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21课
甲四(结行)分二:一、欲越轮回者当观无常之理;二、宣说功德。
结行分为两个部分:想获得解脱之人应观修无常;观修无常有何功德。
乙一、欲越轮回者当观无常之理:
于此尽力劝勉诸位在没有对轮回彻底生起厌离心之前,应当精进观修无常。
有人认为,无常只是《大圆满前行》中针对初学者所讲述的法门,而我们学密宗的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需学习无常法理。
无垢光尊者在此为我们指明了是否需要观修无常的界限:我们的相续中是否对轮回生起了极为强烈的厌离心?我们如果在相续中对善趣和恶趣都视之如火坑、如罗刹的境域,那么我们或许不需要日日夜夜地观修无常,但若尚未达到这样的境界,则一定要持续精进地观修无常。
就我自身而言,我感到自相续中无常的观念比较淡薄,远未达到佛经中的要求。因此,我深知自己还需要长时间地修炼无常。无垢光尊者的每一句金刚语,我们都应该珍视,不要轻易放弃。
于此奉劝欲度过,过患轮回之苦海,
成就稀有妙德者,即日思维定死亡,
昼夜唯观修无常,反复生厌出离心。
作者诚挚地劝请所有渴望渡过具无边过患的轮回大海,不愿沉溺于贪嗔痴等各种烦恼,希望成就佛菩萨们、圣者们所拥有的无上不可思议的善妙功德的人们,从今天起,要时刻思维“我决定会死亡”的道理,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日日夜夜唯一专注于观修无常法门,直至对轮回生起极为强烈的厌离之心。
世人为了追名逐利而疲于奔命,他们的所作所为毫无意义,对此,我们应心生厌离。仅仅拥有厌离轮回的心还不够,我们还应努力从苦海中早日解脱,以获得如诸佛菩萨般无上圆满的无漏功德,这就是所谓的出离心。
无论行住坐卧、进餐、散步、言谈、见到人群还是居于都市城邑、静处,时时刻刻都要观修无常,
无论是在行住坐卧、进餐、散步、言谈、接触人群时,还是住在大城市或寂静处,我们都要经常用无常的镜子来观察自己的修行,时刻观修无常。
所见所闻皆当忆念无常之自性、无常之比喻、无常之教诲。《入行论》中云:“故吾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我们平日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都应忆念无常的自性、无常的比喻。法王如意宝《无常歌》的最后一句说:“你看一看、观一观外面的世界,一切法均是指示无常的善知识。”
修行比较好的人,深知世间万象皆是无常,因此希求并修持正法,这才是对自己生生世世都有意义的行为。短暂的人生应全心全意专注无常法,日日夜夜唯一思维寿命无常、轮回痛苦的道理。
未观无常之过患
如果没有思维无常,会有什么过患呢?
如果我们没有思维无常,言行将出现诸多过患,具体有哪些呢?
那只能是随着今生转,图名求利,贪婪嗔恚,
我们若未能修好无常,就会被今生的琐事束缚,贪名求利,相续中具有强烈的贪心和嗔心。
懒惰懈怠,积累贮存,争论不休,修法不稳,因而不能从轮回中速得解脱。
懈怠懒惰、积累财产、争论不休、修行不稳固等,因此无法快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以上所述的诸般过患,都是因为修行人的内心对今生有着极其坚固的执著而造成的。由于许多人的修行基础不够稳固,一旦置身于繁华的大城市或是与世间人接触时,烦恼便会增上,无法对治。尽管我们已经获得了成佛的法要,但是对法义思维得不够深入。有人认为必须要专门空出一段时间来闭目观修,若能有因缘专修自然很好,但对一部分人来说不一定需要这样,行住坐卧之间,时刻都可以忆念无常。
即使是世间平平常常的一件事,如果只是偶尔有空才做,也不会成功,更何况说获得解脱菩提果了。
这句话的意义甚深。偶尔的精进连世间之事都无法成办——如果社会人士今天上班明天休息,没有持续精进努力,那很可能连工资都拿不到。而我们渴望现世获得成就,为什么不精进呢?一定要恒常精进。
因此,在没有证得佛果之前,务必要长期精勤努力修法。
我们应当在乃至获得佛果之间长期精进修法,若今天精进明天懈怠,这样偶尔、暂时的修法不可能成功。无垢光尊者的每一句话都有很深的含义,希望各位务必重视。
燃灯佛、释迦牟尼佛等最初也和我们一样是众生,但他们却依靠精进力而得以成佛了,
燃灯佛和释迦牟尼佛等,最初与我们无异——都是凡夫,因为他们的精进力十分强大,因此而得以成佛。
我如今仍然漂于轮回中,尽管以前有无数佛陀出世后趣入涅槃,可是我们却未能成为他们调化的对境。
虽然历史上已有无数佛陀出世转法轮后示现涅槃,可由于我们自己业力深重,一直未能被他们所调化,至今仍在轮回中漂泊。
思维自己因业力所牵而漂于无边轮回中的道理,应当下定决心在今朝的这一生就必须踏上菩提道。
一想到自己无始以来因牵力所牵漂泊于轮回感受无量痛苦的道理,我们就应当下定决心,今生必须获得菩提。
此身也如瞬间的借用品一样,因此必须思维无常,诚心精进修法。
这里面讲得非常深,大家好好思维。
《入行论》中云:“今后若不勉,定当趋下流。饶益众有情,无量佛已逝,然我因昔过,未得佛化育。
如果我现在不精进努力地修行,将来一定会下堕到三恶趣,始终得不到解脱。往昔饶益有情的无量佛陀已经涅槃,但是我因为自己的过失,一直没有得到这些佛陀的调化。
可能有人认为:佛陀无法度化的众生哪里有啊?如果连佛陀都不能度化,那我们何时才能解脱呢?
当然,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说,每个众生都有佛性,肯定有解脱之时,但佛陀或善知识度化众生时讲究缘分,若无缘分——自己不具足根门、信心,则暂时难以被度化。
若今依旧犯,如是将反复,恶趣中领受,病缚剖割苦。”
如果我们现在仍然不以正知正念守护根门,将来就会反复堕入恶趣饱受无量痛苦。因此,当下是精进修行的绝佳时机,世间的名声、财产和地位并无太大意义,人生短暂,我们不应过于执著,为来世长期积累资粮,这至关重要。
《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天虽降雨,种坏不发芽,诸佛虽出世,无缘不获善。”
虽说雨水是令庄稼生长的重要因素,但如果种子已经损坏,无论天空降下多少雨水,种子都无法发芽并结出果实。同样,尽管具有殊胜功德的诸佛菩萨和善知识们虽已现世,若众生与他们无缘,也无法获得善妙的解脱。
如果众生原本具有善根和缘分,但心中不断滋生邪见或强烈的烦恼,他们就会让自己从佛陀的僧团中被开除,从而失去得度的机会。在佛陀住世期间,许多众生造作罪业后堕入地狱,至今仍未得到解脱的现象也相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