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2课
戊四、宣说与世人相处之过失:
亲近凡夫过无量,增罪自然染不善,
灭善争论烦恼生,永难取悦不报恩,
琐事繁多愦闹散,与之交往如处于,
烈火毒蛇猛兽中,故当远离诸凡夫。
亲近凡夫愚者会导致无量无边的过患:罪业自然增长,染上恶业,灭尽善法,产生诸多争论与烦恼,非常难以取悦,不报答恩德,琐事繁多,增上愦闹散乱。与这样的人接触就像是处于烈火、毒蛇、猛兽中。因此,修行人应尽量远离凡夫。
一切众生的想法各异,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令他们心满意足。
每个众生都有各自的想法,想要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满足,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入行论》中云:“有情种种心,佛亦难尽悦,何况劣如我?”
大家都知道,佛陀在世时,提婆达多、善星比丘对佛陀生邪见,外道六本师等诽谤佛法,所以寂天菩萨说:众生的想法、意乐、根基都不尽相同,连圆满功德的佛陀都无法让所有众生欢喜,更何况像我这样恶劣的人?
当然,寂天菩萨只是示现谦虚,他是很了不起的圣者,如果连佛陀、寂天菩萨都无法满足所有众生,末法时代的我们更是不可能办到。
尤其是昔日已逝七佛等如来也未能调化当今这些刚强难化的浊世众生,
往昔七佛出世都没能调化这些众生,我们又怎能调化呢?
他们恒常增长罪业,烦恼深重,断绝寂静善法,恩将仇报,身语意三门无缘无故地损害他众,诋毁正法与补特伽罗,琐事繁多,常因散乱愦闹而自然滋生烦恼,与他们交往如同处于野兽、烈火或毒蛇中一般实难亲近。
我们学院除了个别人以外,大多数人的性格算是比较不错的,毕竟都是一心趋向解脱之人。而在社会上、在大城市里,几乎所有人都在争名夺利,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这些人跟猛兽、烈火、毒蛇没有差别,若与之接触,这种感觉会很强烈。
《入诸佛行境经》中云:“若处野兽中,永远无欢喜,如是依凡夫,亦永无安乐。”
老虎、狼等都是会吃人的,若何人处于此猛兽群中绝不可能欢喜,同理,我们若处在世间凡夫的群体中也不会快乐,因为他们整天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他人。
《入行论》中云:“行为同凡愚,必堕三恶趣,令入非圣境,何需近凡愚?
若修行人与凡夫同流合污,则必定会堕入三恶趣,令我们远离圣者的境界,那又何必接近凡愚之人呢?
刹那成密友,须臾复结仇,喜处亦生嗔,凡夫难取悦。
人心很难揣测,人们刹那间就能变成亲密无间的好友,转眼间却又反目成仇,甚至对行持善法等欢喜之处也生起嗔心,因此,世间凡愚很难取悦。
忠告则生嗔,反劝离诸善,若不从彼语,嗔怒堕恶趣。
本是好心好意给予他忠告,劝他好好修持正法,结果他却心生嗔恨,非但不接受,反而远离一切善法。如果不对他言听计从,他便会怒气冲冲,将来以此嗔心堕入恶趣。
妒高竞相等,傲卑赞复骄,逆耳更生嗔,处俗怎得益?”
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心生嫉妒,对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奋力竞争,对比自己下劣之人心生傲慢,受到赞叹就会骄傲自满,听到逆耳之词便心生嗔恨,交往凡愚有什么利益呢?不如自己到寂静处禅修。
如若与凡夫愚人交往,不可能不生贪恋嗔恨、废话连篇等不善业。彼论云:“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
与凡愚之人接触时,必然会产生赞叹自己、诋毁他人的过失,他们喜欢谈论世间的吃喝玩乐等无有意义的低劣之事,从不交流佛法与修行。
因贪恋执著自方,自己也必然要承受他们的疾苦,于是自心被紧紧地束缚住,因为心里牵挂、舍不得离开他们而使自己失去修法的机会。若与他们长期共处,则彼此之间又互不恭敬,然而,如果分离又苦恼忧伤等,只要亲近凡夫俗人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过患。
与凡愚在一起就会失去修法的机会,分开又会觉得苦恼忧伤,总之,只要亲近凡夫俗人就会有无穷无尽的过患。
《入行论》中云:“若贪诸有情,则障实性慧,亦毁厌离心,终遭愁叹苦。
如果贪执有情,就会遮障我们生起证悟实相的智慧,毁坏自己的厌离心,最终只能忧愁哀叹。
若心专念彼,此生将虚度,无常众亲友,亦坏真常法。”
如果我们一门心思专注在亲朋好友身上,不修持善法,就将毫无意义地虚度此生。因此,无常的亲友也能成为毁坏涅槃之因,作为想要修持永恒解脱道的人,最好远离他们。
而且,贪恋凡愚,也无法圆满自利,自己如若依止他们,则无法成就能解脱之正法,所以最初就必须独自一人居住在与任何人也不相接触的寂静深山修行。
修行人最好独自到寂静处修持,不要接触任何人。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具足上师的教言,否则独自安住也没有很大意义。
无垢光尊者在《禅定休息》中说,野蛮的众生满天下,没有神通的人想直接利益众生很困难,因此,修行人首先应在寂静处修菩提心。
彼论云:“彼既无益我,吾亦未利彼,故应远凡愚。”应当思维此中所说之理。
凡愚无法利益我,我也同样无法利益他们,所以,我还是暂时先远离他们,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此外,虽然我们已经从上师那里听受了窍诀,但若没有在心里实地修持,也无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因此修行串习极为重要。
这一段大家应该记住。虽然我们在上师面前听过许多教言、窍诀、甚深的法要,但真正实修的人比较少,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在临死时根本没有解脱的把握。死亡很快就会降临,因此,修行非常重要。
大圆满本来清净和任运自成的修法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即使仅在一日中思维与修持,功德亦不可思议,希望各位好好地修持大圆满,没有修完加行的道友先修加行。另外,大家平时不要忘记手持念珠,随时念咒语,很多高僧大德在一生中念了数亿遍咒语,我们应当随学。
戊五、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
劝勉人们有朝一日能居住在空无一人、远离畏惧、幽雅寂静的圣地。
无垢光尊者劝勉大家在寂静处修持,大城市里一天连一个小时都空不出来,修不成法。
乃至自己之内心,尚未获得稳固前,
易受外境诱惑故,当喜安住静林间。
乃至四人掮吾身,伴随哭声未临前,
吾当向往寂静处,身心胜伏愦闹敌。
在自心尚未得到稳固前,在未证得一地菩萨的境界前,比较容易受环境和外境的诱惑和影响,因此,修行人一定要住在寂静处,这样相续中就会自然而然增上功德。在没有伴随着哭声、被四个人将自己的身体抬到尸陀林之前,我们应当向往住于寂静处调伏自己的身心,胜伏一切愦闹散乱的敌人。
在自心尚未与窍诀融为一体,也就是还没有达到稳固的境界之前,必然会受到外境各种愦闹的干扰,所以初学者必须依止寂静处。《宝箧经》中云:“初学者为使自心寂静调顺当居静处。”
初学者最好不要住在城市,否则没有能力面对城市里的喧嚣愦闹,会受到各种干扰。
想到寿命无常、疾速而逝的自然规律后,就该到幽静的圣地观修等持。
诸位应忆念寿命无常之理,随后便到寂静处修持正法。
《寂静语》中云:“乃至四人以担架,抬举吾身未临前,一直迈向寂静处,修行寂灭之等持。”《入行论》中也有与之相同的说明。
《入行论》中说:“迨及众亲友,伤痛及哀泣,四人掮吾体,届时赴寒林。”与这里意思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