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28课
今天讲六波罗蜜多中安忍度的修法。
戊二、宣说修法:
总说修安忍之方法:
无有如嗔之罪业,别无等忍苦行福,
故当精勤修安忍,勤熄嗔恨之烈火。
在所有的罪业中,没有比嗔恨更大的罪业,嗔恨能将所有的善根刹那间全部毁坏;在所有的福德中,没有比修安忍更大的福德,《入菩萨行论》中也讲过,面对他人的损害时修忍辱非常困难,但功德非常大。因此,我们应当精勤地修持安忍,熄灭嗔恨之烈火。
最殊胜的果位即是菩提果,它通过修安忍可以成就,是故无有比修安忍更大的福德;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地狱之苦,嗔心是转生地狱之因,因此无有比嗔心更大的罪业。为此,我们应当依靠各种方便修安忍苦行。
修持安忍是最殊胜的佛果之因,因此安忍的福德最大;而嗔心则是转生地狱之因,因此嗔心的罪业最大。所以,我们理当修安忍。
《入行论》中云:“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在一切罪恶中没有比嗔恨更为严重的罪业,在一切修行中没有比忍辱更难行持的苦行,我们当以各种方法努力地修持安忍。
《亲友书》中云:“如是无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机乘,断嗔获得不退果,此乃佛陀亲口说。”
我们应当好好地修持苦行,不要让嗔心有可乘之机,切莫让它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根,断除嗔心将获得不退转果位,这是佛陀亲口所说。
戊三、宣说多种对境归于一心:
对于多种嗔恨的对境,如果一一进行报复,则无有完结或息灭之时,所以应当安忍。
怨敌无边无尽,若一一报复,那就不会有完结的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修持安忍。
野蛮害境无数故,一一息灭伏不尽,
调伏一心一切调,当勤调心护禁行。
世间野蛮的危害对境无有边际,若想要一个一个地全部息灭或调伏,则不可能有穷尽之时。如果我们调伏了自己的心,那所有的怨敌就都已经调伏了。因此我们应精进地调伏自心,护持修安忍的禁行。
《入行论》中云:“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顽固野蛮的众生遍满虚空,怎能将他们全部制伏呢?如果能够息灭自己的嗔心,那就等同于消灭了所有的敌人。
愿诸位都能通过修行安忍灭尽嗔心,否则,任谁也不可能将全天下的所有怨敌全都消灭掉。奔公甲格西在未出家修行前身上时常别着几把刀,但怨敌还是特别多;出家修行后身上一把刀也没有,却没有一个怨敌。
我们也是一样,在未以佛法调伏自心前,与这个人不和,与那个人不睦,怨敌非常多,现在掌握了调伏自心的窍诀后,所有的怨敌自然而然消失于法界。
2000年,洛若乡专门为学院修建了派出所,在派出所旁边修了两间小房子,算是看守所吧。不过,自这两间房修好后,两三年以来我们学院的人从未被关在里面过,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几千个人都修持安忍,行为如理如法。不知道这两间房后来是不是被他们用来堆放牛粪了。(众笑)
这种情况估计在社会上的其他任何环境中都不会有,即使是一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小乡村,派出所每天都需要处理各种纠纷,但还是无法将恶劣者全部调伏。而我们学院,依靠上师如意宝和《入菩萨行论》等大乘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力,看守所空空如也。这种现象值得有智之士深思。
戊四、宣说以害缘修安忍之方法:
依害成就安忍行,生起慈悲等功德,
成菩提伴敌如师,恭敬欢喜依安忍。
修持安忍的方法很重要。依靠他人对自己损害的因缘成就了我们自身修安忍的苦行,并能在内心生起慈悲的功德,怨敌是我菩提道上的友伴,如同自己的上师一样。因此,当我们在遭遇他人的损害、诽谤时,应以恭敬心、欢喜心修持安忍。
是违缘还是顺缘?
如同传戒师阿阇黎是出家的助缘一样,倘若无有敌人,也就不会修成安忍,因此应当安忍。
传戒师是出家的顺缘,而敌人则是修持安忍的顺缘,若没有敌人对我作损害,我哪有机会修安忍呢?因此,出现怨敌时我们应该欢喜。
噶当派的修行人在遭受他人诽谤时特别高兴,我们的修行能力相对而言弱了一点,在听到有人说自己坏话时,就觉得这是违缘,很不开心。那天有位道友说:“于修行好的人而言,一切都是顺缘;对修行不好的人来说,则一切都是违缘。”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力量。
其实违缘变成顺缘的现象非常多,正在感受违缘的阶段可能连自己都察觉不到,等过段时间再回头看时,才发现原来当时的违缘其实是现在的顺缘。
于我个人而言,去年生病看似是违缘,实则是很大的顺缘,否则我没有时间翻译《释迦牟尼佛广传》。当然,我并非说自己修行好,而是想借自己的经历鼓励诸位,大家在修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违缘、挫折、折磨和痛苦,若是能坦然面对,那它就成了菩提的顺缘。
《入行论》中云:“若我因己过,不堪忍敌害,岂非徒自障,习忍福德因?
如果我因为自己的过患无法堪忍怨敌的损害,那岂非成了障碍自己修行安忍福德之因?
无害忍不生,怨敌生忍福,既为修福因,云何谓障福?
没有怨敌的损害就无法修持安忍,所以怨敌是修持安忍福德之因,既然如此,那为何说怨敌障碍自己的福德呢?所以,当自身遭受诽谤等时,不见得这就是坏事,应将其视为吉祥。
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
乞讨者不是布施的障碍,授戒的阿阇黎亦非出家的障碍。同理,怨敌的损害并非修持安忍的障碍。
受到损害时,可依靠忧愁悲伤等少许痛苦为缘而生起悲心、厌离心等,由此也应当安忍。
依靠所遭遇的违缘和少许痛苦可以生起悲心、厌离心等。比如有些人在生病后才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佛陀所说的病苦,而有些人在逐渐老去时,对佛陀所说的老苦感觉非常强烈,进而产生出离心。
总之,当我们在遭受任何一种违缘时,不应再沿袭世俗的思维方式,而是要按照佛经论典中教给我们的方法,将其转为自相续中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及菩提心的顺缘。
彼论云:“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如同《入行论》中所说,违缘与痛苦有诸多功德:能令自己生起厌离心;断除自相续中的傲慢;悲愍生死轮回中的可怜众生;羞于作恶且乐于行善。
此外,对怀有害心之人修安忍能获得大福德,为此应当于作害者生欢喜心并像恭敬本师一样对其毕恭毕敬。《宝性论》中云:“欢喜敬如佛。”
将对自己怀有害心之人如同恭敬上师一样,欢喜地恭敬对方。
又云:“既依极嗔心,乃堪修坚忍,故敌是忍因,应供如正法。”
对我们生起嗔心之人,使我们具有修行安忍的机会,所以这是自己修持安忍之因,故应将其视为正法。
戊五、思维嗔恨之缘由自生:
若我无有嗔不生,如同谷声互依存,
自成罪业众害处,偶缘宿业因生故,
理应尽力修忍耐,唯以调心法灭嗔。
如果我自己不存在,对方就不会对我产生嗔恨,就像依靠声音和山谷这两种因缘聚合才能发出空谷声一样,不能将所有的过失都推到怨敌一人身上。再者,这些都是由偶然的因缘与宿世的业力所生,因此,我们理当尽心尽力地修持安忍,唯以调心之法灭除自己内心的嗔恨。
如若自己根本不存在,那么自己的嗔恨以及和对方争论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因为嗔恨、争论均是相互观待的,而且自己如果未曾害过对方,也不会遭到加害,因此对于无缘无故的损害理应安忍。《入行论》中云:“若不外植怨,必无为害者。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
如果我没有种下怨恨的种子,未对他人作过加害,那今天必不会被他人加害。敌人非常难得难遇,就像珍宝突然出现在贫穷之人的家中一样,能成为我们菩提的助伴,因此,我们理当对怨敌心生欢喜。
自己受害表面上看是以小小的外缘而产生的,实际上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往昔的业力,所以理当安忍。彼论云:“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
由于我曾经害过众生,今生理所当然遭受损害,所以应当安忍。
即使是因为受害而产生的嗔恨,也需要观察。
即使今生作为受害者而心生嗔恨也应该观察,因为敌人只是被烦恼束缚,不得自主。
如果因间接受害而嗔恨作害者,那更应当嗔恨的是自己的业力。
如果是间接受害,那就不应该怪怨敌,而应嗔恨自己的业力。
彼论又云:“宿业所引发,令他损恼我。”
由于宿世的业力引发,对方才对我作损恼,所以不怪别人,应该怪自己。
若因直接受到损害而心生嗔恨,则理应对棍棒等物或者不悦耳之语这些无情法生嗔。
如果是别人直接损害我,那我应该对打自己的棍棒等物,或是诽谤自己的不悦之词生嗔心,而不应对人心生嗔恨。比如某人说我的坏话,那我不应该对说坏话的人生嗔,而是应该嗔恨对方所说的语言,因为正是这些难听的言语令我不高兴的。
彼论云:“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若是有人持着棍棒将我打伤,那我不应嗔恨使用棍棒的人,而应当嗔恨棍棒。如果说棍棒的使用者是敌人,所以应该嗔恨使用者,那么敌人也是在嗔恨心的驱使下才造业,那就应当憎恨这个嗔心,而非敌人。建议嗔心比较严重的人好好看看《入菩萨行论·安忍品》,对自己修持安忍很有帮助。
尤其是对于他人所说的不悦耳之语嗔恨也是同理,你不嗔恨自己的耳朵而嗔恨对方实在是不应理的,因为依靠耳闻才会生起痛苦的缘故。
同理,若是听到有人言说不悦之词而生起嗔恨,这不合理,即便要生嗔恨,也应该嗔恨自己的耳朵,因为依靠自己的耳朵听闻到这些语言,才是产生痛苦的直接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