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19课
我们正在学习第八品发菩提心当中的如何守护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守护愿菩提心的方法分为断除四种黑法与行持四种白法,昨天学习了断除四黑法之教言,今天接着学习行持四白法之教言。
戊二、行持四白法之教言:
依止一切诸正士,且赞彼等之功德,
劝勉众生行善业,于诸菩萨作师想,
以清净心利有情,即当依此四白法。
凡是受了菩萨戒之人一定不能舍弃愿行菩提心,想要守护愿菩提心,就要断除四种黑法,行持四种白法——我们在修学菩提的过程中要依止高僧大德和圣者们,并赞叹他们的功德;劝勉众生行持善法,比如让众生发菩提心、行持十善等;将一切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作本师想;随时随地以清净心饶益众生。我们应当依止这四种白法。
四白法:一、断除妄语是利乐有情之根本;
若想要利益众生就必须说真实语,谎话连篇之人不可能利益众生。因此,断除妄语是利乐有情的根本。
二、于诸菩萨作本师想是修道之殊胜助缘;
将所有发菩提心的菩萨都观作佛,这是我们修道过程中最殊胜的助缘。
三、以无有狡诈之增上意乐依止、赞叹正士是自己趋向一切善法之基础;
以没有狡诈之心的清净意乐依止高僧大德,并赞叹他们,这是自己趋向一切解脱善法的基础。
四、令一切众生趋入大乘是劝勉众生最初发心之殊胜善法。
令一切众生趋入大乘,是劝勉众生初发菩提心的殊胜善法。
《宝积经·迦叶请问品》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不忘失菩提心。何为四法?具足正知不言妄语;于菩萨作本师想;以无有狡诈之增上意乐利益有情;将诸众生真实安置于大乘道中。”所以,我们应当持之以恒护持学处。
跟上面长行文的内容意思基本相同。如果在平时的威仪中具足这四种白法就不会忘失菩提心,所以,我们应当持之以恒地护持学处。
《三摩地王经》中云:“童子,若具四想则使菩提心稳固。何为四想?
在《三摩地王经》中也讲到了四种白法,跟前面稍有不同。具足四想就能令菩提心得以稳固,是哪四种想呢?
于真实善知识作佛想;
将善知识看作真正的佛,不要将其视为凡夫或菩萨。
于彼所说之法作道想;
如果没有道路我们就无法前进,因此,要将善知识所说之法观为菩提道路。
于修持彼法者作道友想;
凡是修持善知识所说之法者,将他们都当作自己的道友。
于诸众生作独子想。”
我们爱每个众生都要像母亲爱自己的独生子一样。
作为发了愿菩提心的人,一定要努力行持此处《三摩地王经》中所讲的四种白法。
丙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利他胜过于自利,故当主要行利他,
此乃菩萨之学处,若成利他可开许,
身语不善实为善,意三永无开许时。
如何守持行菩提心呢?利益他众胜过利益自己,因此,行为主要以利他为主,这就是菩萨的学处。如果真正对众生有利益,则可以开许身和语的七种不善成为善法,但意业的三种不善——贪心、嗔心、邪见,永远也没有开许的时候,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什么,其自性即为不善。
佛说求自寂乐善,亦成菩萨之堕罪,
若他有利行不善,亦为善法当学之。
佛陀说过,如果菩萨为了希求自己获得寂灭之安乐的善法,例如只是为了追求自我解脱而修大圆满、大中观,这也会成为堕罪。若是对众生有利,哪怕身语行持不善,但实际上也是善法,发了菩提心的人应当随学。
行菩提心学处有三种守护方式:以断除所断之方式而守护,以了知所知之方式而守护,以能修所修之方式而守护。
行菩提心的学处有三种守护的方式:断除所断,也就是断除行菩提心的障碍与违品;了知所知,通达以行菩提心的学处次第为主的一切法;能修所修。下面具体解释。
以断除所断的方式守护学处
以断除所断之方式而守护:
以断除所断的方式而守护行菩提心又分为四种方式——
包括了知根本堕罪、心不被烦恼所转、不造无义轻罪以及了知开遮而护心四种方式。
1.了知菩萨戒的根本堕罪:昨天讲过,根本堕罪有十九种或二十种;
2.心不被烦恼所转:即断除前文所说的四种黑法;
3.不造无义轻罪:即使是轻罪也不应当造作;
4.了知开遮而护心:要知道哪些是开许的,哪些是遮止的,此处具体分析这个问题。
前三者前文中已宣说过。最后的以了知开遮而护心之方式是指十不善业中身业语业在特殊的情况下有开许,
十不善业中的三种身业与四种语业在对众生有利的特殊情况下有开许。那么,具体在哪些情况下可以开许呢?无垢光尊者在下文中给出了具体答案,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也就是说在观察成为他利、了知能够利他以及不障自己的善法此三增上品后,对于大菩萨开许七种不善业。
1.通过观察后认为此事的确能够为众生带来很大利益;2.了知能够利他——虽然现在还没能利他,但将来一定对众生有利;3.对自己修行菩提没有障碍,内心非常清净。在这三品增上的情况下对菩萨开许七种不善业。比如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做的许多事情,在利益他人的同时,自己八万劫或四万劫的资粮全部得以圆满。
因此,杀生、做不净行、言说妄语等,这些不善的身语业在自心非常清净、发心是为了利他、事实上也的确能为对方带来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开许,但如果自己的心已被染污、会遮障自己的菩提道,且不一定能够利益众生,这种情况下就不能开许。这非常重要,望诸位善加辨别。
若问: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对此七种不善业有开许呢?
下面具体说明。
三种身不善业的开许处
对此作答:杀生之开许处:诸如大悲商主见到手持短矛的在家人(短矛黑人)为一己私欲而企图杀害许多人,为令他从无边的轮回中获得解脱而杀生;
短矛黑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想杀掉五百个人,他不知道,其实这五百人均为不退转菩萨。大悲商主(即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为令五百菩萨免遭杀害,也为了不让短矛黑人造下堕地狱的恶业并能从无边的轮回中获得解脱而将其杀害,结果大悲商主的杀人非但没有成为罪业,反而圆满了许多劫的资粮。这是可以开许杀生的情况。
由此可见,显宗也有在特殊情况下开许杀生的时候,这就相当于密宗的降伏。不过,这绝非一般凡夫人的行境。
不与取之开许处:诸如有些人虽然富裕却以悭吝之心不作布施,在遭受饥荒生死攸关的危急时刻,为了使贫富二者同时得利而从富人处盗取财物施舍赈济贫困之人;
有些人虽然非常富裕,但却因吝啬心从不作布施,因此,当菩萨在遇到饥荒等生死关头时,可从富人家中盗取粮食或财物等救济穷人,这样不仅能令穷人免受饥饿之苦,暂时保住生命,同时也能为富人积累功德。
但按照无垢光尊者刚才讲的开许身语七不善的三种条件之一“不障自己的善法”来看,盗窃会不会对自己造成障碍呢?很难说。不过,只要是利他之心,而且所盗之物也并非为了自己享受,应该问题不大。
邪淫之开许处:诸如婆罗门乐星童子为了避免她人因贪恋自己而死去,于是与其作不净行;
这个公案前面讲过。婆罗门乐星童子原本持梵净行,害怕对方因贪恋自己而死去,便舍弃梵净行与之成家,十二年后才再次回到寂静处行持善法。当然,若是有自相贪执,则不属于此处可以开许的情况。
四种语不善业的开许处
妄语之开许处:诸如为救度必定遭杀的众生而说妄语;
例如,当猎人为了捕杀猎物来到自己面前时,自己明明看见了,为了救护动物的生命,可以说没有看见,或者给他指一个相反的方向。
有些道友的家人不同意自己在这里求学,这时也可以说一些方便妄语,因为我们在这里求法是为了能够自利利他,如果回去跟家人一起生活,其实对他们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反而会造下许多罪业,遮障自他的解脱。
离间语之开许处:诸如为了制止某人受到恶友欺骗,将被引入恶趣而说离间语将二者分开;
若是有人受到恶友的引诱与欺骗,这样继续下去肯定会被引入恶趣道,这时可以言说离间语,将二人分开。
绮语之开许处:诸如为了解除苦恼者的痛苦而讲说各种传说故事、滑稽可笑的绮语;
可能是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吧,有些人的内心总是没来由地痛苦,也有些人是因为对任何事情都特别执著,会被日常的一切所见所闻刺激。为了消除或减轻他的痛苦,可以给他讲讲故事,让他开心一点。
恶语之开许处:诸如为制止某些人定是造罪的恶行而说恶语。
若是有人造作罪业屡教不改,便可用言说恶语的方式制止。
在此等情况下身语的七种不善业可予以开许,因为这些不善业实际上是善业的缘故。意的三种不善业何时何地永不开许,因为这三者唯成不善业。
以上举例说明了哪些情况下可开许身语之七种不善业,因为这些不善业非但不会障碍自己,实际上还会成为自利利他之善业。而贪心、嗔心、邪见这三种意之罪业无论任何情况下都不开许,因为这三者的本体就是不善业,只能毁坏自己的善根。
那么刚才婆罗门与女子做不净行是不是由贪心引发呢?肯定不是,若是自相的贪心,则不成为开许处,因为其本质就像毒药一样。再者,密宗讲到贪心转为道用或嗔心转为道用,这时的贪心与嗔心通过密咒摄持后,本质已经改变,并非原来自相的贪嗔。
下面无垢光尊者遣除一些怀疑。
遣疑
有些人说:意业也应该有开许之时,如经中说:文殊菩萨生邪见而入外道中调伏遍行外道徒时,
有人说,意之贪心、嗔心、邪见,这三种不善也应有开许的时候,例如经典中记载,文殊菩萨为了调伏外道徒,进入外道群体与他们同吃同住,还诽谤释迦牟尼佛,这令外道徒们很是开心,慢慢接纳了文殊菩萨,最后被文殊菩萨摄受改信佛教。
(迦叶尊者)说他犯了生邪见堕罪,佛说文殊无罪。
当时迦叶尊者认为文殊菩萨犯了生邪见的堕罪,想要将文殊菩萨从僧团中摈除,但佛陀说文殊无罪,并谴责迦叶尊者说:“你们这些比丘没有资格说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根本没有犯戒。”
解释:这些人根本没有真正理解戒律的含义。文殊菩萨在遍行外道中只是身体处于外道中、口中妄说生邪见而已。
无垢光尊者很不高兴地说,这些人根本没有理解戒律的含义,文殊菩萨以利他心身体暂时住于外道群体中,为了随顺外道,口中妄说佛陀如何不好,这只是文殊菩萨摄受外道徒的方便。而如果是凡夫,在见解及利他心不稳固的情况下度化外道徒,很有可能反被他人“度化”,这个问题一定要注意。
如果他心中生起邪见,为何有时赞叹三宝功德?所以意(的三种不善)业何时何地也没有开许。
如果文殊菩萨真的生起了邪见,肯定不会恭敬佛法僧三宝,但他却见缝插针地时常在外道徒面前赞叹和宣扬三宝的功德如何殊胜,由此可见,文殊菩萨并非真正地生邪见,只是利众之方便而已。
综上所述,意的三种不善业何时何地都没有开许。
若对方又说:那么身所作语所言的不善业也应成为罪业,如同服毒一般。
对方又说,既然意业永远没有开许之时,那身三语四的七种不善业也应成为罪业而非善业,就像服食毒药一样。
此种说法也是不应理的,因为上面提到的身语七种不善业已被善心所摄持,故无有罪过,就像毒物为密咒加持了一样。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上面的身语七种不善业是被善心所摄持,也就是说,其发心为善。前文中已经举过例子,不论是杀生、偷盗还是邪淫等,全部是以强烈的菩提心和善心来摄持的,因此没有罪过,如同毒物被密咒士用密咒加持后转为甘露一样。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具有慈心悲心故,内心善妙无罪过。”
因菩萨具有强烈的慈悲心,即使身语行持不善,但由于发心善妙的缘故而无有罪过。
又提疑问说:既然如此,那么《念住经》中为什么说“杀一众生也需在孤独地狱中受炖煮一中劫”?所以一切时分都不应该造罪。
对方以《念住经》中的教证“杀一个众生就需要在孤独地狱中受一中劫的炖煮之苦”说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造作身语的罪业。
下面无垢光尊者回答说,佛陀为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其中包括了大乘、小乘及人天乘的道理,如果以一部经典中的内容来衡量所有的案例,这是行不通的。现在很多人没有分析了义和不了义、开许与遮止的智慧,在遇到经论中不同的说法时就比较苦恼,无法抉择。我们应该打开内心的智慧宝藏,在面对不同情况时,需要用智慧分析,这非常重要。
作答:佛陀所说的一切经典全都是相应众生之根基次第而宣说的,
佛陀为了相应众生的根基而次第宣说了八万四千种法门,有些经典针对小乘根基而宣说,有些经典是针对大乘根基而宣说,有些经典是针对利根者而说,有些经典则是针对钝根者而说。因此,不同的经典都有其不同的所化众生,以及不同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应当了知佛有时说一有时说多,有时说决定有时说不决定,这些都是互不矛盾的。
佛陀在面对世间千差万别的众生时,有时说一体,有时说多体,有时说决定,有时说不决定,有时说定业不能改变,有时又说定业通过忏悔亦能改变……这些说法其实都不矛盾。例如,佛陀对凡夫众生说轮回痛苦,但在得地的圣者或是在佛陀的如所有智面前是不是这样呢?不一定。
如《佛语赞》中云:“开许中遮止,汝说一或多,有时说决定,有时说不定,相互皆不违。”
《佛语赞》是赞叹佛陀语言的一部论典。佛陀既有开许之处,也有遮止之处,有时说决定,有时说不定,其实通过胜义和世俗、了义和不了义等角度来解释时,这些说法毫不相违,因为佛陀以其遍知智慧,对所有的前因后果皆了如指掌。
是故依靠此理而通达了义、不了义、四种意趣、四种秘密十分重要。关于此等内容的详细分类在下文中有广说。
因此,我们应当通达了义和不了义、四种意趣和四种密意,否则对于不同佛经中的语言无法融会贯通。这些内容在下文中会进行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