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5课
静虑若作广说,则有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与缘真如静虑三种分类。
我们在《大圆满前行》中讲六波罗蜜时也讲过静虑的这三种分类,希望大家记住。
未入道者相续中的四禅四无色之等持称为凡夫行静虑;
凡夫行静虑是指尚未入道的凡夫相续中四禅四无色的禅定。
已入资粮道、加行道之人的等持作为解脱道之因,并且能细致分辨意义,所以称为义分别静虑;
已入资粮道、加行道之人,相续中的禅定可以作为解脱道之因,并且能细致分辨意义,因此称为义分别静虑。
一地以上圣者们的所有等持称为无漏等持或缘真如静虑。
一地以上的菩萨到佛果之间的所有圣者们相续中的无漏等持叫缘真如静虑。
《楞伽经》中云:“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关于此中所说的三等持之界限在《瑜伽师地论》中也有明确分析。
《瑜伽师地论》中讲的三种等持与无垢光尊者前面讲的没有什么差别。
静虑之果:《般若摄颂》中云:“禅定舍弃呵欲妙,成就明通及等持。”
通过静坐禅修能遣除贪著各种世间妙欲之心和一些不清净的念头,成就通达万法本义的智慧和一缘安住的等持功德。这是静虑之果。
又如《经庄严论》中云:“心于内安住,依正念精进,能生诸安乐,驾驭神通住,位居白法首,彼等具彼三,遍知禅如是,智者真实行。”
这在下面有解释。
静虑之本体:自心不散,于内安住。
静虑的本体是心不散乱、于内一缘安住。
静虑之因:恒具正念,精进行持。
有些人说:“为什么我在坐禅时心一直散乱、胡思乱想?”这是因为你不具足正知正念,若恒时以正知正念摄持并精进行持,就可以产生静虑。
《经庄严论》中云:“散动速认知,复次安住彼。”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心正在散乱时,应立即再次专注于所缘境,长期坚持就可以修成静虑。
静虑之作用:是获得安乐、成就神变之因。
想要获得安乐与神变,首先必须有禅定的心,否则不可能成就这些功德。
静虑之分类,有现法乐住、成就功德、利益众生三种静虑。
这里是从静虑的本质上分成了三种静虑,前面是从地界或者说从修持静虑之补特伽罗而分。
现法乐住之静虑:即依靠内在的禅定所生的功德而获得喜乐。
依靠内在禅定所生的功德获得喜乐,这叫现法乐住之静虑。
(此种静虑也就是指四禅,)其中一禅的未至定与相似正行之时具有寻思与伺察,殊胜正行时无有寻思而仅有伺察;
这里讲四禅每一个禅定的本质,四禅中第一禅的未至定,是指尚未证得一禅之加行阶段,加行与相似正行之时具有寻思和伺察,在殊胜正行时没有寻思,只有伺察。
二禅、三禅、四禅之正行时既无寻思也无伺察,《瑜伽师地论》中说彼等禅定也是前前作后后之未至定(意思是前一禅作为后一禅之因)。
到了二禅、三禅、四禅的正行时,寻思与伺察都没有。这些内容在《俱舍论》和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都讲得比较广,《现观庄严论》中提到了一些,但讲得不是很广。
成就功德之静虑:是指实际修持清净六波罗蜜多等法门时一缘安住分的禅定。
成就功德之静虑是在修持六波罗蜜多等法门时,心一缘安住分的禅定。
利益众生之静虑:即一缘专注众生的利益,
每天一心一意地想怎样才能利益众生,这一点可能我们很多发心人员都能做到吧。
并且由禅定正行的境界中随心所欲示现幻化饶益有情等等的禅定。
由禅定的正行中随心所欲地示现化身饶益众生。
静虑之功德:《经庄严论》中云:“佛子众定成静虑,妙禅乐住悲生下,定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