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45课
若就相继圆满而言,唯识宗认为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两世中圆满,即前世圆满六因,现世圆满六果,后世依此类推。
唯识宗认为十二缘起完整的因果在两世可以圆满——前世圆满前六因,现世圆满后六果,从此以后的生生世世都依此类推。
六因是指无明、行、识、爱、取、有。
这六因是在前世圆满的。
六果是指十二缘起中剩余的六者。
后世圆满十二缘起中剩余的六果,这是唯识宗十二缘起的分法,这样分比较好懂。
依照声闻乘的观点,完整的一次因果在三世中圆满,
《俱舍论》中讲过,十二缘起在三世中圆满——前面两支无明与行为前世;后面两支生与老死属于来世;中间八支,包括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则属于今生。
即前世的无明、行作为因,依其产生今世之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者,依靠今世的爱、取、有三者作为因而产生后世的生、老死。
前世的无明与行作为因,产生名色、六处、触和受,依靠今世的爱、取和有产生后世的生和老死。
了知十二缘起有何必要呢?《俱舍论》中云:“遣前际等无明故。”这以上三有轮回之缘起已宣说完毕。
了知十二缘起有什么必要呢?能让我们明白轮回初中后的循环,众生如何因无明而流转于轮回的道理,能遣除众生的愚痴、黑暗和疑惑。
第三,涅槃之缘起分道缘起与果缘起。
道缘起:轮回十二缘起顺行流转的根本即是无明,此无明依靠觉性智慧可遣除,也就是说,凭借闻思修的智慧而串习相续进而遣除最初的根本无明。
此根本无明依靠觉性智慧才可以遣除。有些轮回图上画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发光照耀六道。意思是,想要断除世间十二缘起之根,断除像旋火轮一样的轮回,就必须要通过无二智慧或无我智慧,依靠智慧光芒才能遣除黑暗的无明。
由于无明被遣除了,依赖于它的其余缘起也可以次第断除,因为已灭尽了流转轮回之因,则必将越过轮回之处。
所以,只要断除轮回的因——无明,就能越过轮回。
《亲友书》中云:“生灭则令一切灭。”
如果灭了生起无明的根源或最初的生缘,十二缘起的其他部分将会被全部灭尽。
《根本慧论》中云:“以无明灭故,诸行则不生。
如果无明已经灭了,那诸行都不会结生。如果详细地观察轮回,寻找无明的根本与来源,就会发现,跟佛性相比较起来,轮回是忽然性的。以较长的时间来推测,可以说轮回是无始无终的,非常漫长,如果将迷惑或无明断除,轮回就可以灭尽。轮回就像做梦,若以智慧认识了本性,就相当于从梦中醒来一样。
若欲灭无明,以智修法性。
如果想要灭除无明,一定要依靠空性法门。
前前若能灭,后后则不生,
若无明和行已经灭了,十二缘起中其他的识等根本不会产生。
但是苦阴聚,如是而正灭。”
如果知道了蕴的聚合性,众生依靠蕴聚而产生我执,真正观察时蕴聚也不存在,了达蕴聚无我后才可灭除无明。
欲求解脱的瑜伽士不积累形成轮回的业因,所以也就无有投生轮回的果,因为已遮止了行缘起。
想得到解脱的瑜伽士不积形成轮回的因,所以就无有投生轮回的果,因其已遮止了行缘起,完全断除了流转轮回的因缘。
《根本慧论》中云:“生死根即行,诸智者不为。”
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无明和行,智者根本不会造恶业。
以上讲了道缘起,意思就是,通过修无二的空性智慧来断除无明,作为修行人应该精进闻思修行中观法门。
果缘起:成佛之后以如梦如幻的方式饶益众生,此理于下文中有广说。
在密法部分广说了以如梦如幻的方式利益众生。
如是了知诸法完全可包括在缘起中的人通达胜义谛便可获得佛果。
如果完全通达一切诸法可囊括在缘起空性中,这样的人会通达胜义谛,并且能获得佛果。
《根本慧论》中云:“若人能现见,一切因缘法,则为能见苦,亦见集灭道。”
如果一个人能现见缘起性,那此人就真正通达了四谛与胜义谛。
这以上是广大经典第二宝藏,之所以称为宝藏,因为它涵盖了一切诸法。这些是所有学问中最为珍贵的。
第二个宝藏是缘起性,因为涵盖了一切诸法,所以称为宝藏,这些内容是所有学问中最为珍贵的。
戊二、宣说诸法无生:
宣说依上述内容所抉择之义——智慧。
现本无生如影像,无有本体现种种,
见性清净缘起后,速得不住殊胜果。
一切轮回法在显现的当下根本没有产生过,如同影像般,虽无有本性但可以显现种种,见到了清净的缘起空性后,将会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得殊胜的佛果。
如是所显现的内外诸法皆如水中映现月影一般无有本体而显现种种。如《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湖中现,然水月空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
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月亮映现在清澈的湖泊中,水月显现的当下并无真正的实质。同理,一切诸法正在显现时,无论是内心快乐、痛苦的感受,还是外境中显现的任何一法,若详细观察,都不具有任何实有的本质。
我们以这其中所说之理了达轮涅诸法无有自性后入定,自心无有散收地安住于外界所现的种种法以及内在无而显现的明觉中,不缘任何他法,
外界所显现的一切法如同水中的月影般,自心不做任何散收,就在无而显现的明觉中安住,不缘任何他法。
于如虚空般的境界中灭尽分别心之法界胜义谛称为智慧波罗蜜多。
不管是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皆观为水中的影像,在现而无自性中安住,在现而无自性中转为道用,在现而无自性中做一切行住坐卧之事,这就是智慧波罗蜜多。
如同麦彭仁波切所说,真正的智慧波罗蜜多是佛不可思议智慧的行境,但凡夫人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比较相似的智慧波罗蜜多。
《入行论》中云:“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
寂天菩萨在宣说此偈时,便缓缓地腾空飞向虚空。如果有实法和无实法皆不住于心前,除了有实无实以外其他相状也不存在,这就是最寂灭、最殊胜的境界。一切诸法是如梦如幻的显现,在无有任何执著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所谓的胜义谛。
萨绕哈言:“摆脱能修与所修,本性不动名为修,无有作意大手印,无有任何所求果。”
没有所修也没有能修,其本性不动,在这样如如的本体中如如地安住,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无有任何作意就是大手印,无有任何所求之果。
彼等之义于《经庄严论》中云:
“彼等之义”是指上面所讲到的智慧波罗蜜多的全部意义。
“正辨诸所知,依于三摩地,解脱诸染污,善说续慧命,一切法之最,彼等具彼三,遍知慧如是,智者真实行。”
下面无垢光尊者概括地作了解释。
智慧之本体:通达所知。
智慧之因:依于等持。
我们想生起智慧,就要依于安住的心,若心无法安住的话,闻思修行的智慧不可能生起来。
智慧之果:解脱烦恼。《般若摄颂》中云:“依慧遍知法自性,真超无余诸三界。”
若能通过智慧了知一切诸法的本性,便会摆脱三界轮回。
智慧之作用:正命,善说正法从而断除怀疑。彼论云:“人中之尊转宝轮,为尽苦于众说法。”
以正命来维持生活,善说正法从而断除怀疑。《般若摄颂》中说,人中至尊释迦牟尼佛广转了善妙的法轮,他是为了断除众生的痛苦而宣说的。
智慧之功德:趋至解脱城。
智慧之分类:有闻思修三种或者等持之加行、正行、后行三种。
具有智慧之功德,如《经庄严论》中云:“佛子知如尽所知,不著涅槃况轮回?
佛子真正通达诸法的本性后,对涅槃都不执著,何况轮回?
智将众置三菩提,摄众世间存无尽。”
智慧能令众生获得三菩提,妙慧为诸智慧摄持,不住于世间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