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32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共有十三品,其中前八品是显宗部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不虚和依止善知识等共同加行,我们现在正在讲第三品轮回痛苦。第三品分为总说痛苦的自性、分别广说痛苦的自性、思维轮回的痛苦和回向本品善根四个方面,第一个问题——总说痛苦的自性已经讲完了,现在讲分别广说痛苦的本性。分别广说中分为迷基、迷理与分类,迷基已经讲完了,正在讲迷理,即迷惑的道理。
乙二(迷理)分二:一、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二、以我所执漂泊轮回受苦之理。
丙一、了知本面而解脱与未知本面而迷乱之理:
现在广说迷乱之基与迷乱之理: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其实正在做梦,梦中原本没有真实的外境,但由于没有认识梦的本性,他们在梦中长时间经历着痛苦,有人也可能长时间享受着快乐,但无论是痛苦还是快乐,实际上都是迷乱的,是由于自己未认识本面而产生的。这一段主要讲众生没有认识本面而导致的后果。
心性无变圆成实,法身然以无明执,
所生遍计之串习,迷现不净依他起,
执著心境自他法,由此自生无量苦。
心的本性是圆成实,其本体无有任何戏论与执著,是一切如来心的本性,是佛的法身本体。每个众生的心性本来都是如此,但在显现外境时没有认识其本面,以无明执著产生了遍计的串习——相成就遍计和差别遍计,这些遍计法不断地出现,于迷惑中显现出不清净的依他起,执著心、外境与自他法,由此而产生了轮回中无量无边的痛苦,这都是由于众生没有认识心的本性之故。
圆成实、遍计法和依他起是唯识宗的三大宗义,涅槃和轮回所摄的一切法都可以包括在其中。无垢光尊者在本论中观察名言时,是按照唯识宗的宗义来解释的。
将证不变心性义,修道无倒圆成实,
诣净依他起刹土,弃离有城得休息。
当我们认识了圆成实的本性或心的本来面目、证悟了不变心性的意义后,再继续不断地修持圆成实的道,就会显现清净的依他起,自然而然能到达清净依他起的刹土,现前佛的各种功德,远离三有轮回大城,获得真正的休息,即涅槃安乐。
唯识宗的论典当中宣说了三大宗义,即遍计所执法、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麦彭仁波切曾在《中观庄严论释》中再三赞叹了唯识宗的教义,一切法都可以包括在唯识宗这三种法义中。大家要清楚唯识宗的这些宗义,不要自诩为“我是学习大圆满者”而轻视之。我们的见解再高,若脱离了唯识宗的宗义,大圆满的许多修行、地道都难以安立。例如,大圆满的瑜伽士面对各种迷乱的外境显现时怎样判断?要么以唯识宗或中观宗的观点来解释,要么以大圆满自宗的方式解释,但从名言角度而言,大圆满自宗与唯识宗的教义非常接近。
(一)遍计所执法包括相成就遍计与差别遍计两种。
所谓的遍计,即平常所说的世俗法,真正观察时得不到,但在迷乱显现中确确实实存在。迷乱的显现均属于遍计法,做各种各样的梦也是一种遍计法。
遍计法分两种:相成就遍计法,其本体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差别遍计法在名言中、在迷乱显现前存在,但它并不真实。
相成就遍计:指不存在本体仅以分别念假立的任何一法,
我们应该把这些宗派的道理好好学懂。汉地许多佛学院的学僧普遍都较为精通唯识宗的教义,若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连名词都不知道的话,可能交流起来困难很大。作为修行人,精通这些道理只有利益没有危害。
相成就遍计法,其本体在名言中也不存在,是由心假立的任何一法。无垢光尊者举了一个例子——
如兔角和所谓的“我”。
这里的比喻大家应该记住。在因明中普遍认为,兔角及石女的儿子是名言中也不存在的法。我们无始以来的我执非常重,都认为所谓的“我”存在,实际上,当我们真正去观察时,“我”和石女的儿子没有差别,在名言中也找不到真实的“我”。
许多人活在世间完全都是为了“我”——我的身体、我的生存、我的名声等等,其实,为了“我”而奋斗,只是一种错觉。
当然,凡夫完全没有我执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大乘佛教徒,每天应该反反复复想一想:我们一天所做的事情有多少是为了利他?说得好听一点,是为了“我”的成就和“我”的修行,但其实就是自私自利地为了“我”而奋斗,这在大乘宗派中不是很赞叹。
若自己的所为对众生有利,就应该去做;如果某件事对众生没有太大利益,那就应该行持利他之事。我们不能只做名相上的大乘佛教徒,而应该在实际行动中利益众生,否则不合理。
而且,也包括所谓的劣宗与某某事物的名义由心安立的一切法。
“劣宗”,指世间许多恶劣的宗派,有些人认为“我的宗派超越世界上所有其他宗派”,实际上这只是以他们自己的分别念安立的。
“某某事物的名义”,其中“名”是指声总相,“义”就是义总相,这是因明中的专用术语。例如,我们在说“柱子”时,柱子的名称叫声总相,其意义叫义总相。名与义也是由心安立的,各种宗派的名义都是由心安立的。
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下面举例解释名义。
例如有人被取名为狮子,
狮子的鼻子一般较大且往上翘,嘴巴也大,在因明中经常将长相难看之人取名为狮子。
然而寻遍其身体各处也无法得到此义。
但是,我们无法在此人的身上找到任何狮子的特征,所以,这只是一种假立。现在很多人都被尊称为“法王”,其中有些人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法王,而有些人则不然,他们的内心甚至连出离心都没有,这就像给一个人取名为狮子一样,虽然“法王”这个名称听起来很威严,但实际上却无法体现法王的意义。这种名词也是一种遍计法。
所谓的义共相也仅仅是心安立的,
此处是指总相的意义,总相是内心浮现的某种概念,实际上不存在。例如,当我们在说“火”时,心中可以产生火的概念,但心中并不存在火的自相。
口中所说的(名言共相)和心里所忆念的(义共相),在真实对境中并没有自相,就像火的声义一样。
口中说火,心里也忆念火——某处有红色的火焰,内心虽有火的概念,但其真正的自相并不存在于心中,这是总相,所有的总相都是假立的。口中所说和心中所忆念的,在对境中并不存在自相,如果火的自相如是存在,口中说火时就应该立即燃起火来,心中观想火时就应该马上产生火焰,但这不可能。这是相成就遍计。
也许有人会问:观想本尊是不是一种相成就遍计呢?许多大德认为不是,它是幻变世俗中真实显现的实相,心中观想火不能起作用,但观想上师却能起到加持自相续的作用,所以二者差别很大。
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去执著世间的各种相,因其是连名言中都无法成立的法。
差别遍计:在迷乱者前暂时显现的器情、苦乐、蕴界处等种种相,这一切实际上都不成立,如同迷乱心前所现的梦境一样,
这里的说法跟前面有点不同。在具有迷乱显现的人面前,暂时显现为器世间与有情世间,痛苦与快乐,五蕴、十二处及十八界等各种法,但我们若是用中观、唯识的道理来观察,实际上这一切都不成立,它们都如同梦境般——梦中的显现非常清晰,但并非真实存在。
因此称为差别遍计,
外境显现的各种差别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遍计法。
因为它们从本性上讲皆不存在,同时显现于迷乱者面前,由于是增益的缘故而称为遍计。
增益,在这里是假立的意思,虽然在迷乱者前显现外境的种种相,但若详细观察,其本性皆不存在,是一种假立的法。
《瑜伽师地论》中云:“一切遍计法,无而迷心生。”
所有的遍计法都是由迷乱心而产生,实际上并不存在。
(二)依他起也有两种:即不清净依他起、清净依他起。
不清净依他起:是指现于各自根门前的一切迷乱显现,
众生各自眼耳鼻舌身之根门前的迷乱显现皆是不清净依他起。
诸如由习气增长而形成的土石山岩等不清净之器情相。
比如,由于众生的烦恼习气增长,从而形成外在的山河大地等器世间;地狱、饿鬼,或者人——中国有多少人,美国有多少人……这些都是由不清净依他起而显现。凡是不清净的器情世间均属于不清净依他起。
清净依他起:指清净刹土与现在佛净见境中的刹土、
以佛的净见量所见到的清净刹土,属于清净依他起。
七宝以及光芒耀眼的无量殿等一切现相。
比如,在《阿弥陀经》中提到,极乐世界拥有以七宝构成的光芒耀眼的佛殿。有些瑜伽士在净见量中见到香巴拉、邬金刹土等无量的清净刹土,这些均属于清净依他起。
历史上有五台山的高僧大德曾在净见量中见到文殊菩萨的刹土和寺院,这些都属于清净的依他起。此外,上师如意宝的传记中记载,法王也曾亲眼见到过格萨尔王和许多清净刹土。
我看过由格鲁派很了不起的蒋扬夏巴所造的《宗派宝鬘论》,其中说:“佛的相好与刹土都是清净依他起,轮回的器情世界都是不清净依他起。”
有些人辩论说:“唯识宗论典中所说的依他起不合理,因为一切皆可包括于唯一的自现当中。”
有些人认为依他起的道理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唯识宗称“万法唯心造”,按照唯识宗的观点,一切都是自现一体,是心的显现,而依他起包括清净和不清净的外境,所以,依他起不合理。
答辩:此种观点不应理。因为此等显现根本不是从自己心识习气的角度而安立为自己的,
“自现”并非由自己的意识习气分而安立为自己,例如——
如同镜中的影像虽然依靠面容之外缘而形成但它不是面容一样。
镜中的影像虽然依靠自己的面容形成,但它不是面容。同样,外境是心的显现,不是心。
你们所说的一切外境皆摄于唯一的自现中也需要详细观察,
你们认为“一切外境皆属于自现一体”,这种说法还需要观察。
请问:是现于心中而说摄于的还是显现是心而说摄于的?
你所谓的“摄于唯一的自现”,是因为外境显现在你的心中,所以摄于自己的心呢,还是说外境是心而说摄于自己的心?
如果按照第一种回答,则正在显现时并无有摄与不摄之概念,所谓的“摄于”实际上也仅是词句而已,其外境显现行相还保留在外。
如果你承认外面的显现现于自己的心,所以是自现一体,那么正在显现时无有摄与不摄的概念,它的外境显现行相还是保留在外面,那你所谓的“摄于”只是一种词句而已。所以,这种说法不合理。
如果依照第二种回答,那有什么理由呢?
如果你承许外境是自己的心,那有什么理由呢?
如果说:因为从心中产生,所以外境是心,
对方回答:因为外境是依靠心而产生的,所以外境是心。
这样一来,就有女人所生的儿子也应成为女人以及身体所排出的不净物也应成为身体的过失,
如此一来,因为儿子是由女人所生,那么儿子也应该成为女人;身体排出来的不净粪也应该成为身体。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明明现量见到儿子不是母亲、不净粪不是身体。
但实际上现量见到并非如此,儿子并不是母亲,不净粪也并不是身体。
此外,如果说:因为现于心中,所以外境是心。
如果说因为出现在心里,所以外境是心。
驳斥:那么色法也应成为眼识,因为色法浮现在眼识前的缘故,并且现在颠倒众生前的佛陀也应成为众生之心。
那么色法都应该成了眼识,当提婆达多看见佛陀时,佛陀也应该成为提婆达多的心了,因为浮现在眼识前的缘故。
若承认这一点,则有具颠倒心之众生成为佛陀的过失,因为众生皆现于佛前,结果整个众生界全部应成为佛陀了,或者远离一切垢染的佛陀也应成了众生,这种过失永远无法避免。
若如是承许,则具颠倒心之众生就成了佛陀,因为众生皆显现于佛前;或是佛陀成了众生。
如果说:由于无心不生外境,故而承许外境是心。
如果说因为没有心,外境就不会产生,所以外境是心,那么——
驳斥:那么因果也将成为一体,因为无则不生之故;
因果应该成为一体,因为不可能没有因而产生果。
敌人与自己的嗔心也应成为一体,因为无有敌人就不会生起他们所带来的嗔心。
如果因无则不生的关系成为一体,那么敌人和我的嗔心也应该成为一体,因为若是没有敌人,我的嗔恨心也不可能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