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2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分初义、论义、末义三个方面,初义分为顶礼句和立宗句,顶礼部分尚未讲完,今天接着讲:
如是顶礼之必要
如此顶礼有令自己、他人、自他二者获得大利三种必要。
这样顶礼有什么必要呢?能令自己、他人、自他二者获得极大的功德和利益。
(一)自己获利之必要:如果用美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则可使自己趋入圣者行为,令他人了知自己是智者,进而使造论究竟圆满。
首先,自己能获得利益:
1.如果效仿无垢光尊者,以各类善妙、美好的诗词赞美殊胜的对境——诸佛菩萨及自己的根本上师,这样的行为可与圣者相媲美;
2.当他人从顶礼句中观察到自己对上师、对诸佛菩萨的虔诚与恭敬,便能了知自己是智者;
3.通过顶礼诸佛菩萨,能使自己造论究竟圆满,且过程中不会遭遇任何违缘。
《般若八千颂广释》中云:“利他悲尊纵舍命,自之能力不松懈,
“悲尊”,既指佛和菩萨,也指那些高僧大德们。利益他众、具有大悲的尊者,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他们的利众之心也丝毫不会动摇。
肩负重任诸大德,危难之时永不舍。”
肩负利益众生或撰著论典等重任的大德们,无论遇到何种艰难险阻,都绝不舍弃殊胜对境——上师三宝,并发誓永远恭敬。
总之,从自己获利方面,顶礼有这三种必要。另外,从隐义方面讲,我们自己也需要坚定不移地守护誓言,因此而进行顶礼。
(二)他人获利之必要:(如果用美妙词义赞叹殊胜对境,)能使他人由此而对殊胜导师与论典发自内心生起敬信。
用美妙的语言赞叹佛陀或高僧大德,能令他人了知佛陀与上师的功德,从而对殊胜的导师与佛法生起信心。
如龙树菩萨说:“作者赞本师,并非无有果,于导师论典,生起诚信故。”
很多作者在造论的开头,都会从不同角度赞颂本师——龙猛菩萨在《中论》的开篇赞叹本师,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的顶礼句中礼敬本师,这并非无有意义,而是能令读者对殊胜的导师及其论典心生敬信,功德巨大。
(三)自他二者获利之必要:圆满资粮,实现所愿。
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圆满积累资粮,实现一切所愿。
《广大游舞经》中云:“具有福德者,成办诸所愿。”
具有福德的人能轻易达成一切所愿,而缺乏福报的人,在做事时往往困难重重。赞叹顶礼可以积累资粮,当资粮足够时就能圆满实现一切愿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办事顺利,而有些人却经常遇到违缘,这背后与各人的福报息息相关。
《佛陀众行经》中云:“于导师佛陀,虽做微小事,转种种善趣,后获菩提果。”
此教证在讲述《金刚经》时也曾引用过。意思是,即使以佛陀为对境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其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暂时能够转生至天人、人或阿修罗等善趣中,将来必定获得佛果。
因此,我们绝不能轻视以佛陀为对境所做的任何微小善事。例如,在佛像前供灯或念诵赞颂文等,这些善举看似微小,实则功德很大。
我们已经在上师面前发愿每天念诵《释迦牟尼佛修法仪轨》,如今,有些人仍在坚持这一誓愿,而有些人因种种原因未能持续。无论是否曾发过愿,我都希望你们每天以虔诚之心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并在佛像前供水、供花等。
我们不应觉得这些善根微小就不屑一顾,须知佛陀是非常严厉的对境,诽谤佛陀或摧毁佛像会带来无法想象的过患。相反,若将佛陀作为对境,即便是在一刹那间对其进行观想,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希望大家无论是在早上起床后,还是在晚上睡觉前,都能好好观想佛陀。特别是那些经常做噩梦、身体状况欠佳的人,若能在临睡前观想佛陀,从世间角度来说,暂时将对自己的身体有所裨益;从出世间角度而言,即使只在刹那间观修佛陀,也能带来无法言说的巨大功德。这些教证,希望大家能够铭记在心。
二者立宗:
此处,无垢光尊者讲说了造论之目的与理由——
光明法身净佛性,无明执故漂此有,
业及烦恼旷野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每个众生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无为法,从空性的角度来看,它就是真正的法身,在了义经典中被称为清净的如来藏或清净的佛性。尽管每个众生皆具佛性,可从现相上来讲,他们并未领悟此理,由于自身的无明产生我执与我所执,因此不断在三界轮回中流转,漂泊在业和烦恼的荒野中,承受无尽的痛苦,始终无法解脱。这颗疲劳的心,如今应该借助此窍诀获得休息。
心之自性是本来光明、超越有无常断四边之佛性,一切众生本来即普遍具有此佛性。
心的自性本来光明,并且远离有无是非或有无常断的这四个边,每个众生本来普遍具足这样的佛性。
《宝性论》中云:“心性即光明,见惑无本性,真证诸众生,无我寂灭边。
心的自性本来光明的缘故,佛陀彻底见到烦恼没有本体,证悟了众生原本无有我,寂灭有无常断四边。
具见佛随行,一切无障慧,
佛陀具有无障的殊胜妙慧。
具见无量众,有境智前礼。”
只有佛陀才能真正见到每个众生的心性——名言中众生刹那的起心动念、胜义中光明无为法的本性,佛陀都能如理如实地见到。除佛陀以外,十地菩萨仍无法全分现见如来藏,因此,我们要顶礼具足如是智慧的如来尊者。
此颂直接赞叹如来,间接赞叹光明无为法的心性——因为如来彻底通达心的本性,其他任何众生都未究竟通达;又因每个众生皆具光明无为法的本性,故而间接赞叹心性。从这两方面理解。
众生虽然自身具有本来清净的智慧,但因为没有认知其本面而漂流于此三有中。也就是说,以无明我执之业与由它所产生的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而流转于此三有中。
本来每个众生都具有心性光明,但因具有无明和贪嗔痴等五毒烦恼而未能了达心的本面,一直漂泊在轮回中,非常痛苦。因此,了达心的本性非常重要。无垢光尊者于《上师心滴》中再三宣讲过心的本性。
下面讲众生如何于轮回中流转。
解锁轮回密码
到底是如何流转的呢?众生依靠留存在阿赖耶上的各种习气,从而以小品不善和愚痴之业而转于旁生中;以中品不善和贪心之业而转生饿鬼中;以大品不善与嗔心之业而堕入地狱;
烦恼的种类分为大品、中品、小品,贪嗔痴三毒就是三恶趣的因。具体而言,不善业的异熟果是:大品不善与嗔心之业堕入地狱;中品不善与贪心之业投生为饿鬼;小品不善与痴心之业转为旁生。
以相应我慢之随福德分善业而转生到天界人间;
以与我慢相应之随福德分善业转生到天界或人间。天人的我慢很强。
以相应嫉妒之善业而转生于非天中。
非天的嫉妒心极为强烈。每一种烦恼分别对应六道。
如此分别在各趣中受苦、享乐、不苦不乐,
众生因各自的业力所感,分别在各趣中感受痛苦、享受安乐,或处于不苦不乐的等舍心态中。
行善和造罪,不由自主地漂泊在这无始无终、无边无际、难以行走的三有旷野中,
众生非常可怜,从无始以来没有任何自主的能力,一直被善业与恶业所牵,漂泊在难以行走的三界旷野中。这里将三界轮回比作旷野,因为旷野的广阔无垠、难以行走能令人产生深深的厌离之心。
将本不存在的如梦显现执为我和我所。
本来显现如梦,并非实有,但众生不知晓此理,而将一切显现执著为我和我所。
若详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切根本不存在,然而迷乱的当时似乎确确实实成立。
如果以中观或大圆满的智慧来观察,便会洞悉一切皆为虚幻,全部都是如同毛发般的迷乱显现,但在未证悟空性的愚痴众生眼中,它们似乎真实存在。理论上我们都知道一切皆如梦如幻,但在遭遇违缘与痛苦时,这些法似乎又真真切切存在,这或许是因为我们自身修行尚浅的缘故。
《三摩地王经》中云:“三有众生如梦动,此中谁亦无生死。”
三界轮回中的众生,如同在梦境中游荡,一旦梦醒,梦中的动作和行为便烟消云散,在无尽的轮回中,众生的生与死皆无真实自性。
《梵天请问经》中云:“如梦显现诸众生,分别为自业所缚,不断感受多苦乐,
如梦中显现的众生,被自己的分别念所束缚,不断感受各种痛苦与快乐——在转生到天界或人间期间,他们暂时能享受一点快乐,但大多数时候,众生都在苦海中挣扎,感受诸般痛苦。
虽为无我真如性,凡愚执我及我所,三有痛楚屡屡生。”
“我”并非实有存在,无我的本质与真如本性无异。然而,愚痴的凡夫众生往往执著“我”为实有,故而在三界轮回中,苦楚和痛苦的感受屡屡出现。众生真是很可怜!我们应对这些经义有所了悟。
宣讲本论之必要
虽然诸法无我,可是为种种束缚所系的三有众生,却执著为我,为使他们睁开摆脱此等束缚之眼,有必要宣说了义精华法。
无垢光尊者说:虽然没有“我”,但很多众生执著有“我”,所以,为了令他们睁开解脱的慧眼,摆脱束缚,我有必要宣说此《大圆满心性休息》,让众生获得究竟的果位。
为什么呢?自己了知此理后仅仅追求个人寂灭是不应理的。
不管是无垢光尊者还是任何高僧大德,若在知晓这些道理后仅仅希求自我寂灭,这不合理。
因为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漂泊于此轮回中时,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所以,舍弃这些老母有情只求独自解脱实不合理。
无始以来,无一众生未曾当过自己的父母,我们现在拥有能力时,若舍弃众生、独自希求寂灭之果位,仅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也不合情理。
《致弟子书》中云:“亲友入于轮回之大海,现见彼等堕落浪涛中,不知生死流转若舍彼,唯求自我解脱无惭愧。
本论引用了《致弟子书》中的诸多教证,这部著作在藏传佛教中备受高僧大德们的推崇,它是阿阇黎旃扎古昧写给弟子的一封信,文字以直译为主,较为晦涩难懂。旃扎古昧被尊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就是经常跟月称论师辩论的那位,在印度享有盛誉。他有位弟子名叫西日果乾,后来去了边地,当其快要陷入业际颠倒之际,旃扎古昧便写下《致弟子书》,通过此教言来引导他忏悔罪障,重新做人。
旃扎古昧在《致弟子书》中说:亲友们已陷入轮回的大海,痛苦地挣扎在生死的浪涛间,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舍弃他们,只追求独自解脱,那这是无有羞耻、无有惭愧之人,从世间法而言也不应理。
儿时怀中出生无何能,母以乳汁慈爱而哺育,
孩子刚出生时一无所知,母亲以无尽的慈悲对其精心照料,将其抚养成人。
于此历尽辛劳之慈母,除非极下劣者谁愿弃?”
老母亲辛辛苦苦地慈悲养育了自己,除了非常愚痴的人,又有谁会舍弃自己的母亲呢?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若不发菩提心救度众生,就如同舍弃了亲生母亲般愚痴。这里间接地批评了小乘行人,因为他们只关注自我解脱,对老母有情的苦痛视而不见。按照大乘的观点,这种做法极不应理。
思维其中所说之理,
我们应该好好思维其中所说之理。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大家应该发菩提心。许多人口头上都会说“发菩提心”,但可能发得不太真切。前段时间,在《金刚经》接近讲完时,我引用过《智者入门论》中的教证:世间有三种行为果报最大,其中之一就是发菩提心。
目睹了长久漂泊在此轮回中被无量痛苦重担压得精疲力竭的一切有情,我心甘情愿撰著能使他们于佛圆满福德所严饰的休憩处——大涅槃之果位中得到休息的窍诀论典,
无垢光尊者目睹众生长久在无边无际的痛苦轮回中漂泊无依,为了引领他们走向解脱,尊者心甘情愿撰写了能使之全部获得涅槃果位、在殊胜境地得到休息的窍诀论典——《大圆满心性休息》。
我想,我们这些后世的众生也应当包括在无垢光尊者发心要度化的有情范围之内——尊者以慧眼见到六百年后的我等众生,本来没有“我”,却执著有“我”,贪嗔痴非常严重,依靠《大圆满心性休息》的窍诀能够度脱我们,因此,尊者为我们撰著了这部窍诀论典。
这是在以圆满无量悲心引导飘荡在轮回中的众生。
我们通过学习无垢光尊者的论典,完全能了知尊者不可思议的无边悲心。
《华严经》中云:“奇哉!善男子,观想有情界,身语意所作所为乃真实引导漂于轮回众生,以无量大悲
这里引用《华严经》的教证说明,一个人对众生是否具有悲心,从其所作所为中就能看得出来——口中言说悲悯有情的语言,这是口所作;内心观想“如果他们都能离苦得乐多好啊”,这是意识所作;身体行持利他之事,这是身所作。
总而言之,身口意为利益有情所作的一切事情,能体现出此人引导众生从轮回中解脱的无量悲心。无垢光尊者的意思是,尊者用《大圆满心性休息》来引导众生,就已表明了自己的大悲心。
结合世间或出世间之典籍真实造论,劝勉他人行善,此等同承侍昔日佛陀、供养善逝、树立法幢、开创解脱通衢大道,说为圣士、如意宝顶。”
以大悲心摄持,结合世间或出世间的一些典籍撰著论典,并劝诫他人行持善法,此等功德无异于承侍往昔的如来、供养十方一切善逝,这就是树立法幢、开创解脱圣道,此人乃为真正的正士、如意宝顶,在世间非常罕见。可见,讲经说法或著书立说非常重要。
就我个人而言,在念经、念咒语及磕头等方面,与他人相比或许有些差距,甚至有时连念诵《系解脱》也要拖延到次日方能完成,但我认为自己没有浪费时间,将精力投入到翻译或写书方面,亦是对诸佛菩萨的一种诚挚供养。在此之前我是这样认为的,看到这个教证之后就更高兴了。
这以上已经宣说了立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