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7课
概括而言,本性实相称为了义,宣说实相的所有经称为了义经;
简单来说,一切诸法的本来实相称为了义,宣说实相的经典就是了义经。
关于了义与不了义,各个教派的说法都不相同,格鲁派说第二转法轮是了义法,第三转法轮是不了义的;觉囊派认为第三转法轮是了义的,第二转和第一转都不了义;门朗大师说第一转法轮不了义,第二转法轮是了义,第三转法轮的个别法不了义。麦彭仁波切比较赞叹门朗大师的说法,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中说,第三转法轮中宣说如来藏的经典是最了义的,第二转法轮全部是了义的。
在这里,了义与不了义是以实相和现相、胜义谛和世俗谛、显现和空性而分,空性胜义谛为了义,显现世俗谛为不了义。
为了引导众生悟入本性而以多种方便宣说不清净迷乱之法称为不了义,详细论述不了义的分类等法门称为不了义法。
什么是不了义呢?在《入中论》的讲义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中的教证说,宣说空性之法称为了义,宣说任何数取趣的法皆是不了义,“数取趣”经就是指补特伽罗。
在这里说,凡是为了引导众生证悟空性,以多种方便方法宣说不清净的迷乱之法,皆为不了义,详细论述不了义的法门,都可称为不了义法。
概言之,我们世俗中的所作所为都是不了义的。既然不了义,那是不是就不必修持了呢?不是这样,麦彭仁波切在跟札嘎仁波切辩论时说过,从究竟胜义而言,补特伽罗、五蕴、十二处等全都摄于不了义当中,但在尚未通达真相前,不一定要将不了义法全部舍弃。这些道理大家还是要明白,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此法理实可堪为见诸法之明镜以及开启诸法之门的钥匙,所以首先宣说。
了义与不了义之理,就如同见诸法的明镜一样,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经典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亦如开启一切诸法之门的钥匙,因为它非常重要,所以首先宣说。
为了令众生明确此等法理、证悟密意之自性,在此有必要阐明意趣与秘密的道理。
若是想要得到这把开启诸法之门的钥匙,就必须要知道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否则佛经中的许多问题无法辨析清楚,甚至可能会认为佛陀的表达前后矛盾。下面接着讲四种意趣。
所谓的意趣是指在演说佛法的过程中稍微含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也并非是虚言妄说,而是具有特殊的某种必要而宣说的一切法义。
意趣是指,佛陀当时在宣讲佛法的过程中含有略显夸张的成分,但并非是虚言妄说,也并非没有理由,而是含有某种密意,具有某种特殊必要。许多善知识在为了调化某一类众生时都会如此示现,这并没有说妄语的过失。
意趣共有四种,即平等意趣、别义意趣、别时意趣与补特伽罗意乐意趣。《经庄严论》中云:“平等及别义,别时之意趣,数取趣意乐,当知四意趣。”
这四种意趣在《现观庄严论》《智者入门论》《经庄严论》中都讲过,如果不懂这四种意趣,想无有错谬地理解与解释佛经的含义非常困难。
四种意趣
平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法身平等而说我尔时成为拘留孙佛。
本来拘留孙佛是在人寿八万岁时出世,而释迦牟尼佛是在人寿一百岁时出世,但佛陀为了断除一些众生的邪见,又考虑到一切诸佛在法界中平等一味,而说“我当时成为拘留孙佛”,这就是平等意趣。
大家都知道,上师如意宝是伏藏大师列绕朗巴的真实化身,但上师曾经自谦地说过:“我并非列绕朗巴大师的化身,不过,从本性无二无别的角度而言,说我是列绕朗巴的化身也可以。”
别义意趣:诸如世尊考虑到三无本性而说诸法无本性。三无本性即:(一)遍计法无本性,因为实际意义上遍计法必定不成立,所以说遍计法无本性。
佛陀考虑到三种法的本体不存在,而说一切诸法无有本性。首先是遍计法无本性,遍计法是指虚无缥缈的二取迷乱显现,从唯识宗的观点来讲所有的遍计法无有本体,必定不成立,所以说遍计法无本性。
(二)依他起生无本性,因为四边生不成立。
依他起包括清净的依他起与不清净的依他起,依他起生无有本性,因为四边生不成立。
自生不成立是因为已生与正在生是相违事物;
已经生完了与正在产生是相违的,所以自生不成立。
他生不成立是因为若观察自相他相均不成立;
如果详细观察,自相和他相都不成立,所以他生不成立。或者用《入中论》中的方式观察,其他物体和我的本体是否接触,也可以得出他生不成立的结论。
共生不成立是因为二种事物互为相违;
自他共生也不可能成立,因为这两种事物是相违的。
无因生不成立是因为无因不可能生果。
无因生不可能成立,因为无因不可能生果。如果承认无因生,就会有万法恒时存在或恒时不存在等过失。
总之,凡所显现的生(灭)等法均如梦如幻,是缘起性无而显现(,因此说依他起生也是无本体的)。
显现的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是缘起而生,并没有自相产生,因此说依他起生无本体。
《智光庄严经》中云:“文殊,梦境现而无有,如是诸法亦是现而无有,直至幻术、阳焰、乾达婆城、水月、影像、幻化之间。”
以教证说明万法都是现而无有,如同梦境、幻术、阳焰等。
(三)圆成实胜义无本性,因为圆成实本身就是胜义并且无有不清净等戏论法的本体。
圆成实本身就是胜义谛的本体,在胜义谛的本体中根本没有不清净的戏论法。
《解深密经》中云:“我思维相无本性、生无本性,胜义无本性而宣说诸法无本性。”
佛陀说,我思维相没有本性,生没有本性,胜义也没有本性,圆成实肯定没有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说诸法都没有本性。刚才说一切诸法从三个本性来观察时都没有本性,这叫别义意趣。
别时意趣:例如佛尊曾说仅以持诵无垢月光如来之名号便可获得佛果。这其中的含义是说,仅仅持诵佛号虽然不能立即成佛,但依靠往昔所积累的诸多资粮,终有一日必定能成就佛果。
佛陀在有些佛经中说,仅仅是念诵无垢月光如来的名号就能获得佛果,但这并非是说持诵一句佛号立即就能成佛,而是指依靠前世今生积累的诸多资粮,总有一天必定能成就佛果。
法王如意宝1991年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在讲到此处时,嘎多堪布说:“你看,‘持诵无垢月光佛的名号可以获得佛果’是别时意趣,那念阿弥陀佛名号而往生也是别时意趣,今生不一定能往生。”当时法王如意宝引用《净土教言》的教证狠狠地批评了他,堪布嘎多第二天去向法王如意宝忏悔。高僧大德们有时可能是示现吧,一个假装不懂,一个示现批评,以这种方式解开弟子心里的疑惑,这样印象更为深刻。
因此,我们要知道,不能说念阿弥陀佛名号而往生净土是别时意趣。我们在讲《净土教言》时讲过,麦彭仁波切讲了几种不可思议——如来的名号不可思议、自己的信心不可思议、阿弥陀佛的发愿力不可思议等,当这几种不可思议的因缘具足时,我们今生没有理由不往生,所以这并非别时意趣。
补特伽罗意乐意趣:诸如针对有些贪执戒禁取见者,佛陀谴责戒律、赞叹布施。
有些补特伽罗非常重视一些外道的五火等戒律,因此佛陀谴责这种行为并赞叹布施,这叫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以上这四种意趣大家应该弄明白,这样就会知道,我们所认为的佛经中的矛盾之处其实并不矛盾,是佛陀因为某种必要对某类所化众生所宣说的。
下面讲四种秘密。
四种秘密
秘密是指为令有些众生趋入正道,受持真义,而依靠对方所感兴趣的少数名称或能接受的条件宣说,方式虽然与之相同,却有言外之意。
有些众生本来不接受佛法,但我们依靠一些方便方法,比如与喜欢科学的人聊聊科学与佛学的共同点,在对方有了兴趣后便逐渐帮助他趋入佛门。
秘密也分四种:即令入秘密、相秘密、对治秘密、转变秘密。《经庄严论》中云:“令入相对治,及转变秘密,于声闻本性,如是调过失,讲说甚深性,秘密此四种。”
这四种秘密,有些是为令声闻趋入大乘佛法,有些是为了知本性,有些为灭除罪障,有些是为了达甚深的意义,有四种类别。下面一一解释。
令入秘密:诸如为利益有些因畏惧空性而不入大乘的声闻种姓者,佛说色法存在。如此一来,闻法者理解色法等外境实际存在而(放下顾虑)趋入大乘,而讲法者想到的是凡显现的一切法均如梦境般存在。
有些声闻种姓者非常害怕空性,佛陀为了接引他们入大乘而说色法存在、我存在,声闻们理解成色法与我实有存在,随后便趋入大乘。而佛陀口中虽说“色法存在”,其实心里想的是显现的诸法如梦如幻般存在。这叫令入秘密。
在“文革”时期,一位喇嘛被抓去批斗,并被要求诽谤三宝、诽谤因果,于是这位喇嘛说:“因果在胜义中不存在。”领导非常满意,认为他已经诽谤了佛法。
我们有时会说如来藏常有,有些外道就会认为这种观点与他们相同,因此而趋入佛教。其实这种“常有”并非可言说、可思维境界中的常有,说者的意思是,如来藏是恒时不变的一种法界性的存在。
那天我在《藏密问答录》中说“汉地和藏地的教法没有任何差别”,我当时在心里想,其实这种说法是令入秘密——在行持善法方面,可以说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没有差别,但在有些窍诀和修法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相秘密:诸如为令众生了达无有本性之实相,佛说一切万法皆无有本性。关于遍计法无本性、依他起无本性以及圆成实无本性三者前文中已有阐述。
三无本性在前面讲别义意趣时讲过,关于别义意趣与相秘密这二者之间的差别,无垢光尊者在下文中有论述。
对治秘密:诸如佛陀考虑到有些人会有释迦佛身材矮小、寿命短暂等故不如其他佛陀的想法,于是说我尔时成为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代人寿只有一百岁,跟其他佛陀出世时的人寿八万岁、四万岁相比,寿命较短,且身高也不如其他佛陀那么高大,因此有人会生起释迦牟尼佛比不上其他佛陀的邪见。
为了让这群人生起信心,释迦牟尼佛说“我那时成为毗卢遮那佛”。在毗卢遮那佛手上有一个香水海,香水海中有棵波罗树,波罗树共二十五层刹土,中间第十三层就是释迦牟尼佛现在的娑婆世界。
如此一来,听闻者会理解到释尊与毗卢遮那佛的色身其实是平等一致的,而讲说者则想到二佛圆满资粮平等、获证法身平等、利众事业平等。
听者的理解是释迦牟尼佛与毗卢遮那佛的色身平等,而讲者心里想的是二佛资粮平等、法身平等与利益众生的事业平等,所以从这三个方面平等的角度,佛陀为了对治某一类众生相续中的邪见,而说“我尔时成为毗卢遮那佛”,这叫对治秘密。
《俱舍论》中云:“诸佛资粮与法身,行利众事平等性,彼等身寿与种姓,以及身量非相同。”
一切诸佛在资粮、法身、利众事业这三个方面是相同的,但在寿量、种姓、身量方面不相同。
转变秘密:诸如为了遣除某些人因此法容易理解而认为比其他法下劣的罪过,宣说此法极难证悟。
有些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佛法非常简单,可能比其他法下劣,佛陀为了遣除这类人相续中的此种过失而宣说了一种转弯抹角的语言。因此,佛经中的有些意思不能直接理解,要将它的意思转变一下。
如《因缘品》中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父亲和母亲应该杀掉,“国王二”中的“二”是指婆罗门和沙门,国王、婆罗门和沙门也要全部杀掉,所有的环境和眷属全部要毁坏,这样做才能获得解脱。听上去似乎非常可怕,但其实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
这其中的含义:“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
众生在轮回中以爱为因、以取为缘,这是轮回的根本,因此,我们一定要断掉爱和取,所以“父母为所杀”的意思就是要断除无明烦恼中的爱和取。
“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或基础——阿赖耶;
如同一个国家必须依靠国王才能维持和运转一样,习气必须依于阿赖耶,因此,“国王”是指习气的所依,即阿赖耶。
“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与沙门戒禁取见;
对蕴聚的执著是坏聚见,戒禁取见是指外道对于戒律的错误见解,因此这里是说要断除这两种邪见。
“境”是指内处及所取能取等八识聚;
“境眷”是指八种识聚。
“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得清净”,)即可成佛。
意思是,将上面所说的爱取、阿赖耶、二种见、八识聚全部断掉后才能获得佛果。
关于这方面,我在《破除邪说论》中讲过,密宗的有些专业词汇不能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而是应该按此处讲的“转变秘密”来理解。比如“双运”并非指男女之间不清净的行为,它所表示的含义是慈悲与智慧圆融无碍。如果不懂得这其中的密意,在相续中的贪嗔之心增上后,以密宗为借口毁坏自己的戒律,那必定会堕入恶趣。
密宗的任何续部和经典中从未开许过凡夫人能以贪心邪淫或以嗔心杀害众生。有些续部中讲过,有一个人名叫日札塔瓦诺布,将密宗里面的誓言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行持杀盗淫妄,结果堕入金刚地狱,长久不得解脱。佛经的意义非常深奥,我们不能以自己狭隘的分别念来理解。
无垢光尊者在前面说,想要开启宝藏之门就必须要有一把钥匙,今天,我将这把金钥匙从书本里取出来交给你们,希望你们好好保管,不要丢失,否则,佛经中真正的宝藏可能很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