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06课
前面讲了发菩提心的功德,现在讲圆满资粮之理。
密宗即生成就之合理性
如是所说的大劫也是以利根钝根而安立的,利根的三大劫也是根据次第平等积累二资粮而言的,但具有广大心力者每一刹那中便可圆满数劫资粮,因此不需要积累三大劫资粮。
大劫是以众生的根基而安立,利根需要经历的三大阿僧祇劫,是根据补特伽罗积累资粮的过程来衡量的,广大心力者一刹那就可以圆满数劫资粮,不一定非要经过三大劫。
密宗就利根钝根而言,心力大者每一刹那便可圆满无量资粮,连续修学迅速一生等可得解脱的说法是合理的。
密宗心力大者一刹那可以积累无量资粮,只要连续不断地修持,在很短的时间或一生中获得解脱的说法是合理的。
现在很多显宗学者对藏传佛教的即生成就持怀疑态度:佛教说需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为什么密宗在短短的时间就能获得成就?
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转相应的法轮,如果用显宗的观点来衡量所有众生的根基,显然不合理。况且,在显宗的部分经典中也以隐藏的方式讲过,刹那间就能圆满多劫的资粮,如同昨天所讲的两个公案——世尊因地杀了短矛黑人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喜星婆罗门行持不净行圆满了二万劫的资粮。那为什么经中说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呢?因为众生的界性和意乐不同。
不知诸位学人是否通达或精通了所有显宗的经典?如果没有,只是片面地理解佛经并依此下结论,认为即生成就不合理,显然有失偏颇。按照因明的说法,这样具有“不遍”的过失,因为仅凭个别显宗经论,无法周遍涵盖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意趣。如同小乘不会宣说菩提心之理一样,大乘显宗亦不会明显宣说即生成就、降伏与双运之理,否则就不存在小乘与大乘、显宗与密宗之别。望诸位智者明鉴。
下面解释密宗即生成就的合理性,因为密宗有特殊的圆满地道功德的方便方法,就像乘飞机、坐火车和走路的区别一样。
也就是说,获得灌顶后修生圆二次第就进入了小资粮道,之后若依靠大精进与大方便勤修,则即生便可获得见道。
密宗在获得灌顶后,开始修持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便进入小资粮道,然后依靠大精进和大方便修持,即生就可以获得等同一地菩萨的见道。
获得见道后无生无死而即生可以究竟修道,证得菩提果。
获得见道后,可以圆满二地到十地之间的修道,证得无学地的果位,如同米拉日巴在一生中获得金刚持如来的果位一样。
曾有弟子问米拉日巴尊者是哪位佛菩萨的转世,米拉日巴尊者回答说:“我并非哪位佛菩萨的转世,我只是以凡夫身通过自己的精进修持而获得了成就。你们认为凡夫不可能即生成佛,这是对佛法最大的诽谤,说明自己尚未对即生成佛之法生起信心。”
由此可见,米拉日巴尊者是由凡夫地进入资粮道,然后精进修持获得见道,并最终证得佛果的。
即获得见道以后,如果欲求,那么七日也可以成就菩提。
获得见道后,如果想获得佛果,七天就可以成就菩提。
既然七天就能获得佛果,那为什么不赶快证得菩提,然后更圆满地利益众生呢?
我个人认为,菩萨的愿力与悲心不可思议,获得见道的菩萨用神通和智慧力观察时,发现自己以菩萨形象度化有情对其利益更大,就会暂时以修道菩萨的身份利益众生,不一定立即示现成佛。
《般若二万颂》中云:“获得现见诸法清净法眼之大菩萨,若欲求正果,则七日亦可现前无上菩提圆满佛果。”
这是显宗即生成就最好的教证。前面讲过,按照显宗的观点,获得佛果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见道后还需要经历两大阿僧祇劫,而此处明确宣说,见道菩萨如果想求得正等觉的果位,七天就可以圆满。这是显宗《般若二万颂》中的观点。
既然如此,密宗行人以大方便、大智慧摄持,在寂静处修行,于一生中圆满佛果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可见,显宗与密宗的究竟观点并不相违。显宗龙女成佛的公案中也有很多殊胜的方便方法,希望对藏传佛教意见比较大的人好好思考。
此后,因圆满自在而随心所欲成办一切事业。
见谛以后,菩萨圆满自在,随心所欲成办一切事业。
声闻、缘觉入大乘者都是依彼圣者身现前菩提的。
小乘的声闻、缘觉先回小向大进入大乘,然后按照大乘五道十地的次第,以圣者的形象最终获得菩提果位,并非以声闻缘觉的身份直接获证圆满菩提。
因此,将密宗即生解脱推向劣道实在不应理。
显密的究竟意趣其实是一致的,因此,个别人将密宗的即生成就之法推向劣道不应理。如果认为密宗的即生成就不合理,那对于显宗的大乘经论也很难解释——有些禅宗祖师显现上并未经历长期修行,甚至连字都不认识,但即生获得了何种成就相,大家应该清楚。
密宗是以诸多甚深方便获得见道的。见道之前,显宗密宗在精进与方便上有差别。
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说过,获得见道之前,显宗与密宗在精进、方便上有差别,见道以后,显宗和密宗菩萨的密意一致。
从此之后,极利根的菩萨与趋入密宗持明地的时间无有差别,诸钝根者中修持密宗持明圣者可速得解脱。
见谛以后显密没有差别。
例如,世间上具有大精进、大方便、大智慧的人可以迅速成办事情,而普通人却无法成办,以此比喻也可理解。
如同世间具有大精进、大方便、大智慧的人能迅速成办事情一样。我们当地有两个人同时向银行借了两万元,其中一人很有经商头脑,在两三年当中发家致富,还了银行的贷款,成了大老板;另一个人没什么智慧,后来连利息都还不上,导致所有的财产被法院没收。
续部中说:解脱并非是从一处至另一处,仅仅是净除内在光明心性之垢,而不是修成本基中不成立的他法,因此也称为捷径成就。
按照密续所言,所谓的解脱并非从某处去往另一处,只是遣除如来藏上的垢染,并不是修成本基中根本不存在的其他法,因此称为捷径成就。
综上所述,密宗即生成就是合理的。
丙七、当生欢喜之理:
我们遇到了殊胜的上师且依之修习菩提心,理应生起欢喜心。
殊胜菩提心,
此乃悲心之果树,肩负有情之重任,
梵等世间前皆无,为己梦中尚未梦,
何况利他菩提心,前无新生当欢喜。
菩提心就像悲心的果树,肩负起利益有情的重任,梵天等世间的众生不具此殊胜菩提心,他们连梦中都没有梦到过,何况相续中真正生起利他的菩提心。所以,我们以前没有,如今生起了菩提心,应该欢喜。
《入中论》中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是故先赞大悲心。”
“中佛”是指缘觉,声闻与缘觉是由能王所生,因为佛陀传讲佛法以后,补特伽罗才能获得声闻和缘觉的果位。那么,获得佛果的因是什么呢?是菩萨;菩萨的因又是什么呢?是大悲心、无二慧及菩提心,而菩提心的根本就是大悲心。因此,月称菩萨说,我在造《入中论》之前应该先顶礼大悲心。
悲心的妙树肩负着指引无量众生之鸟群的重担。
大悲心的妙树能担负起引导众生之鸟群的重任。
殊胜的菩提心,为了利益自己的父母以及世间尊主梵天等皆不具有,
即使是利益自己的父母及世间尊主皆不具有此殊胜的菩提心。
自己以前除了仅仅追求今生利益之外并没有生起菩提心,今日生起了前所未有的菩提心,理应感到万分喜悦。
自己以前只是追求今生的利益,今天,依靠善知识为自己宣说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而生起了前所未有的菩提心,理应感到万分喜悦。
《入行论》中云:“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父亲或母亲,谁具足此殊胜的菩提心呢?仙人、欲天或梵天有此菩提心吗?他们连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获得佛果的想法在梦中也没有过,何况是为了令所有的有情获得圆满菩提而生起菩提心呢?他人为了自利都没有发过此欲求佛果之心,如此珍贵的愿行菩提心能在自相续中生起,真是非常稀有!应该为自己感到骄傲。
如是稀有之心能成办自他二利,也是对如来最殊胜的供养。
如此稀有难得之菩提心能成办自他二利,同时也是对如来最殊胜的供养。
《入行论》中云:“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取悦众生能令佛陀欢喜,而且能成办自己的利益,遣除世间的一切痛苦,所以我们应恒常修持安忍。
如果没有发心,就不能获得佛果,为此也应当发菩提心。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无法获得佛果,因此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释》中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办自他利,无有余方便。”
不发菩提心永远也不可能成佛,想要成办自他二利没有别的方便,唯一就是发菩提心,所以,我们万万不能舍弃菩提心。
乙三(发心仪轨)分三:一、前行;二、正行;三、后行。
丙一(前行)分二:一、积顺缘;二、七支供。
丁一(积顺缘)分六:一、受戒之对境;二、清净法器;三、布置所依摆放供品;四、幻化会供;五、如是而行之合理性;六、迎请沐浴佩饰。
戊一、受戒之对境:
菩提心从上师生,如摩尼宝降所欲。
菩提心是依靠上师而生,就像摩尼宝能降下一切所欲一样,上师可以赐给自己菩提心、出离心等。
如果自己有观想的能力,就在前方的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众,并在他们面前受菩萨戒。
第一次受菩萨戒时,最好是在具有法相的上师面前受,后面想要再次受时,如果自己有观想能力,就在前方虚空中观想十方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然后在他们面前念诵《喇荣课诵集》中的发心仪轨,受菩萨戒。
按照《文殊刹土庄严功德经》中所说也可依仪轨来受戒。《菩提道灯论》中云:“若未遇上师,依轨亦可受。如文殊刹土,庄严经中说,昔日文殊尊,成阿巴日匝,发起菩提心,成为文殊佛,如是此明书:
如果在大城市里找不到上师,那就观想上师在自己前方的虚空中威严而坐,然后依照仪轨受持菩萨戒,如同《文殊刹土庄严功德经》中所说,昔日文殊尊,发起菩提心而最终成为文殊佛。
此处“文殊尊”不一定是文殊菩萨。
于诸怙主前,发圆菩提心,为诸众生客,救脱出轮回。直至菩提间,不生害嗔心,无有悭吝心,不生嫉妒心。当持梵净行,断除罪贪欲,欢喜持戒律,随学诸佛陀。
在所有的怙主面前,为令一切众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我们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乃至菩提间不生嗔恨心、悭吝心、嫉妒心。
不希求自我,速得菩提果,纵为一有情,住尽未来际。我修无有量,不可思议刹,若持我名号,住于十方界。我之身语业,一切当清净,亦当净意业,不造诸罪业。”应当依这种方式来发心。
可以依靠《菩提道灯论》中的这种方式来发心。
倘若自己无有观想的能力或者想从上师处受戒,则珍宝菩提心也依靠善知识而得,如同如意宝中可降下所欲之雨,宝珠中可降下所需之雨,一切善法皆依善知识而获得,生起菩提心也依赖于善知识。
如果自己没有观想能力,或者虽然有观想能力,但还是想在上师面前受菩萨戒,那就在上师面前受。
为什么呢?因上师具有菩提心并且精通菩提心学处,有能力摄受我们。
因为上师具有菩提心,并且精通菩提心的学处,有能力摄受我等众生,因此,在上师面前受菩萨戒加持很大。
《二十律仪》中云:“当于持戒精通戒,具能力师前受戒。”
应当于受持清净菩萨戒并精通菩萨戒的一切学处,且具有摄受弟子之能力的上师面前受菩萨戒。
又《入行论》中云:“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我们即使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能离开精通大乘意义和安住菩萨威仪的珍贵善知识。
《道灯论》中云:“贤师前受戒,通达戒仪轨,己持诸戒律,慈悲能传戒,知此为贤师。”
我们要在贤善的上师面前受戒,何为“贤师”呢?通达受戒仪轨、自己受持清净的戒律、以慈悲心传戒,具有这些法相者即可称为贤善之师,具有传授菩萨戒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