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8课
意趣与秘密二者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无垢光尊者给我们讲的第一把阅读佛经的钥匙,是用了义和不了义的道理观察;第二把开启诸法之门的钥匙,就是意趣和秘密。意趣和秘密的关系是一本体异反体,也就是说,它们是同一本体,但侧面不同。
二者的差别诚如具慧译师所说:“听者从说者的语言中未领会到说者所想的意义,而是理解到其他的含义,即是意趣;
具慧译师非常有名,他在总结意趣与秘密之间的差别时说:听者并未从说者的语言中领会到说者的意义,就像前面在讲平等意趣时,世尊考虑到法身平等而说“我以前成为拘留孙佛”,但听者理解成其他含义,认为释迦牟尼佛真正是拘留孙佛,这是意趣。
听者对说者所想的意义心领神会,即称为秘密。”
什么叫秘密呢?听者完全领悟到说者的意思,比如为令声闻缘觉趋入大乘佛法而说诸法存在,听者也认为诸法肯定存在,因此趋入大乘,这叫秘密。
《摄大乘论释》中云:“意趣仅仅是心中之观点,而不观待对方承认;秘密观待对方之承认。”
《摄大乘论释》中的对于意趣与秘密的解释是:意趣只是说者心里的观点,比如在讲别时意趣时,讲者说念某佛的佛号就能成佛,无需观待对方是否承认;而无论是转变秘密还是相秘密等,都需要观待对方的承认。无垢光尊者说这二者并不相违。
我认为此二者并不相违,观待某种目的而说彼之所具条件,而不观待对方承认不承认,也属于意趣。对于他人所询问的意义并未和盘托出、圆满明示,仍然保留有意图,因此称为意趣。
对于别人询问的意义没有明确地直说,仍然保留着说者自己的密意,因此称为意趣,不观待听者是否承认或接受,这与具慧论师的观点一致。
为利益他众,依靠方便稍许迎合他人的心理而宣说的含义称为秘密,因为依赖讲者口中宣说,对方也领会他所说的意义进而趋入,到后来听闻者对讲者的言外之意方完全理解,所讲的意义也并不是妄语。
例如,假设我最初是小乘根基者,在听到讲者说诸法存在后进入了大乘,通过闻思逐步了解到,诸法只是迷乱的显现,是如梦如幻而存在,并非实有存在,这时才明白讲者当初的言外之意,自己也不会生邪见。
有些人在进入密宗之初也是如此,在听到别人说密宗跟显宗没有差别后便趋入密宗,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修行才发现,原来密宗有很多超越显宗的特点,这时才了解说者的密意,在听者完全理解了说者的言外之意后,知道所说的意义并不是妄语。
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即是阅读经典的第二把钥匙。如是文字、意义、意趣、必要还有许多,所以依靠此理辨别而了知一切经续之义极为重要。
通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之理,圆融无违地辨别、理解与解释一切经典和续部的意义,这非常重要。
现在,我已将能量的钥匙交给你们了,不知道你们是否能用它打开胜义谛和世俗谛佛法的宝藏之门,顺利地拿到如意宝呢?
第二,所量法藏之理分为二谛之理与缘起自性。
下面的宝藏有两个——二谛与缘起空性。
首先宣说二谛之理:《根本慧论》中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一切诸佛都是依靠二谛为众生宣说佛法,是哪二谛呢?一是世俗谛,二是胜义谛,也称为第一义谛。
《父子相会经》中云:“知世间之此二谛,汝非他前闻自见,彼即世俗胜义谛,何处亦无第三谛。”
二谛是指胜义谛和世俗谛,四谛、六谛或十二谛等,全部可以包括在胜义谛和世俗谛中,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第三谛。
也就是说,单单以所谓法之自性作为二谛的分基而言,现相是世俗谛,实相是胜义谛。现相也有迷乱现相与无迷乱现相两种。
在讲到“分基”时,有时以无自性作为分基,有时以空性作为分基,有时以一般的所知作为分基,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讲到二谛时,是以所知作为分基。无垢光尊者这里以法之自性作为二谛的分基,现相是世俗谛,实相是胜义谛。例如,在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的感官面前显现的都称为世俗谛,在世俗谛中的现相又分为迷乱现相与无迷乱现相两种。
世俗谛中,一定要搞清哪些是迷乱的现相,哪些是非迷乱的现相,哪些是实相,在暂时名言中有实相和现相,从二谛来分也有实相和现相,这些名词用在不同地方时,其作用也不同。
迷乱现相:为众生时,所显现的迷现、迷执、迷识即可以言语、思维的一切法,也就是具有欺惑、不实、变化、痛苦等特性的所有法,因为这些法是迷乱分别心的对境并且是以语言、思维假立的。
在众生位时,一切迷乱的显现、迷乱的执著、迷乱的意识,可以言语、思维的一切法都是迷乱的现相。也就是说,世俗中具有欺惑、不真实、变化、痛苦等特性的法全部是迷乱现相,因为这些法是迷乱分别念的对境,是以迷乱的语言与思维所假立。
就算是众生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佛陀也是心假立的,因为心里想的、口中说的根本不能触及佛陀的实义,所以说它是一种迷乱的现相。
即便众生口中所说的佛陀,心里所想的佛陀,实际上也是假立的,因为众生的分别念仍然属于世俗谛。意思是,尽管从实相上来讲佛陀是非迷乱的,但众生的思维与言语并未真正触及佛陀的实义,就像《金刚经》中讲的一样,佛陀不是言语和思维的对境,一切分别念都属于迷乱的现相。
尔时的显现与心识也根据它真实还是虚妄而分为真世俗与倒世俗两种。
世俗谛也分为真世俗与倒世俗两种。《入中论》中说真世俗是指无患六根识的对境和有境,倒世俗是有染的根识面前的所见,比如两个月亮或一些癫狂的名言等,在名言中不能起作用的也叫倒世俗或假世俗。
真世俗所对应的显现能起作用、由因而生、非为假立、共业显现,即地水火风以及内在自识所摄的一切法。
真世俗有几种特点:1.能起作用,比如火有燃烧的作用,而镜中显现的火之影像不能燃烧;2.由因而生,真正的火是由木柴而生,镜中火的影像非由木柴而生,它只是一种幻化;3.非为假立;4.由众生的共业所现。
总之,由地水火风以及内在自识所摄的一切法是真世俗。
倒世俗是指虽然显现却不起任何作用的一切法,例如显现两个月亮。
镜中显现的影像,以及在捏着眼睛时天空中显现的第二个月亮等,这些迷乱的显现都叫倒世俗或假世俗,它们虽然显现,但不能起作用。
《二谛论》中云:“显现虽相同,是否作用故,分为真世俗,以及假世俗。”
虽然显现相同,但一者有作用,另一者没有作用,以此分为真世俗和假世俗。
真世俗与倒世俗二者,如果从本性来衡量的话,则完全相同,
从本性上讲,假世俗和真世俗没有差别。对真正证悟一切法皆如梦如幻的瑜伽士而言,真月亮与假月亮都无有实质。
因为它们是迷乱习气所生相同、显现于各根门中相同、
就像《醒梦辩论歌》中所说,梦中的月亮和白天的月亮二者都在根识前存在。
暂时于迷乱者前显现作用并且均是眼识所见的对境等方面皆相同,因而二者均无有自性。
在梦中和在醒觉位时,掉入水中都能够淹死人,而且都能在根识前显现,所以从究竟的角度来说,真世俗与倒世俗都无有自性。
无垢光尊者的这种分析方法非常具有窍诀性,他边讲中观的道理边结合自己实践的内证,对我们证悟如梦如幻很有帮助。
以上迷乱的世俗谛已经讲完了。
无迷乱世俗有趋果无迷乱与得果无迷乱两种。
无迷乱的世俗谛也有两种——道世俗谛和果世俗谛,趋果无迷乱是道世俗谛,因其正在趋向果,但尚未到达;得果无迷乱是果世俗谛。
趋果无迷乱世俗:道基之智慧及功德虽然从变化上进而说是无常,但观待趋向本性之地而言称为无迷乱。
无垢光尊者讲得很好。从加行道直至佛果之间,所有道基的一切智慧,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变化性、欺惑性、迷乱性的,但由于它趋向的方向是本性,所以可称为无迷乱。
《宝性论释》中所说的“一切道谛有为法,一切有为法欺惑性”是从迁变与需要上进方面而言的,道谛虽是有为法,却与其他有为法的欺惑性全然不同。
《宝性论释》中说“道谛都是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那就是欺惑性的”,无垢光尊者解释,道谛是有为法这一点不假,这是从迁变以及从一地到十地之间越来越有进步的角度而言的,但是,道谛与其他有为法的欺惑性完全不同,因为道谛是趋向本性的,只要众生精进修持,绝不会有任何欺惑性。
得果无迷乱世俗:住于密严刹土中的佛陀,其色身及智慧无有迁变、常有存在、任运自成、作为功德宝藏、坛城等大光芒一切圆满自在,
无迷乱世俗谛的第二种是得果无迷乱,住在密严刹土、报身刹土中的佛陀,身体和智慧没有迁变,常有存在、任运自成、作为功德宝藏、坛城等大光芒一切圆满自在。
虽然从显现分而言称为世俗,实际上它与法身无二无别,因而无有迁变如虚空般安住,关于此等内容下文还有广说。
从显现上来讲这些也属于世俗谛,比如莲花生大士的红色铜山刹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都可以称为世俗谛,那么,世俗谛是不是全是假的呢?不一定,这是一种清净的、得果的无迷乱之世俗谛。从最究竟的空性来讲这些显现也不成立,但暂时来说不像器情世间一样具有欺惑性,因为它和法身无二无别,因而无有迁变、如虚空般安住,这些内容在下文还有广说。
化身是以所化众生所积累的善业与佛陀的大悲聚合而任运自成显现的,虽然在所化众生前好像有迁变,其实无有迁变,就像水月的形象因为水器的不同而显现迁变,但实际上由于水月自相不成立,所以无有迁变。
化身是众生的善业与佛的大悲心二者因缘聚合而显现,虽然在所化众生面前似乎有迁变,其实化身丝毫没有变化,就像水月的形象倒映在不同水器中显现有迁变一样,由于水月并无本体,它的自相根本不成立,所以没有迁变。如果有迁变,那就是欺惑性的。在《宝性论》和《中观四百论》中都讲过,所有刹那变化的东西都是痛苦的自性,可以对应行苦。
虽然现为调化众生的身相,但其自相却是不成立的,因为三身是无合无离的一本体,而且法身无有迁变。
虽然化身于所化众生面前现为各种身相,例如示现为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殊胜化身,或是善知识的化身,但他的自相就像水月一样不成立,因为法身、报身、化身是无离无合、无二无别的一个本体,而法身没有迁变。
例如,空中之月是水月之因,它们是一本体的缘故,不变存在。
如同天月是水月之因,它们是无二无别的一本体,无有迁变。
同样的道理,化身也是于报身中任运自成而显现的,实际上不成立,因此无有迁变,只不过在所化众生前显现迁变,其实并不成立。所以,承认显现分之一切清净不清净法皆为世俗谛所摄。
这是一个总结。迷乱的器情世间、所有的分别念,甚至众生心中佛的概念等现相全部属于世俗谛;所有道的清净、果的清净、化身的显现等同样属于世俗谛,胜义谛明天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