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18课
乙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
菩萨戒有二十种或十九种堕罪及其同分,这是所有宗派共同承认的。
不失二心为学处,国王五堕邪见等,
大臣五堕毁城等,平凡之人八堕罪,
共同二堕廿堕罪。彼之同分为轻罪,
不具此等无堕罪,行善同分即学处。
不失毁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即为菩萨戒总的学处。分别而言,国王容易犯的有邪见等五种决定罪,大臣容易犯的有毁坏城市等五种罪业,平凡人有八种易犯之罪业,共十八种。再加上失毁愿行菩提心,共有二十种堕罪,这是共同的根本堕罪。与根本罪同分的罪业叫轻罪;如果不具足堕罪和轻罪,则为无罪;行持一切善法、利益一切众生就是菩萨的学处。
在座所有的金刚道友都受过菩萨戒,如果不懂菩萨戒的学处——哪些是根本堕罪、哪些是支分堕罪,就很容易违犯。戒律中讲过,若上师为弟子传授了戒律,却没有为其传讲学处,就如同将刀交到屠夫手中一样,具有很大过患。
寂天菩萨依据《虚空藏经》而在《学集论》中宣说了十九种根本堕罪。
每一条根本戒都分为基、加行、发心、究竟,这里我不细说,你们看看宗喀巴大师的《菩提正道论》,其中将四根本十九种罪业讲得非常清楚。益西彭措堪布所著的《走向解脱·菩萨戒品》中也详细讲过,大家不妨参阅。
其中国王五定罪:
这是在古印度时国王受了菩萨戒后比较容易犯的戒律,后来制定为根本堕罪,即无论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只要违犯这五条就是破了菩萨根本戒。
(一)掠夺三宝财物;
一般不太容易犯。
(二)惩罚具戒比丘;
以各种手段惩罚具戒比丘,毁坏其房屋、抢夺其财产等,我们也不太不容易犯。
(三)轻毁出家学处;
轻毁出家人的戒律。
(四)造五无间罪;
五无间罪即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和合僧与出佛身血,佛在世时小乘得果的人比较多,现在很少见到阿罗汉,因此这一条也不容易犯。我去泰国时,据说在某个森林中住着几位阿罗汉,当时很想去看看,但因时间很紧没有去成。
(五)持邪见。
这一条比较容易犯。如果光是心里对上师起了某种念头——“上师可能不是佛吧”“上师说的不一定对吧”,这是怀疑,不是邪见。很多人没有学好《俱舍论》,所以分不清怀疑和邪见、见和非见的差别。怀疑不是见解,邪见才是一种见解,见解是一种决定的心,比如你认为上师肯定不是善知识,而是魔知识,从此以后不再依止他,不仅心里这样想,而且在实际行为中真正做出来,这才能算生邪见。因此,光是动念头并不算生邪见,但也要及时忏悔。
大臣五定罪:(一)毁舍宅;
一户人家住的地方叫舍宅。
(二)毁村落;
村落,也就是乡村,一个村子。
(三)毁乡镇;
在印度,乡镇是指有婆罗门、刹帝利等四种种姓以上的人居住的地方。
(四)毁城市;
城市中有比较大的市场。
(五)毁都市。
都市,用现在的话来说,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我们学院的信笺上写的是“喇荣佛教都市”,按世间的标准,真正的都市可能算不上,只是比洛若乡稍微大一点。像纽约这样的大城市可以叫都市。
如果大臣受国王之命,依靠种种手段毁坏以上五种对象就算犯了菩萨戒,我们普通人不太容易犯。
平凡人八定罪:(一)对非法器宣说空性;
你们好好地看一下它们的基、发心等,同时圆满这四种因缘可能也不太容易。
(二)退失大乘道心;
退失了大乘的发心,进入小乘。
(三)舍弃别解脱戒修大乘;
比如有些学密宗的人认为别解脱戒没有用,不需要守持居士戒等,只要学大乘、密乘就可以了。
(四)自持小乘且令他持小乘;
自己持小乘,并且让别人也持小乘。
(五)为利养而赞自毁他;
为了获得利养赞叹自己的功德并诋毁他人,比如说“我如何了不起,某人如何不好”,就会犯到这一条。
(六)说上人法妄语;
这一条跟小乘的根本戒相同。若明明未见到本尊而妄称“我已见到本尊”,本来没有得到授记而妄言“我已得到授记”,那不仅会违反小乘别解脱戒的根本戒,还会违反大乘的菩萨根本戒。
(七)取受享用三宝财物;
这里是指以各种狡诈和恶劣的手段取受和享用三宝财物。
(八)将修禅定者之财施与闻思者。
将修行者的财物给予闻思者。
这以上普通人容易犯的共有八条,我们应该注意。希望诸位把每一条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都弄清楚,课后仔细看一下《走向解脱》,这很重要。
再加上舍弃愿菩提心这一共同堕罪,总共有十九种。
舍弃愿菩提心是国王、大臣和平凡人的共同堕罪,加上这一条就有十九种堕罪。
《宝积经》中所说的二十种堕罪是在前十九种堕罪基础上加舍弃行菩提心。《月藏经》和《虚空藏经》中也明确地宣说了舍弃行菩提心属于堕罪。
《宝积经》中说的菩萨二十种堕罪,是加上了舍弃行菩提心这一条。每个受了菩萨戒的人一定要明白这些学处,否则违犯了什么戒条都不清楚。
如若出现此等堕罪,那就不能称得上是菩萨,因此要精勤忏罪,力求恢复清净。
如果出现了上面所讲的二十种堕罪中的任何一种,那就不是菩萨了,因此要精勤地忏悔罪业,努力让戒体恢复清净。菩萨戒与别解脱戒不同的是,如果违犯了别解脱戒的根本戒则无法恢复戒体,而即使犯了菩萨根本戒,也可以通过忏悔令戒体恢复。
《菩萨戒二十颂》中宣说了下列四种根本堕罪:
《菩萨戒二十颂》是旃扎古昧论师所著,这其中宣说了除上述二十种堕罪以外的四种堕罪——
为谋取利养而赞自毁他;
跟前面平凡人容易犯的八种堕罪中的第五条意思相同。为了谋取利益而赞叹自己或自己的上师,诋毁其他活佛、法师、高僧大德。如果没有利益关系,只是单纯地为了维护佛教或利益众生而指出佛教内部的某种乱象,那就不会犯这一条。
对于求法求财、无依无怙的痛苦者因悭吝而不作布施;
对于一些求法求财、无依无怙的痛苦者,因吝啬心不作法施与财施。在路上碰见可怜的乞者时,如果有零钱,尽量做一点布施。
不接受他人忏悔反而以嗔心呵责之;
如果金刚道友向你忏悔,你不但不接受,反而以嗔恨心呵责他,那就会犯菩萨戒。
金刚道友之间团结和合很重要,尤其是住在一个寝室的道友们,一定要和睦相处。不过有些人并非真心忏悔,只是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忏悔,比如为了能够继续听法师的课所以才向法师忏悔等。
舍弃大乘而宣说相似之法。
舍弃大乘显宗或密宗的法,为他人宣说一些自己分别念所造的相似之法。
此四种根本堕罪与他胜罪相同。
在小乘别解脱戒中,四根本罪叫他胜罪,因为在与烦恼作战时,自己失败了,烦恼获得了胜利,故名“他胜”。如上所讲的菩萨四根本罪与他胜罪相同。
如颂云:“以利养贪心,赞自而毁他,于无怙苦者,悭不施法财,他忏不听受,反以嗔呵斥,舍弃大乘法,宣说相似法。”
这在上面已经作了解释。
凡是追随无著菩萨的后学者均承认四种堕罪。
受菩萨戒的仪轨分为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两种传承,无著菩萨属于广大行派,凡是追随无著菩萨的弟子们,都承认这四种堕罪。
那么,按照无著菩萨的传承,具体如何受戒呢?
受戒方式:受戒者内心清净则可得到戒体,
受戒者唯一的条件就是需要有一颗清净的心,有清净心就可以得到戒体。
对于依靠顶礼、供养而使相续稍得成熟之人,上师首先询问其违缘情况,
依靠顶礼、供养等七支供的修法使自相续稍微成熟之人,上师首先询问其入菩提道的一些违缘,这个步骤包括在仪轨中。
之后传授菩萨学处,进而强调菩萨戒。
这是无著菩萨的传统。
无论出现四堕罪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依照《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说的“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进行恢复。
若是犯了上述四种堕罪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依照《菩萨戒二十颂》中所讲的来忏悔、恢复——若是大缚罪,则应当重新受戒;中缚罪在三个人面前忏悔;其余轻罪只需在一个人面前忏悔。
《菩萨地论》中说出现堕罪的数目超过三次则不能再受。
出现三次堕罪后就不能再重新受戒,这是无著菩萨的观点,这就比较严格,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无论犯多少次都可以重新受。根据阿里班智达的说法,宁玛巴应跟随龙猛菩萨的观点,可能担心犯堕罪的次数比较多吧!
追随龙树菩萨的后学者也同样承认相续清净可得戒体。
一定要通过七支供的修法令自相续得以清净,否则得不到戒体,这一点没有差别,只是受戒方式略有不同。
受戒方式:弟子先作七支供,上师于如海般的僧众前既不需询问其违缘,也不用传菩萨戒,学处也是防护十九或二十堕罪。
刚才无著菩萨的传统中需要询问违缘然后再传菩萨戒,这里都不需要,学处也是防护上面所讲的十九种或二十种堕罪。
恢复方式:祈祷虚空藏菩萨而改正,受多少次都可得戒体。
想令自己菩萨戒的戒体得以恢复清净,就要祈祷虚空藏菩萨,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并发愿改正,无论重新受多少次戒,都可以得到戒体。
此二种方式分别是唯识与中观的观点。
龙猛菩萨是按照中观的说法,无著菩萨则是按照唯识的观点。
堕罪之同品:诸如不恭敬是邪见之同品,其余的轻罪以此类推。
同品,有些地方称为同分,指所犯的罪业比根本堕罪要轻,它并非真正的堕罪,但可以划分为与堕罪同一类。若是对上师与佛法不恭敬就是邪见的同品,虽未真实生邪见,但其正见在慢慢退失。其余的轻罪用这种方式类推。
断除邪见的善心等称为无堕罪,
断除邪见等任何堕罪的善心叫无堕罪。
不染污同品即是无轻罪。
连根本戒的同品都没有染污,就称为无轻罪。
凡是所有的善法均为学处,尤其与利他相联之事是真实的学处。
菩萨戒的所有学处可以包括在饶益众生和摄集善法中,凡是与利益他众相关的任何行持善法之事,都是菩萨戒的真实学处。
乙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分二:一、愿菩提心之守法;二、行菩提心之守法。
丙一(愿菩提心之守法)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丁一、略说:
所有学处之次第,归纳概括而言即,
应当断除四黑法,谨慎行持四白法。
愿菩提心的所有学处之次第,概括而言就是断除四种黑法和行持四种白法。
丁二(广说)分二:一、断除四黑法之教言;二、行持四白法之教言。
戊一、断除四黑法之教言:
欺应供处令后悔,恶语中伤诸正士,
众生之中谄诳行,即当弃此四黑法。
欺骗应供处;令他人对所行持之善法生起后悔心;以恶语中伤圣者;在众生当中行持狡诈行。这是应当舍弃的四种黑法。
《宝积经·迦叶请问品》中云:“迦叶,若具四法则将忘失菩提心。
如果具足四法就将忘失菩提心。这四种黑法虽不属于根本堕罪,但它们是毁坏愿行菩提心的因,愿菩提心是想要利益一切众生,如果想让这种发心增长并稳固,那就必须要远离这四种黑法。
何为四法?欺骗上师及应供处;
若欺骗上师、父母等应供处,菩提心就很容易失坏。
令不应生悔心者生悔心;
他人原本行持的是善法,但你通过言说各种语言让对方心生悔意。
以嗔恨心言说发菩提心者之过失;
以嗔恨心言说具有菩提心之人的过失。
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因为我们根本看不出谁的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因此,最好不要言说任何人的过失,这样会损害自相续中的菩提心。
于众生中行为狡诈。”
以各种手段骗取信众的财产,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诽谤他人等,这些行为非常不应理,我们应当断除这四种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