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41课
胜义谛与世俗谛有没有定数呢?
二谛之定数:二谛总共有三种定数,即遮他边定数、真实存在定数以及观待必要定数。
二谛共有三种定数——
一、遮他边定数:因为戏论之法与无戏论之法必定直接相违,否定了破立以外的第三品法,所以谛的定数为二。
有戏论的法与无戏论的法,或者说有执著与无执著肯定是直接相违的,除此以外没有第三品法,所以谛的定数为二。换言之,胜义谛和世俗谛包括了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轮涅之法。
二、真实存在定数:对境是观待有境而安立的,有境分为迷乱之心与无迷乱之心两种,
真实从意义上存在的定数:不管任何对境都是观待有境安立的,有境和能取的意思一样,所有的有境分为迷乱和不迷乱或正确和不正确两种。
轮涅的一切诸法即是迷乱与无迷乱之法性的对境,
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要么是迷乱的法,要么是不迷乱的法,除此以外的第三品物体根本不存在。
所以就心的方面而言,必定有两种对境,如同印章与印纹一般。
因此,从心的方面而言必定有两种对境,如同印章与印纹,印章上刻有什么花纹,印纹就如是显现。同样,有何种心就会显现何种外境,迷乱之心显现迷乱之对境,无迷乱之心显现无迷乱之对境。当然,胜义中这两种都没有,但在世俗中可以这样说。
《入中论》中云:“由于诸法见真妄,故得诸法二种体,说见真境即真谛,所见虚妄名俗谛。”
因为见诸法的有境分迷乱与不迷乱两种,而这两种有境见到的对境有真有妄,无迷乱的有境见到的是真实的胜义谛,迷乱的有境见到的则是虚妄的世俗谛。
三、观待必要定数:如果根据各宗派而分析,则一切声闻部承认有两种胜义谛,即以心分析不能害之心识胜义与以铁锤摧毁不能害之有实胜义谛。
根据宗派分析,小乘声闻部认为有两种胜义谛,一个是以心再也无法观察的最细微的胜义谛,一个是用铁锤也不能摧毁、非常细微的外境有实的胜义谛。
这与现在有些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得出来的结论比较相近,比如心理学家认为,心有它非常细微、再也无法衡量的一念,将此称为心的究竟,这就是有实宗所说的无分刹那;物理学家则认为,在观察物质时有一种最细微的粒子,这相当于是无分微尘。
我有时觉得,现在科学家最究竟的研究基本上能到达小乘观察胜义谛的境界,因为他们认为心存在,微尘也存在,但存在的方式无法用心衡量,只能用仪器测量。
意思是说,心识的相续以及粗大的物质,承许是世俗谛,心识之刹那与物质的无分微尘,承许是胜义谛。《俱舍论》中云:“毁彼以慧析他法,则心识不趋入彼,犹如瓶水为世俗,除此具有为胜义。”
他们将最细微的微尘与心识之刹那称为胜义谛,未被摧毁的瓶子等粗大的物质,及贪心、嗔心等粗大的心相续叫世俗谛。《俱舍论》所承许的最细微之法就是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称之为胜义。
有些经部之观点,《释量论》中云:“何者起作用,彼为胜义有,其余世俗谛,彼等自总相。”
小乘分为有部与经部,二者的观点略有不同。《释量论》中说:“真正能起作用的法叫胜义谛,比如火能燃烧、水能浸湿等;其余不能起作用的法称为世俗谛,比如镜中显现火的影像,天上显现两个月亮的迷乱现象等。”它们之间有自相和总相的差别,世俗谛是总相,胜义谛是事物的自相,例如火具有热性的自相就是胜义谛。这是经部的观点。
这与因明的观点相同。
这样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观点,与一些因明学者的观点相同。无垢光尊者这里把不同教派的二谛观点讲得非常细致。
唯识宗认为二取显现的对境与有境是世俗谛,无二(指无二取)之心识是胜义谛。
有能取所取显现的对境与有境全部是世俗谛,无有二取、明清之心识是胜义谛。唯识宗分为随教唯识和随理唯识,随教唯识的观点跟中观应成派非常相应。
《集智藏论》中云:“所谓有分无,极细微尘无,不缘各自现,感受如梦境,
所谓的有分不存在,最细微的微尘与外境也不存在,也不缘各自的显现。
脱离能所取,心识胜义有,
没有能取所取,但最细微的明清心识是存在的。
诣智海彼岸,瑜伽行论说。”
他们认为,已经到达智海彼岸的佛陀和瑜伽行派的论典中都是这样宣说的,所以最细微的心识就是胜义谛,它应该存在,如梦如幻的能取所取及外境不存在。
唯识宗认为自宗的胜义谛远离了能取所取,最后称为清净的依他起或圆成实的本体,但在《入中论》中破斥了唯识宗承认的这种心识,认为其并不究竟,后面会具体讲解。
中观自续派认为一切显现在世俗中如幻成立,于胜义中如虚空般不成立。
中观自续派认为显现在世俗中如梦如幻、无自性而成立,在胜义中像虚空一样不成立。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讲过,中观自续派暂时这样承认,究竟与中观应成派没有差别。
《毁迷论》中云:“有缘即是世俗谛,胜义无有能所缘。”
有所缘即是世俗谛,胜义谛没有能缘和所缘,是一种如虚空般的空性。
中观应成派认为,所谓的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也只是说法而已,无有分别,
中观自续派承许显现是世俗、空性是胜义,这只是语句上的表达,是心假立的一种说法而已。
因为超离一体异体之法性远离一切戏边,诸法正当显现时也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的,所以宗派所承认的世俗也要遮破。
宗派所承认的“显现是世俗谛、空性是胜义谛”的说法也要遮破。
《入中论》中云:“如汝所计依他事,我不许有彼世俗。”
你们所承认的依他起都属于世俗谛,我宗不承许其真实存在。
若有人想,那么所显现的生等之法不就成立了吗?
那是不是显现的生老病死等法成立了呢?
对此作答:所显现生不生、成立不成立都是心假立的,怎么有成立的法呢,遮破的是你们宗派所承认的观点,而仅是显现却并不遮破。
显现之法生与不生、成立与否都是心假立的,在胜义中并无成立之法,在此遮破的是你们宗派承认的观点,而不是显现。无垢光尊者在很多论典中都讲过,没有必要破显现,也破不了。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也说,没有破显现的中观派。
如圣天论师云:“显现非所破,缘起而生故,此乃痛苦因,实执为所破。”
显现并非我们的所破,它是由缘起而生,作为痛苦之因的实执才是我们的所破。
显现也是无有自性的。《根本慧论》中云:“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焰梦,如乾闼婆城。犹如幻化人,亦如镜中像。
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法都是空性,如阳焰、如梦、如乾闼婆城、如幻化人、如镜中影像。
如是六种中,何有净不净?”
所有的这些法当中,除了显现以外,哪里有清净和不清净?若是有净或不净的概念,就已经堕入一边了。
若问,那么,我们应当接受何种观点呢?
对此作答:现而无自性的一切善妙分之法均可接受,与各自之实执相关的所有低劣宗派皆当舍弃。
总而言之,现而无自性的这个观点可以接受,与实执有关的所有低劣宗派的观点全都要舍弃。
二谛之差别:不可言思的本性为胜义谛,以心思维、以口言说而假立并且显现的一切法为世俗谛。
二谛之间的差别,不可思议的本体叫胜义谛,以语言言说及心识思维的法都叫世俗谛。
若问:以智慧能否证悟胜义谛?
对此作答:因为胜义谛的本体超离了能证所证,所以在胜义中无所安立证悟。
《澄清宝珠论》中也讲过,在胜义谛中没有能证和所证。
《宝积经》中云:“迦叶,何为胜义空性?即谁亦无有所见、无有现前,无有获得,无有不得。”
在世俗中可以说佛陀的智慧见到法界,而真正的胜义空性是无有所见、无有现前、无有获得、无有不得。也就是说,得与不得、见与不见全都没有。
又问:如此说来,那么圣者也无法证悟了吗?
作答:从生起了与胜义相同之智慧而言,可以命名为证悟胜义谛。
在名言当中来讲,将自己的智慧跟胜义谛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证悟了胜义谛。
诚如月称论师曾说:“生起与空性相同之智慧即称为证悟空性,而空性并不是证悟。”譬如,只能是了达虚空无有阻碍的自性,而虚空与心不可能成为无二无别的一体。
心只能了达虚空的自性,但不可能与虚空成为无二无别,了达心的本来面目就称为证悟,并没有能证所证,否则就是不了义的。
《金刚经》中亦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果以色法来见我,以音声来求我,那此人便是在行持邪道,无法见到如来。用语言不能表达佛的本性,用眼睛不能见到佛的法身,真正的了义佛陀就是现见自己本来面目的智慧,远离能取所取,超离了语言和思维。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应将佛的法性观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但这样的法性并非我们能取所取的境界,所以没有有相的证悟,而是无相的证悟,这一点无法用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