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3课
戊六、赞叹林园静处:
林中净水花果丰,山窟岩石精舍多,
凉荫严饰垂树中,众多鸟兽翩起舞,
河之岸边花丛中,蜜蜂歌唱极美妙。
山林中有清净的水,十分丰富的鲜花与野果,以及由山洞、岩石自然形成的“精舍”。在凉荫严饰的树木中,众多野兽和飞禽翩翩起舞,在河岸边五颜六色的花丛中,蜜蜂正在唱着美妙动听的歌。
在寂静的圣地,鳞次栉比的茂密森林中,在种类繁多、美不胜收的果树凉荫的掩映下,青翠柔软的绿草铺盖的大地上到处都装点着形色各异、绚丽芳香的鲜花,清凉的瀑布飞泻的哗哗声与成群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回荡山林间,巍然屹立的岩山前有天然形成的石板精舍。
若是相续中存有在寂静处修行善法的习气,那到了像鸡足山、刚日托嘎、桑耶青朴这样的寂静地方后就会觉得实在不愿意离开。虽然桑耶青朴和刚日托嘎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但夏天那里的环境就与此处所描述的相同。如果《三休息》是无垢光尊者在刚日托嘎所造,那尊者就是根据他自己当时居住的生活环境来描述的。
在这妙不可言的静处,仅仅以清净的泉水加上芬芳的花朵以及翠绿的树叶作为充饥之食就已心满意足了。唯与鸟兽相伴,坦然处于安乐与禅定的境界中,如此无始以来的一切善愿定会实现。
若是能在这样的寂静处跟野兽与飞禽相伴,独自精进修持的话,无始以来的善愿一定会在此实现。
正如《入行论》中所云:“林中鸟兽树,不出刺耳音,伴彼心常乐,何时共安居?
林间的鸟兽、树木,不会发出贪嗔痴的刺耳之声,同它们一起生活内心非常快乐,我什么时候能终生依止这样的寂静处精进修持呢?这是寂天菩萨的感叹和发愿。
何时住树下,岩洞无人寺,愿心不眷顾,断舍尘世贪?
什么时候我才能居于树下或岩洞,或是空无一人的寺院,内心丝毫不贪恋亲朋好友,舍弃世间一切琐事,安住在此精进修持呢?
何时方移栖,天然辽阔地,不执为我所,无贪恣意行?”
什么时候我才能义无反顾地搬到不会将其执为我所的寂静天然的辽阔大地,不依赖任何人而自由自在地修行?
又云:“故当独自栖,事少易安乐,灵秀宜人林,止息众散乱。”
所以,我们应该独自到这样的寂静处安住,没有任何琐事,非常安乐,在景色宜人的林间修行能止息一切散乱。
“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因此,我们理当厌离世间一切欲乐,向往阿兰若静处,在寂静的山林中能远离一切诤论和烦恼。
有些大城市里的人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因对红尘俗世生起厌烦心而来到学院,内心觉得这里特别寂静,根本不愿再回到城市,这也是寂静圣地的一种加持。有些信心、智慧都很不错的藏族老修行人一直住在条件不太好的藏地,到了环境较好的大城市里觉得特别快乐,不愿再回雪域高原,这也算是藏汉文化互相交流的一种方式吧。
皎洁明月光,清凉似檀香。倾泻平石上,如宫意生欢。
皎洁明亮的月光十分清凉,好似檀香,当月光倾泻在自然平整的石板上时,感觉这里就像天人的宫殿一样,令人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林风无声息,徐徐默吹送。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林间无声的微风徐徐地吹送,传来一阵芬芳扑鼻的香味,具有福德的瑜伽士在林中漫步,一边思维利益众生,一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致弟子书》中云:“皎洁圆满月轮作庄严,山腰飘带雨云层层现,山顶森林之中无贪著,如风飘动终生大缘分,
皎洁的月轮成为寂静山林的庄严,层层云雾好似飘带一般系在山腰,在森林的山顶上修持,相续中根本没有对世间欲妙的贪著。如风飘动般无常的生命,若能终生住在寂静处修行,那此人的缘分真是不可思议。《致弟子书》不好解释,大概是这样的意思,你们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释。
森林野兽成群而栖息,美丽悦意之地遍快乐,如此欢喜林园天界中,自然石板妙处岂具有?”
森林中的野兽成群结队而栖息,美丽悦意的寂静处遍地都是快乐,没有世间的嘈杂与痛苦,除了修行外没有世间琐事的干扰,在寂静林间独自修行的欢喜即使天界也不具有,在三十三天的园林中,是否具有这样美妙的自然石板呢?
我们这里在石板上修持的人可能没有,但在木板上修持的人比较多,在木板上修持的快乐,即使三十三天的宫殿中也不具有,大官员们的豪华屋室中也不一定有。
戊七、宣说于静处生起无常之理:
各种旃檀的
薰香药等飘芬芳,寂静悦意禅自增,
欢喜四季如莲海,春夏秋冬之四季,
依照次第变化故,增上无常厌离心。
林间的薰香、药树、柏树等飘来阵阵芬芳的香味,寂静悦意的禅定等功德自然增长,欢喜四季如莲花海。这里四季变化明显,夏天漫山遍野都开满了鲜花,冬天一片白雪皑皑,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依靠春夏秋冬四季的次第变化增上无常观,以及对轮回的厌离心。
在这宛如遍满莲花的湖泊一般的清幽之地,到处都散发着药花的扑鼻芳香,柔和的微风中也飘逸着沁人肺腑的清香。在这里我们通过季节次第性迁变的实例,相续中可以生起强烈的无常观与厌离心。
在寂静处比较容易生起无常观与厌离心,在城市里整天迷迷糊糊地度日。
因为与任何人不相联系、互无交往,也就自然不会有贪嗔的烦恼,又不需对任何人、物牵肠挂肚,自己可以逍遥自在地居住,既不必考虑他人也不需维护别人的情面,又不用为住处奔波忙碌,无论什么时候离开也不会有他人的百般干涉与重重阻挠,这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恐怕连天王也不会得到。
在寂静处独自修行的快乐无以言表。尤其是前世在寂静地方住过的人,在看到这些教言后非常相应,如果相续中没有这样的习气,也许会认为在大城市里生活更快乐。
《入行论》中云:“空舍岩洞树,随时任意住,尽舍护持苦,无忌恣意行。
在寂静山林间,空舍、岩洞、树下可以随时任意居住,完全舍弃了护持住处的痛苦,离开时没有我所执,不必担心房子因无人看管而遭遇盗贼,没有任何顾虑,恣意而行。
离贪自在行,谁亦不相干,王侯亦难享,知足闲居欢。”
离开贪执自在而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与任何人都没有牵连,即使是国王大臣也难以享受这样知足少欲、悠闲而居的快乐。
《致弟子书》中云:“林海净水静处遍快乐,胜过涂抹妙香之天女,发髻装饰美丽之花鬘,天界境中亦有此乐耶?
在寂静处的快乐胜过涂抹着妙香、发髻上装饰着美丽花鬘的天女的快乐,即使是天界的安乐也无法与安住于静处的快乐相比。
根叶瓜果繁茂之妙树,林园无尽山水不断流,广阔江边花果坠悦意,为何无解脱心住家狱?
树上结满了茂盛的瓜果,净水不断地在林园山间流淌,自然广阔的江边鲜花果实自然垂在枝头,非常悦意,为什么还住在像监狱一样的家中不想解脱呢?
山峦连绵无扰极安乐,用品丰富绿色森林连,河边瀑布泻声悦如鼓,似宣我等莫为烦恼染。
山峦连绵起伏,独居于此非常寂静安乐,无人打扰,森林中有很多丰富的食品,瀑布泻泄而下的声音就像天鼓声一样,似乎在告诉我们不要为贪嗔痴等烦恼所染。
佛说一切欲妙财三有,如幻阳焰水月与波涛。”
佛陀曾经说过,世间一切有漏的欲妙、三有的财产,如同幻化、阳焰、水中月、波涛般了不可得,因此,我们应观诸法如梦如幻。在寂静的森林中修行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真是令人神往!我们何时才能远离尘世的喧嚣,独自前往静处精进修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