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3课
第二品寿命无常分为略说和广说,广说分十三个问题,今天从第四个问题开始讲。
乙四、器情世界皆为无常:
宣说长期稳固静止的器世界与赖以生存运动的有情世界均为无常之性。
在这个科判中,无垢光尊者为我们宣说了长期稳固的器世界和依之生存的有情世界也不离无常之自性。
器情无常世成坏,七火一水风毁时,
大海洲山所围绕,四宝山王亦无常,
当思一切定有成,一虚空时诚修法。
凡是由苦谛所摄的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皆是无常。器世界有最初形成、中间安住、最后毁灭的过程,毁灭时有七次大火、一次大水、一次大风——即七火一水一风,将整个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全部摧毁无余。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包括在佛陀四谛法门的苦谛中,麦彭仁波切《智者入门论》也是同样的观点。
“大海洲山所围绕,四宝山王亦无常”,四大海洋、四大洲、八小洲,以及铁围山所围绕的由四种珍宝组成的须弥山王也是无常的。
“当思一切定有成,一虚空时诚修法”,应当思维:一切诸法首先有形成,然后有毁灭,我们认为亘古不变的器世界,必定会有成为一大虚空的时候,即“一切定有成一虚空时”。那么,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房屋等又有什么稳固性可言呢?应诚心诚意修持正法。
器世界概况
长期思维此理,以外器世界之坏灭来说明内有情的无常性:
不是一天两天,而是要长期思维这些道理,用器世界的坏灭来说明有情世界也是无常之自性。
器世界如何形成及坏灭的道理,此处讲得比较广。无垢光尊者有时把中观宗、唯识宗、有部宗等不同的观点都讲得比较清楚。
初劫形成时,于空无所有、无阻无碍的虚空界中,形成了金刚不坏的金刚十字架风,
初劫形成时,在无有任何阻碍的虚空界,以众生的业缘形成一个非常坚硬的十字架风。在《俱舍论》中说,十字架风是由八大微尘组成,因为风大占多数,所以叫十字架风,外观是浅灰色。
其上形成了坚如金刚的水轮,
天空形成了一朵金云,从金云中降下雨水,在十字架风上逐渐形成一个水轮。
在水轮上形成量同第一禅天具铁围山之金刚大地,
先形成风轮,然后形成水轮,在水轮上形成铁围山和金刚大地,即地轮。《俱舍论》中叫三轮,是器世界的根本依处。为什么水轮和地轮安住在虚空中不坠落呢?一是众生的业力,二是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所以,虽然没有依靠处,但就像地球可以安住在虚空中一样。
在大地上,由于空中降雨而形成汪洋,翻滚的水泡分别形成高山与洲岛。
天上降下大雨,变成海洋,海洋上翻滚的水泡逐渐凝固,形成了高山和洲岛。
小洲世界的须弥山由四种珍宝而成,即东方由水晶而成,南方由琉璃而成,西方由莲宝而成,北方由纯金而成。
关于器世界的形成过程,《俱舍论大疏》中讲得比较广,《涅槃经》与《华严经》中都有提及,但讲法略有不同,《时轮金刚》与《俱舍论》中的说法也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形成方面没有很大差别。此处讲到,首先形成以四种珍宝组成的须弥山。
与水交界处的持双山等七山之间是七湖围绕的外海滩,
中间是四种珍宝组成的须弥山,须弥山周围有七大山,七大山的中间有七大海,这七大海是八大龙王的享乐嬉戏之处。
东方有半圆形的东胜身洲以及依之而存的身洲与胜身洲;
七大山和七海洋的外面,东方有半圆形的东胜身洲。为什么叫东胜身洲呢?因为此洲人类的身量超过我们南赡部洲人类身量的两倍,且极为善妙,故而得名东胜身洲,这是《俱舍论》中的观点。依靠它而存在的身洲和胜身洲也都是半圆形的。
南方有肩胛骨形的南赡部洲与依存的拂洲、妙拂洲;
为什么叫南赡部洲呢?在须弥山的南方有一棵赡部树,赡部树果落入大海发出“赡部、赡部”的声音,所以人们将此洲称为南赡部洲。这是一些历史和《俱舍论》中的说法。南赡部洲是肩胛骨形,类似于三角形。
西方有圆形的西牛货洲及行洲、胜道行洲;
这是西方的西牛货洲。之所以叫西牛货洲,是因为这里的人们主要是依靠如意牛和如意宝生存。
北方有四方形的北俱卢洲和恶音洲及恶音对洲。
北俱卢洲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声不美或声不悦耳,《俱舍论》中将其附属的两个小洲称为声不美和声不美对洲,此处是恶音洲与恶音对洲。为什么叫声不美呢?因为北俱卢洲的人们在临死之前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你再过多少天就会死亡。这时在他一生中的感受力最为敏感,他觉得这种言词非常难听、不悦耳,很不高兴,因此称它为声不美洲或北俱卢洲。
关于北俱卢洲等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大小,《时轮金刚》中说每一个小洲的大小是大洲的一半,比如拂洲与妙拂洲的大小正好是南赡部洲的一半。《俱舍论》几个讲义中只讲到了四大洲的大小、长宽分别是多少万由旬,但未提及各个附属小洲的大小。
须弥山上方是由尊胜宫、四园林、东北方大香树严饰的善见城。
这是在三十三天那边,有四大园林,还有善见城。
群山的边缘是大海,海的四周由等同持双山的铁围山环绕,
群山是指刚才的七个宝山,群山边缘是大海,海的四周有等同持双山的铁围山围绕。
并有日月庄严,这就是器世界。
中间有日月庄严,这就是器世界。我们供养曼茶罗的时候为什么有一个器世界的象征呢?意思就是将器世界所有的欲妙和供品全部供养诸佛菩萨。
有情世界概况
依赖器世界而生存的有情有从光明天下堕人间而成为四大洲八小洲的人,以及由恶业所感而分别成为恶趣的旁生、饿鬼、地狱众生。
光明天在器世界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器世界形成后,光明天的天人们从光明天降到人间来生活,还有的以恶业所感,分别转生成为旁生、饿鬼、地狱三恶趣的众生。
其中旁生以大海为根本处所,
旁生有的住在海中,有的散居人间,其根本住处在海洋。
饿鬼的主要住所是王舍城下,
《俱舍论》中说,饿鬼的“首都”——它们的主要住所、主要城市在王舍城下面。
八寒八热地狱在冈底斯山下,八八相连,
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众生的“家乡”——其根本处所在冈底斯山下,这些地狱八八相连。
从印度金刚座往北,在尼泊尔和藏地交界的地方有一大山叫做冈底斯山,《俱舍论》和《毗奈耶经》中有对冈底斯神山的描述。尼泊尔和藏族人转绕神山较为方便,很多藏族喇嘛转绕完冈底斯神山后直接去往尼泊尔。但你们想去的话要做好心理准备,冈底斯山海拔较高,而且生活条件也很困难。米拉日巴《道歌集》中的部分金刚歌是在冈底斯神山造的,以前我们朵芒寺的两位修行人在冈底斯神山住了十二年。
有些经典中说冈底斯山下面是寒地狱的所在,没有说热地狱也位于此,但无垢光尊者说热地狱的处所也在这里。
依照《俱舍论》中的说法,冈底斯神山以下二万由旬的地方有无间地狱,然后往上层层相连。堪布阿琼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的讲记中说:地狱的根本处在冈底斯神山下面的说法,是观待部分众生的暂时业感而言,实际上地狱的处所是根据众生的业力而显现,不一定有固定的住处。
总而言之,这里讲到,八热八寒地狱在冈底斯山下。
近边地狱主要位于无间地狱四周。这是地狱的根本处所。
这与《大圆满前行》等其他地方的说法相同,近边地狱在无间地狱的四周。
散居旁生、空游饿鬼、孤独地狱在人间也有。
散居旁生、空游饿鬼、孤独地狱的住处不固定,人间也有。有记载说,阿底峡尊者的一位上师——美德嘉那尊者的母亲转生在藏地的孤独地狱中。
下面讲欲界。
六欲天:(一)位于须弥山一半的交界升起日月星辰处住着四大天王天;
天人分为欲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种,欲界天又分为六欲天:
1.须弥山在水面以上有八万由旬,水面以下也有八万由旬,在须弥山上方的一半,大概四万由旬处,太阳和月亮升起的地方住着四大天王。
(二)其上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上方虚空中如星辰般依次是具有无量宫的四天,即(三)时分天;(四)兜率天;(五)乐化天;(六)他化自在天。
2.四大天王往上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住在须弥山的山顶。三十三天上方虚空中犹如星辰般依次而层层向上,是具有无量宫的四天——3.时分天;4.兜率天,宗喀巴大师、弥勒菩萨住于此处,这和《俱舍论》中的说法一致;5.乐化天(其他论典中也叫化乐天),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说,由于所有的妙欲都是自己变化,所以叫化乐天;6.他化自在天,一切受用都是依靠他众的神变而形成。按《智者入门论》中的说法,魔王波旬住在他化自在天。欲天包括这六个天。
须弥山间隙中住有诸非天,
在水面以下须弥山的空隙中住有非天。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讲到,须弥山大海水以上是天人的地方,水以下是非天的地方。
水间隔处住着罗睺非天,
非天最高的地方是罗睺非天,罗睺非天是非天中的国王——非天有四大国王,其中之一是罗睺非天。
中间住着星鬘非天与项鬘非天,
《俱舍论》和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等其他论典中,都是先讲罗睺非天,然后是星鬘非天、项鬘非天、净心非天,他们是四大非天王。
地间隔处住着净心非天,
“地间隔”中的“地”是指金刚大地,并非水面上的地间隔处,而是指水中最底处与风轮之上的金刚大地的间隔处,净心非天住于此。他们几个非天在须弥山下面的大海中“闭关”,没有人打扰。
非天的受用可与欲天相媲美。
非天的受用可以跟欲界天的受用相比,他们经常打仗的原因也与此有关。非天讲完了,下面讲四禅天。
四禅天:初禅三处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位于他化自在天上空四万由旬之上。
根据《俱舍论》的说法,在他化自在天上空四万由旬处,先是第一禅天,第一禅天有三个天界——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二禅三处即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即光明天)。三禅三处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第二禅天、第三禅天分别各有三处。每种天人的寿命、形态、身体的大小等,在《俱舍论》中讲过,此处不广说。
四禅八处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前三者为凡夫所在处,后五者为圣者所在处,又名为净居地五天,这些天界层层向上。
四禅有八处,分为凡夫地和圣者地,前面三个(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是凡夫天;后面五个(无想天、无烦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是圣者天。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刚才提到的六欲天包括在欲界中。四禅天总共有十七处,这十七处色天就叫色界,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前面有一个口诀,十七个色界天都讲了。
这些天界层层向上,这是色界。下面讲四无色界。
四无色天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也就是有顶。这四处的天人都是因为先前以获得无色等持的某一身份死后而转生到此无色界的。
这四处的天人在人间时就已获得无色等持——观想一切皆为虚空,获得无色等持后,无论死于何处,就会立即在此处成为无色界的众生。
这里没有讲无色界众生的处所,《俱舍论》中说无色界没有真正固定的处所,颂词说“无色界则无住所”——无色界的众生在何处死亡,就在何处入于禅定。假设我现在死在法座上,就会在此处变成一个无色界的众生。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无色界的众生没有色法;无垢光尊者《七宝藏》的《如意宝藏论》中说,无色界众生没有粗大的色法,但是具足非常细微的色法;因明中也说无色界有细微的色法。
三千大千世界
如是所说的一个器情世界称为四洲世间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周边由高度等同三十三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小千世界。
以上介绍了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的概况,里面的有情世界、外面的包括须弥山等算是一个器情世界,这样的世界算够一千个,然后周边由等同三十三天高度的铁围山所环绕,这叫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周边由高度等同他化自在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中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外面由等同他化自在天高度的铁围山环绕,这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里面有一千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里面有一千个器情世界,用图画来表示应该比较清晰。
一千个这样的中千世界,周边由高度等同第一禅天的铁围山环绕,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这叫三千大千世界。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十亿个器情世界。
即是一个殊胜化身示现同等身相而无有前后显现十二相调化众生的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殊胜化身所调化的世界。我们不要认为释迦牟尼佛仅在我们南赡部洲示现一个化身来度化众生,他的所化范围极广,能同时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十二相度化众生。因此,当我们做了一点事情时,切勿自认为“我的事业非常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