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21课
失毁愿菩提心的三种外缘
失毁愿心的外缘有怯懦、懈怠与入他道三种。
舍弃愿菩提心的外缘有以下三种:
(一)怯懦:若认为像我这样的人无法利益他众,则失毁菩提心。
有些人因内心怯懦,认为自己不具备利益众生的能力,只有高僧大德才能利益众生,仅在心中如是作意不会失坏菩提心,但它是失毁菩提心的外缘。
彼之对治:思维获得暇满人身以及发菩提心之此时,必须做到断除怯懦,提高心力。
那该如何对治呢?应思维:如今我已获得了珍贵的暇满人身,并发起了菩提心,必须要断除怯懦之心,提高自己的心力。这对内心脆弱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经庄严论》中云:“因已转为人,无量每刹那,获正等菩提,故莫甘怯懦。”
在每一刹那都有无量众生获得圆满菩提,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怯懦。
前面说利根者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获得佛果,我们总觉得这个时间极为漫长,但行道之菩萨在每一刹那都可以利益众生、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因此菩萨不会计较成佛的时间长短。从这个角度来看,菩萨应该振作精神、提高心力。
(二)懈怠:如若不见正道之功德、只见苦行之过患而懒惰,则舍菩提心。
如果没有见到正道的功德,只见到苦行的过患,那就容易生起懒惰之心而舍弃菩提心。就像现在有些世间人,根本不知道出家的功德,只觉得出家人很苦。
彼之对治:对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生起信心而勇于承受。
应当对菩提心的功德和利益生起信心,这样才能勇于承担利众之事业。
《入行论》中云:“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我们应当遣除一切疲厌,驾驭菩提心的良驹,从安乐处前往殊胜的安乐之处,了知功过的智者谁会退怯呢?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持菩萨行的每一个公案中,内心都没有痛苦与后悔,凡夫难以接受的许多事,当菩萨的心力成熟时,不会对此生厌烦心或是退怯。
(三)入他道:若抛开大乘而执声闻道为殊胜也舍菩提心。
有些人去了泰国、缅甸等国家,或小乘道场后,认为声闻道很殊胜,然后抛弃大乘道,这样容易舍弃菩提心。如何对治呢?
彼之对治:观修小乘的过患以及大乘的功德,小乘道要经久远后方证得圆满菩提,
要知道小乘的过患和大乘的功德,小乘道成佛的速度非常缓慢。
《普明现证菩提经》中云:“依声闻与缘觉之道迟缓八万大劫方得无上之果。”
小乘阿罗汉成就佛果至少要比大乘菩萨晚八万大劫,这在《定解宝灯论》的相关讲义中也讲过,因此,我们千万不可退堕于声闻道。
声闻乘在中国大陆并不兴盛,所以绝大部分人不会进入声闻乘,但舍弃密宗入显宗的现象比较多——“以前我学过密宗,现在我想不学密宗了,学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好像阿弥陀佛是一个显宗的老和尚一样,究其原因,无非是因其不太懂得显密之间的差别。其实密宗有很多阿弥陀佛的修法、阿弥陀佛的灌顶、极乐世界的往生法,这些都是密宗的捷径修法。
希望在座的人不要舍弃密法,这样很危险,若是造下了舍法罪,就很难往生极乐世界。将所学之法融会贯通,以显密圆融的方式修往生法,这才是合理的。
而大乘的功德却有无量,《入行论》中云:“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依靠菩提心能消尽百千万劫的宿世恶业,能积累无边无际的如大海般广大的功德,所以,菩萨胜过所有的声闻。
密宗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大家没有理由舍弃大乘、舍弃密宗,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又《宝鬘论》中云:“不顾自利益,一味喜利他,功德源大乘(,嗔彼遭焚毁)。”
菩萨丝毫不顾及自己的利益,只是一味地利益他众,这样无边无际的功德之来源是什么呢?就是大乘教法。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除了愚笨的人以外谁会舍弃菩提心呢?
但现在世间愚笨之人非常多,愚笨的人受到愚笨朋友的挑唆后很容易退心。人必须有独立思维的智慧与能力,这非常重要,否则,想让修行开花结果难如登天。
如若舍弃菩提心,则远离菩提果并将感受轮回与恶趣的无量痛苦。
舍弃菩提心的过患是什么呢?远离菩提道,感受轮回与恶趣的无量痛苦。
菩萨戒的恢复方法
恢复方法:在佛像、佛经、佛塔三宝所依等前,以追悔之心忏前戒后。
以三宝所依为对境,以追悔之心忏悔自己从前的罪业,并发誓不再造恶业。
再如前重新受菩萨戒,从而生起菩提心,受戒的次数不定。
如前面一样重新受菩萨戒,再次生起菩提心。无著菩萨的观点是只能重受三次,无垢光尊者依据龙猛菩萨的观点,受戒次数不定。下面无垢光尊者用窍诀的方式讲愿行菩提心的一些行持方法。
行菩提心的恢复方法,失毁行菩提心之外缘有失毁愿菩提心、犯根本罪以及失还戒三种。
失毁行菩提心也有三种外缘——失毁愿菩提心、犯根本堕罪及舍戒。
失毁行菩提心的过患:因为失毁了昔日所积累的善业而使后世不得安乐并且不遇大乘;
失毁了行菩提心就会导致往昔的善业全部毁坏,由于没有善业福德作为支撑,后世就无法获得安乐,并且生生世世遇不到大乘佛法。
因为失毁誓言而受到众人的谴责并因罪大恶极而长久漂泊于恶趣中。
失毁誓言的过患非常大,不仅会受到众人的谴责,还会因罪大恶极而长期堕入恶趣,这一点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讲过。《二规教言论》对我们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其中讲到誓言一定要坚定,否则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因此,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我们在发了誓言后最好不要违越。
《致弟子书》中云:“何者独自详细而观察,恒时相伴而行正业者,大地上成主尊之正士,殊胜弟子必将敬上师。
若某人通过详详细细地观察后发现,恒时相伴并唯行正业者,就是大地上的主尊,即自己的根本上师,那么,殊胜的弟子必定会恭敬上师。
有愧具德积资高尚者,殊胜不动跟随慈悲者,喜爱真谛正论威严者,宁舍生命不舍弃誓言。
知惭有愧、具有德行、积累资粮、人品高尚之人、秉性稳固的殊胜正士、跟随大悲者、喜爱真谛正论、威严者等,他们宁可舍弃生命也不愿舍弃自己曾经发下的誓言,例如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等。没有智慧的人今天依止一位上师时就说“要发菩提心、要学密宗”,明天看见一个外道就马上舍弃上师。
不仅暂时受众人指责,罪恶众生堕难忍地狱,且知舍弃善行之痛苦,世间有何痛苦能胜彼?
如果舍弃誓言,不仅暂时会受到人天的谴责,将来会堕入地狱感受无量痛苦,因此,有智之士应当了知,世间的任何痛苦都无法与舍弃善行的痛苦相提并论。
如今已获诸佛所开创,犹如大舟法道复舍弃,好似喜爱轮回海浪花,犹如舞者必定欺自心。”
我们已经遇到了佛陀所开创的、如同帮助我们渡过轮回的大船一样的佛法,若将其舍弃,就像跳入大海随着波涛汹涌的浪花起舞,最终必定会被轮回的浪潮淹没一般。因此,诸位切莫成为舍弃大乘菩提心、欺骗自心的愚者。
我特别喜欢这个比喻,无垢光尊者用此比喻作为警醒,教诫大乘行者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
学院即将举办极乐法会,在此期间,希望大家在上师三宝前好好地发愿,在短暂的人生中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不要舍弃密法、不要舍弃上师三宝,如果这个誓言非常坚固,那我们即生的修行也算是不错了。
所以应当依照《入行论》中所说的“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而行持。
《入行论》中说,宁可失毁其他小乘的善法,也永远不要舍弃菩提心,否则,即使小乘的别解脱戒守持得再清净,最终还是会感受恶趣痛苦。因此,大家一定要立下坚定的誓愿,并恒时守持。往昔藏传佛教的许多大德们在遇到生命危险时都没有舍弃菩提心、没有舍弃密法,我们应当努力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