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16课
于此略说一日中的法行之次第、饮食之次第以及平时的威仪法:
此处,无垢光尊者为我们讲解作为已经受了菩萨戒的修行人,于一日当中的修法次第、饮食次第及平时的威仪。
一、法行之次第:
首先清晨起床时应当随念三宝与菩提心而起,若发现昨晚梦中造罪则应立即忏悔,若梦中行善则当随喜,因为白日与夜晚心之习气相同。
早上起来后应当随念三宝的功德并发菩提心,如果发现昨晚做了恶梦就马上忏悔,如果在梦中行持善法则应随喜自己的功德,因为白天与晚上的习气是相同的,所以白天的善恶习气会于梦中成熟。
《中般若经》中云:“舍利子,倘若白日修持智慧波罗蜜多而增上,则梦中修持亦增上,梦中与白日无有差别之故。”
如果白天修持般若波罗蜜多增上的话,梦中的修持也会增上。
可能因为我家里蜘蛛比较多,所以昨晚梦见了蜘蛛,我与蜘蛛在梦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我对蜘蛛说:“秋天马上就要到了,你的生命即将结束,你仍然这样成天奔波,有什么意义呢?”
蜘蛛对我说:“你们修行人不也是整日奔波劳累吗?你说得很好听,自己修得怎么样呢?”
……
我们之间的对话比较长,但这里不耽误时间,醒来后我和蜘蛛在梦中的对话仍然记得很清楚。
之后,应当依照前述之仪轨受菩萨戒,因为昼夜所失毁的少许支分戒需要恢复、
观察完梦境后,按照前面的仪轨受菩萨戒,因为经过了一天一夜以后,自己的菩萨戒可能会失毁少许支分戒,失毁的部分需要恢复。
未失者也需要增上。
即使没有失毁也需要增上,所以每天念菩萨戒仪轨很重要。在学院上课时,每天课前大家都会共同念诵菩萨戒仪轨,如果以后没有这种机会,自己也要坚持每天念诵发心仪轨,不要间断。
二、饮食之次第:
享用饮食之时应当随念三宝而将食物分成四份,一份做供养,一份为突然的来客做准备,一份做食子布施罗刹女之子鬼神等,一份自己食用。
享用饮食前首先随念三宝,然后将自己的食物分成四份,一份做供养,一份为不约而至的客人准备,一份做成食子布施罗刹女之子等鬼神,一份自己食用。
或者,一份供养三宝,一份供养护法神,一份自己享用,一份布施鬼魔。《摄行论》中云:“食当分四份,首先净供尊,其次于护法,广大施食子,自己享用后,余食施鬼魔。”
此处也是将食物分成四份,只是分法不同,将上述的供养对境“客人”换成了“护法神”。
或者,按照律藏中所说将食物分成三份,第一份供养三宝,第二份为暂时可能到来的沙门、婆罗门或王族准备,第三份自己享用。
按照戒律中的说法,可将食物分成三份,第一份供养三宝,第二份为可能临时到来的沙门、婆罗门或王族准备,第三份自己享用。在律藏中没有要求供养护法神或布施鬼神。
进餐时应当以四想而享用:于食物作不净想;心中生起厌烦想;为利益腹内虫类而食想;身体作驶向菩提果之大船想。不应以增长贪爱之心来享用饮食。
进餐时应具足四种观想:1.于食物作不净想,再美味的食物,入喉就成了不净物的本质;2.心中生起厌烦想,每顿饭都要准备食材、清洗餐盘,相当浪费时间;3.为利益腹内虫类而食想,人的身体内有二万一千虫类,吃饭是为了利益它们;4.将身体观想为趋向菩提果的大船,修行必须要依靠身体,它是我趋向菩提的工具,为了维系这具身体,就必须要依赖于食物。以这四种观想断除对饮食的贪执。
食量:腹内四分之一空置,四分之二进食,四分之一饮水。
吃饭时的食量是多少呢?吃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腹内四分之二进食,四分之一饮水,还有四分之一空着。
《入支论》中云:“腹内二分食,一分为饮料,一分风等住,分为四等份。”
腹内要留一分空着,不能全部填满。
或者,依照《十七事·食事品》中所说:“腹内分三份,二份为饮食,一份空放置。”
这里是分成三份,上面是分四份,但都需要空出一点,不能吃得十分饱。
如果饥饿,则对腹内虫类有害、产生各种疾病,并且无力做事;倘若过饱,则有恶臭,许多病原体入内,不能入等持等出现此类过患。
若是过于饥饿,则对腹中的虫类有害,产生各种疾病,且没有力气做事情;若是过饱也有许多过患,例如不能入等持等。
《入行论》中云:“己食唯适量。”应当以此方式而用餐。
因此,饭量应不多不少,适中即可。
最后以无常观念诵进餐回向文:“愿国王施主,以及城市中,所住诸众生,恒时得安乐。”
最后以无常观念诵回向文。《随念三宝经》中也有专门进餐时用的回向文,或者可以念“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作为回向。泰国的出家人在用完餐及接受供养后会立即念诵回向文为施主回向,藏传佛教以前有些老喇嘛们也是这样,这是很好的传统。因为施主是以信心来供养僧众的,不能浪费他们的财物,同时应回向他们以此供养的功德增福增慧。
三、平时之威仪:
行走时,眼观一木轭许处,观察途中含生,心不散乱而行。《般若摄颂》中云:“观一木轭许,行时心不乱。”
行走时,眼睛注视一木轭许的距离,看看道路上有没有虫类等含生,心不散乱而行。
双目垂视,若有人来,则微笑着说“您好”。
如果碰见熟悉的人,就微笑着打招呼。
出现恐怖之时,可四方观瞧。《入行论》中云:“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如果发生恐怖的状况,可以四方观察。作为修行人,行走时始终不能散乱地东看西看、东奔西跑,应当恒常不失正知正念,眼睛垂视下方。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如果眼睛过于疲劳,可以偶尔坐下来眺望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如果见人迎面而来,就正视对方温和地说“善来”,不要看上去很不高兴的表情。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启程上路时,为了观察路途中的危险状况,可以缓慢观察相应的方向,休息时回过头观望,对后方进行详细检查。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对前前后后详细观察后,如果没有什么违缘就可以继续前行或返回。在四威仪的一切时分,都应当了知必要而行。
之后,到树下等处坐禅或诵经等行持善法。
之后就到树下等处禅修或诵经等。下面讲传法时的注意事项。
传法之应行非行
若有人想在自己前闻法,则应观察其根基,对于心不调柔、略知一二便傲气十足者,应按《月灯经》中所说而言“如你尊者前,我岂敢说法,你乃大智者”等摧毁他人傲慢之词。
如果有人想在自己面前听法,就应先观察根基,若对方傲气十足、心不调柔,就说一些略带讽刺意味的语言来摧毁其傲慢:“我怎么敢在像您这样的大尊者面前说法呢?您可是智慧超群的大智者呀!”
如果对方实在想听法,则观察其根器后方可说法。
如果对方确实很想听法,就先观察其根器,然后才可以说法。
讲法时如果对智慧浅薄者说大法,则会导致闻法者因舍法而堕恶趣。《般若摄颂》中云:“闻已慧浅彼弃此,舍无救护堕无间。”
愚者听闻大法后很容易舍弃,并成为舍法之因,舍法会堕入无间地狱,不如最初不给他传法。
对大乘根基者也不能说小乘法。《入行论》云:“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如果法师是出家身份,那么在无有陪同者的情况下,不能单独为女士传法,因为如此将成为梵净行之违缘以及他人诽谤之处。《入行论》中云:“莫示无伴女。”
如果传法者是出家比丘或沙弥,则不能单独为女士传法,这是毁坏自身戒律之因,也会受到他人的诽谤。
又《白莲经》中云:“智者任何时,为女众传法,切莫独与行,发笑或共坐。”
智者于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单独的女性传法,也不能与之独行、嬉笑或共坐。
对于不恭敬之人等也不能说法。
亦不可为不恭敬之人说法。
《入行论》中云:“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这几种情况下不能为之说法:没有病却无故覆头或缠头;听法时打伞、手持刀等兵器或拐杖;不恭敬之人。
其后,于广阔的地方坐在庄严的狮子座上,无有追求名闻利养等私心而以利他之心传法。
准备完上述前行后,说法上师应于广阔处坐在威严的狮子宝座上,以利他之心而传法,断除一切追求名闻利养等的自私之心。
《白莲经》中云:“清洁悦意处,敷设宽广垫,绸缎所严饰,身著净法衣,
在清洁悦意的地方铺设庄严宽广的坐垫,由绸缎做严饰,身著法衣。藏传佛教有这种传统,在安居时,所有讲经和听经的人都穿上祖衣或七衣,但现在这种传统不是很常见。
恒无少贪欲,饮食衣卧具,坐垫与法衣,妙药皆不思。
在传法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对眷属、财物有贪心,不要想是否能得到饮食、卧具、坐垫、法衣或妙药等,以这些目的传法心不清净。
不受任何物,智者恒祈愿,我众生成佛,为利世说法,思为我乐具。”当以此中所说之方式而说法。
传法时最好不接受任何财物,智者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说法,祈愿众生与自己早日成佛。
很多高僧大德在灌顶、传法时不接受任何财物,这样心很清净。希望各位法师以后在大城市里弘扬佛法时,首先观察自心是否清净,如果心不太清净,就干脆不接受任何财物,或是将所接受的钱财供养全部用于放生,放生非常有意义。
遇到任何众生都不要有我慢、轻视、不敬的态度,而要先微笑再说悦耳语。
作为发菩提心的人而言,不论见到什么身份的众生,都不应该怀有我慢、轻视、不恭敬的状态,而是先用微笑来迎接他,再给他讲经说法,或者说一些世间爱语。
《月灯经》中云:“如满月柔笑,于男女老幼,恒说正直语,调柔无我慢,
我们平时在与人接触时,应该带有如圆满的月轮般非常柔和的笑容,对男女老少所有人都应该说正直的语言,调柔、无有我慢。
智者恒时言,世人悦意语,智者永莫说,生畏散乱语。”
具有智慧之人在与他人交谈时,时常言说令世人悦意、心生欢喜的语言,智者永远不要言说令他人生起恐怖心和散乱的语言。
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不要宣扬令人生贪心、生嗔恨心、生怖畏心的语言。在与人交往时,听对方说话就能看出此人修行如何,有些人经常说自己怎样与人打架或吵架,一开口就是引发贪嗔痴的语言,这样毫无意义。如果避免不了散乱,那就可以互相探讨死亡无常或轮回无有实义等佛法的道理。
因为说悦耳语、赞叹语者自己无有损失,令对方心情快乐。
口中言说悦耳、赞叹的语言,不仅对自己没有丝毫损害,还能令人生起欢喜心。
《入行论》中云:“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见人行福善,赞叹生欢喜。
我们应心无嫉妒,对一切讲经说法的语言均赞为善说,见到有人积功累德,应赞扬此为善举并心生欢喜。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闻人称己德,应晓知德者。
要在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当听到有人宣说其他人的功德时,自己也要随声附和,欣然赞同。若有人赞叹自己的功德,要思忖自己有无此功德,不能骄傲自满。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若能如此而行,那么,他人的一切善行也会成为自己欢喜之因,这种欢喜实在难能可贵,无法用金钱衡量。因此,我们理当依靠他人所做的功德而安然地享受随喜的快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这样一来,自己今生不会有衰损的遭遇,来世还会获得更多快乐。反之,如果对别人的功德生起嫉妒心、嗔恨心,自己今生就会极度痛苦烦恼,来世更是苦不堪言。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我们平时在和别人交谈时,语言应相合对方的心意,且相应场合、意义明确、令人悦意、远离贪嗔。有些人一开口就讲贪心、嗔心的语言,听他说话心里很烦恼,只好修安忍,用大圆满的觉性、用菩提心来对治都很困难,这样不是很好。
说话时语调要柔和适中,不管男众女众,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大,要温和一点,佛教徒大声地吵吵闹闹不是很庄严,要尽量令自己的身语意得以调柔。另外,所说的内容也要多少适中,说得太多令人心生厌烦,说得太少又无法表达清楚。
对于胜过自己者作导师想,
我们该如何对待众生呢?若是在智慧或戒律等方面胜过自己的人,不应对其有竞争心,而应将对方当作自己的导师。
与自己同等者作道友想,低于自己者作眷属想,比自己年长者作父母想,较自己年轻者作子孙想,与自己同龄者作兄弟想,如此恭敬对待所有的人。
我们平时所接触的人都离不开这几类,在修持菩萨行的过程中,面对众生时如是观想极为重要。
《十法经》中说:“身语意远离造恶业,于堪布生起本师想,阿阇黎生起堪布想,
我们的身语意要尽量地远离造作恶业,将为自己讲经说法的堪布作为本师来对待,将为自己传讲戒律的阿阇黎当作堪布来对待。《花鬘论》中说上师有两种——堪布与阿阇黎,阿阇黎是梵语,堪布是藏语。
对同持梵净行之老、幼、中者皆说敬语,恭敬承侍。”
对同样守持梵净行的老幼中者都要说敬语,并恭敬承侍。
《本生传》中云:“谁亦不可离正士,调柔依止善知识。亲近于彼虽未求,彼之功德亦熏染。”
任何人都不能离开殊胜的正士,应当三门调柔地依止善知识。在亲近善知识时,虽未刻意求取,但依止之人也会逐渐熏染上善知识诸多不可思议之功德。《札嘎山法》中也讲过同样的观点。
希望诸位依止上师的时间越长越好,若能依止上师十几年、二十几年,自相续一定会与善知识相应,这很重要。
不离正知正念,恒时断恶行善
即使是暗地里也不应造恶作罪,甚至不能稍纵放逸。
即使是在没有人看见的暗地里也不应造轻微的恶作罪,甚至不能有丝毫放逸的行为。
《本生传》中云:“未被见中造罪业,犹如食毒岂得乐,天尊瑜伽士诸众,以清净眼必定见。”
在别人看不见的环境中造作罪业,就如同吃了毒药一样,内心怎会安乐呢?即使没有被人发现,但天尊、护法神、上师、瑜伽士们,一定会以其清净的天眼看到。
不过,即使上师以其清净眼对你的恶行彻见无余,也不一定会马上跟你说。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些破戒的比丘,在其破戒的行为未被人发现之前,佛陀不会以神通点出。
无论如何,大家不应在暗地里造作罪业。
思维暇满难得以及佛难出世之理而不放逸。
我们平时要思维暇满难得、佛难出世与佛法难遇的道理,督促自己莫放逸,恒时精进修行。
《护境眷请问经》中云:“利世佛陀大仙人,俱胝劫中难出世,今已获得暇满时,欲解脱者怎放逸?”
利益世人的佛陀在百千万劫当中都难以值遇,如今我们已获得了难得的暇满人身,希求解脱者怎能放逸度日呢?绝不能浪费时间。
为护持佛法而稍稍保护此身免遭病害并将其作船想,
为了能够修持佛法,应稍加保护这个身体,令其尽量避免遭受病苦的折磨,把它当作过河的船只想。
尽力以衣食等调养身体,保持健康,不能以无意义的念修等残忍的苦行折磨身体。
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为了修法,应该尽量以饮食等调养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但要注意不能对身体过于贪执。也不能以一些外道的无意义的念修等残忍的苦行来残害自己的身体,这会严重违反密乘的戒律。
当然,我们佛教当中也有以对身体无有贪执的方式苦行,但佛教的苦行与外道对身体的残害并不相同,大家应该清楚。
那么,燃指供佛是不是残害身体呢?这一点佛陀在《楞严经》中有明确开许,这不算残害身体。我们凡夫人能否做到燃指供佛呢?这很难说。无论如何,如果发心清净的话功德肯定很大,这在佛经中是有教证的。
《入行论》中云:“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我们应观想身体如同过河船只,把它充当来去的所依,即作为自他渡过轮回海的依处。为了成办有情的利益,要依靠它修成如意身,也就是转变为佛身。
《中观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虽然身体就像怨敌一样,依靠身体造了很多业,但是为了修行,我们还是要好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具有清净戒律、行持善法的修行人存活于世,将会积累广大的资粮。
应当观想无常,希求菩提。
下面讲观想无常和希求菩提。无垢光尊者在本论中的传讲特点是,前面首先列出一个观点,为了印证和进一步说明该观点,紧接着会引用一个教证。
《七童女传》中云:“终舍之身命,观如草露珠,若长久修习,则获大安乐。”
终有一天,我们必定会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不要对其过于贪执,应将它观作草上的露珠一样,若能长久如是串习,一定会获得大安乐。
一般来说,人们会舍弃财产而保护生命,对于发心等广大佛法,应当不惜生命予以护持。
人们一般会为了保护生命而舍弃财产,但若是为了护持佛法,生命可以放在其次。
去年学院的治理整顿工作正在进行时,我曾引用过这个教证,不知各位是否还有印象。我当时说:“在这样关键的时刻,希望大家不要舍弃佛法,佛法比自己的身体、生命、财产都更为珍贵。”
《教王经》中云:“吾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生命。”
我为了保护身体可以舍弃财产,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财产都可以舍弃,而为了护持正法,财产、身体与生命都可以舍弃。
现在末法时代可能恰恰相反,也许有人会为了财产而舍弃佛法,那真是太可惜了!如果诸位在往后的生命中遇到一些违缘,需要在这三者之间做抉择,希望各位即使舍弃生命与财产,也不要舍弃正法。
恒时观心,发现过失立即舍弃,如此则不会被烦恼所害。《梵天请问经》中云:“若知心过失,智者不依过,心若住正念,获净寂灭果。”
一旦察觉到内心的过失,智者应马上遣除,马上忏悔,马上对治。如果经常观自心,让它恒时住于正念中,就一定会获得寂灭的果位。
此外,牙签、唾液、鼻涕以及大小便等也应当弃于众人不用之静处掩埋,《入行论》中云:“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戒律中也说粪便不能弃于水泉等处。
在座的道友们应该注意,不要随便乱倒垃圾,这种行为很不庄严,若令僧众不悦,自己的过失很大。
同样,在用餐时我们也应当注重威仪,《入行论》中云:“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用餐时应当注意威仪。学过戒律的人这些威仪应该都懂。有些人没有学过戒律,吃饭时大声说话,嘴巴里塞得满满的,边说边吃,这样很难看。
坐于何处,尤其坐在上师面前、大庭广众之中,身体威仪一定要庄严。不能躺着、放肆、伸足、搓手等,应当端坐,身体姿态尽力做到庄严。
坐时的威仪是如何呢?坐在上师面前或僧众当中时,自己身体的威仪一定要庄严,不能躺着、伸足坐等,身体应尽量端坐。
《入行论》中云:“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出家男众切勿在隐蔽处单独与女人相处,凡是会引发世人怀疑与诽谤的行为,一定要通过观察与询问后,为了避嫌而舍弃。
此外,跑跑跳跳、开怀大笑、弄姿作态等凡是身语意一切不寂静的行为皆当禁止,缓慢调柔为主。《花鬘论》中云:“歌舞赌博跑跳等,众人皆见且效仿,已入严重罪业门,违越戒律命根因。”
不管是居士还是出家人,都应谨慎自己的言行举止,威仪如法。
如是而行必将远离菩提,因此必须断除放逸行为。《护境眷请问经》中云:“未护三门行放荡,不敬具慢贪心强,不灭烦恼具重惑,此等尽离胜菩提。”
若不如法而行,则必将远离菩提,我们不应如此。
自己相续未寂静调柔之前不能调伏他人。所以首先应当使自相续寂静调柔。
自己的相续没有得以调伏前无法调伏别人,应当首先使自相续寂静调柔。
《无边功德赞》中云:“自未调柔虽说具理词,言行相违不能调他众,汝思为利无边有情众,自未调柔精进而调柔。”
自己的三门尚未调柔前,虽然具有一定的能力与辩才,但因语言和行为相违、言行不一的缘故,不能调伏他众,所以,为了利益一切有情,应该精进地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得以调柔。
《宝积经》中云:“未度不能度他人;未解不能令他解,盲人无法指引路,解脱者能令解脱,具目者能导盲人。”
自己尚未得度前不能度化他人,自己尚未解脱前不能令他人解脱,盲人无法为他人指引道路,只有自己获得解脱者才能令他人解脱,具有眼目者才能引导盲人。
又《十法经》中云:“我为救度一切众生而精进,为令一切众生解脱而精进,为令一切众生寂静调柔而精进,若自己尚未调柔,不寂静、不护根门,则非为我力所能及,故当寂静、调柔、护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