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12课
发菩提心品中,受持菩萨戒的前行、正行和后行已经讲完了,接着又讲了念诵三次仪轨的必要及应当生起欢喜之理,当生欢喜心的科判还没有讲完。
昨天讲到,若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就可以称为菩萨,那么,菩萨有多少种名称呢?
若问:菩萨有多少种名称?有十六种。
“菩萨”在各经论中有不同的名称,一般而言总共有十六种。
如《经庄严论》中云:“菩萨大菩萨,智者胜光明,佛子如来因,能胜佛苗芽,圣者具妙力,商主殊胜称,广福大悲尊,自在具法者。”
菩萨可以称为“菩萨大菩萨”或“菩萨摩诃萨”,《入菩萨行论》中经常用“智者”;还有“胜光明、佛子”,“佛子”比较常用;“如来因、能胜”,“能胜”有时也指佛陀,因为佛能战胜烦恼;“佛苗芽、圣者”也经常被引用;“具妙力”很少见;“商主”,意为能让众生越过轮回大海;“殊胜称、广福”,菩萨能广积资粮,所以叫“广福”;及“大悲尊、自在、具法者,”“具法者”即具有胜法。这是十六种菩萨的不同名称。闻思经论非常重要,像“具妙力、具法者”,这些名词在其他论典中出现时,如果我们不懂它的意义,很容易产生误解。
对于获得菩萨戒者立即要广说菩提心之利益,
我们发了无上菩提心、获得了菩萨戒以后,应该了知菩提心的广大利益。
《华严经·第四十品》中记载:
汉文《华严经》的品数跟藏文有点差别,这里是藏文的第四十品,在汉文中不一定是四十品。
“善财童子于文殊前发心后,为寻菩提心学处而从南方去往南方。
往昔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以后,想要了知菩提心的学处,即菩萨戒的相关戒条,而从南方前往南方寻找善知识。
尔时至尊弥勒正于南方海滨由毗卢佛严饰的‘具藏’宫殿中为数十万菩萨眷属所围绕而说法。
当善财童子寻找到南方某城市时,弥勒菩萨正在“具藏”宫殿中为数十万菩萨眷属宣说佛法。
以前法王如意宝到鸡足山时,在法王的清净显现中,他老人家前世是善财童子,到南方的海滨城市寻访善知识,后来在桂林时,上师说善财童子当年寻找善知识的海滨城市好像就在这里。所以,有些高僧大德的净现不可思议。
第一世敦珠法王经常到各个清净刹土云游,从文字上看,在他净现中的五台山与现在的五台山有点差别,净现中的金刚座与现在的印度金刚座也有点差别。许多高僧大德所描述的净现中的莲师刹土,与《莲师刹土云游记》中所记录的莲师刹土大致相同,但仍有很多不同点。这是因为根据各自不同的修证,在净现智慧前所显现的境界也不相同。况且莲花生大士等清净刹土的主尊全部获得神变自在,在不同所化前示现的游舞不一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念断定到底谁之所见为真,谁之所见为假。就像到中国旅游的两个外国人,各自的见闻也不会毫无差别一样。
善财童子从五百由旬外望见此情此景后兴奋不已,急忙顶礼。
善财童子在很远的地方见到此场景非常兴奋,连忙开始顶礼。
弥勒菩萨见后伸右手为善财摸顶,并向诸眷属赞颂善财童子言:
诸菩萨们的神变不可思议,弥勒菩萨在五百由旬开外,伸出右手为善财童子摸顶,并向自己的眷属赞叹善财童子——
‘且看意乐清净者,坚财之子名善财,寻求殊胜菩提行,来至智者我面前。’
“大家看看这位意乐清净者,他是坚财的儿子,名叫善财,为了寻求殊胜菩提心的学处来到我面前。”
又言:‘善来善来慈悲汝,善来弥勒坛城中,善来寂静调柔尊,行持之时疲倦否?’
随后对善财童子说:“你来见我弥勒菩萨的坛城,非常好,你在行持菩提心的过程中是否感到很疲倦?”
善财童子合掌请问:‘圣者,我若真实趋入无上菩提正道,不知该如何励力而持菩萨行,请您明示。’弥勒菩萨答言:‘善男子,你已为善知识所摄受。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诸佛法之根本,犹如种子;可令一切众生善法增上,犹如良田……’”直至如点金剂、如珠宝等直接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弥勒菩萨开始为善财童子宣讲菩提心的功德:“菩提心是一切诸法的根本,就像种子;菩提心能令一切众生的善法越来越增上,就像良田;菩提心像点金剂,像珠宝……”弥勒菩萨共宣说了二百五十种比喻。
我记得汉文《华严经》中讲了二百三十种比喻,也许是藏文《大藏经》与汉文有点差别,藏文《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当时参访了一百一十位善知识,而汉传佛教普遍的说法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益西彭措堪布在《走向解脱·菩萨戒品》中将二百三十个比喻全部引用了,希望大家课后仔细看看,看过后才会知道菩提心的珍贵与殊胜。这是我今天留给你们的作业。
之后又说:“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余无量利益。”若想详知,当阅此经。
无垢光尊者说,如果想知道菩提心的无量利益,当翻阅《华严经》。
乙六(学处次第)分三:一、应时之理;二、广说自他相换等;三、具足正知正念之理。
丙一、应时之理:
如是发心后当宣说严守学处之次第:
清净善心良田中,生长二菩提心苗,
为令清净及增上,应当严谨守学处。
在清净的善心良田中能生起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苗芽,为了令这二种发心得以清净和增上,我们应该好好地守持菩萨戒的学处。
光明的心性通过发菩提心而变得更为清净,诸魔外道不能从中作梗。
菩提心能令心性变得更加清净,诸多外缘不能损害。
《十法经》中云:“宝珠自性者,光芒之源泉,倘若勤擦拭,较前胜二倍。具足佛性者,发起菩提心,净二边行境,诸魔不能害。”
宝珠自性本来具足一切光芒,如果人们用布匹再继续擦拭的话,就会比从前还要更加明亮。同样,众生本自具足佛性,通过发菩提心,清净二边之行境,令如来藏更加明显,诸魔不能损害,因此大家不用害怕魔鬼。
现在有些西方人通过催眠能回忆前世,例如,若有人特别怕黑,通过催眠就会发现这完全与其前世有关——此人前世在黑暗中被人杀害,今生就会无缘无故害怕黑暗;或者某人前世被水淹死,那今生一看到水就特别害怕;如果前世被毒蛇咬死,今生就特别害怕毒蛇……
国外有一位妇女刚刚生完孩子,当她抱起自己的孩子时,却感到很不高兴,莫名其妙地产生嗔恨心。随着孩子长大,母女之间的关系变得水火不容。后来,通过催眠治疗,她们才知道原来前世两人都喜欢同一个男人,因此互相心生嫉妒,成为了怨恨的敌人。知晓真相后,她们的母女关系才得以缓解。
我们也会有这种感觉,有些人这辈子本来没有任何怨仇,但一看见这个人就特别讨厌,甚至嗔恨,这说明你们前世可能是怨敌;还有些人一见面就会有种特别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前世有些特殊的因缘。在慈诚罗珠堪布的《前世今生论》中讲了许多公案,这与佛经中所说的“业力”非常相合。如果是佛教徒,知道前因后果后,就要精进地忏悔,这样更为殊胜。
我想说的是,我们今生的许多怨恨等负面情绪都与自己的前世有关,而通过发菩提心就可以清净这些前世的宿债,以及内心无缘无故的恐怖、嗔恨等。无论如何,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执著,内心处于一种快乐的状态,这很重要。
生长出菩提心苗芽以后,唯当想方设法坚持不退此心,净除垢染,增上善法。其中最殊胜、最主要的学处是守护自心。
菩萨戒中最主要的学处就是要守护自己的心。“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可以说这句话已经概括了显宗佛法的大意。还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你们每天将这两个偈诵读几遍,很有意义,功德和加持也很大。
《入行论》中云:“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我们应该善加守护自己的心,除了守护自心以外,还有什么其他戒律需要守持的呢?意思是,所有的学处可以归纳在“护心”中,许多形相上的行为没有很大意义。所以,我们应经常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看看自己的心是否清净。
又云:“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想守护菩萨学处之人应该精进地护持自心,如果不守护自己的心,则不能守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如果放纵自己如同狂象一样的心,那一定会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世间没有驯服的大象所带来的过患都比不上自己的心,因为大象只能毁坏今生的身体、城市等,如果没有调伏心的狂象,它一定会毁坏我们的今生和来世。
若以正念索,紧拴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如果用正念的绳索把自己如同狂象一样的心紧紧地拴在正知的柱子上,不让它放逸,则将消除所有今生和来世的轮回怖畏,而且自然而然获得随福德分和随解脱分的善根。
丙二、广说自他相换等:
若问:应当如何护持菩提心、净化菩提心、增上菩提心呢?
为此而广说:
观想众苦自取受,自之安乐施众生,
愿至菩提不离此,轮番修炼施受法。
愿学处修四无量,为断违品当护心,
行心学处行六度,为断违品当精进。
观想自己代受所有众生的痛苦,并将自己的安乐布施给众生,愿我直至菩提果之间都不离开此轮番的施受法之修持。分别而言,愿菩提心的学处主要是以四无量心为主,为了断除其违品应当护持自己的心;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行持六波罗蜜多,为了断除其违品应当精进。例如布施的违品就是吝啬,持戒的违品即破戒等。
守护愿行菩提心学处即是护持菩提心;
总的来说,守护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护持菩提心。
为断除二者之违品而精进即是净化菩提心;
断除二者的违品而精进修学,就是净化菩提心。
轮番修自之安乐与众生之苦相互交换即是增上菩提心。
通过轮番修持将自己的安乐施给众生,众生的痛苦自己承受,就是增上菩提心。
如是菩提心学处若归纳而言,即是常生欢喜、广积善资,唯行善法,肩负起利益一切众生之重任,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入行论》中云:“勿怯积助缘,策励令自主,自他平等观,勤修自他换。”
菩萨应毫无怯懦,披上精进铠甲,积聚各种助缘,以对治法主宰自己的三门,精勤观修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
最初听到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与菩萨行,不要想“我怎能做到这样呢”而懈怠,一定要精进而行,这是基础。
最初在听到菩萨利益众生的广大事业与行为时,不要认为“像我这样低劣的人不能度化众生”而懈怠,一定要精进而行。
应当如是思维:低劣的众生尚且能获得人身,我若从今起精进行持必定能成就菩提,佛经中说低劣的有情也能获得菩提,从这一点来看,我成就菩提又有何困难的呢?
我们应该这样想:佛经中说低劣的有情也可以获得菩提果位,不管怎么样,我再笨也比旁生要强,所以我不应该怯懦,只要精进努力,终有一天定能获得菩提,我从现在开始应该披上大乘菩提心的盔甲。
《入行论》中云:“不应自退怯,谓我不能觉,如来实语者,说此真实言:所有蚊虻蜂,如是诸虫蛆,若发精进力,咸证无上觉。”
我们不能以“我不能获得正等觉菩提”而退缩、怯懦,作为真实语者的如来曾经说过此谛实语:蚊虻等小旁生,如果发起精进力,一样能获得无上菩提。
因此,在座诸位不要认为自己很低劣,《入菩萨行论》中讲过,自轻凌懒惰是三种懒惰之一,是修行菩提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希望大家精力充沛、奋发精进。
《妙臂请问经》中云:“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转为狮、虎、犬、狼、鹰、共命鸟、乌鸦、猫头鹰、蜂虫蚊蝇等众生尚且能获得佛果,我已转为人身,为何不竭尽全力获得菩提,当不退精进而行;妙臂,此外菩萨当如是了知:成百上千人若已证得佛果,我为何不证不得佛果?”
《妙臂请问经》中说:“菩萨应当了知,狮子、老虎、狗、狼、共命鸟等也能获得佛果,而如今我已获得了人身,为什么不竭尽全力获得菩提呢?应当不退精进;菩萨应当了知:如果成百上千人已经证得了佛果,那为何我不能证得佛果呢?”
又《宝箧庄严经》中云:“大悲尊主观世音菩萨至斯里兰卡,见耶扣谋杰大城市粪便处住有成千上万种昆虫,
斯里兰卡是一个海岛,当时观音菩萨到了“耶扣谋杰大城市”——可能是音译,见到粪便处住有成千上万种昆虫。因缘聚合时,菩萨见到有些昆虫善根成熟,便前往度化。当然,若无因缘,诸佛菩萨也没办法。
尔时观音菩萨化为蜜蜂形象,发出嗡嗡声,义为顶礼佛陀,其余虫类听此亦随念顶礼佛陀,
观音菩萨变成一只蜜蜂,发出嗡嗡的声音,意思是“顶礼佛陀”或“南无佛”,其余虫类听到此嗡嗡声,就在它们心里产生了一个清净的顶礼佛陀的念头。如果用人类的语言与虫类交流,让它们顶礼佛,虫类就听不懂。
所以,有时我们不能轻视一些小虫等旁生,如果我们听见它发出的声音觉得讨厌,就用扫帚等物去拍它,但其实它是观音菩萨的化现,那就不太好。藏族有种说法,有些大蜜蜂飞到你的屋子里,一直围着你转,这说明是自己的亲戚朋友死后转生而来,向自己讨要善根功德——亲朋好友死后到了中阴法王那里,中阴法王说:“如果你想去善趣或是净土的话,善根有点不够。”中阴身于是恳请中阴法王说:“那能否给我一点时间,我以蜜蜂的形象到我的亲戚朋友那里去要一点善根?”中阴法王开许说:“既然这样,那可以吧。”因为旁生在夏天通过卵生,马上就能转生成蜜蜂。
所以,如果身边有些大蜜蜂一直发出嗡嗡声,我们就会念“嗡玛呢巴美吽”给它回向。不过,这是藏地民间的传统与做法,并未在佛经中见到过确切的出处。有时确实很奇怪,蜜蜂一直在旁边飞来飞去,给它念些观音心咒以后它就马上飞走了。
从而以智慧金刚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终皆成为菩萨,名为口香,往生到极乐世界。”
在虫类生起顶礼佛的念头时,观音菩萨用智慧金刚摧毁了它们的二十种萨迦耶见,最终它们全部都成为名字叫口香的菩萨,并往生到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