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14课
发菩提心当中的学处次第分为三个科判——应时之理、广说自他相换等和具足正知正念之理,我们在讲第二个问题,即广说自他相换的教言。
昨天无垢光尊者叮嘱我们,作为发菩提心的人理应度化众生,并将此理结合大乘经典中的内容归纳为十三个问题,对此,我们应好好领会。
大乘佛子的责任与使命
总之,应当发心乃至仅有一个众生未从轮回中解脱前我愿为度之而住于轮回中,日日夜夜无有厌倦地精进,
我们应该这样发心:哪怕只有一个众生尚未从轮回中解脱,我都心甘情愿地住在轮回中度化他,并为此日日夜夜、无有厌倦地勇猛精进。
若知晓于百俱胝劫能令一个众生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应当以最大的勇气尽力而为。
我们在度化众生时,不应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应心怀众生。即便是在百千俱胝劫中,仅能令一个众生的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念,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来说,也应竭尽全力地相助,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大乘佛子应有的勇气与魄力。我们应该仔细体会这句话的份量。
《经庄严论》中云:“佛子依胜勤,成熟有情众,为他一善心,久劫亦不厌。”当以此种方式利益众生。
佛子依靠最殊胜的精勤来成熟所有众生,哪怕只令一个众生产生一刹那的善心,千万劫当中都不生厌烦心。这样的精神非常可嘉,我们应当随学这种利益众生的方式。
值此五浊恶世,大家还是要尽心尽力地劝导世人行持善法,鼓励人们多放生,积极地为他人宣讲三宝的功德。如今,许多人不明白是非善恶,不知取舍,若能令其了解一些佛法的基本理念,他们的内心是可以转变的。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痛苦、麻烦,若因此生起厌烦心而退堕于小乘是不合理的。
当然,这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定。无垢光尊者曾在许多教言中多次提及,当修行人的心尚未稳固前,最好选择在寂静处好好闻思修行,待达到一定境界后,再步入城市广弘佛法。否则,如果下了课就马上跑到大城市中去度化众生,可能反倒被大城市的人“度化”了。因此,对于初学者而言,应先安住于寂静处修菩提心。
接下来讲,我们应用生起四力的方式利益众生。
生起四力:《入行论》中云:“信解坚喜舍。”
在《入菩萨行论》中讲到,我们要以信解力、坚力、喜力、舍力作为利益众生的助缘。
一、信解力:由诚信菩提心功德而断恶行善。
第一个是信解力或欲力,首先,我们要对菩提心的功德具有一定的信解,然后断恶行善,精进地利益众生。
《入行论》中云:“畏苦思利益,能生希求力。”
由于害怕轮回痛苦并思维菩提心的功德,能在自相续中生起希求力或信解——我要好好地修持菩提心并最终获证大菩提。在相续中产生强有力的希求菩提的力量,这叫信解力或欲求力。
二、稳固力:如果我未发菩提心也就另当别论了,已发菩提心再舍弃无论如何都成恶业,如是思维以后应当锲而不舍。
这里是说“稳固”,上面颂词中是“坚”,就是坚定、坚稳、稳固的意思,大家应在自相续中生起稳固力。
假设我们发的是小乘心则另当别论,但如今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那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违缘和困难,都不能舍弃菩提心,否则会成为很大的罪业。因此,我们理应再三思维,一定要让自相续中菩提心的力量得以稳固,不要轻易舍弃。
《入行论》中云:“轨以金刚幢,行善修自信。”
应按《华严经·金刚幢品》中所讲的那样,行持能自始至终成办善根的自信。
《入行论》中云:“首当量己力,自忖应为否,不宜暂莫为。”
在行事之初,要反复思量、认真观察自己是否具有成办这件事的能力,如果有能力就着手进行,不能退转;如果无能为力,则暂时放弃不做。
在座的人都已经发了菩提心,希望诸位在有生之年,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也最好不要舍弃三宝,不要舍弃菩提心。现在我们在上师三宝面前好好地发誓,有智慧的人发下的誓愿是不会改变的。
三、舍弃力:偶尔在不损害众生的情况下舍弃轻微的学处也是开许的。
在修学菩萨道的过程中,有时感觉很疲劳或很痛苦,这时在不损害众生的前提下,可以暂时舍弃一些轻微的学处。当然,根本学处不能舍弃。
《入行论》中云:“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在遇到有损生命等危难时刻或供养三宝等欢庆节日时,开许举止酌情而为,经中说在行持布施时,某些微细的戒律可以暂时搁置。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而说没有看见。
我们学院开法会时,上师如意宝会随顺一些年轻僧人,开许他们唱金刚歌或跳金刚舞。当然,这在小乘的戒律中没有明显开许。虽说特殊情况下在大乘有开许,但最好舍弃力少一点,信解力多一点。
四、欢喜力:以欢喜心成办利众事业受持学处。
以欢喜力来成办众生的利益,只要是对众生有利的事情,就应该欢欢喜喜、心甘情愿地去做,这就是菩萨的所为。
《致弟子书》中云:“谁为他利纵然断头颅,亦睁如莲欢喜目视之,为自利处白伞所遮地,亦将视为锐利之剑锋。”当以此种方式发心。
这种精神非常可嘉。于菩萨而言,只要是有利于众生之事,即使将自己的头颅砍断,也以如同莲花般欢喜的目光注视着;若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哪怕处于用白色宝伞(受人恭敬的标志)所遮之地,也将其看成锐利的剑锋。我们应以这种方式发心。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利他的思维与习惯,只要对众生有利,哪怕一件小小的事情也要很乐意地去做。
我昨天听说了一件小事,令我的内心深受感动与惭愧:慈诚罗珠堪布的房内老鼠较多,厨房也已近乎坍塌。堪布的弟弟想帮堪布整修房屋,计划在现有的结构上加盖一层木头房。但在购买完木料后,这一计划被堪布知道了,他立刻打电话制止,并要求将厨房再往里缩一点,以免给从厨房外经过的僧众造成不便。
堪布的门前仅有一条狭窄的小路,由于他是学院的大堪布,每当喇嘛们路过时,都会好奇地向窗户内张望。我去他那里喝茶时,常能见到有些新来的喇嘛趴在窗前久久观望。我曾建议堪布将这条小路封堵起来,因为他的住所旁边只有几间房子,上下都有路可以通行,这样封堵并不会对僧众造成损害,但他拒绝了我的建议,还坚持要把厨房再往里缩一些。
从表面看,我们都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实际上每个人内在利益众生的发心与功德完全不同。有人从不考虑如何利益众生,却将自己的一点蝇头小利念念不忘地挂在心里,这不是菩萨的行为。
如上所述般,菩萨只要是对众生有利,即便是将自己的头砍断也毫无怨言;若只是为了利益自己,哪怕处于白色伞盖所遮之地,也会将其视为锐利的剑锋,不愿意接受。
善法是所应实行或者是善趣与解脱之因,故当恒时行持。
善法是应当实行的,是善趣与解脱之因,所以我们要恒时行持。
以上四力已经讲完了。
《入行论》又云:“因昔净善业,生居大莲藏,芬芳极清凉,闻食妙佛语,心润光泽生,光照白莲启,托出妙色身,喜成佛前子。”
因往昔自己的清净善业所感,转生到清净刹土的散发着芬芳的清凉莲花蕊中,依靠听闻佛陀妙音说法的“美食”令自己光彩夺目,以能仁的佛光普照令白莲开启,从中生出胜妙的身相,蒙受佛法的庇护,我欢喜地成为佛子。
应当视众生为我所,因为一切众生无不成为过自己的父母与亲友,故当利益彼等,而且众生是修持菩提之福田,由此也当饶益他们,又能令佛欢喜,因此也该成办利众事业。
此处讲了三点应该利益众生的原因:第一,在无始劫流转轮回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成为过自己的父母与亲友;第二,众生是修持菩提的福田;第三,如此行持能令佛欢喜。
《入行论》中云:“修法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道理?”
从修法的所依缘来说,有情和佛陀是等同的,在修持菩提道的过程中既需要依靠佛陀,也需要依靠有情,所以,只恭敬佛陀而不恭敬众生,哪有这样的道理?
有些人在见到活佛、堪布时:“啊!您老人家来了!我好想把自己的披单铺在地上,请您坐在上面……”旁边有个乞丐或是其他人进来时,就毫不客气地呵斥:“出去!出去!”因此,寂天菩萨对这类人说:“只恭敬上师而不恭敬众生,哪有这种道理!”如果能像恭敬上师和佛陀一样恭敬所有的众生,那你很快就会成就,诸佛菩萨也会很欢喜。
又云:“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为了令如来欢喜,我们一定要制止对众生的损害,并利益世间众生,这是最令如来欢喜之事。否则,对众生毫无敬意,以损害众生的方式供养佛陀,恐怕不合理。我听说有些人用卖牦牛的钱去拉萨朝圣,供养觉沃佛像,如此这般损害众生,又怎能令诸佛菩萨欢喜呢?所以,我们务必对众生生起与佛无别的敬意。
修自他平等有共同与不共二种,共同自他平等的修法在修四舍无量心品已宣讲过。
自他平等的修法有共同和不共同两种,共同自他平等的修法,在前面讲四无量心中的第一个舍无量心时已经讲过,这里只阐述不共同的修法。
不共自他平等:如对一个怨敌,首先对其作母亲想,再观想:如同自己向往暂时获得安乐、究竟成就佛果一样,他也无有差别,所以愿我能尽力利益他。
不共自他平等的修法:将最怨恨的人观想为自己的母亲,再接着想:我自己希求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和究竟的佛果,那么对方也同样向往,所以,愿我能尽量利益他。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怨敌,如果没有特别怨恨的人,那就随便将某个众生作为观想的对境。以前奔公甲格西说,我从前在家时,虽然随身携带着几把刀,但仍有很多怨敌,出家后就没有怨敌了。
从一个众生到等同虚空际的一切众生之间而观修。
最初先从一个众生开始观修,逐渐增加到等同虚空界的一切众生。比如先观一个民族,然后再观想将整个中国、所有东亚的国家,乃至让全球的一切众生都获得利益,这样慢慢把心扩大。这在《心性休息实修法》中也讲过。
自他相换:修不共自他平等达到修量后,观想:将自己的一切安乐、善根全部取出施与他,以此福德愿他暂时转生善趣、究竟获得佛果。他的恶业痛苦犹如换衣服般自己取受而成熟于自相续,自己承受他所要感受的恶趣等诸多痛苦。
当不共自他平等的修法达到修量后,就这样观想:将自己所有的善根全部回向或给予他,愿他能暂时转生善趣,究竟获得佛果。接着,再将他所有的痛苦、违缘,就像换衣服一样直接成熟在自相续中,自己承受他所要感受的恶趣等一切痛苦。
值得注意的是,对方的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修持自他交换而真正迁移到自相续中。按照因明的观点,众生各自的相续不同,不可能你的心变成我的心,你的感受变成我的感受,但依靠修持自他交换的菩提心的力量能减轻对方的痛苦,自己的功德也能因此圆满。
当然,不排除有些高僧大德以其高超的修证与加持,将众生的痛苦直接转移到自身。比如《大圆满前行》中讲过,阿底峡尊者的一位上师,别人打狗时,却在他身上同样的部位出现了被打的痕迹,这是高僧大德示现的特殊情况。
那天我生病时,有个居士坐在我面前,以悲悯的语气对我说:“上师,您看起来很可怜,让我来代受您的痛苦,将我的快乐全部给您!”说完他就开始打坐。过了一阵,他问我:“您有没有什么感应?还痛吗?”我说:“没什么别的感应,只是现在更痛了!”(众笑)
应当诚心诚意修自他相换,心缘于一个众生达到纯熟,直到一切众生之间修炼。依此可清净无始以来的深重罪业并且灭尽后世所要感受的恶趣等诸多恶业,获得众多安乐。
自他相换是非常殊胜的修法,功德很大,不仅能消尽无始以来的罪障,还能获得许多快乐。
《入行论》中云:“若不以自乐,真实换他苦,非仅不成佛,生死亦无乐。”
如果没有将自己的安乐与他人的痛苦真实地相换,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就是在轮回中也无法获得善趣的安乐。
对此,有些人说:“如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如此代受众生之苦是不合理的,因为自己将永远堕于轮回中之故。
有人对这种说法提出异议:前面《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中说“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一切都是因缘而生,意乐如何结果就如何,因此,代受众生的痛苦是不合理的,这将使自己永远无法解脱而沉溺于轮回。
此外造不善业时若以意乐回向菩提,则也应成善法,因具有殊胜意乐而回向之故。”
还有:造了杀生等不善业后,以意乐回向菩提,也应该成为善法,因为是用殊胜的意乐作回向。对方的意思是,杀了一头牦牛后,以但愿众生离苦得乐的善心,将此“功德”回向所有众生,这也是善法,因为他的回向意乐殊胜。
这是对方的观点,无垢光尊者对此一一驳斥。
虽然此言属于魔王的论调,但也应当予以答复:
无垢光尊者说,虽然这是魔的语言,没有分析的价值,但如果我不进行剖析,也许会有很多人跟随这种论调,并因此产生邪见或退失菩提心。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很差,真正的善言善语不接受,却很容易受恶言恶语的影响。
按照你们的观点来说,若因利他发无边宏愿而漂泊轮回,那么文殊菩萨也应当漂泊于轮回中了。
按你们的说法,若发愿利益众生、代受众生的痛苦会流转于轮回的话,那文殊菩萨也应当漂泊于轮回中了,因为文殊菩萨所发的誓言是这样的——
因其所发之愿中言“为每一众生,甘愿住后际”故。
为了度化每一个众生,文殊菩萨发愿于无边无际的时日中住在轮回,这是文殊菩萨自己亲口发的愿。如果你们认为,由于文殊菩萨发愿住于轮回度化众生,所以文殊菩萨尚未解脱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
所谓的自他相换实际上并没有与众生直接相换,如果直接相换也是极妙的,因为如此也是广大福德。
我在上文中讲过,修持自他相换并不会真正将众生的痛苦与自己的快乐互换。若的确有人能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那样,直接将别人的痛苦迁移到自身,那也十分善妙,因为这样既能减轻别人的痛苦,也能积累广大的福德。
观想相换的众生与自己二者都是自心,而且他人的痛苦不会成熟于自身,自己的安乐也不会迁移到他身。
但一般而言,依照经论的说法,在修自他相换时,并不能直接将对方的痛苦迁移到自相续,将自己的安乐成熟于他相续,而是以菩提心不可思议的威力能减轻别人的痛苦,自己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获得佛果。《量理宝藏论》《经庄严论》中如是宣说。
佛在经中说业果不移,《百业经》中云:“自造之业不能移于他,他众之业亦不成熟己,自受自己所积之业果,一切众生为业暗所遮。”
佛在《百业经》中讲过,自己所造的业不可能迁移到他人的身上,他众所造的业也不会成熟于自身,因为人的相续是不同的,自己只能感受自己所造的业果,一切众生都被业的黑暗所遮蔽。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想:那为什么我给中阴身念经,对方就能减轻痛苦呢?
这是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通过我祈祷三宝,三宝的威力融入于中阴身,令其痛苦得以减轻,并非我的业力迁移到他的相续中。
这一点大家应该反复思维,可能以前自己的某些想法跟佛经中的说法不太相应,慢慢思维以后会逐渐相应的,也许有些问题认真思考几个月、几年以后才能得出结论。
下面无垢光尊者分析第二个问题。
罪业不是善根,不能作为回向之因,而只是恶趣与痛苦之因。经中也说“此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任何经中均未说过“此罪根回向无上菩提”。
罪业是恶趣和痛苦之因,任何经典中都没有说过“以罪根回向无上菩提”。
所以,具有善根以意乐回向可成为菩提之因,不能作为因即使回向也不会成为菩提之因,就像将此虚空回向菩提也不会成为菩提之因一样。
因此,善根以意乐回向就能成为菩提之因,而罪业本来就不是菩提之因,即使回向也不会成为菩提之因,就像将虚空回向大菩提也不会成为菩提之因一样,因为虚空本就不是菩提的因。
因此,这种观点甚至想也不能想、听也不能听,更何况说真正跟随承认了。
无垢光尊者说“听也不能听”,但是尊者已经写出来了,我们不得不听。(众笑)
关于清净、增上菩提心之理下文中还有说明,在此不作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