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29课
对于实相无有分别的佛地,虽然通过了知外境而分别衡量现境却不能称为心、意、识,因为无有能取了知所取而执著二现之故。
昨天我们讲了心和心所的差别,以及心、意、识之间的差别,此处讲到,在佛地(无学地)时,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对实相都没有分别,因为佛智的对境就是实相,实相境界没有任何分别心,在无有分别心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达外境。明明悟达而了知外境的差别法,但不能称佛智为心或是意、识,为什么呢?因其无有任何能取所取而执著二现的缘故。
佛陀以尽所有智和通达缘起空性的如所有智能了知外境的一切现象,同时也能知晓一切众生的根基和心识,但佛智不能被称为心。
《赞心金刚经》中云:“众生心意识,习二取假立,
众生能分别外境的有境可以被称为心、意、识,因为它是由能取和所取而假立的。
无念智无彼,见性意胜智。”
佛陀没有分别念,所以没有心、意、识。佛陀的智慧如理如实地现见一切诸法的本性,就像《入中论》中所说,佛地时,心识已完全灭尽,现前了无二智慧。因此,佛智是无二的智慧,并非心识。
《宝积经》中说:“既远离心、意、识又不舍等持,此乃善逝不可思议智慧之密。”
这里讲得非常好。佛陀的智慧既远离了心、意、识的分别念,但又不舍弃等持,不舍弃能了知外境的能力,这就是善逝不可思议的智慧。
也许有人会想:没有心识分别念如何知道外境呢?
佛陀虽然没有心识分别念的二取执著,但他能如理如实地彻见万法的本性,这就是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的一种秘密。现在世间有许多“奥秘”,但这些并非真正的密,佛陀的智慧才能称为“密”,因为无有任何执著且能了知一切外境,这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
即是说,外境中无论显现色声等什么形象,依靠可与它相同的心来认知,故称为识,或者令生起与对境相同的心,故称为识;
无垢光尊者讲了一个新的概念:了知外境色声香味的心,或者生起与外境相同形象的心就是识。我们的眼识、鼻识、耳识都是与所缘外境相同而产生的一种识。
当认知对境时,最初觉知所谓的“这个”的部分称为心;
最初执著外境时,“这是柱子、这是瓶子”等,这种认知分、了知的这一分称为心。
不断出现伺察其差别使相续相联产生,故称为意。
再进一步观察其差别——这个柱子是红色的,它是长的、短的……这是意。
能衡量境相之识刹那明然出现于各根门而伺察时,若执著安乐则为贪心;若执著痛苦则为嗔心;若无有苦乐感受仅仅耽著所谓的“这个”则是痴心。
通过心、识和意,从不同的根门中出现时,我们就会去执著,如果没有执著就不会造业,也不会有贪嗔痴等烦恼。比如,在我的眼识中出现红色的柱子,觉得它非常好看,进而对其生起贪心;觉得它遮挡了我的视线而生起嗔恨心;对它没有什么感觉,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从而产生痴心。在不同根门出现不同的境现,依靠它,我们就生起了不同的烦恼。
譬如,看见曾经相识已久的妻子(生起贪心);见到击败自己的敌人(生起嗔心);看到墙壁、水流、大路、树木以及一般之人无喜无悲(生起痴心)。
这三种比喻,将众生如何对不同的外境产生不同的烦恼讲得非常清楚。
《毗奈耶经》中云:“见亲人生贪,值害敌起嗔,遇中者增痴,
这个教证很好。确实如此,众生见到亲友或比较悦意的外境时生起贪心;遇到怨恨的敌人时生起嗔恨心;遇到非安乐亦非痛苦的中等因——流水、大路、树木等时,则会增长痴心。
当护汝根门。”
《毗奈耶经》中说,我们应时刻护持自己的根门,否则,若心随外境而转,以对现境的执著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贪嗔痴。例如:今天听到某人赞叹自己,心中特别高兴而生起贪心;听到某人诽谤自己就开始生起嗔恨心。这只是从语言上举例,我们在面对色声香味触等对境时,都具有这种特点。
因此,我们要像一些大修行者那样经常守护自之根门,心不要随境而转。戒律中也再三要求行人守护根门,否则容易产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