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0课
戊七、宣说嗔恨之自性为空性:
在生起嗔心时,可以通过观空性的方式对治。
不悦耳之语以及损害有何本体呢?
不悦耳的语言、他人对自己的损害,有什么本体与实质呢?
观察空性如虚空,喜忧得失善恶无,
于彼执二亦无义,当处一切等性中。
此偈非常殊胜。当我们用胜义理论观察时,无论是伤害自己的怨敌还是诽谤我的恶语,或是被伤害的我,这些皆是如同虚空一样的空性。在如虚空般的境界中,没有喜与忧、得与失、善与恶。我们执著实有的能嗔之敌人与所嗔之嗔心,这样的二取执著无有任何实义。所以,我们在遇到生嗔恨心的外缘时,应当安住于平等空性的境界中。
倘若观察,作害者之身与自己之身二者均是无分微尘,因此能害与所害皆不成立;
如果认真去观察,敌人的身体和我的身体都是由微尘所组成,微尘又可以分解为无分微尘,最后只能成立为空性,因此,能害的敌人和所害的我根本不成立实有。
二者之心内外何处均不可得,由此能害所害也不成立;
观察完身体后再观察心识:敌人和自己的心识若是实有,那它有颜色吗?有形状吗?观察后发现,实有的心识里里外外都找不到。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害的心与所害的心也非成立实有。
他人的言语也是同样,若细致观察,则何处也不成立,是故能害、损害、害境三者悉是空性,无有任何喜忧、善恶、得失。
对诽谤我的不悦之词进行观察时,他人的语言接触到我了吗?若是没有,那语言又怎能害我呢?从方方面面细致观察,语言也并不成立实有。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能害的敌人、所害的我、损害的方式或语言等,这三者皆是空性,真正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不会有任何希忧、好坏与得失的执著,就像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割自己的身肉作布施时一样。
虽然我们现在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但如果以前在家时的嗔恨心非常严重,现在出家修行后,听到一些侮辱性的语言能够不与之争吵,这也是一种进步。若能长期串习安忍,一定可以成为很好的修行人。
表面上虽是损害,然而本体却不成立,所以应当观修如幻化、眼华等世俗幻化八喻的安忍、胜义中如虚空般的安忍。
世俗中将一切观为如梦如幻、如眼华、如阳焰等幻化八喻,胜义中连如梦如幻的显现也不成立,从空性的角度修持安忍。
《入行论》中云:“知已不应嗔,如幻如化事。”
我们知道空性的道理后不应生起嗔恨心,将一切观为如梦如幻如化。这是观察世俗谛的教证。
观察本来无生之空性义而修安忍,彼论云:“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
这是观察胜义谛的教证。一切诸法皆是空性,怎么会有得与失呢?世人不明此理,所以对得失特别执著,当人们真正证悟空性时,就不再有得失、希忧、来去的执著。
谁人恭敬我?谁复轻蔑我?苦乐由何生,何足忧与喜?
是哪位众生在恭敬赞叹我,又有谁在轻蔑我呢?他人无论是恭敬还是轻蔑我,在胜义中都不成立。以什么利益而快乐,又以什么损害而痛苦呢?听到刺耳的言语有什么可忧伤的,听到悦耳之词又有什么值得喜悦的呢?
若于性中觅,孰为爱所爱,细究此世人,谁将辞此世?
如果在真如空性中去寻找,是什么有境在贪爱什么对境呢?若加以分析,活着的此世尚且不成立,谁又会于此世死亡呢?
孰生孰当生?谁为亲与友?如我当受持,一切如虚空。”
谁将在后世降生,又有谁在前世出生过呢?谁是亲戚与朋友呢?这些都只是众生暂时的迷乱显现而已,其实一切都如虚空般不成立。藏地很多高僧大德在讲《入菩萨行论》时说,此偈足以说明寂天论师至少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大圣者。
如是若依靠多种方便修持,则不难成就安忍。
安忍确实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当别人害自己时可能会生起很大的嗔恨心,但如果依靠各种方便法逐渐修持,安忍也不难成就。
《入行论》中云:“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经过长久串习还不会变得容易的事,无论在哪里都必定不会有。意思是,只要长期串习,修持安忍也绝非难事。
倘若反复串习,则今生也会与众人和睦相处、悦意快乐,后世转生殊胜善趣并成就菩提。
通过修安忍便能成就如是之果。
彼论又云:“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我们为什么见不到修持安忍、令众生愉悦的果报呢?暂且不说修持安忍能在来世成就正等正觉的果位,就是今生今世也能享受荣耀,在其他生生世世中也会因修持安忍而感得容貌姣好、健康无病、美名远扬、长命百岁、安乐圆满等同于转轮王等善果。
丁四(精进度)分四:一、了知精进之人;二、宣说精进之违品;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四、了知功德后应当精进之理。
戊一、了知精进之人:
一切精进修行者,秉性喜爱诸善法,
善法不尽如云聚,芬芳莲园聚蜂群。
一切精进修行之人,其本性即是喜爱行持善法,善法如同云朵般聚集不散,又如在芬芳的莲园中蜜蜂自然聚集一样,相续中的悲心、信心等功德自然生起。
经中云:“精进得菩提,不勤无圣果,精进集诸善,精进增功德。”
精进则能获得菩提,不精进不仅无法获得圣果,连人天福报也得不到;精进能聚集一切善法,精进能增上所有功德。
大家应该精进修行,不要太懒惰。现在很多人懒惰的习气比较重,昨天是休息日,有些人一直睡到九点钟,甚至十点钟,这种习惯很不好。我即便是在休息日也不敢睡很长时间,还是按平时的时间起床,这样不会养成不良习惯。
戊二、宣说精进之违品:
彼之违品三懈怠,同恶怯懦自轻凌,
诸过根源不成善,毁坏兴盛起衰败。
精进的违品有三种懈怠——同恶懈怠、怯懦懈怠、自轻凌懈怠,这是一切过患的根源,不成为善法,它将毁坏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兴盛,并且会导致衰败等不良后果。
懈怠增上罪业减灭善法,所想不成。若分类,则有同恶、怯懦、自轻凌三种懈怠。心散乱于经商务农等障碍正法之琐事上即是所谓的同恶懈怠;
什么叫同恶懈怠呢?自心散乱在做各种商业、农业等与正法无关的世间琐事上。
同恶懈怠并非天天睡懒觉,但做的事情都与正法无关,假如住山的修行人拥有良田数亩,在春天、秋天都忙于农活,这就叫同恶懈怠或同恶懒惰。在座的有些人早上虽然起得很早,但却一直忙于打扫房屋等无义之事,这也是同恶懒惰。
怯懦懈怠是指见到一些难以成办之事后就认为自己一定不能成办而放弃;
怯懦懈怠,是指在遇到比较难办的事情时就认为自己肯定办不成,不加尝试便轻易放弃。
自轻凌懈怠即是指声称像我这样的人无能力做到而自甘软弱之举。《入行论》中云:“同恶散劣事,自轻凌懒惰。”
自轻凌懈怠,是指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到某事。例如:“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成即生成就啊?怎么能背诵、修持啊……”诸如此类都是自轻凌懒惰。
戊三、宣说精进具有无量功德:
具有精进世间赞,具有精进成所愿,
具有精进增功德,具有精进得佛果。
具有精进的人受到世间赞叹、所愿成熟、增上功德、获得佛果。
具有精进者功德无量,如若归纳,则有受到世人赞叹、实现所愿、增上功德、获得佛果四种。
精进者虽有无量功德,归纳而言,便是上述这四点。
早晨非常寂静,这个时间段很适合修行,大家尽量早点起来修行,若特别懒惰、特别怯懦,则任何事情都办不成。冬天早上特别冷,可以在起床后磕一百个头,身体马上就暖和了。如果起来后还是迷迷糊糊的,听课就容易断传承,这样不好。
《入行论》中云:“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精进者最终能证得无上菩提。如果没有风,万物就不可能动摇,同样,如果缺乏精勤,则不可能产生任何福德。
《入菩萨行论》和《大圆满前行》对修行人而言特别重要,上师如意宝正在讲《大圆满前行》,机会很难得,大家最好每天都能将上师当天所讲的内容背诵下来。我们这里有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我认为将智慧用在佛法方面才算是真正的智慧,否则,即使满肚子世间智慧,却连八无暇都不知道的话,对修行也起不到任何帮助。
大家一定要精进修行,不要散乱,虚耗人身特别可惜。《札嘎山法》中讲过,若真正在相续中生起了无常的定解,哪怕吃饭时间稍长一点都觉得很可惜。
戊四、了知功德后应当精进之理:
精进世间胜善法,出世间之一切道,
于诸有漏无漏法,为断不善奉行善,
努力精勤真实行。乃至未得佛果前,
仍有功德增上故,坚持不懈勤精进。
精进是所有世间善法的来源,也是所有出世间功德的来源,一切有漏法和无漏法都需依靠精进,精进的人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情,不精进的人一天一件事情也做不了。我们在乃至获得佛果前功德都需要增上,所以,一直坚持不懈怠地精进很重要。
有些人证得一定境界后就不再精进了,就像从学校毕业分到工作岗位后就不再学习一样,这样不行。即便是一地菩萨甚至十地菩萨仍然需要增上功德,无垢光尊者的这句话很重要。
乃至未获得佛果之前仍有所要获得的上上功德,因此必须精进而行。精进即是指欢喜善事。如《入行论》中云:“进即喜于善。”
所谓的精进就是喜欢行持善法。
如若分类,则有行持善法摧毁四魔之因——披甲精进、圆满五道十地之因——加行精进、成办自他二利之因——利众精进三种,或者身精进、语精进、心精进三种,或者如《集论》中云:“披甲精进、加行精进、不怯精进、不退精进、不满精进。”
《集论》中讲了五种精进,其他论典中一般只讲三种。不退精进即不退转精进;不满精进是今天精进,明天还要精进,如果觉得该学的已经学了,现在可以休息了,这就是不精进,应该是于善法不知满足。
又如《楞伽经》中云:“精进者上、下夜勤修法,因其见相应瑜伽之义,为遣除分别念而精勤即称为精进波罗蜜多。”
精进的人上下夜都在精勤修法中度过,中夜时可以休息,这样就能见到瑜伽的真义。在座的大多数人上下夜都在精进修法,如是为遣除分别念而精勤就是精进波罗蜜多。
《经庄严论》中云:“真实喜善法,依信及欲乐,念等功德增,烦恼之对治,具无贪等德,彼等有七种,遍知勤如是,智者真实行。”
这在下面有解释。
精进之本体:喜乐善法。
精进之因:信心与欲乐。
精进之果:增上正念与等持等。
精进之功德:无有三毒之善心。
精进之分类:三学每一种都有身恒行、身敬行、语恒行、语敬行、心恒行、心敬行之六种精进,加上披甲精进,共有七种。
《经庄严论》中讲的七种法就是指这七种。
具精进者之功德:《经庄严论》中云:“佛子铠行勤无喻,摧自他惑得妙觉,勤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