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31课
归纳而言,即依靠境、根、作意三者聚合所生之三毒而引发的一切业均是不善业;
依靠外境、六根与作意这三者聚合后产生贪嗔痴三毒,由其引发的一切业都是不善业。例如,当眼根看到某人后,认为他对自己如何不好而将其视为怨敌,内心产生嗔恨的作意,由此嗔心所引发的业皆为不善业。同样,若根、境、作意聚合产生贪心、痴心,那么,由其所引发的业,也都叫不善业。
所生之安忍等远离三毒的一切业为大善业;
由根、境、作意这三者所生的安忍等远离三毒的业均是大善业,比如持戒、菩提心等。
只是大概、笼统地知道什么是善业、什么是恶业还不够,必须深入分析它们的意乐和因缘等方面,否则,有些事情从表面行为看似乎是善业,功德很大,但如果内心产生贪心、嗔恨心,那就不是真正的善业,而是恶业。相反,某些行为看似不善,但若是由无贪无嗔无痴所引发,这就是善业。
未以智慧、大悲摄持十善之类的业是劣善业。
没有以智慧和大悲心摄持的业都是相对低劣的善业——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有些人在做许多善事,但实际上内心特别执著,未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例如,有些大老板在作供养时,以强烈的执著认为自己所作供养之功德实有不空,并伴随着希求名利及傲慢之心,也没有对众生发大悲心,仅仅只是为了得到名声而做善事,这虽然是一种善业,但它所获得的善果不是很大。所以,智慧和大悲于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观察自心,若自相续中真正具有智慧和大悲,那么我们的修行一定会长久;反之,如果相续中缺乏智慧与大悲,即使表面上的善行再大,也难以长久持续。正如上师如意宝曾经所说,佛法真正的精滴就是智悲二者,所以我们将无垢光尊者的部分教言取名为《智悲精滴》,其中确实充满了大悲心和大智慧的结晶。
霍西的曲恰堪布尚未圆寂前,我曾看过他的一则教言:“修行者需以智慧和大悲心为伴,否则,其表面的修行不过是两三天的热情,很快便会烟消云散,难以持久。”
因此,在修善业和功德时,我们应看看自己是否对众生生起了大悲心?是否具有粗大的实执?若过于执著,则说明我们未以空性智慧摄持。而若能以如梦如幻、三轮体空的智慧摄持,我们便不会有强大的执著。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这类善业为愚痴地所摄,产生轮回乐果以后将会穷尽,所以称为随福德分善。
未以智慧和大悲所摄的善业皆属愚痴地所摄。“愚痴地”是指凡夫地,此类善业只能产生轮回的乐果——人天福报能让我们暂时在世间享受一些快乐,然后就会穷尽,这样的善业称为随福德分善。
只要是以(智慧大悲)正道所摄持的善业就能成为菩提之因,故称为随解脱分善。
《入中论》中讲过,空性慧和大悲菩提心是佛子之因,这是随解脱分善。
因此,各位平时应详细地观察,自己所造的善业究竟是随福德分善还是随解脱分善,这很重要。人们往往特别热衷于做随福德分的善业,而真正能够行持随解脱分善业的人却寥寥无几。
无垢光尊者在这里将随解脱分善和随福德分善解释得非常清楚,希望大家牢记,这是佛教的专用术语,我们常常会遇到。
由三毒引发的不善业成为堕入恶趣感受诸苦之因;以随福德分善业将会拥有增上生人天之安乐;
以三毒引发的不善业是堕入恶趣的因,随福德分善业则带来人天的乐果。
随解脱分善业成为获得暂时增上生、究竟决定胜之因。
暂时增上生是指人天福报,究竟决定胜是指大菩提果,随解脱分善业能获得暂时增上生与究竟决定胜。
《宝鬘论》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藏传佛教的许多高僧大德都喜欢引用这个教证。贪心、嗔心、痴心及由它们所生的一切身语意业均是不善业。相反,无贪、无嗔、无痴及由它们所生的一切身语意业皆是善业。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如果造了不善业必定会引发诸多痛苦,并最终导致堕入恶趣;若是造了善业,将来就会投生善趣,并享受各种安乐。
这是善与恶的差别。下面尊者从境、身、心三个方面,将迷乱显现如何形成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人们将一切如梦般似乎显现的外界事物认定为“他”,由此便形成了境之习气,
这里讲了三种习气。首先,人们将外面的山河大地等如梦幻般的显现执著为“他”,形成一种外境的习气,这种习气非常坚固,始终认为外在的事物实有存在,这其实是由我们的习气形成的一种显现。
从而显现出形形色色的清净和不清净相,并且成为迷乱之处;
我们迷乱的根本处就是外境,那些清净与不清净的各种各样的相,实际上是现于外境的,这是外境之习气。
尽管身体是由四大产生的,但由于未了知真如本性而形成了身之习气,
这是身之习气。我们这个身体实际上是四大的假合,但由于人们不了知其真如本性,因此将它执著为身体,又形成了身体的习气。
由于执著蕴、界、处等染污法以及由此所生的苦果部分而成为迷乱之所依;
由于众生不认识身体的本性而形成了蕴界处等染污法,依靠执著这些染污法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痛苦,从而形成了一种迷乱的所依。这是身体方面的迷乱,接着讲心的迷乱。
自然光明智慧本体空、自性明、显现种种现相之门不灭,
大圆满中讲到,我们本有的自然本智,其本体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且大悲周遍。“显现种种现相之门不灭”,意思就是现相不灭、大悲遍空,也可以说是法报化三身的本性,本来心的本体就是法报化三身的聚合。
由于耽著为自相能取所取而形成心之习气,
但是众生不了知它的本性,把它执著为实有,然后产生能取所取,于是形成了心的习气。
这三种习气,从唯识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坚固的,而其本体本来都是空性,但就像水结成冰一样,人们未能认识其本性,所以执著自己的身体、外境及自心,以此形成轮回。
以致出现三毒、五毒,并且成为具有我执与我所执之迷乱的根本,
由此出现三毒、五毒,形成了我和我所执迷乱的根本。
从而产生如影像、梦境、毛发飘落般无而显现、似乎真真切切的轮回迷乱相。
身体的习气、外境的习气、心的习气,这三大习气坚固以后产生了迷乱的轮回相,实际上就如影像、毛发和梦境一样,表面上似乎存在,其实只是迷乱的显现而已。
真正观察时,外境就像梦中的景象一样,是迷乱的显现;自己的身体只是四大的假合,但人们执著为我;所谓的心,除了光明法界以外没有一个我和我所,可惜人们一直在迷乱的梦中醒不过来,因此形成了似乎存在的迷乱的轮回显现。
也就是说,将能取执为我、所取执为我所,诸如将住宅执著为我所之心。
人们把能取认为是我,我是执著者;将所取执著为我所。这里举了一个例子,众生将房子、身体、亲朋好友、碗等视为“我的”,这实际上源于他们无始以来的愚痴习气。要知道,房子、身体等都只是暂时的借用之物,一旦真正认识到心的本来面目时,就不会再对它产生我所执。希望大家不要过于执著假合的房子,作为修行人,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一个避风之处就应该感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