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25课
乙六、投生无数痛苦之理:
若思前生后世业,厌离更为增厌离,
自成蝼蚁诸身体,倘若堆集于一处,
则比四宝山王高,哭泣泪水超四洋。
假设从无始以来至今,众生在轮回中流转的所有情形全都能历历再现,从而诚心思维自己的前生后世,以及依靠业力而引发的种种情况,厌离心自然就会增上。佛经中也说过,若是具有宿命通,能知晓自己的前世,那人们必会不思饮食睡眠,唯一精进行持佛法。学习《百业经》后,大家的感受都比较深,觉得前生后世的业力真是不可思议。
众生无始以来流转在轮回中的时间极其漫长,不说其它大动物的身体,只是自己曾经转生成蝼蚁的身体,如果全部堆积在一处,其高度就已超过了须弥山王。《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过华杰比丘的故事,目犍连带他到海边去看他前世的身体,这个故事非常精彩,你们可以看看。
将往昔世自己曾经流过的泪水全部积聚在一起,其总量已超过了四大海洋的水,以现在的印度洋、太平洋等四大洋做比喻也可以。我们现在看不见前世,或许会对前后世产生怀疑,但是,当我们以佛经中的圣教量为依据时,便不得不相信,自己确实已投生过无数次。
堕狱饿鬼时所饮,铜汁脓血不净液,
遍布江河不可比,其余无量如虚空,
为欲所断头肢数,世间微尘数不及。
众生在堕入地狱与饿鬼时所饮用的铜汁及脓血等不净液,若是全部积聚在一起,那么,遍布世间的所有江河之总量都无法与之相比。其余的痛苦如同虚空一样无法衡量。我们在往昔世为了追求五欲而断掉的头颅、肢体数目的总和已经超越了世间的微尘数。这一点可通过佛经来印证,很多事情不能任凭我们的分别念作主。
《念住经》中云:“诸比丘,当于三界生厌离心。何以故?
佛告诉诸比丘,你们应对三界轮回生起厌离心。为什么呢?
流转于无始轮回中时,生为蝼蚁所弃之身,若积一处,则高于须弥山王;
众生在无始劫以来流转于轮回中时,若将曾经转生为蝼蚁时所舍弃的身体聚集于一处,高度高于须弥山王。
哭泣之泪过于四洋之水;无数次堕于地狱、饿鬼时所饮之烊铜汁、脓血、黄水、鼻涕,亦多于四洲内汇入大海之四大江河水;为贪欲所断之头肢亦超于恒河沙数世界中地、水、火、风之极细微尘数。”
此教证出自于佛经。无垢光尊者担心有人不信其教言,因此引用了佛经中的教证。
《亲友书》中云:“每一众生所饮乳,胜过四大海洋水,今仍流转投异生,未来所饮更过彼。
若将每个众生所饮用过的乳汁积聚于一处,则其总量已胜过四大海洋的水量。如果今生没有精进修持,那我们仍将以凡夫身继续流转于轮回各处,那么,未来所饮用的乳汁会更多。
过去每世所遗骨,堆积一处超山王,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
《大圆满前行》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如果将过去每一世死后所舍弃的遗骨堆积于一处,则其高度已超过须弥山王;若将整个大地的土抟成像枣核大小的丸子,它的量可以计算,而所有众生当过自己母亲的次数却无法衡量。
乙七、纵得梵天乐之果亦终将受苦之理:
流转于轮回中时,即使享受梵天等之安乐,最终也会感受无量痛苦。
即便已获得了梵天的果位,最终亦必定堕落;尽管在世间名声远扬、财富圆满、地位显赫,但这不会常有,若未能从轮回中解脱,以后仍将感受无量痛苦。
转畜夜叉鸠槃荼,腹行等受多苦乐,
纵得梵天帝释果,四禅无色七宝地,
功德圆满君主位,亦堕恶趣受剧苦。
轮回中的苦乐不定,我们曾经转生为旁生、夜叉、鸠槃荼和腹行等,感受过无量痛苦。纵然感得梵天、帝释天的果位,或是转生于四禅天、无色界中,或生于由七宝严饰大地的天宫中获得功德圆满的君主果位,甚至转轮王等,最后也会堕入恶趣,感受剧烈难忍之苦。
连续流转于轮回中时,地、水、山、洲、虚空界的一切境域,无有一处未曾去过,
我们往昔连续不断地在轮回中流转之时,地、水、山、洲、虚空界的所有地方,没有未曾到过之处。
也曾无数次做过天人、龙、夜叉、乾达婆、鸠槃荼、历蛰波(音译)、
也曾经无数次地投生为天人、龙类、夜叉、乾达婆、鸠槃荼、历蛰波……“历蛰波”是一种众生的名字,属于饿鬼类。
梵天、帝释以及转轮王,期间没有未曾享受的快乐与未感受的痛苦,
成为这些众生时,没有哪种快乐未曾享受过,也没有哪种痛苦不曾感受过,我们已在轮回中遍尝三界之苦乐。
又堕入恶趣受苦,这真是令人极生厌离之处。
然后又堕入恶趣再再感受痛苦,仔细想来,这真是令人极为厌离!这在真正信仰佛教、深信因果之理的人看来颇感遗憾:我们已经在轮回中流转了如此漫长的时间,为何仍执迷不悟、贪执轮回呢?
《致弟子书》中云:“百次流转何有未成众?
众生在百千次的流转过程中,六趣中所有的身份都曾体验过。我们以前在天宫里“上过班”,在龙宫里也“工作”过,也在饿鬼界做过鬼王的眷属……
往昔多次岂有未享乐?
在往昔丰富多彩的身份与生活中,难道还存在一种未曾享受过的快乐吗?没有,所有的快乐我们全都享受过。
何有未获如白拂尘福?
上师如意宝在年轻时,曾经投入大量时间研究过这部《大车疏》,所以,希望你们随学上师如意宝,一定要将本论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心间。不单是字面上的理解,而是要将每一层意义纳入自相续中去实修,这才是真正地依止上师,因为上师的密意全都汇集于此。
纵有一切然仍增贪欲。
虽然我们曾经获得过所有的人天福报,但却并未因此而满足,还是不断地增长贪欲。
岂有未住之洲未存水?无有任何未住之境处,
难道还有我们未曾住过的山丘与水域吗?我们过去转生为鱼类众生时,所有的海域中都曾经住过,没有一个不曾住过的地方。
未至之方虚空亦非有,
没有去过的虚空界也没有,一切有虚空的地方我们都已经去过。
然未满足增长诸贪欲,
但是我们的贪欲仍然没有得到满足,还在不断增长。我每次到炉霍时,看见以前我放过牛的地方,就觉得这座山上有我的脚印,那座山我也去过,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小小的知见,实际上我们什么地方都去过,北京、美国、加拿大……凡是虚空所遍及的地方曾经都去过了。
往昔多次无有未受苦,然无离贪知足之有情,无有未入彼胎之众生,然诸轮回众生未离贪,
世间所有的苦都已经受尽了,但仍未离开贪心,没有真正知足少欲。也没有未曾入过的胎,所有众生的胎我们都已经入过,但轮回众生仍然没有离开自己的贪欲。
投生流转此等广大众,享乐受苦多次辗转故,无有任何未成亲友者。”
投生在轮回中的广大众生,享受过诸多快乐,也感受过无量痛苦,在辗转不定的流转过程中,没有一个众生未曾成为过亲友——现在我们所认为的怨敌,曾经都是自己的亲友。
因此,我们切勿对轮回生起贪心,不要贪亲嗔怨,要从内心厌离轮回,并从现在开始修持无上大圆满,立誓一定要在今生得到解脱,要生起这种出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