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4课
戊八、于彼处心将堪能之理:
目睹尸林散骨景,自身亦知如是性,
悉皆散落之有法,不贪无实轮回法,
恒灭争论诸烦恼,自心堪能得安乐。
尸陀林中四处散落着零零散散的骨架,在亲眼目睹这样的场景后,想到自己的身体也是相同的本性,都是坏灭的有为法。因此,我们不必贪著无有实义的轮回之法,应恒时灭除争论等一切烦恼,令自心堪能,获得暂时与究竟的安乐。
学院附近有个尸陀林,在尸陀林看见别人的骨架后,会想到自己现在特别执著的身体,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变成尸体。那天有些年轻人去了尸陀林,回来后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我,我觉得他们真的很不错,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能对佛法生起信心并不容易,如果内心真正生起厌离心,修行一定会成功的。
如果有幸能住在寂静的圣地,则对轮回厌离心会油然而生,口舌之争与粗重的烦恼也会随之化为乌有。居于静处有诸如此类的无量功德。
居住在静处有许多功德,这是生活在嘈杂的大城市中的人们根本无法得到的。
《富楼那请问经》中云:“喜爱深山林园处,增上一切功德源,若人依止寂静处,五欲贪执皆断除,
喜爱居住在深山或清净的林园中,这是增上一切功德的来源,如果依止这样的寂静处,相续中对五欲的贪执自然而然会断除。
无有嘈杂愦闹故,一切善法不失毁,无有彼此互来往,以及问候相交谈,
没有嘈杂愦闹与散乱,没有亲戚朋友的来往与闲谈,不会失毁相续中的善法功德。
是故一切佛赞叹,空旷静处极幽静。是故一切菩萨众,恒时当依寂静处,切莫贪恋大城市。”
因此,所有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们,理当恒时依止寂静地方,千万不要贪恋大城市。除了一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住在大城市里度化众生外,普通人最好住在寂静处闻思修,否则容易毁坏自己的修行。
戊九、依止园林之功德:
诸佛称赞寂静林,厌恶世间往静处,
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
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
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
诸佛都曾称赞寂静的林间,若是因厌恶世间往静处仅迈七步的功德,与有人在恒河沙数劫之间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后者不及前者福德的百千分之一。因此,修行人理应依止寂静林间。
有些人虽然只在学院住了几天,但无论是从哪个城市过来,往喇荣方向走七步肯定是有的,这样功德很大。因此,凡是来学院的人,他们向往静处的精神都值得我们赞叹与随喜。
有些人在多生累劫中以财物供养佛陀的福德远远不如以厌离心欢喜向森林等寂静处迈七步的福德大。
这一点大家要记住。我们在百千万劫中供养佛陀的发心、能力与机会都没有,但是往寂静处迈七步的功德,我们在座的人都已经有了,大家应发自内心地随喜自他的一切功德。
《三摩地王经》中云:“若有人数劫中于数劫之一切佛前供养鲜花、薰香、涂香、神馐、一切舒适资具,有人以极大厌离心向静处仅迈七步,则此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
供佛的功德很大,但前往寂静地方的功德更大。
观察身命而舍弃,当修寂灭胜空性,依极勇猛精进心,如野兽般居静处。”
在观察到生命和身体的无常后,我们应当舍弃一切,修持寂灭的空性,以勇猛精进的心,如同野兽一样居于静处精进修持。
戊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彼处垫上跏趺坐,一缘不动心入定,
修凡夫行义分别,及缘真如胜静虑。
四禅以及四无色,未入已入道圣众,
当知三等持名称。依彼断喜妙欲心,
成就解通与等持,五眼神变心自在。
在寂静地方坐在舒适的座垫上结金刚跏趺坐,心一缘不动地专注于所缘境中入定。禅定可分为三种——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胜静虑。四禅、四无色界等静虑是未入道的静虑,属于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是已入道(资粮道以上)的静虑;一地菩萨以上圣众的静虑是缘真如静虑。我们应当依靠这三种静虑断除贪著世间的妙欲之心,成就四无碍解、各种等持、五眼六通、令心获得自在等功德。
静虑之本体是指心一缘专注于任何一种善法的所缘境上。《道灯论》中云:“于何所缘境,心当善安住。”
心应该专注于任何一个所缘善法上。
意思是说,我们在修静虑之时,坐在垫上,如果心毫不动摇而入定,那么戏论的显现自然而然会消失,处于一味一体的法性中,如同闭着双目一般。
这一段是在讲入定,如果我们的心一直专注于某个对境——例如释迦牟尼佛像时,自己执著的戏论显现自然就会销声匿迹,处于一味一体的法性或空性中,这时就像闭着眼睛一样。
然而这种境界并非不见显现境,只是对显现境无有执著相而已。也就是说此时可以清晰见到外境显现,就像睁着眼睛一样,此二者虽是同时存在的一体,(然却有入定后得的差别。)
这是在讲后得,这种境界并非不显现外境,只是对显现境没有执著而已。出定时可以见到外境,就像是睁着眼睛一样,所以,闭眼般的入定与睁眼般的出定是同时存在的一体,但二者有入定与后得之别。
以前我们在讲到入定和出定时,入定就是安住在境界中,出定是从那个境界中出来后行住坐卧的威仪。这里无垢光尊者根据《道灯论》的说法,一缘专注于对境叫做入定,在专注的同时显现一切外境但没有任何执著相叫出定,所以出定和入定是同一个本体。这种解释方法在《现观庄严论》的个别讲义中也有,大家应该广闻博学。
如《道灯论》中云:“如同人闭目,入定心如是,如同人睁眼,后得识亦然。”
入定的心就像是闭目一般,后得之识则如同人睁开眼睛一样。
意思是说,一本体中的入定是指寂止,后得是胜观,因为一本体中的入定与后得一内心、一本体、一时间、一所缘,所以它们断除障碍的作用也是相同的。
大概的意思刚才已经讲了,出定入定是同一本体,只是反体不同。
《略释论》中云:“清净世间是指(入定时)不耽著所取与能取相,后得之心与入定相同之果能遣除色等之想。”这其中的意思是说,入定的显现中外境显现不灭,而又无有任何分别念,因此称为清净;在此境界中也显现土石等平庸的五境,所以命名为世间。
清净是指,正在入定时外境的显现不灭,但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执著;在这样的境界中,也会有山河大地、地水火风等平庸的显现,所以命名为世间。
此刻无有能取所取之相,因为是无分别心的状态。当时的显现分之心,从空性而言,命名为入定;就显现而言,称为后得。
当时的显现分之心,从空性而言是入定,从显现而言是出定。
由于此时的后得之心与入定是同一个心的缘故,与自然断除二取之入定同一体的后得也无疑能够断除对色受等诸法的二取贪执之想。
由于这里的后得与入定是同一本体,所以能够断除二取贪执。
从入定中出定的后得称为放纵后得,这种后得具有能取所取等贪执。
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中经常讲“放纵后得”,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我们平时所说的后得应该是智悲光尊者讲的“放纵后得”,也就是从入定中再出定的后得,这种后得具有二取等贪执。
无论在修等持的任何时候均具有入定与后得一本体的境界,七地之前有放纵后得,
一般在七地之前有放纵后得,有能取所取的执著,这与大圆满当中出定的境界非常相近。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对此有详细描述。
七地以后入定与出定在一本体中不可分割,无有各体。
七地以后入定与出定是一味一体的,这在《入中论》中也讲过。
《宝性论》中云:“成办所为事,心恒如火燃,恒常入定寂,静虑等至中。”
入定出定无分别的这种等持恒时都是安住的,一般八地以后出入定没有任何分别,但在八地之前的放纵后得仍然具有二取执著。在这之前,我们凡夫人也可以像刚才所说的那样,如睁眼和闭目这样的出定入定同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