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30课
丙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现在广说彼等现基与分类:
普基识意五根识,依次乃为处次第,
这里,无垢光尊者为我们讲述众生如何迷惑之理。八识聚称为迷乱的根本,阿赖耶识、意和五根识,依照次第显现处、界,比如意识,前面的意识成为后面意识的因,这叫处。《俱舍论》中说六境和六根叫十二处,还有十八界,它们依靠缘起次第而生,不断产生后面的果。
彼生因果三有苦,根本无明能所取,
形成境身心习气,执我我所成轮回。
以阿赖耶识、意和根识作为因,逐渐产生后面的果,轮回的痛苦就现前了。在三有之中,众生苦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无明和能取所取,有了无明二取,就形成了种种外境、身体和心的不同习气。众生首先执著我,再执著我所,为了我和我所造业,于是形成了轮回。
心识出现在各自对境上的当时,清然无分别而觉知的心称为阿赖耶识(即普基识),
无垢光尊者在下文中将阿赖耶和阿赖耶识的差别讲得非常清楚,此处只是简略提及。不管是眼睛看见色法,还是耳朵听到声音,凡是心识涉于外境时,在它的本性上非常明清的、没有任何分别执著而觉知的这一分叫阿赖耶识。
尔后执著它的心详细或笼统地伺察对境的形象,即是意。
然后产生执著它的心识,能详细或笼统地观察外境——这是柱子、瓶子;或者详详细细地分别、分析的心识——这个柱子是无常法,它是刹那毁灭的,这叫意。我们应该分清意和阿赖耶识的区别并熟记于心。
《文殊智慧庄严经》中云:“心乃阿赖耶识,我执即为意。”
明清的心是指阿赖耶识,执著我和我所的心识叫意。这里的“心”,是前面所讲的清然、明清的那一分。
许多人平时对阿赖耶识与意的概念比较模糊,其实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不仅是讲加行,还涉及甚深的中观和唯识之理,在其他一些论典中没有分析得很详细的道理,在本论中也作了解释。
此外,依靠眼睛看见色法的见到部分,即为眼识。
依靠眼根见到色法,能感知所见之法到底是何种物体,比如眼根见到柱子后,现量呈现出它的本体,这种识叫眼识。依靠眼根能感知外境的具体形相,这与因明中的说法基本一致。
同样,依靠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闻气味、舌头品尝味道、身体感受所触的认知分就是它们的识,这是五根识。
五根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这里讲了阿赖耶识、意及五根识,如果再区分意识和染污意识,总共就有八识。
从前面的部分产生后面识的缘故称为处;
通过前面的根和境产生后面的识,因此称为处。
因为它们的境与识一切存在之缘不可估量,故而数量多、范围广,又不舍各别之分,由此称为界;
尊者在这里对界的分析跟《俱舍论》《智者入门论》《四百论》中有所不同。境和识存在之缘不可估量,范围广泛,数量众多,同时又不舍弃各自本体与差别的这一分称为界。
如同有境的识依于对境一样依缘而现并且前后相联而起,成为有法与法性的关系,故称为缘起。
就像识依于对境一样,依靠各种因缘而显现,且前后相联,它们是法与法性的关系,所以叫缘起——世俗中依缘而生,胜义中一切皆为空性。
境与有境之识二者聚合时,从感受、觉知安乐等相的角度来聚合,依触之缘而称为受。诸如此类的差别无量无数。
外境和心识聚合时,产生安乐、痛苦等感受。诸如此类的差别无量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