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1课
今天开始讲六波罗蜜多中的静虑度。
丁五(静虑度)分十:一、宣说成就禅定之因;二、宣说静虑之违品;三、宣说资具为痛苦之因;四、宣说与世人相处之过失;五、教诲有生之年依止静处;六、赞叹林园静处;七、宣说于静处生起无常之理;八、于彼处心将堪能之理;九、依止园林之功德;十、宣说修法、分类、功德。
戊一、宣说成就禅定之因:
求静虑者断散乱,所喜外境如秋云,
亦如闪电飘动性,受用无常如幻宅,
永莫信赖当断之,速依寂静之森林。
想要生起禅定者应先远离散乱,人们所喜爱的一切外境就像秋天的云一样,看起来很漂亮,但很快就会消失;又如同闪电般刹那飘动。受用是无常的,就像是幻化的宅屋,永远不要信赖这些外在的无常之法,应当断除对它们的贪著,速速去往寂静的森林中修持禅定。
一切有为法皆无常,一切财富均动摇不定,寿命无常,永无实质,所以我们应当于寂静的林间勤修静虑。《别解脱经》中云:“多闻于林中,居至老安乐。”
《别解脱经》中说:“长时间依止过上师且广闻博学之人,应当于寂静的山林中修行到老,这是很快乐的。”
《寂静语》中云:“受用犹如云中闪电般动摇,今生如同为风所吹之莲上水珠般破灭,青春年少者如是观后当迅速修学一切智者所修之等持、速疾成就之殊胜瑜伽。”
人们的受用、财产就像云中闪电一样是动摇性的,有些人今天很富裕,明天就一无所有;有些人今天很穷,明天就成了富人。今生拥有的一切就像是被风吹动的莲花上的水珠一样,很容易破灭,年轻人应该迅速修学一切高僧大德和诸佛菩萨们所修之等持、速疾成就之殊胜瑜伽。
观无常非常重要,《札嘎山法》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广说。
戊二、宣说静虑之违品:
一切财物祸害因,寻觅积守而痛苦,
傲慢贪爱吝啬增,如是引入恶趣中,
障碍善趣之正道,故当少欲具知足。
财物是祸害的根源,寻觅、积累、守护财富的过程都是痛苦之因,有了财富后自然增上傲慢、贪爱、吝啬等烦恼,就这样被引入恶趣。财富能障碍我们的善趣,因此修行人一定要少欲知足。
虽然佛教中再三提倡少欲知足,但现今社会,除了前世有宿缘的个别修行人以外的其他人很难做到,今天知足少欲,明天在遇到外境时又缠绕其中不能解开。
身外之物的一切资财都需要寻觅、守护,是遭受损害、心不喜乐、生起贪爱、贡高我慢、虚伪狡诈等诸多不善业的根源,能够使人们下堕恶趣,因此必须舍弃财产。
财物都要首先寻求,然后守护,是诸如受到损害、心不欢喜等不善业的根源,能令人下堕恶趣,因此,修行人必须舍弃财产。
龙树菩萨说:“积财守财寻财苦,当知财具无边祸。”
《亲友书》中也说:“寻求财产、积累财产、保护财产的过程充满痛苦,所以我们应该知道,财富是一切祸害的根源。”
因此我们应当修学知足少欲,《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修行人应当知足少欲,没有财富但知足少欲之人实际上是真正的富翁。
关于知足少欲这一点,我们说的次数比较多,修行好的人能够做到,修行不好的人即使在耳边说一百遍也不一定有感受。
戊三、宣说资具为痛苦之因:
如身遍伤极痛苦,财多痛苦较其多,
资具乏少乐无穷,害少无有盗敌惧,
受众人赞住圣道,琐事鲜少无牵挂,
是故应当于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
如果我们身体上遍满伤口,一定极为痛苦,若是拥有许多财产,则将承受比这更多的痛苦。相反,没有资具则安乐无穷,少受侵害,不必担心会遭到盗贼、敌人的侵扰。不具资财者受到众人的赞叹,安住于圣道,琐事鲜少,了无牵挂,所以,修行人理当恒时修学知足与少欲。
知足少欲之人必定会受到众人赞叹;一贫如洗之人也就无需防护盗敌;无有狡诈、琐事鲜少、身心悠闲之人自然成就等持,具有诸多功德。拥有多少财产,就会有多少痛苦,如同身上有多少伤口就会有同等多的疼痛,或者如同龙有多少蛇头就受多少痛苦一样。《亲友书》中云:“智者痛苦如财多,少欲之人非如是,一切龙王头数目,所生痛苦如是多。”
智者知道财产越多痛苦也会随之增多,但少欲知足之人并非如是,就像龙王头上的蛇头一样,降下热沙时,每一个蛇头都会承受剧烈的疼痛。如果蛇头不多,那么龙王的痛苦就小;如果蛇头特别多,龙王感受的痛苦就会特别大。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块茶叶就有一块茶叶的痛苦。所以财产越多,痛苦就会越多。
不仅强烈贪执身外之物苦不堪言,而且贪恋有情也有无穷过患,诸如争论不休,因贪不厌足、毁坏梵行而投生恶趣,受到众人谴责等。这些都是将人身执为清净等妄执中产生的,因此理应断除。
如果对有情产生贪著,则会毁坏自己的戒律,遭受恶趣的痛苦等,这是因为将本不清净的人身执为清净,由此妄执中产生,理当断除。下面尊者引用《宝鬘论》中的教证宣讲贪著女人的过患。
《宝鬘论》中云:“多数贪女者,思女色净生,实则女人身,丝毫无清净。
大多贪恋女性之人,是以非理作意的分别念将女人不清净的身体执为非常清净,认为她容颜可爱,由此产生贪心,实际上女身值得贪执的清净部分丝毫也不存在。
口乃稠唾涎,齿垢不净器,鼻流脓液涕,眼出泪眵器。
女人的口中有口水、唾液、牙齿的垢染等肮脏物,双鼻孔中流出鼻涕,两眼流出眼屎、眼泪。
腹内即粪尿,肺肝等之器,愚者未见女,贪爱彼身体。
各种脏物遍满的腹腔内装满了不净粪尿及内脏等,内心迷惑的愚者根本没有现量见到女人身体的本质,因此才会对女身产生贪著。
如有无知者,贪著脏瓶饰,世人由愚痴,恋女亦如是。”
有些不知实情之人会贪著外面由珍宝装饰、里面装满不净粪的妙瓶,世间愚痴之人贪恋爱著女人的容色与此相同。
又云:“容色美或丑,年老或年幼,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
不论女人的相貌是美丽或是丑陋,无论年老或是年轻,女人的身体都是不清净的自性,那么,你的贪心由何而起呢?
如粪色虽美,新鲜形状妙,于彼不宜贪,女貌亦复然。
例如,即使粪便色美新鲜,形状好看,但人们根本不会对它产生贪心,同样,即便面对闭月羞花之貌,智者也不应爱恋之。
内腐外皮包,烂尸此自性,显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
腐朽不堪的身体用皮肤包裹后似乎显得清净,究其本质只是腐烂尸体的自性,如此丑恶的显现,为什么人们见不到呢?
谓皮亦非粪,犹如宝剑性,不净身之皮,如何成清净?
如果说女人的身体里面不干净,但外面是干净的,这种说法也不合理,就像粪堆中的不净粪,里里外外无有清净之处。同样,包裹不净身的外皮,怎么可能清净呢?
装满粪便瓶,外饰亦厌弃,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
装满粪便的瓶子外在即使用各种绸缎装饰,人们也会感到厌恶,同理,身体内外皆是不清净的体性,对这样装满不净粪的身体为什么不生起厌烦心呢?
复云:“九孔流不净,自虽常沐浴,不了身不净,为汝说何益?
人身体的九孔中经常流出不净物,有些小孩子在冬天时,鼻中经常流出白色的“甘露”,还是要擦一下,不然很难看。虽然经常沐浴清洗,可身体的本质就是不清净的,如果没有通达这一点,我为你讲说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于此不净身,美语作赞叹,呜呼真伪愚,呜呼士所耻。”
对这样不净的身体,用各种绸缎做装饰,用珊瑚、玛瑙等做成耳环、鼻环来点缀,还有些人经常运用诗学,将女人比作莲花、月亮等进行赞叹,真是愚痴至极,这只能成为智者的呵责与耻笑之处。
这是从男众修行人的角度言说女人身体的过患,对女性修行人而言,男人的身体也同样如此。总之,作为修持静虑的行人来说,无论对财物还是对人都不应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