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13课
发菩提心的学处分为三个科判,其中第二个科判讲自他相换的道理。昨天讲到,诸佛菩萨依靠自他交换的方式度化无量众生,但自己并未受苦,更未因此退失信心与证相,我们从道理上明白以后,理应对发菩提心更加生起信心。
昨天《宝箧庄严经》中的教证说明诸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方式不可思议,他们在旁生群体中幻化成旁生的形象,在人类众生中幻化成人的形象,而我们却并不知道周围谁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因此,我们平时应将一切众生都观成佛或菩萨,这非常有必要。
从另一方面来说,无边无际的众生都曾经做过自己的父母,为救度此等老母众生也必须精进修法。
度化众生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因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为了救度他们,我们必须精进地修持。
何时住于轮回各趣的一分痛苦若少许用于精进修持菩提道上则早已成佛了。
如果将往昔住在轮回中的人道、地狱道等中的一分痛苦用在修行方面,那我们早就成佛了。
学院现在有二十多家卖菜的商贩,每家都搭着一个小帐篷。我特意去了解过他们的生活,他们晚上连灯都没有,为了世间法住在学院“苦行”,如果我们将他们对世法的营求用在出世间法上,不敢说即刻成就,但必定会对佛法有更深刻的领悟。
遗憾的是,以往未能如是精进以致流转于轮回中,如今若依然如故,则仍将流转,因此我们必须精进修持正法。
由于以前没有精进修持,从而至今仍旧漂泊于三界轮回中,如果依旧懈怠,那还将继续流转,所以,我们必须精进修行。
莫惧三有苦,精勤利群生
如果为了他人少许劳苦都不能忍受,那么比此更难忍受、无边际的痛苦必然更是无法忍受,然而一定要忍受。所以应当不厌其烦地修法。
若我们只愿意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忙碌,为了他人少许痛苦都不愿忍受,那以后在轮回中受的痛苦会更加无有边际,但又不得不忍受,所以,我们应当毫无厌倦地修法。
我们都看过诸佛菩萨的传记,往昔因地时,他们曾在无量阿僧祇劫中积累资粮,诸般苦行,或者布施自己的妻子儿女等,这在我们凡夫人的眼中看似非常难以忍受,实际上对于已经发菩提心、证悟空性的菩萨来说,布施财物甚至身体并不困难,在他们的境界中,金钱等身外之物与牛粪等同,根本不会对其产生执著。
因此,在修学菩提的过程中,大家不要在看到“度化无边无际的众生”等语句时就马上退失信心,这并非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困难。
《宝鬘论》中云:“(谁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求无量菩提,欲无量善法。
菩萨于轮回中安住无量劫,目的就是为了令无量无边的有情脱离苦海,若想求得具无量功德的大菩提,那就一定要行持无量不可思议的波罗蜜多善法。
那菩萨是否会因此而害怕或痛苦呢?不会,因为菩萨有无量的方便法。比如,从五明佛学院到美国有上万公里,路途遥不可及,但若是乘坐飞机,十几个小时便能到达。
菩提虽无量,以四无量资,无需长久时,何故不获得?
虽然大菩提果不可估量,但依靠上述四种无量的无边资粮,则不需要经过如共同乘所说的三大阿僧祇劫、七大阿僧祇劫、三十三大阿僧祇劫那样漫长的时间,因为即使一刹那的善心也能积累无量资粮,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快速获得菩提呢?必定能获得。
依于无边福,以及无边智,迅速能消除,身心之痛苦。
证悟诸法无生后具有无边的福德资粮及智慧资粮,能迅速消除身心的痛苦,因此,我们应万分喜悦而精勤。
所以,大家不要认为积累资粮很困难,只要拥有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来自身心的痛苦很容易灭除。
这一点诸位应该深有体会,有些人在未学习佛法前非常苦恼,现在通过上师三宝的加持,学习了大乘的显密佛法后,虽说不一定马上将所有的痛苦全部消尽,但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大的执著。
罪感恶趣身,遭饥渴等苦,彼止恶修福,他世无苦楚。
众生若是造作罪业,就会投生到恶趣并感得恶趣的身体,遭受诸如地狱的烧煮之苦、饿鬼的饥渴之苦、旁生的被役使杀害之苦等。而菩萨修持大乘佛法,制止恶业并修持福德,那么,在他世就不会感受此等痛苦。因此,我们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若具足二种菩提心,就不必担心堕入恶趣。
由痴生意苦,贪嗔怖欲等,彼依无依慧,迅速得消除。
世间众生以远离实相之愚痴心而导致痛苦不堪,以追求对境的贪心、排斥不悦意对境的嗔心、对魔障等的恐怖及希望获得财富等的欲望而心烦意乱,菩萨凭借通达诸法无有自性之实相义的空性智慧,就能快速斩断意苦。
我们要知道,万般痛苦皆由心生,而痛苦的究竟对治法是什么呢?就是空性智慧。
若以身心苦,全然无损害,乃至世间际,引世何厌离?
若是身与心的任何痛苦都无法损害自己,那么,菩萨在乃至轮回未空期间一直安住于世间,引导世人脱离苦海,就像到花园中游玩一样,又怎么会心生厌离呢?
苦短尚难忍,何况时久长?无苦安乐时,无边有何妨?
对于身心饱受痛苦折磨的众生来说,即便时间短暂,尚且觉得时日漫长而难以忍受,更何况在轮回中历经无始劫的长久流转?而菩萨并无身心痛苦,始终感受安乐,纵使在无量无边的岁月中安住又有何妨呢?
当我们看到菩萨永远住于轮回度化众生时,难免心生畏惧,不愿住在世间,想早点获得寂灭的果位,但我们最好不要这样发心,其实菩萨以空性智慧摄持身心并无痛苦,更不会退失信心。
既无身之苦,岂有意之苦?彼悯世间苦,长久而安住。
菩萨既然没有身苦,又怎么会有心苦呢?菩萨是因为悲悯世人而于轮回中长久安住,利益群生。
菩萨的悲心非常强烈,就像《入中论》中所说,加行道的菩萨思维地狱众生所受的痛苦时,意识到自身所受之苦极其轻微,因此即使将自己身上的肉一块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任何畏惧。
故成佛经久,智者不懈怠,为尽罪功德,恒常当勤此。”
所以即使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佛,但具有智慧的人不应懈怠,为了断尽罪业、功德圆满而应恒常精勤积累二种资粮并坚持不懈。
总之,大家不应畏惧经劫漫长与众生无边而心生厌烦,应该生起欢喜心,勇猛精进地利益众生。
此外若想:为利众生而长久住于三有中岂能忍受?
如果有人想: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而长久住在轮回中,应该极难忍受吧?
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因为具有菩提心,所以是一种安乐,而不是痛苦,由此也必定能够堪忍。
其实并非如此,因为菩萨具有菩提心,对菩萨而言,这是安乐而非痛苦,所以必定能堪忍。
《入行论》中云:“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疲厌?
以福德感召身体舒适,以方便智慧令内心安乐,为了利益他众而住于生死轮回中的菩萨又岂会有疲厌之心?
菩萨不像我们凡夫一样,凡夫即便不度众生,自己坐在屋里也会心烦意乱,何况是度众生。
以此菩提心,能尽宿恶业,能聚福德海,故胜诸声闻。
菩萨依靠菩提心的力量能灭尽宿世的恶业,积聚如大海般的福德,因而远远胜过一切声闻。
故应除疲厌,驾驭觉心驹,从乐趋胜乐,智者谁退怯?”
因此,我们在修学菩提的过程中应遣除一切疲厌,驾驭菩提心的骏马,从安乐之处驶向殊胜安乐的佛果,了知功过、具有智慧的人谁会懈怠退怯呢?
在座各位都已经受了菩萨戒,希望大家以后不要退失发心,否则会承受难忍的异熟果报。
又因为一切众生是如幻如化如虚空之自性,本来无生而显现,所以实有利众事业是不必要的,为此也当生欢喜心。
在上文中,无垢光尊者给我们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和应发菩提心的原因,此处说,一切众生都是如幻、如化、如虚空一般,本性无生而显现,所以,实有的利益众生之事业是不存在的,为此也当生欢喜心。
《亲友书》中云:“当知心如于水面,土石之上绘图画。”又《宝积经》中云:“譬如,纵然经过恒河沙数劫虚空亦无有厌烦、无有灰心。虚空亦无生、无灭、无毁、无散。何以故?虚空无实之故。若任何菩萨了知诸法无实则不生疲厌、失望之心。”
纵使经过恒河沙数劫,虚空也无有厌烦心,不会灰心,在虚空的本性中没有生灭、散坏,为什么呢?因为虚空并非实有。同样,如果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就像虚空一样并不实有,那就不会对度化众生心生厌烦与失望。
可见,若是看见他人的行为不如理如法就生起厌烦心、很失望,甚至想离开,这说明此人没有懂得如虚空般的发心。
应当以此种方式修持菩提道无有厌倦地利益他众。
菩萨应以一切诸法如虚空般的方式修持菩提道,无有厌倦地度化众生。
当思十三种利他之妙方
此外,按照大乘窍诀中所说来思维十三种道理而利益众生。如何思维呢?
下面无垢光尊者总结了大乘经典中所讲到的十三种道理,教导我等后学应依此利益众生。
(一)如是一切众生都曾屡次做过自己的父母,为父母时无一不是慈爱饶益我,为了报答他们的大恩大德,我也必须利益众生。
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那时他们对自己慈爱有加,为了报答他们的恩德,我理应利益众生。
《涅槃经》中云:“此大地土抟成豌豆许丸用以衡量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则做成之丸可数尽,然一有情为自父母之数却不可胜数。”
《涅槃经》中说,将整个大地的土抟成豌豆大小的丸子,用来衡量一个有情做过自己父母的次数,丸子可以数尽,但一个有情当自己父母的次数却不可数尽。
类似业和因果等隐蔽的问题,以我们凡夫的分别念很难想象,只有佛陀的遍知智慧才能了知,就像距离遥远的事物只有通过望远镜才能看到一样。
(二)若不精勤报答曾经利益过自己的众生,就会被不感恩图报的沉重负担所压,因此为报恩德也必须利益有情。
如果我们不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众生,就会被不报恩的沉重负担所压,因此,为了报答众生的恩德也应该利益有情。
《广戒经》中云:“诸地诸山海,非为我负担,不报众恩德,乃我大负担。”
所有的大地、大山和大海不是我的负担,但不报恩德对我来说是很大的负担,所以报恩很重要。轮回中的众生都当过自己的父母,我们不应只报答今生父母的恩德,而不报其他众生的恩德。看到活鱼就要吃,这就是不报恩德之人。
(三)如果一切众生都幸福快乐,那么也无需饶益。然而,由于他们为了我们造罪而受轮回恶趣痛苦压迫,因此为偿清宿债我也必须饶益有情。
如果众生快乐,那就不用我帮助他们,但他们在曾经当我们的父母时造下许多罪业而被轮回的痛苦压迫,因此,为了偿清宿债,我必须饶益有情。
(四)一切众生虽然无不希求安乐,不愿受苦,可是由于对离苦得乐的方法一无所知,以致唯一遭受痛苦折磨,为解除他们的痛苦我也必须利益众生。
没有一个众生不愿意离苦得乐,可是因为他们愚痴、不懂取舍,所以遭受痛苦折磨,为了解除他们的痛苦,我必须利益众生。
(五)无量众生未能蒙受往昔诸佛引导、调伏,我若不引导他们,则已断绝了大乘种姓,为了那些无依无怙的众生我也必须行利众事业。
无量的众生由于没有蒙受往昔诸佛的引导,如果我不引导、度化他们,他们就会断绝大乘种姓。如果诸佛菩萨加持我们拥有度化众生的能力,那我们便理应为了那些无依无怙的众生行持利众事业。
(六)为了调化那些由于我执我所执而被烦恼业风所吹的颠倒众生,我也要发愿尽心尽力利益有情。
(七)虽然诸法是无我空性,但众生却未证悟,应当以悲心引导这些如梦有情,若未引导他们,则已泯灭了大悲种姓,由此我也必须成办利他之事。
如果我没有利益他们,那就已经灭尽了大悲种姓,由此我应当成办利他之事。
(八)我已发心利益众生,若未利益则违犯了自己的学处,由此也要成办利他事业。
我已经发了菩提心,如果没有利益众生,就已违犯了自己的学处,由此应当成办利他事业。
(九)我漂泊于轮回中也是由于曾对有情生嗔心等烦恼所致,如今此等众生成为我修菩提道之殊胜对境,由此也当成办利众事业。《入行论》中云:“常敬生佛者,圆满达彼岸。”
如今,众生成为自己修菩提道的对境,由此我当成办利众事业。《入行论》中说,时常令众生欢喜者,能圆满证得佛果。
(十)若直接利益他众则间接可成办自利,由此也必须利他。《入行论》中云:“能成自利益。”
如果直接利益众生,就可以间接成办自利。
有些修行人担心:如果去利益众生,那我自己的修行无法圆满怎么办?不用担心,利他心成熟时,将利益众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自己的修证自然而然会成熟。
所以,大乘行者没有必要专门为自己而修,如果有能力就直接去利益众生,没有能力就在寂静处发菩提心,这样自相续自然而然就会生起修证功德。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也讲过,如果想成办自己的利益,首先要利益他众,这是最好的窍诀。
(十一)若利众生则令诸佛欢喜,因此必须利众。《入行论》中云:“悦众令佛喜。”
诸佛菩萨最欢喜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因此,大家应对其他众生以慈悲心维护。如果看见上师、活佛等诸高僧大德时特别恭敬,看见可怜众生时却特别傲慢,那说明此人相续中的菩提心尚未成熟。
(十二)发心后若不成办利益众生之事业,则堕入声缘乘,由此也必须利众。
如果发心后不利益众生,那就已堕入小乘声闻缘觉之道,所以我们应该利益众生。
(十三)处在胜义中我与众生了不可得如虚空般的境界,于世俗中利益如梦般的众生也是无有困难的,由此也当成办利众之事业。
如果我们证悟了我与众生了不可得、如虚空般的空性境界,那在世俗中如梦如幻地利益众生也不会很困难,由此必须要成办利众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