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27课
总而言之,远离一切恶行,为利益他众而护持自心即是严禁恶行戒;
菩萨戒有三种戒律,首先,远离恶行、为利益他众护持自心是严禁恶行戒,它包括在戒学中。
二资粮及六度所摄持的功德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上即是摄集善法戒,它主要从属于定学;
其次,六度、二资粮所摄的一切功德,以前未在自相续中生起的令其生起,已经生起的令其继续增上,这是摄集善法戒,它属于定学。
以善巧方便直接或间接成办利益有情的事业,以四摄令他众欢喜,播植下暂时增上生、最终决定胜的善法良种,精勤使其他众生获得安乐即是饶益有情戒。
最后是饶益有情戒,以善巧方便作为前提,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四摄等方法让众生欢喜,播下暂时人天福报、究竟决定胜的善法种子,精勤地使其他众生获得安乐。
依靠此三戒而于修道三学并圆满二资粮,在最终成佛时,以严禁恶行戒,获得断除二障及一切习气之圆满所断;
依靠菩萨的三种戒修学三学并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在最终成佛时,以三种戒律中的严禁恶行戒断尽烦恼障、所知障及一切习气。
以摄集善法戒,获得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圆满所证;
依靠摄集善法戒,圆满证得相应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
以饶益有情戒,随机调化众生,获得任运自成二利之圆满事业。
这里主要是讲事业,依靠饶益有情戒获得圆满的自他二利之事业。
《宝积经》中云:“迦叶,菩萨戒有三种,即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以严禁恶行戒防止不善,守护自心;以摄集善法戒真实奉行善法;以饶益有情戒精勤利他。”
严禁恶行戒主要是防止不善业和护持自心,摄集善法戒是直接行持善法,饶益有情戒是精勤利他。
《经庄严论》中云:“六支寂意摄,善趣赐安住,所依灭无畏,具足福德资,表示法性得,安住戒者具,遍知戒如是,智者真实行。”
本论在讲六度时主要依据《经庄严论》,下面具体解释。
戒律之本体具足六支,声闻中说守持戒律;守别解脱戒;仪轨圆满;行境圆满;甚至极细微罪也视为畏惧处;真实受持学处而行事。
戒律的本体具足六支,声闻中说要守持戒律;要守持别解脱戒;受戒时的仪轨圆满无缺;当时的行境按戒律中的要求圆满具足;连很细微的罪业也十分谨慎;受持学处后以此作为行事准则。这六支就是戒律的本体。
戒律之因:获得寂静涅槃之因。
将来能获得涅槃,是因为现在严持戒律。
戒律之果:住于善趣。
将来能转生到善趣就是戒律的果。
戒律之作用:成为一切功德之所依,息灭烦恼,也能令自他无所畏惧。
戒律的作用有三种:1.是一切功德之所依;2.能息灭烦恼获得清凉;3.由于不害众生而令自他无所畏惧。
戒律之功德:具足福德资粮。
戒律之分类:有真实持表相而生之戒与由法性而得之戒两种。
戒律分为两类,持表相而得的戒与由法性而得的戒。
真实持表相戒是指别解脱戒;
真实持表相戒是指别解脱戒,例如在家居士戒、出家比丘戒等,需要依靠仪轨、弹指等外在的因缘才能获得戒体,这在《俱舍论》中有详细论述。
由法性而得之戒是指禅定或无漏法所生之戒,也就是说,获得禅定正行之心与见道等无漏圣地的戒律称为由法性而得之戒。
由禅定或无漏法所生的戒是由法性而得之戒。例如,转生到四禅四无色时可以直接得戒,这是一种方式;或者在证得见道时,自然而然就能获得一种无漏的戒律。这两种方式都称为由法性而得之戒。
《俱舍论》中云:“禅定戒依定地得,无漏戒依圣道获。所谓别解脱戒者,依他有表色等得。”由法性而得之戒具有无失、不与声缘相混、不染堕罪、至高无上四种殊胜,是生起一切功德之因。
由法性而得的戒具有四种殊胜特点:1.无失,不像欲界的别解脱戒一样会因破戒而失坏戒律;2.不会与声闻缘觉的行为相混;3.不会违犯堕罪;4.是至高无上的。它们是生起一切功德之因。
《亲友书》中云:“汝戒未失无缺憾,未混未染当依之,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如是持戒之功德:《经庄严论》中云:“佛子恒受禁勤戒,不求善趣得不贪,
若佛子恒时受持三种戒律,虽未刻意求之,但善趣的安乐自然就能得到,且不会对其产生贪执。
戒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
丁三(安忍度)分七:一、总说分类;二、宣说修法;三、宣说多种对境归于一心;四、宣说以害缘修安忍之方法;五、思维嗔恨之缘由自生;六、思维是否可改;七、宣说嗔恨之自性为空性。
戊一、总说分类:
忍耐内外种种害,坚持堪忍诸痛苦,
以大悲心思正法,无缘安忍皆当修。
对于他人所作的加害、危害等,不生嗔恨即是不惧之安忍;
不惧之安忍,就是对他人的加害、危害等无有畏惧。
忍受解脱与自他修法中的苦行即是堪能受苦之安忍;
这是第二种安忍——堪能受苦之安忍,就是能够忍受解脱与修法过程中的诸如缺乏衣食等各种苦行。
以大悲心无疲厌饶益他众以及于空性深义不生畏惧之心即是法性无缘安忍。
这是法性无缘安忍,于利益众生之事毫无厌烦,且于甚深的空性之义不生畏惧心。慈诚罗珠堪布两三个月以来每天坚持放生,作为大堪布,亲力亲为、不厌其烦地抬那些装物命的筐子,十分令人敬佩。
《经庄严论》中云:“堪害耐苦知,悲悯依法故,真说五功德,彼能行二利,具诸难行首,承许彼三种,遍知忍如是,智者真实行。”
安忍之本体:寂静不嗔他众安忍苦行。
安忍的本体是寂静、不嗔恨他人、能安忍苦行。
安忍之因:悲心。
安忍的因就是我们的悲心。
安忍之果:五种功德。经中云:“(修安忍者,)不多造罪业,不多挑拨离间,心常安乐,死时无悔,死后转生于善趣之中。”
在《入中论》等佛经论典中还讲过,修安忍的人相貌端严,喜欢发脾气的人则相貌丑陋。
安忍之作用:行自他二利之善法。《因缘品》中云:“何者知他恼,于彼自寂静,以此行自他,二者之利益。”
修安忍之功德:《经庄严论》中云:“佛子忍极难行害,非求善弱畏见利,忍将众置三菩提,智摄世间存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