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23课
以能修所修之方式守护菩提心
乙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
现在宣说以能修所修之方式守护菩提心,有能修之补特伽罗与所修之义二种。
前面讲过,行菩提心学处有三种守护方式——以断除所断之方式而守护、以了知所知之方式而守护、以能修所修之方式而守护,前两种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三种,这里单独立了一个科判。
以能修所修之方式守护菩提心,分为能修与所修二种——“能修”是指修者补特伽罗,就是人的意思;“所修”是法的意思。
经说佛子有三种:犹如国王之菩萨,
欲自解脱后度众;犹如舟子之菩萨,
欲自与众同解脱;犹如牧童之菩萨,
欲度众后自寂灭。依次三十三大劫,
七劫三劫得解脱,即是根基之次第。
佛经中说,能修之补特伽罗有三种:犹如国王之发心的菩萨,想令自己先解脱后再度众生;如同舟子之发心的菩萨,希望众生和自己同时解脱;如牧童之发心的菩萨,先度化众生,然后自己才获得寂灭。以上三种补特伽罗因为发心不同,分别于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七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中获得解脱,这就是根基的次第与差别。
自己先成佛后再度化众生即是所谓的菩萨广大欲乐之发心,譬如,国王想获得王位后再令国泰民安,许多经中说像圣者弥勒菩萨之发心属此种发心;
发愿自己先成佛后再度化众生,是菩萨广大欲乐之发心,就像国王在获得王位后护持整个国家,令国泰民安一样。佛经中说圣者弥勒菩萨就属于这种发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在《胜乘宝藏论》等有关论典中解释过,如是发心后,并非只能等度尽一切众生后自己才能成佛,这只是说明菩萨发心力量的强弱。
欲求自己与众生一同解脱即是所谓的殊胜智慧之发心,如船夫欲求自己与船客一同趋向海岸;
发愿自己与众生一同解脱,是殊胜智慧之发心,好比坐船时,船夫和船客一起越过大海,同时到达海岸一样。
欲求先救度众生后自己解脱即是所谓的无喻之发心,就像放牛羊的牧童看到险地等狭隘恐怖的地方或者其他时候也都是将所有牲畜无一剩余地赶在自己的前面而行进,如文殊菩萨与释迦牟尼佛的发心。
发愿先度化众生然后自己才解脱,是无喻之发心,就像放牧的牧童,不管是在狭隘处还是恐怖处等任何地方,都是先把牛群或羊群等牲畜赶在前面,自己跟在它们后面行进一样。
无垢光尊者说这种发心“如文殊菩萨和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当然,从有些经典的观点来说文殊菩萨尚未示现成佛,但释迦牟尼佛已经示现成佛,若是如此,那他不是比众生先成佛吗?也许有人会产生这种疑问。
我在前面讲过,这种发心非常广大,无有比喻可以说明,但并不会真的等所有众生都成佛后自己才成佛,因为发心力最为强大之故,反而能更为迅速地成就。
《文殊根本续》等经论、续部中都讲过文殊菩萨的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之后自己再成佛。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他要随学文殊菩萨的发愿,但在这之前先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菩萨的果位后,像文殊菩萨一样,一直以菩萨的形象利益众生,等文殊菩萨示现成佛后,自己再示现成佛。
就根基而言,钝根者经过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中根者经过七大阿僧祇劫、利根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成就无上菩提佛果。
如国王之发心是钝根者的发心,历经三十三大阿僧祇劫成佛;如舟子之发心是中根者的发心,经历七大阿僧祇劫成佛;如牧童之发心是利根者之发心,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成佛。
《宝积经》中云:“广大之发心者经过三十三大阿僧祇劫从轮回解脱、殊胜智慧之发心者经过七大阿僧祇劫而成佛、无喻之发心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现前圆满菩提。何以故?心力有小、中、大之差别故。此等比喻即如转轮王、舟子、牧童。”这其中已对此理作了广说。
藏传佛教讲的三种发心方式在《宝积经》中有明显记载,成佛的时间不同,是因为众生的心力有很大差别,《俱舍论》等经论中都如是承认。
乙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分二:一、略说;二、广说六度之自性。
丙一、略说:
诸佛子众学一切,主要学六波罗蜜。
所有的佛教徒和菩萨众一切学问都要学习,但主要学习六波罗蜜,因为一切佛子的行为都可以包括在六波罗蜜多当中。
《亲友书》中云:“施戒安忍精进禅,如是无量智慧度,圆满趋向有海岸,成就如来正等觉。”
《亲友书》中说:“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及智慧度,这六度能圆满趋向三有大海的岸边,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
六度分共同自性与各别自性二种。
六度非常重要,在认识六度时,从六度共同的自性和各别的自性两个方面来了解。
共同自性又分为六本体,以三轮体空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施舍于他众之善心及其种子乃是布施度,彼之作用即能遣除对方的贫穷;
共同的自性分为六种本体,即六波罗蜜多,它们都有其各自的作用。首先,布施度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将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身体、善根等,全部施与别人的一种善心及阿赖耶上留有的种子。布施度的作用是能遣除对方在财或法方面的贫穷。
以三轮体空断除有寂之过患的善心及其种子乃是戒律度,彼之作用即去除损害;
持戒度是以三轮体空的智慧断除轮回和涅槃之过患的善心及种子,持戒度的作用是去除损害。
以三轮体空忍受加害与疲厌并且不畏惧法性乃是安忍度,彼之作用即无有嗔恚;
安忍度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忍受怨敌的加害、苦行的疲厌、对甚深法的恐惧,安忍度的作用是断除自相续中的一切嗔恚。
以三轮体空喜爱善法乃是精进度,彼之作用即增上善法;
精进度就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喜爱善法,《入菩萨行论》中说“进即喜于善”,精进度的作用是增上善法。
以三轮体空心一缘安住乃是静虑度,彼之作用即息灭烦恼;
静虑度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让心一缘安住,静虑的作用是息灭烦恼。
以三轮体空证悟法之自性乃是智慧度,彼之作用即证悟万法并超离轮回。
智慧度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证悟法之自性,它的作用是证悟万法并超越轮回。
六度之功德有广大、广义、清净、无尽四种。为利他而缘菩提故为广大;
六度有四种功德:发愿利他而缘菩提,因此功德广大。
成办增上生、决定胜故为广义;
六度能成办暂时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缘故,意义非常广大。
超越世间故为清净;
六波罗蜜多能超越世间,因此极为清净。
增上善法故为无尽。《经庄严论》中云:“广大及无染,大义与无尽,当知是施等,一切四功德。”
从布施度到智慧度之间的每一度都具足这四种功德。
六度之定数也有三种:第一观待成办增上生、断除烦恼而确定为六度之数。
为什么不说五度或七度,而是六度呢?六波罗蜜多之定数有三种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六度能成办增上生、断除烦恼。
《经庄严论》中云:“受用身眷行,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所为不颠倒。”
六度能获得受用圆满、身体圆满、眷属圆满增上等人天福报,恒时不随烦恼而转,行为无有颠倒。
第二观待通过利他自然成办自利而确定为六度之数。彼论云:“不贫不恼害,忍害行不厌,令喜善说故,他利即自利。”
第二个原因是,通过利他自然而然就能成办自利。如《经庄严论》中说:“不吝啬地布施、不害众生地持戒、能忍受别人的损害、不厌烦善法、欢喜禅定与智慧,如果以这六种方式利益众生,自己的利益自然而然就能获得。”
第三观待三学数目而确定为六度。彼论云:“是就三学言,佛真说六度,初三末二者,二学一属三。”
第三个原因是,观待戒定慧三学的数目而确定为六度。这在下文中有解释。
也就是说,前三者(布施、持戒、安忍)包括在戒学中,布施为戒学之因,持戒为本体,安忍为别法。
归纳而言,六度可以包括在戒定慧三学中。分别而言,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包括在戒学中,其中,布施是戒学之因,持戒是戒学的本体,安忍是戒学的别法。
后二者中的静虑包括在定学中,智慧包括在慧学中,精进一者是三学的助缘。
静虑度包括在定学中,智慧度包括在慧学中,而精进度则是三学的助缘,也就是说,戒定慧三学都需要精进。其他很多经论中在讲六度如何归摄于二种资粮时都会说,精进度既是智慧资粮的因,也是福德资粮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