻麻的毛发一样,这个毛发不是自己的心,也不是外境,它并非真实存在。
前面的观点没有辨别显现与显现境。
前面的观点没有把显现和显现境分开。显现与现境必须分开,众生各自的显现是各自的心,但现境不是心,这是无垢光尊者独特的观点。
也就是说,依靠现境之山,心中产生是山的概念,
比如,当我们看见阿拉神山时,心中产生“这是神山”的概念。
明然缘取似乎是他法的“山”这一识的显现是依靠眼根而产生的。
看山的这种心依靠山而产生,但山不是心,执著山的就是我们的心识,这是一种显现。总之,大家应该记住,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是:显现是心,现境不是心。若明白此理,这里的很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即自心执著自己所到处之外境分为自现,
比如,当我到了色达时,执著我眼前所见到的外境是自现。
当前往别处时现境虽然不跟随,
我从色达到马尔康时,色达不会跟随我。
但依靠执著从前眼根识现量所见外境习气之心和无而明现意对境的义共相却可以清晰现在意根前。
依靠执著从前眼根识所见外境习气的心,以及无而明现的意对境,心中的一种总相就能清晰地显现在意根前。比如在色达时,我曾现量见到过色达,以这样的习气,虽然我到马尔康时,色达这个外境不会跟随我,但在我脑海中能清晰地浮现出色达山水的影像。
所以,意所量之显现、缘取之心、他众之显现、缘取显现之心虽然都是心,但缘任何法而生起意的对境才能安立为显现境,五根门前的一切对境是由无始之习气无而显现的,如同毛发纷纷飘落一般。
自己意识所量的显现、执著之心、他众之显现——别人也看见了色达,在他的根识前也有色达的显现及执著色达的心,虽然这些都是心,但是,当我们真正观察时,对任何一法产生一种意的对境才能安立为显现境,五根门前的一切对境都是由自己的习气无而显现的,就像毛发一样。万事万物实际上只是心前的一种假相和假立而已,并非实有。
如果对方说:倘若如此,则应成了两者,因为显现境与显现成立异体之故。
对方认为,如果将显现境和显现分开,那就成了两者。外面的显现境无法跟随自己,但显现却是可以跟随的。如此一来,显现境和显现就是异体,成了两个。
驳斥:那么,你们自己也已成为两者,
无垢光尊者驳斥说:那么,你们自己也应该成了两者。为什么呢?
因为你们承认外面存在一个显现之心、内在又有一个缘取之心的缘故。
因为你们认为外面的一切显现是自己的心,与此同时,内在还有一个执著它的心。
若对方又说:因为这二者在心上是一体,所以,尽管说是两者,但实属一类。
对方认为自己无有过失,理由是:虽然显现和执著它的心是两者,但实际上是属于心的一个本体。
驳斥:同样,这里也是以迷乱习气为缘,而使显现境与认定它的显现二者都是无而显现的迷乱习气相在名言中是一体,
同样,我们也没有过失,虽然我们分为显现境和显现二者,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以迷乱习气为缘,使外在的显现境与认定显现的心都是毛发一样的迷乱显现,在名言中都是一体。
未加观察时,外在的显现及内在执著它的心,似乎有显现和能显现的心两者,但真正观察时,就像是毛发和执著毛发的心一样,都是无而显现。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说,表面上看毛发似乎真实存在,实际上只是心的一种迷乱显现。所以,我们的观点也是如此,在名言的迷乱心识面前,显现和执著显现的心实际上是一体。
这二者实际上皆不存在,因此成立无二之自性。
真正观察时,显现与执著它的心都不存在,因此,成立无二之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