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24课
昨天讲到,凡夫明明渴望获得安乐,却经常毁灭自己的安乐。
贪执五欲之过患
众生到底是如何毁灭自乐的呢?由于贪执五欲使烦恼增强,从而感受痛苦,犹如飞蛾因贪求色法而扑向灯光以致被焚;
众生往往因贪执五欲——色声香味触而增加烦恼,进而感受无尽的痛苦,下面,无垢光尊者用五种比喻具体阐述。
首先,眼识因贪执色法而感受诸多痛苦,举例来说,就如同飞蛾贪求色法扑向灯光而招致死亡一样。世人大多贪执色法,觉得某人容貌端严,某种颜色非常好看,对之产生希求后,终因贪心引发痛苦。
野兽因贪恋听闻琵琶妙音而遭杀;
野兽因为贪执琵琶动听的声音而遭到猎人的枪杀。世人对歌声等妙音非常执著,却不知五欲享受只是痛苦之因。
蜜蜂因贪享蜂蜜之源花朵而缚于花丛中闭气身亡;
蜜蜂因贪执蜂蜜之源的花朵,而被缚在花丛中闭气而死,就像《莲苑歌舞》中的蜜蜂一样。
鱼类为鱼钩上的诱饵所欺惑而遭捕杀;
鱼儿因贪执食物而遭到渔夫的捕杀。世间也有因贪执饮食而死亡之人。
大象因贪执清凉所触而步入湖中导致送命。
大象因贪执清凉的感受,去到湖中而死亡。
《道情歌集》中云:“三有手印欺诸众。”
这里“手印”是指欲妙,三界中色声香味触的欲妙欺惑了所有众生。
又云:“呜呼愚众中箭言,当观鱼儿飞蛾象,蜜蜂野兽亦复然。”
“中箭”是指萨绕哈,萨绕哈以一种悲哀的语气说道:“世间的这些愚痴众生真是可怜啊!你们应该看看鱼儿、飞蛾、大象、蜜蜂和野兽等,看它们是怎样贪著五欲而遭受违缘的。”世间众生日日夜夜沉溺于五境中,因此而失去了自己的慧命。
烦恼从五种欲妙中产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中,这五欲比剧毒更可怕。
贪嗔痴烦恼皆由五种欲妙中产生,众生以此漂泊于无边无际的轮回。因此,色声香味触的五欲比毒害更可怕。
关于此理,《致弟子书》中云:“如毒欲妙初享仅生乐,如毒欲妙成熟苦难忍。
五欲就像毒药,最初享用时略有乐受,但它成熟的苦果非常难忍,与毒药无别。例如,当享用美食或听闻美妙的歌声时,或是坐在舒适的宾馆中时看似很快乐,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痛苦的因。
如毒欲妙愚痴黑暗蒙,难除动摇如毒欲妙力。
欲妙是蒙蔽愚痴众生的黑暗之因,一旦享用后就难以断除、难以动摇,与毒药的力量没有差别。
心若详察诸毒与欲境,欲妙过患非如毒易忍,毒发一次毒性即灭尽,欲妙他世亦会转成毒。
如果我们用智慧详细观察欲妙的对境,其过患比毒药更厉害,因为毒药容易安忍,为什么呢?毒药发作一次后就自然灭尽了。而欲妙不仅今生害你,而且它的等流果还会在来世成熟,继续害你。所以,欲妙的过患比毒药更为严重。
倘若毒中掺毒可息灭,殊胜密咒解毒药可疗,方便运用毒能利于人,剧毒欲妙永远非如是。”
在掺杂了其他特殊毒药后,原本的毒药就会失去其效用;而当使用特殊的密咒加持或与其他殊胜的妙药结合时,毒药也会变得无害。如果借助瑜伽士的能力及其他不可思议的妙术或医术,原本有害的毒药反而能对众生带来利益。然而,如剧毒的烦恼并非如此,贪著外境永远只能带来过患。
因此,作为凡夫,在生活中面对色声香味等外境时,完全不贪执很困难,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尝试减少内心的贪执呢?
乙四、不断受六道痛苦逼迫:
众生接连不断流转于三有中感受种种痛苦。
天界人趣阿修罗,旁生饿鬼及地狱,
轮回六道如水轮,周而复始苦无边。
天界、人间和阿修罗,是三善趣;旁生、饿鬼及地狱,则是三恶趣,轮回共有这六道。水轮既无头也无尾,接连不断地旋转,三界中的众生与此类似,有时转生为人,有时堕入地狱,有时变成旁生等,在六道轮回中一直无头无尾地旋转,周而复始,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始终无有间断。
《宝鬘论》中云:“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此处“三道”指生、老、死,这三道轮回无有初中后,一直旋转,就像旋火轮一样,彼此互为因缘。如同在十二缘起中,虽然无明是起始,但这是仅就单次十二缘起而言的,实际上十二缘起互相为因。这也是轮回图被画成圆形的原因。
乙五、怨亲不定之理:
如是流转于轮回中时,众生彼此成为亲、怨、不亲不怨皆不定。
在轮回的流转中,众生是怨是亲皆不定,今生的亲友因短暂的因缘而相聚,我们不应过度贪执;暂时的怨敌也不应被永远视为“我的敌人”,这样执著不合理。
多生累世每有情,皆成亲怨与中等,
苦乐利害不可数,父转成母母成妹,
妹成自子皆不定,亲友成怨亦无穷。
由于众生多生累劫于轮回中流转,彼此间的关系便呈现出亲怨不定的特点,每一个有情众生都曾相互成为过亲密的伴侣、怨恨的敌人及不亲不怨的人。众生所感受的苦与乐、利与害不可胜数,时而感受诸多痛苦,时而感受诸多快乐,时而损害众生,时而利益众生。父亲转成母亲,母亲投生为妹妹,或者妹妹又转生成了自己的孩子……轮回中的角色都不固定,亲友成为怨敌的次数亦是无有穷尽。
总之,因众生已流转了无量劫,故而彼此的关系是亲怨不定的。每个众生当过自己母亲的次数不可数,当过自己父亲的次数亦不可数。
这一点对于刚刚接触佛法的人来说或许难以理解,没有完全领悟佛陀了义经典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对于如海般浩瀚的佛经,我们自相续中可能尚未领悟到一滴。若有人对相关佛理有所疑惑,建议你仔细研读一遍《大藏经》,如此一来,你会真正感受到佛陀智慧的不可思议之处,自然而然地生起信心。
自无始以来,于多生累世中,无有任何一个众生未曾做过一切有情界之父母等,并且彼此互为父母、亲怨的数量也不可胜数。
在多生累劫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每个众生都曾当过自己的父母,并且彼此之间互相成为父母、或亲或怨的次数也不可胜数。
《亲友书》中云:“智者于此求不得,病老死等众多苦,根源轮回当生厌,亦应倾听彼过患。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有智慧的人,应对求不得苦、爱别离苦、生老病死苦等众多苦害来源的轮回生起厌离心,同时也应了知轮回的各种过患。”有什么过患呢?
父转成子母成妻,怨敌复次成亲友,是故流转轮回者,无有少许确定性。”
在无边无际的轮回大海中,父亲转生成孩子,母亲投生为妻子,怨敌又变成亲友……可见,流转于轮回中的众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没有丝毫确定性。
因此,我们不必对暂时的亲怨现象太过执著。如今世人大多不明白轮回的概念,从而特别贪执自己今生的亲戚朋友,对关系不好的怨恨的敌人又极为嗔恨。
有些佛教徒未将佛教的道理融入自心,一提到父亲及母亲的名字时,眼泪的“水晶念珠”一颗一颗掉在地上,大地湿润了,鲜花盛开了,蜜蜂来到鲜花上唱起无常的歌:“哎!你作为一个修行人,不要贪执自己的亲友啊!”
我们今生只是暂时以某种因缘成为亲友或怨敌,作为修行人,对亲友不要太贪执,对怨敌不要太嗔恨。贪嗔皆无实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