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5课
昨天,无垢光尊者为我们讲述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无常——首先是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无常,随后,尊者进一步阐明了我们的身体跟器世界一样,具足形成和毁灭的过程,融入法界或本基时形成了一大虚空。今天接着讲:
《广智后续》中云:“以风水火熟,形成身器世,
风、水、火三轮成熟后形成了身体的器世界。
风脉及明点,四大壳中住,无变诸光明,迁至虚空室,
在风脉明点(三界)和四大的壳中居住,临终之际外四大融入内四大,内四大融入密四大,最后融入光明的本体,死亡现前时,出现了像虚空般的境界。
大(指大种)风脉明点,
大风脉明点,也可以说是我们身体的三界中的风脉明点,或是身口意三门的所依。
七次为火焚,水一冲大融,风吹粗细灭,入光明空界。
七次被火烧尽,被一次大水冲掉,再被风吹散后,大大小小的微尘全部灭尽,最终入于一无所有的虚空般的境界中。
本怙菩提者,趋至无迷基。”
这是在说明一个补特伽罗获得证悟时的境界。按照大圆满的说法,身体毁灭后,在法性中阴时认识本面,趋入无迷的本基中,获得菩提,即无离无合的本来法界。
需要观察众生各自世界之隐没规律。
我们应通过这种方法观察自己的内身世界。内心世界指精神世界,内身世界指我们这个身体的小世界。每个人既要懂得外在器世界变化的规律,又要懂得内身世界变化的规律。
《亲友书》中云:“大地山王与海洋,终为七烈日所焚,
金刚大地、须弥山及七大海洋最后均被七个烈日焚烧。
有情化为尘无余,弱小人身岂堪言?”
一切有情的身体最后也会灭尽并化为微尘。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会毁灭,那我们现在弱小的身体又岂会坚固不变呢?
乙五、以诸佛佛子示现涅槃而说无常:
此外,思维出于世间的诸多导师出有坏及其眷属示现涅槃以及他们教法隐没的情形,由此也可说明自寿无常。
观想自古以来直至现在,许多曾出现于世的佛菩萨皆已示现涅槃,他们的教法也已经隐没,依靠这些道理思维:我的身体与寿命同样是无常的。
缘觉弟众佛子中,引导世间诸怙主,
宛如晴空中皓月,为诸星鬘所环绕,
引导世间的诸怙主佛陀,当时也有无数声闻缘觉、菩萨等大乘小乘的弟子围绕,就像晴空中的皎洁月轮由无数星鬘所环绕一样。
巍然朗然坦然现,亦示无常涅槃相,
无量教法珍宝日,亦渐隐没当观此。
犹如无实芭蕉树,幻室自身何不灭?
佛陀的身体是巍然的,语言是朗然的,心是坦然的,每位佛陀在度化众生的事业圆满后,都会示现涅槃。无量的教法如同璀璨的日轮,在众生的世界中逐渐隐没。因此,我们应当仔细观察并深思这些道理:佛陀曾在这世间转动法轮,他们的身体具足相好圆满,身口意巍然、朗然、坦然,但最终都示现了涅槃。既然连佛陀的身体都会示现毁灭,那我们这些如芭蕉树般内外毫无实质、如幻化室一样虚幻的身体,又有什么坚实不灭的理由呢?
曾经出世于此娑婆世界的导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皆如秋季升起的满月一般,妙相随好威光耀眼,为群星般的声闻、缘觉、菩萨、梵天以及四大天王等眷属所围绕,
这是过去七佛,但不一定都包括在贤劫千佛中。按照有些经典中的说法,贤劫有很多尊佛出世,不一定只有一千尊佛。这七位佛就像秋季的月轮一样相好圆满,而且被如群星般的声闻、缘觉、菩萨、梵天和四大天王等围绕着。
身体光芒四射、巍然而住,语言无卒暴音、清晰朗然,智慧清净无垢、坦然明了,坚固如金刚般的佛陀
他们的身体皆已获得四大的自在。且不说佛陀,像米拉日巴等大成就者,四大也已获得自在。
都已趣入了涅槃,除释迦牟尼佛教法外其余教法也已依次隐没。
虽然如来的身口意非常庄严,无论从哪方面看,凡夫人都无法与之相比,但如今,他们都已趋入涅槃,现在除了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以外,其他所有佛陀的教法均已隐没。
观观这种情形,再思维如水泡般无有实质的自身的无常性。《无常因缘品》中云:“百福所成千相饰,如来藏身尚无常,犹如水泡不可靠,自身为何定不坏?
无垢光尊者引用教证说:由百福所形成的如来的相好之身也是无常的,那我们像水泡一样不可靠的身体为什么不会坏灭呢?
利众诸佛如日落,正法皓月亦隐没,当知自己之一切,眷属受用皆无常。”
利益众生的诸如来们如同太阳西沉,皆已示现涅槃的境界,正法皓月也逐渐隐没,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一切,无论是眷属、受用、身体,还是住房等,都是无常的本性。
不要对无常之法执著不放,我们只是暂时借用这个假合的身体及房屋等作为修行的所依,时常如是思维,便会逐渐减少对身体、房屋等的贪执。
我平时与那些世间未曾学过宗派教义的人交流时,内心触动很大,会深深感受到他们的执著之强。在座诸位,在上师如意宝的加持下,我们无论是对自己的身体、财物或眷属都没有太强的实执。总之,时常观修无常很重要。
乙六、以无增唯减而说无常:
证得犹如金刚般的佛身尚且无常,那么,好似芭蕉树一样的此身岂能稳固存在?
如金刚般坚固的佛身也非永恒不变,那么,我们如芭蕉树一样的身体又怎能长存不衰呢?
故定死亡然死期,死处死缘皆不定,
此寿无增恒衰减,死缘众多生缘微,
时不待我当紧迫,自即日起勤修法。
所以,三界轮回中的众生终将面临死亡,没有退路,但死亡的时间(死期)、地点(死处)及因缘(死缘)都无法确定。我们每个人的死处肯定不相同,不可能所有人全部死在同一个地方。许多人渴望在学院中离世,但有可能死在学院外;有些人则不想死在这里,却很有可能死在这里。
“此寿无增恒衰减”,寿命只会日渐减少,而不会增加,“死缘众多生缘微”,我们生存在世间,面临的死缘数不胜数,而生缘却极其稀少,即便是吃饭与睡眠这样日常的生计,有时也会成为死缘。
“时不待我当紧迫,自即日起勤修法。”时间不会等待我们,修习无常要有紧迫之心,从今日起,我们必须精进地修持正法。
“今日起”的意思是,每个众生何时遇到此法,就从那一时间开始计算。所以,今天是6月2号,无垢光尊者在此寄语四众弟子:希望你们从6月2号起好好闭关或精进修法。
一经出生以后必然走向死亡,只要有生必定有死。《妙法白莲经》中云:“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
世间的规律即是如此,有生必定有死,集聚终会分散,这些道理我们应该沉心思维。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说:“虽然我们不愿离开这善妙的身体,但当死亡到来之时,我们也不得不舍弃它;尽管我们内心永远不愿离开殊胜的上师,但当无常来临之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分离……”
因时间无法掌握,所以不知何时死亡。《因缘品》中云:“明日死谁知,今日当精进,
生死无法预料,没有任何人能确保自己明天一定不会离世,所以,我们应该在今天努力精进。
彼死主大军,岂是汝亲友?”
死主大军是你的亲友吗?你如此懈怠懒惰,缺乏精进,是否与死主大军成为了朋友?你是否有长生不死的把握呢?若没有,那就应当精进修持。
死于何方也没有定准。因此,无论前往何方,住于何处,做任何事都应观想:也许会死于此地吧!
无论去到哪个地方,住在哪里,都要观想:我也许会死在这里吧!晚上睡觉时也要观想:我明天不一定起得来吧!
《妙臂请问经》中云:“于山险地或深谷,室内路口或河畔,何方皆思我终处,
无论是在险地或深谷,还是在室内、路口或河边,都要想:我肯定会死在这里。
了知无可适从性,故当遣除喜世间。”
无论身在何处,都有一种仿佛不知何去何从的心念,要了知世间没有任何可信之处,因此,我们应当摒弃对世间的喜爱之心。许多人一直难以割舍对世间法的执著,这是不合理的,必须放下。当我们真正对死亡无常产生定解时,就不会过于执著世间的一切,会觉得世间法没有意义。反之,若未能生起死亡无常的信念,对世间的贪执就会非常强烈。
以何缘而死也是不一定的。经中云:“有以食噎死,亦有以药亡,何况说逆缘?
有些人因在用餐时被食物噎住而失去生命,特别是食道癌患者更容易遭遇此情况;也有些人因服用了错误的药物而导致死亡。若食品与药物都能成为死缘,那更何况其他如地水火风灾害、兵器等带来的逆缘呢?
故死缘无定。”
因此,死缘是无定的,我们在何时、以何因缘死亡,无有任何定准。
因为寿命无有增加、唯有减少,是故必定死亡。《无常语》中云:“如断水源池,无增唯减故,众皆入死道,谁信暂时寿?”
如同水源已经枯竭的水池,池中之水越来越少一样,我们的寿命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所有的众生皆已步入死亡之道,谁会信任暂时的寿命呢?许多佛经中说,生命犹如闪电般转瞬即逝,并非稳固之自性。
《入行论》云:“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所有的生命都在昼夜不停地流逝,且只有衰减没有增长,我又岂能长久住留于世间?终有一日必定会死亡的。
死缘众多生缘稀少,因此也可表明必定死亡。《入行论》中云:“死缘极众多,生缘极稀少,是故速死亡,心当向正法。”《宝鬘论》中云:“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是故恒修法。”
这些内容在《大圆满前行》等论典中都讲过,此处不广说。
乙七、外内皆为无常:
通过眼见外面的破旧城市,更要想到死亡。
四大聚合之心室,虽为动念士所饰,
亦由因缘所产生,乃坏灭性有为法,
犹如旧城无常有,故当迅速修正法。
我们四大聚合的心之房屋,虽然由起心动念的士夫所装饰着,但它也是由因缘产生,凡是因缘所生之法,必定是坏灭性的有为法,就像破旧的城市一样,并非常有。所以,我们应当迅速修持正法。
如是观察从前美丽富饶的城市中遍满人流,后来终有一日人去城空的这幅场景。
从前,许多大城市中人非常多,后来人们陆续离开人世,城市也空了。
呜呼!轮回之法皆是前兴后灭,所有人最终只留下名字而已。
据说以前,在距离炉霍大概22公里的地方有一个不算太大的城镇,大概有二十余间房屋,而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那些曾经居住于此的人们早已离世,只剩下名字留在人间,甚至有些人连名字也未能留下。
同样,为珍贵的衣饰所装点、种种分别动念所严饰四大聚合之自身这个房室也终将塌毁,
现在由各种衣饰庄严、以分别念所严饰的四大聚合的这个身体房屋,终有一天必定会倒塌。
仅仅剩下骨骸而已。
离开人间后,也许有人会保留你的骨骸,也许不一定保留。如果尸体被送到尸陀林喂秃鹫,根本找不到骨骸。
到那时,也许会有些人念着自己的名字说“这是某某的遗骨”。
待我离世后,年轻人或许会指着我的遗骨说道:“这是堪布的遗骨。”或许有些人会说:“这是堪布的舍利。”开玩笑,不知到时有没有舍利。无论如何,我们每个人必定会有离开人间的那一天,也许遗骨会被暂时保存,但最终连遗骨也会消失。
因此应当深入思维此理。《亲友书》中云:“身际成灰干腐烂,终究不净无实质,当知一切皆坏灭,各自分散之自性。”
这个身体就像灰尘一样,不清净且无任何实质性,应当了知一切皆是坏灭、各自分散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