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27课
甲二(分别广说)分三:一、迷基;二、迷理;三、分类。
乙一(迷基)分二: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二、宣说八识聚迷乱之基。
丙一、宣说三界迷乱之所依:
所有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依即是内在身语意三界。
所有痛苦的根本实际上是来自众生自己的身语意,如果身口意已经清净,就不会再有痛苦。但往往众生会特别执著于自己身语意的感受,从而在自相续中生起了各种痛苦。
众生身语意三门,欲界色界无色界,
现与半现不现城,苦苦变苦行苦逼,
由心意识增长故,不断迷现境苦乐。
众生的身语意三门,可分别对应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因为欲界众生的身体非常粗大,具有一定的质碍性,肉眼可见,所以叫全现城市;色界众生的身体是光身,以特殊的眼根才能见到,一般凡夫人的肉眼不可见,以细微的语言为主,所以叫半现城市;无色界的众生虽然没有粗大的身体与语言,但他们以如如不动的心识形态为主,所以叫不现城市。这三界中的众生,都被苦苦、变苦和行苦这三大苦所逼迫。无论任何众生,由于心、意、识这三者增长的缘故,不断地迷现、沉迷在外境的苦乐中,始终无法得到真实的安乐。
因为身体是粗大物质聚合而成,故为现城;语言犹如空谷声无而显现,故为半现城;意识无有五根门之相无实,故为不现城,从而分别立名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有何根据呢?
身语意分别为现、半现和不现城市,故而分别称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那么,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有什么依据呢?
《集密意续》中云:“粗大身欲界,微细语色界,极微意无色。
释迦牟尼佛在《集密意续》中说:“以粗大的身体为主,因此叫欲界;以细微的语言为主,故称为色界;以非常微小的意识为主,所以叫无色界。”
殊胜童子光,住于此三城。”所谓“殊胜童子光”是指自然本智。
此处可从两方面解释:众生的身语意实际上是三界的种子,本来觉性存在于其中;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众生正迷惑在三界中时,心的本性仍然存在,因此,殊胜童子光(自然觉性)住于这三城中。
如是三门为三苦所逼,均以分别念之缘而连续感受迷乱显现。
是如何显现的呢?六识分别由经各个根门而出现在六识聚的对境中,由于缘取对境的缘故,心识的相续沉迷在痛苦、安乐或不苦不乐任何一种中,
迷乱是怎样显现的呢?外境出现在各自的根门中,心依靠执著外境而产生分别念,分别念中有痛苦,有安乐,也有不苦不乐等舍的感觉,心相续恒时不离开这三种分别念的其中一种。
无垢光尊者下面解释什么叫做识、心、意。
分别显现色等相的部分为识;
外面的柱子、听到的声音等,凡是分别显现色等外境的相即是识。
首先笼统认知对境的粗略相者为心;
执著外境时,首先笼统认知对境——这是瓶子,这是金刚萨埵殿堂……这种大概地执著、认知粗大总相者称为心。
尔后观察它的差别并持续起贪嗔痴任何一种之心所称为意。
接着观察金刚萨埵殿堂中有什么佛像,柱子是红色的……这样分别判断从而生起贪心、嗔心或痴心——这根柱子很好,或者这个人很不好、很讨厌等,这叫意。
《菩萨地论》中云:“现外境为识,初寻思为心,尔后伺察彼差别之心所即为意,此三者相应具足,即以遍行之本性而存在。”
显现外境为识,最初分别执著总相者即是心,随后出现观察外境差别的心所称为意,这三者相应具足,以遍行的方式存在。每个众生都具足识、心、意这三者,它们是同一本体、不同反体,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认识三者之间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