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15课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自他交换的内容,今天学习第三个科判——具足正知正念之理。也就是说,在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后,接下来如何好好地护持此清净的菩提心。
丙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恒以知念不放逸,断恶行持如海善。
恒时依靠正知与正念摄持,令三门不放逸,断除恶业并行持如海般广大的善业。
不论小乘还是大乘,以正知正念摄持而不放逸,是护持戒律的唯一方法,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对此尤为重视——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讲过,要恒时以正知正念护持,令三门不放逸;在《入行论》《佛子行》《亲友书》等论典中讲到有关菩萨戒时,都提倡正知正念与不放逸;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也着重地宣说过正知正念和不放逸的道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依靠正知、正念、不放逸,可防护戒律根本之自心,使其不被烦恼所染污。
我们以前讲过,戒律的根本就是自己的心,如果自心非常清净,那戒律一定会清净。这里说,以正知、正念及不放逸,就可以防护戒律的根本——自心,这样才能避免自相续被烦恼所染。
即应当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守护自心。
应当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护持自己的心。
大多数人对正知、正念、不放逸的概念比较了解,有些刚来的人不一定清楚,我再稍作解释:
所谓的正知,就是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我的身体在做什么,口中在说什么,心里在想什么;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作为修行人应该行持善法,不能忘记自己是修行人,有些人虽然名义上是修行人,但却从不观察自心,那就已经完全离开了正知正念,若无正知正念则非修行人;不放逸是指在守戒过程中谨慎、小心翼翼,无垢光尊者对不放逸的定义是知惭有愧。
忆念(受持菩提心之)功德与(失毁菩提心之)过患而不失正念,忆念菩提心之本体而不失正知,如箭弦般小心谨慎至关重要。
时常忆念菩提心的功德与失毁菩提心的过患,不失去正念;忆念菩提心的本体,不失去正知,就像箭弦一样小心谨慎,这非常重要。箭弦的状态是不紧不松,同样地,我们不能今天以正知正念守护自相续,明天就放松了,正知正念的心始终都要存在,令其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为什么呢?如果失去正知正念,则失毁善法,罪业刹那间无勤而产生。
为什么正知正念那么重要呢?如果我们失去了正知正念,那从前所有的善根全都会被毁坏,而且罪业会在短暂的时间中产生。
住在学院的道友可能不容易失去正知正念,因为上师和道友们都在身边,在善知识与善道友的监督与鞭策下,自己不得不行持善法。如果一旦离开这样的清净道场,在大城市或其他环境中,修行不稳固的人就很容易失去正知正念,罪业会在很短的时间中开始涌现。
《入行论》中云:“惑贼无正知,尾随念失后,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无有正知的烦恼盗贼紧紧尾随在失去正念的后面,盗取自己以前辛勤积累的一切福德财产,最后堕入恶趣。可见,正知正念对修行人而言至关重要。
此群烦恼贼,寻隙欲打劫,得便夺善财,复毁善趣命。
这群烦恼盗贼,趁修行人失去正知正念的间隙就开始打劫,夺走修行人所有的善法财产,并毁坏其善趣的命根。若时常以正知正念防护自己的身语意三门,那烦恼的盗贼就始终找不到机会打劫,更何况毁坏善趣的命根。
故终不稍纵,正念离意门,离则思诸患,复住于正念。”
所以,我们一刻也不要让正念离开意识的门,应当令正念就像哨兵一样守在意识的门口,因为自相续中有无始以来辛辛苦苦所积累的善法财产,如果被盗贼全都偷光了就很可惜。因此,若自相续中的正念一旦离开,就要立刻想到丧失正念的诸多过患,这时应再次咐嘱正念住在意识的门口。
大家应该经常观一观自心,如果修行人身处于其他环境中,当修行的热气消散后,可能会丧失正知正念,若自己的善法全部被偷光,变成一个没有修行的普通人,那就很可惜。
《入菩萨行论》对修行人来讲真的非常重要,我们应尽量将其中的法义融入自相续。尤其是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的年轻人,希望你们打好佛法基础,珍惜当下的闻法因缘。
必须以了知菩提心之利益与失菩提心之过患、轮回过患与涅槃功德等清净正知而护心。
我们应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和失去菩提心的过患,以及轮回的痛苦和过患、获得涅槃的功德和快乐,以这些清净的正知来护持自心。我们平时要多观察自心,看看它是否产生了烦恼,如果一旦产生烦恼就要马上进行对治,这是护持菩提心最好的方法。
例如,世间的老人历尽沧桑,知晓善恶,从而弃恶从善。
就像世间的老者,一生中经历了许多痛苦和快乐,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能够辨别善与恶、好与坏,从而弃恶从善。
因此,日日夜夜应当具足正知而修持一切善法,并且观察自己之三门善与不善业出现的情况如何,以石子等方式计善恶之数而断恶行善,这是护持正知。
同理,我们也要日日夜夜依靠正知修持一切善法,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所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可以用石头等方式计算善与恶的数量,从而断恶行善。
《大圆满前行》中的扎堪婆罗门,每天用石子来计算自己的善心与恶心,生起善心时放一个白色的石子,生起恶念时就搁一个黑色的石子,最初黑石子较多,白石子较少,通过精勤对治、取舍善恶后黑白石子同等,最后全部是白石子,也就意味着念头都转成了善念。我们也可以效仿古德,用这种方式来观察自心,看看自己一天中产生了多少次恶念、多少次善念,这就是护持正知的方法。
噶当派的格西们随时都会观察自己三门的状态——如果身体想要散乱,就劝告自己不要到处乱跑;当发现自己的心开始胡思乱想时,就赶紧把思绪拉回来,安住于自心;有时口中言说绮语时,就想到作为修行人不应该这样,马上止语。
《入行论》中云:“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如是主要护持正念正知。
平时,我们应再三深深地观察身体、语言和心的状态,看看自己的身体所行、口中所说、心中所想是否如法,简而言之,这就是护持正知的定义。护持正知正念非常重要。
彼论云:“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正知正念极为重要,若缺乏正知正念,就无法守护菩萨学处,因此,寂天菩萨在遥远的印度合掌劝请所有想保护自心的人,应致力于恒时守护正念与正知。
很多高僧大德将这些教言融入自心后,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也不会舍弃三宝和菩提心。我们也应该随学,在遭遇挫折时,最好以正知正念守护自相续,不要舍弃菩提心,这很重要。
此外还要以不放逸来守护自心,依靠自己对治烦恼为知惭,担心被他人耻笑而防护不善业为有愧,
除了正知正念以外,还要以不放逸来守护自己的心。尽量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是知惭,这是观待自己而言的;担心这样做会被别人耻笑而不造恶业,这叫有愧,是观待他人或诸佛菩萨、上师而言的。
知惭有愧才是不放逸之本体,故当依此而防护烦恼。
无垢光尊者说知惭有愧是不放逸的本体,华智仁波切说注意取舍是不放逸的本体。总之,应当依此而防护自相续中的烦恼。
此外,也要具足断除烦恼修持解脱善法之不放逸。
还应具足不放逸,即断除烦恼和修持解脱善法。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中云:
此论由印度的佛智论师所造,唐代的三藏法师唐玄奘翻译过,藏传佛教将其称为《大乘阿毗达摩》《大乘俱舍论》。《俱舍论》一般分为《上俱舍论》和《下俱舍论》,《上俱舍论》就是指《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下俱舍论》就是世亲论师所造的我们学院要学习的五部大论中的《俱舍论》,属于小乘的《俱舍论》。论中说——
“何为不放逸?无贪、无嗔、无痴,具足精进而修习诸善法,守护自心防止一切有漏法,可成办世间、出世间一切善妙(,乃为不放逸)。”
什么是不放逸呢?没有贪嗔痴,精进修持善法,且防护自心的一切有漏法,如此则可成办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妙。
也就是说,若具足不放逸则可实现一切善法、善妙,若不具足,则无法实现。佛经中也说不放逸为一切善法之根本。
如果具足不放逸,一切功德都可以现前,否则就无法实现。佛经中也说不放逸是所有善法的根本。
《亲友书》中云:“佛说不放逸甘露,放逸乃为死亡处,是故汝为增善法,当恒敬具不放逸。”
《亲友书》中说:“佛陀讲过,不放逸就像甘露一般,能彻底离开轮回的生死大病,而放逸则是死亡处。”意思就是,如果放逸度日,那这个人就如同已经死了一样。所以,国王您若是想要令善法增上,就一定要恒时恭敬地具足不放逸。
这个藏文的教证我在十多年前背过,看到这些比较熟悉的教证时,彼时的生活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脑海中,历历在目。那时我住在一间草坯房里,修行还算精进,晚上一般就睡两个小时,最多三个小时,晚上看书看到很晚,早上很早就起来背书。
我到学院后大概五六年的时间中,学院都没有通电,我们夜间都用煤油灯照明。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我们会把灯芯做得很细,只能勉强看见字,因为如果灯芯粗了,煤油很快就会用完。不过,跟以前的祖师大德们相比,我们的条件还算好一点,他们甚至连煤油灯也没有,晚上只能在月光下看书,或是点燃一根香,借助香燃烧的那点极微弱的光看书。
《三摩地王经》中云:“布施持戒安忍等,所说一切诸善法,根本即此不放逸。”
布施、持戒、安忍等波罗蜜多中所讲的一切善法,其根本皆依不放逸而产生。
《顶宝龙王请问经》中云:“何为不放逸?凡行持诸善法者皆为不放逸。
什么是不放逸?只要是行持善法者,皆为不放逸之人。
菩萨不放逸能庄严菩提果;不放逸是菩提分诸法之根本;成就智慧诸法之来源;积累受持一切善法;不毁昔所闻之法;摄受一切应摄之法;远离一切障碍之法。”
菩萨若不放逸具有哪些功德呢?能庄严菩提果;是三十七菩提分所有法的根本;是所有取舍智慧的来源;积累受持一切善法;以前所闻的善法不会毁坏;摄受一切该摄受的法;远离一切不该摄受的障碍之法。
无垢光尊者在本论中将“知惭有愧”作为不放逸的定义,这里分别引用了《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亲友书》《三摩地王经》《顶宝龙王请问经》中的教证解释何为不放逸,大家要记住这些不同的说法。人们将无垢光尊者称为“多教证桑耶巴”,因为他的教证特别丰富,换成我们可能不知道去哪里找这么多教证。
若未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摄持,则以前所具有的闻法等功德也会失毁,
反之,若没有以正知正念和不放逸摄持,会具有哪些过患呢?
会失毁以前具有的闻法等功德。有些人到了城市以后,从前听过的法一点也没剩下。有位居士曾经在学院待过四五年,去年我在成都碰到他,他连《佛子行》的道理都讲不出来,我当时很失望。从前在学院时他比较聪明,比较能苦行,比较精进,后来因为不具足正知正念、不放逸,结果现在整天搞世间法,修行人退失到这种地步很可怜。
仅有的信心、闻慧、精进也被堕罪之垢所染而变得不清净,
虽然有一点信心、精进和闻所生慧,但因为不具足正知正念之故,最后违犯戒律,被堕罪染污,变得不清净。
以致于不能从轮回恶趣中解脱。
无法从轮回恶趣中获得解脱。总而言之,作为佛教徒应该要知惭有愧,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守护自己的根门。
《入行论》中云:“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如果没有以正知摄持自心,就像一个没有底的瓶子即使装满水也会全部漏光一样,闻思修行所获得的智慧、功德会漏尽,不会再住于正念上。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纵使广闻博学、非常精进,但因为没有正知正念,最终将被堕罪的垢染所染污,堕入恶趣。
我们光有精进也不行,光有智慧也不行,光有信心也不行,应该经常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己的三门,这很重要。《佛子行》当中护持正知正念的教言文字不是很多,但意义很殊胜,我们应时常忆念《佛子行》《入菩萨行论》中的教证,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经常观察自己在做什么、在说什么、在想什么,同时念念不忘善法。如果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具足正知、正念与不放逸,闻思修行一定会究竟圆满。
也就是说,时时刻刻应当观察自心,如果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当行持顶礼、转绕等散乱性的善法,万万不能增长不善业。
我们应该时时刻刻观察自心,如果实在是想散乱,那就去行持磕头或是转绕坛城等散乱性的善法,无论如何都不能增长恶业。
无垢光尊者这里说顶礼与转绕是“散乱性的善法”,与专修正知正念和菩提心相比,顶礼与转绕的确带有散乱性。当然,转坛城功德很大,但与心上的善法比起来,转坛城不是很重要。那么,是专修或闻思的功德大,还是转绕的功德大呢?肯定是前者的功德大。如果智慧不是很高,去顶礼、转绕也可以,但有智慧的人先闻思比较重要。
住于静处时也应当修持禅定等胜义善法,不要浑浑噩噩度日。
住在静处时,尽量修持禅定等胜义方面的善法,不要整天浑浑噩噩度日,每天都应该把自己的时间掌握好。有个别人修行真的非常好,但也有个别人可能是前世的业障,总是喜欢散乱。无论如何,希望大家住在学院这样的寂静处时,一定要珍惜时光,不要虚耗暇满,以后不一定有这样的机会。
所做任何一件事尚未圆满之前不能从事许多其他事,因为如此会成为所做之事的违缘。
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是,我们在做事情时要一件一件次第地做,不能同时做很多事情,否则会成为正在做的事情的违缘。不过我个人会同时做很多事情,每件事情都完成得还算圆满,看个人因缘吧。
诸如布施之时,持戒虽然也很殊胜,但应当在不破戒的基础上,暂且放下持戒,精进布施。
比如,本来持戒很重要,但如果今天正在举行布施,就不能中断布施而去受戒,应该在不破戒的基础上暂时放下持戒,精进布施。
因此观察此等之时间、开遮、胜劣之差别是十分重要的。
这非常重要。许多人不知该如何分析和取舍佛教中的有些行为何时该做,何时不该做。比如什么时间段该闻思,什么时间段该精进修持,什么时间段该弘法利生。有些人刚出家三天,听说利益众生很殊胜,就想马上去利益众生,其实,如果自相续尚未成熟,那就说明还没有到利益众生的阶段。
关于开遮,我们作为佛教徒,一定要明白佛陀在哪些特殊情况下,对佛教的戒律和善法恶法方面有开许和遮止,不能一概而论。且不说佛教,就连世间的法律与政策也有一定的开遮。
再说功德胜劣之差别,有些功德非常殊胜,有些功德比较而言没有那么殊胜,所以,明白功德胜劣之间的差别也非常重要。有智慧的人对佛教中这些相关问题——时间、开遮、胜劣等都分析得非常清楚,没有智慧的人,在遇到一些事情时会有点头痛。如果我们想要精通这些道理,就应该广闻博学。
札嘎仁波切曾经讲过,表面上为他人讲经说法、灌顶,但内心一直贪著世间八法,这样没有什么利益,不如在寂静处思维无常和轮回痛苦、业因果。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观无常,如果真正在内心生起无常的定解,此生的修法定会成功。有些人修行不成功的原因就是不能看破世间,没有无常观,如果无常观得非常好,对世间法就不会有很大的贪执,最终一定会走向解脱。因此,表面上的行为不是很重要,希望大家反观自心,要观无常。
《入行论》中云:“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经中说在行持布施时,可以舍弃微细的戒律。对于力量相等的善事,要考虑好先做哪一件,开始做了就要暂时放下其余的事,专心致志地成办这一件事,待此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这样一来,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都不会圆满。
《匝那嘎论》中云:“前事未完办他事,二者不成徒劳因,一足尚未落地前,抬另一足跌倒因。”
有些人的心特别散乱,既想做这又想做那,如果这件事情还没有做完,又去做那件事情,结果全都做不成,徒劳而已。一只脚还没有落地之前就抬起另一只脚的话,就只能跌倒在地。
《入行论》中云:“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不能因小失大,大小以什么来安立呢?大处主要是思维他众的利益,如果对众生有利,那就把这件事情放在第一位。
《学集论》中云:“如同药树未成熟之前应当予以保护,若已成熟则当利他,此身未得圣者位前不能舍弃,当予以保护。”
在还没有得到圣者果位之前不能舍弃自己的身体。
《入行论》中云:“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在没有登地之前,切切不能布施这个身体。
以此说明做微小善事时若与广大善法相违则放下小事,六度善法也是要逐层向上而学修,如果出现抵触,则应行持上面的学处,搁置下面的学处。
如果在做一件微小的善事时与大的善事相违,就要先放下小事,渐次而行。
《入行论》中云:“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在行持布施等六波罗蜜时,应当一层一层地向上。
《宝积经》中云:“何者以喜心,百年作布施,不如一日中,守持净戒胜。”了知此等教证中所说之理而了知场合护持学处至关重要。
这里说,百年布施不如在一天中守清净戒律的功德殊胜。如同刚才无垢光尊者所讲的一样,佛教中开许和遮止、功德胜劣之间的差别一定要分析清楚,要了知场合而护持学处,这在我们修学的过程中相当重要,否则就会经常陷于矛盾的泥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