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43课
本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以及显现外境之习气的一切迷乱显现均是遍计性、倏然性、实际无有、无而显现的,
前面在讲因果时讲过,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外境的一切显现皆是迷乱的遍计性、倏然性、实际无有、无而显现的。昨天无垢光尊者讲过,这些迷乱显现在最初如来藏未被染污前不存在,最后成佛时也不存在,中间就像做梦一样现而无自性,只是众生不知道而已。
可是众生却以无明、我所执的迷乱分别念将本不存在的显现实执为我与我所,
这就是众生沉溺于轮回的根源。通过上师和诸佛菩萨的窍诀,真正了悟我和我所不存在的道理后就会得到解脱。
无义而行事,从而疲惫不堪地沉溺如梦般实执的苦乐之中。
众生有时在善趣中获得一点快乐,但绝大多数时候都沉沦在恶趣中感受非常难忍的痛苦,就像瓶子里的蜜蜂、水井中的水车、陶师的陶器一样,一直不断地流转于轮回。
《无尽藏道歌》中云:“我做游戏般,凡愚徒劳执。”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有许多道歌,这里的作者可能是萨绕哈。偈颂的意思是,世间的一切都是游舞、幻化,可愚童凡夫一直把它当作真实。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为了追求世间的名闻利养整天奔波忙碌、疲惫不堪,却不知这一切只是徒劳无益的执著而已。
外境正在显现以及内心正在起心动念时,从本性来说,即是本来空性、超离戏边的。
正在显现的山河大地等外境、心念正在起现的同时,其本性即是空性,超离一切戏论。
当然,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非常严重,想要立即断掉很困难,但首先要懂得万法如何在名言中存在、实相中不存在的道理,这样以后才有机会断除我执和我所执。佛陀也说过,对众生应该是梯阶般的逐级引导,不可能直接一步上到屋顶。
《三摩地王经》中云:“佛子有实无常灭,三有一切本来空,相似空性外道徒,智者不与凡愚诤。”
此处“佛子”是指对境所化众生,意思是:“佛子们,你们知道吗?一切有实法实际上是无常、灭尽的本性,三有中所有的器世间、有情世间本来即是空性的,而外道徒所承认的空性是相似的空性,因为他们只是遮止了有边,作为证悟中观本义的智者们,不会跟这些凡夫外道或是从来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们争论。”
有些唯物主义者或根本不信仰佛教者,他们没有理由和依据,但就是不承认佛法的观点,如果他们缺乏公正、客观的态度,与其争论只是徒劳无益。
也就是说,是非、真妄、净垢这一切均是以心安立的宗派遍计法,因此务必舍弃实执。
净垢、是非、真妄等所有堕入两边之法全部是要破斥的,因为它们均是由心假立的宗派遍计法,因此,务必要舍弃一切实执。
《三摩地王经》中又云:“寻思假立谓有无,如是伺察苦不息,
世间的一些寻思者、外道或是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依靠心假立说万法存在或不存在,但凡堕入有边或无边,此等伺察者的痛苦永远不会息灭。
所谓有无是二边,净与不净亦是边,智者亦不住中间。”
有和无是两个边,清净和不清净也是两个边,真正的中观智者不会住于中间。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净和不净是指世人眼中的清净与不清净,并非密宗所讲的本来清净或等净无二的本性。
《不退转轮经》中云:“谓有是一边,谓无第二边,如同我无我,亦同常与断。”
有是一个边,无是第二个边,如同我与无我、常与断。
用究竟的中观理证观察时,有和无都不究竟,那为什么噶单派等宗派先抉择单空呢?这和自续派一样,只是为了暂时接引渐次根基的众生。麦彭仁波切在其相关论典中讲过,由于我们无始以来形成的实执非常严重,首先要将实有的执著破掉,否则很难直接修成离戏。因此,千万不能一上来就破单空,否则就是在散发魔语。
有些人认为可以直接修离戏,个别中观应成派的根基或大圆满根基有这种可能性,但渐次根基者很难做到。因此,针对次第根基而言,最初不能破单空,但单空也并非最究竟的观点。总之,佛陀的密意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这是分别念无法衡量的。
如此必将导致被各自执著之宗派所束缚。
如果执著有与无,那就将导致被各自执著的宗派所束缚,这是不合理的。
《楞伽经》中云:“执有实心者,犹如吐丝蚕,凡不知分界,为自劣宗缚。”
只要有实执,就会像蚕吐丝一样,将自己完全捆绑于其中。同样,如果不知道分别有和无的界限,那就会被自己的分别念或恶劣的宗派所束缚。因此,执著有或执著无都不应理。
所以,何时何地都要证悟诸法无生无灭、无来无去、非一非异、不断不常,息灭一切戏论的自性。
佛教不共于其他任何宗教的就是缘起性空之理,在胜义谛中离八边——生、灭、来、去、一、异、常、断,有时讲离四边——有、无、是、非,有时讲离三十二种增益,这是最究竟的实相。在任何情况下,一定要证悟诸法无来无去、非一非异的本性。
《根本慧论》中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
以前上师如意宝说,学习中观的人一定要背诵此偈。龙猛菩萨在此首先顶礼佛陀,原因是什么呢?只有佛陀您为众生圆满地宣说了缘起法——在胜义中离一切戏论,世俗中如梦如幻、缘起不灭,因此,我要顶礼大慈大悲的佛陀。
这一偈概括了中观的核心含义,加持非常大,希望大家好好地思维诸法的本性。
总而言之,诸法之自性本来清净即称为本性缘起性或者本基缘起性。
总而言之,一切诸法的本性就是离一切戏论的,这叫本性缘起或本基缘起。
第二,轮回缘起:轮回缘起有外缘起与内缘起两种。
外缘起:诸如心的显现境——山、墙、地、水、火、风、空等色法,以共称的大种所造色或大种色为主,布匹、绳子、粗毛、粗毛织物等由因缘所生的这所有各种各样事物,均称为外缘起。
地水火风等每一个无情法都有各自的因缘,这叫外缘起,例如心对境的山河大地等。
因为它们相互观待而形成并且现为外境与无情法的形象。
为什么叫外缘起呢?它们显现为外境与无情法。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论》中是以一棵树的种子、树茎、树根、树叶、树果、树花来比喻的,《俱舍论》中也是这样讲的。外境之法通过不同的因缘产生果的形象,这叫外缘起。
内缘起:由无明中产生的行直至老死之间,称为内缘起。
众生从无明到老死之间的整个流转过程叫内缘起,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十二缘起。
《楞伽经》中云:“大慧,如同瓷罐由泥团所成,线成氆氇、毛线成毛织物,种子生芽,搅拌棍等加人力令酸奶出酥油;大慧,此乃由前生后之外缘起。内缘起,即无明、爱所生此等之法,即是获得内缘起之名称。”
在佛经中是这样解释外缘起和内缘起的。
意思是说,最初没有认识各别自证之智慧本面即是大无明,从而行于轮回,并且从识一直到老死之间互相依存,接连不断而生。
众生最初没有认识到心的本面或自然本智的本体,这叫大无明,从而行在三有当中,并且从识一直到老死之间互相依存,接连不断而生。因为无有初中后,一直这样旋转,所以叫轮回。
《致弟子书》中云:“佛说无明之中产生行,行中生识识中出名色,名色之中生出六种处,由六处中产生一切触。触法之中产生一切受,受之因中将会产生爱,从爱之中将会形成取,由取之中生有,有出生,倘若有生则有忧病老,及爱别离死亡畏惧等,尽现极为强烈之苦蕴。”
这里讲了十二缘起的次第。
此等缘起若详细分类,则有十二种。
下面从无明开始介绍十二缘起。《前世今生论》中做了一个轮回图的介绍,一般戒律中要求寺院经堂的门口必须画上轮回图,所以藏传佛教很多寺院的门口都有轮回图。轮回图的中间有鸡、蛇和猪,分别代表贪嗔痴,以此为中心,外面有十二缘起的象征,有盲人、猴子等。
(一)无明:未能真正了达实相本净之法性本体及以彼所表示的一切法,从而行轮回之业,即产生行缘起。
没有了达一切诸法的本体,最初没有认识实相的一种黑暗、盲目的心态叫无明,有了无明就产生行的缘起,继续产生后面的业,业分为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
十二缘起在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讲得稍微广一点,《俱舍论》等小乘论典也讲得比较广。十二缘起分为大乘的十二缘起和小乘的十二缘起,本质意义上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具体的因果方面略有差异。
(二)行:有无明遮障的身语意之随福德分善、十不善以及无记业三种,依靠其中的善业而转生善趣,以不善业堕落恶趣,无记业是二者的助缘,相应于不善业而存在。
无明是善业和恶业的因,无记业是善业与恶业的助缘,一般相应于不善业而存在,这三种业称为行。
《根本慧论》中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
众生由无明愚痴所覆,造作了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三种业后,就会随着所行趋入善趣或恶趣。
(三)识:识依靠行业,相应于所行之善业或所造之罪业而分别趋入(六道)任何一道,生起彼趣的识。
依靠行趋入六道,不论在六道中的哪一道,就会成熟那一道的心识。例如,若是在人道的话,就会生起人道的心识。
彼论云:“随诸行因缘,识受六道身。”识趋入自己要投生的那一趣时,白红明点与风心聚合之分入于彼道,从而产生受、想、行、识四名蕴。
如果是胎生,识就会入于自己将要投生的那一趣的父母的白红明点当中,从而产生受想行识四名蕴,因为这时没有真正的色法,就像中阴身一样。
(四)名色:名是指所形成的色蕴,综合一起而称为名与色。
色法已经形成了。
彼论云:“依靠诸识故,而成于名色。”神识进入母胎从而形成名、色。其中色是指从凝酪到身体圆满之间。
色是指胎中从凝酪到身体圆满之间的七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