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44课
昨天讲到,一切诸法都是缘起性的,它又分为外缘起和内缘起,外缘起是地水火风和山河大地等无情法,它有前前的因和后后的果,内缘起就是我们众生心相续一种虚幻的流转过程。
在佛陀的教法中,内缘起可被包括在十二缘起中,认识和了知十二缘起的方法非常多,无垢光尊者在这里按照大乘《中观根本慧论》的观点解释,前面四种已经讲完了,今天从六处开始。
(五)六处:尔时,形成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处。
六处就是六根。
《根本慧论》中云:“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名和色逐渐增长后,生出六入,即六处。
(六)触:在此之后由对境、根门、作意三者聚合而形成触。
对境是指色法,它与根门、作意三者聚合形成触。比如我有眼根,我想看外境的某个色法,然后产生眼识,这就叫眼触,其他依此类推。因明中的讲法就是根、境和作意三种因缘具足时产生根识。
譬如色法、眼根与眼识三者聚合而产生眼触,同样,依靠名色识三者而于母胎中产生触。
在母胎中产生触,这里是从还没有降生的角度而言的。
彼论云:“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彼者即生触。”
最后产生触。无垢光尊者把《中观根本慧论》中的意义已经作了解释,因此这里不用单独讲解。
(七)受:受由触中产生,因为快乐、痛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分别是从悦意、不悦意、中等三种对境中产生的。彼论云:“由触而生受。”
外境有三种——悦意和不悦意和中等,由这三种对境产生快乐、痛苦和平等的心,这叫受。《俱舍论》中将受分为乐受、苦受、等舍受。
(八)爱:受中增生爱,爱有三种,即感受甘蔗的甜味而贪其香之贪爱、想脱离痛苦之感受而希求安乐的畏爱以及中等感受中产生的等舍之爱。彼论云:“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九)取:由爱中随心所欲而产生取。彼论云:“因爱有四取。”《显句论》中云:“如是贪爱受者即是产生有之因,并且执著戒、见、禁、我四种。”此外,正处于贪爱之时产生相同、不同、中等、我所四取。(十)有:有由取中产生,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彼论云:“因取故有有,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从有生五蕴。”(十一)生:有中出现初生与未来生。彼论云:“从有而有生。”(十二)老、死:出生以后便会出现青春壮年、年迈衰老、寿终正寝。彼论云:“从生有老死,从老死故有,忧愁及哀号,痛苦与不悦,以及诸迷乱。如是等诸事,皆从生而有。”经中云:“老即成熟;死即衰老之蕴坏灭;忧即衰老死亡之时有无明贪爱心之苦恼;呻吟即由忧伤引起之声音;痛苦即五根之损害;不安乐即心不悦意;烦乱即由诸多痛苦与不安乐而产生。”
从此等缘起也是由前前生后后这一点而言,称为因生之缘起;从内在之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产生的角度称为缘生之缘起。《稻秆经》中云:“内缘起有二种,何为二种?即因生之内缘起、缘生之内缘起。何为因生之内缘起?依无明缘之诸行、依行缘之识;为何称缘生之内缘起?六界聚合之故。何为缘生之内缘起,即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聚合而生,称为缘生之内缘起。”
以上是依照大乘观点而宣说的。
依照声闻乘而言,无明:感受前世烦恼时的五蕴;行:积累前世之业时的五蕴;识:入胎阶段的五蕴;名色:凝酪等根门尚未显露前的五蕴;六处:根门显露后尚不能享受外境之前的五蕴;触:从能享受外境到不知苦乐分别之间的五蕴;受:从了知苦乐分别到尚不能交媾之间的五蕴;爱:从有交媾能力到尚未真正接受贪欲对境之间的五蕴;取:接受贪欲对境阶段的五蕴;有:积业阶段的五蕴;生:后世之始从母胎中出来的五蕴;老死:后世之名色、六处、触、爱、受。《稻秆经》中云:“名色之处即是老死,生即至受间亦与彼相同。”《俱舍论》中云:“此即缘起十二支,分为三份前与后,各自均有二缘起,中间八种寿圆具。烦恼现时为无明,宿业诸识名为行,识即结生之诸蕴,名色显露六处前,六处三者聚前蕴,触能知苦乐等前,淫爱之前乃为受,爱即行淫之贪者,取为得财而奔波,有为能生后世果,结生之蕴即是生,至受之间为老死。”
如是十二缘起有两种圆满方式,即刹那圆满与相继圆满。就刹那圆满而言,是依靠对方与自己二者而圆满的。诸如杀生时,愚昧无知而造罪即是无明;准备造业之分即是行;正在造业时的心即是识;自己与所杀众生二者均具有名色与六处;自己快乐成为对方痛苦用利刃刺杀之分即是触;从中感受的苦乐之分即是受;从中再再生起欢喜心即是爱;对方趋入后世即是取;从具有五蕴之分即是有;今生与后世之分即是生;后世之分的老死。这就是说,成事刹那具全十二缘起。
刹那有三种,即时际刹那、彼之刹那、成事刹那。倏然间了达所知即是时际刹那;一百二十个时际刹那的时间即是彼之刹那;一件事从开始至圆满之间是成事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