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04课
前面讲了发菩提心的功德,现在讲发菩提心的真实意义。首先总说愿行菩提心的概念,发心总的来说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从不同的角度也可分为二十二种发心,这二十二种发心是从小资粮道直至十地末尾之间。
若问:佛地到底有无发心?
那么,佛地到底有没有发心呢?如果佛地有发心,那就属于二十二种发心之外的了,因为二十二种发心是从小资粮道至十地。
下面无垢光尊者回答说——
像有学道那样后来想获得之发心在佛地是没有的,因为佛已经获得了,
像有学地一样“愿我为利益众生而在将来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发心在佛地是没有的,因为佛陀已真实证得了无上正等觉。
而且由于超越了受戒时间也无有以仪轨受菩萨戒之发心,
以仪轨受菩萨戒时,受戒的时间是乃至菩提果之间,而佛地已经超越了受戒时间,因此,在佛地时没有以仪轨受菩萨戒的发心。
那是不是佛地没有发心呢?
但是佛地却有胜义发心,具有以法性获得之发心,
佛地有胜义谛的发心,这无法通过凡夫的分别心来思维,因为这是依靠法性力而获得的发心。
因为此发心得而未失且越来越向上存在,
因为曾在有学地时发过心,在佛地时,此发心未被任何违缘所毁坏,所以,佛地时的发心是以得而未失且越来越增上的方式存在。
也就是因为具有无舍空性,并以无缘大悲利益众生。
佛陀的发心是胜义谛之发心,与证悟空性之智慧及无缘之大悲心无二无别,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无法用言语表达。
那如何知道佛陀具有此得而未失的胜义谛之发心呢?下面无垢光尊者引用教证说明。
《中般若经》中云:“吾以佛眼彻见一切有情皆具发心而越过东方恒河沙数世间界赴至地狱、饿鬼、旁生处,为利乐彼等众生而说法。”
从这个教证可以推知,佛地的发心是无法言说的胜义菩提心,但从世俗谛而言,可以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佛说:“我以佛眼见到一切有情都具有发心而越过东方恒河沙数世间界,为了利益地狱、饿鬼、旁生中的众生,以慈悲心为彼等宣说佛法。”
这些问题在藏传佛教中比较关键,我们应该广闻博学,作为宁玛巴的传承弟子,至少要清楚自宗的观点。如果对理论一窍不通,却说自己修行很好,这不好说。
对此二十二种发心,阿阇黎智称认为前三种发心为愿菩提心,后十九种为行菩提心,并说:“欲乐等三类,为三种愿心,所谓之行心,许为十九种。”
印度非常有名的智称论师说,在二十二种发心中,前面三个资粮道的发心是愿菩提心,后面的十九种全部是行菩提心。在他所造的论典中说,“欲乐如大地”等三种发心是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后面的十九种。
实际上应该承认每一阶段愿行菩提心都有,因为愿菩提心是寻求菩提的这一分,行菩提心是实际行持差别的这一分,每一阶段二者必须具全。
无垢光尊者不太满意上述观点,而是承许每个阶段的发心都同时具足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因为愿菩提心是寻求菩提的这一分,即内心想要度化众生,而行菩提心则是实际行持的这一分。假设前三种发心只有愿菩提心的话,那资粮道的人就不会行持六度万行;若后面的十九种发心只有行菩提心也不合理,比如一个人从未想过要去拉萨,身体却直接去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者不能分开、不能脱离。无垢光尊者的分析很有道理。
发菩提心之所依
发心之所依也是同样,
发菩提心要有一个依靠处,在《现观庄严论》中讲到身依和心依,因为发心既需要依靠身体,也需要依靠心。
依照唯识宗的观点,最初获得发心必须具备别解脱戒七种人之一种这一基础。
大乘论典一般分为由无著菩萨开创的广行派及由龙猛菩萨开创的深见派。中观宗甚深见派的观点是可以直接受菩萨戒,不用先受别解脱戒;唯识宗广大行派则认为,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具备七种别解脱戒之一——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正学女戒、优婆塞戒或优婆夷戒。
《菩提道灯论》中云:“别解脱戒律,恒具七种人,菩萨戒有缘,其余不可受。”
《菩提道灯论》是由阿底峡尊者所著。按照阿底峡尊者的观点,若具足七种别解脱戒的任何一种,此人就有受菩萨的缘分,否则不能受菩萨戒。
按照中观宗的观点,凡是有想受发心式意乐的任何众生都可以得受菩萨戒,不必非要是暇满人身才能得到。
刚才广大行派的观点是,在具足七种别解脱戒之一的基础上才能受菩萨戒,而《俱舍论》中说,只有暇满人身才能受别解脱戒,天人、旁生等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的所依身。换句话说,只有人身才能成为菩萨戒的所依身。
大乘中观派则认为,只要有信心、有想受戒的意乐的任何众生都能得受菩萨戒,不一定非要是人身。
如《宝积经》中云:“尔时说此法门,天、龙、非天、大鹏、大腹行等无数众生皆发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心。”
《宝积经》中说,天、龙、非天、大鹏等无数众生都发起了无上的菩提心。无垢光尊者引用此大乘经典中的教证是为了说明,人道以外的众生亦可发菩提心。
那么,这两种观点是否相违呢?
其实,中观与唯识这两种观点也不相违。发心时虽然未命名别解脱戒,实际上都必须发誓不杀生等,从这一点来说所依身份是相同的。
无垢光尊者解释说,其实中观与唯识的观点并不相违,为什么呢?虽然中观宗并未将发菩提心命名为别解脱戒,但补特伽罗在受菩萨戒前,也必须要遵守别解脱戒中的不杀生戒。
这就相当于我们在得受密乘戒时,也能同时获得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一样。那是不是受了密乘戒就能获得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全分戒呢?并不是,只是在受了密乘戒以后,其他功德以更为增上的方式存在。举例来说,当某位补特伽罗在获得密乘灌顶的同时,并非立即成为小乘比丘的身份,而是说密乘戒包含了最根本的别解脱戒当中的皈依三宝、不杀生戒,及菩萨戒当中的不舍菩提心、利益众生。
总之,从必须发誓不杀生这一点而言,唯识宗与中观宗承许得受菩萨戒的所依身份没有什么差别。
意思是说具备不损害众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萨戒。如果别解脱戒中任何一戒也不能受持,则无法获得菩萨戒,因为与发心学处相违。
如果连一分不杀生的别解脱戒都不能受持,那肯定无法得受菩萨戒,因为这与不伤害众生的发心学处相违。进一步说,连一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都无法遵守的人,是否有资格得受密乘戒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想受戒的众生为彼地所摄即是身之所依;信心福德等殊胜心是意乐之所依。
总而言之,凡是想受戒的众生的身体就是菩萨戒的身之依处,即使是天龙夜叉,只要想受菩萨戒就可以获得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的意乐所依或心之所依是什么呢?就是信心、福德等殊胜心。
《宝箧经》中云:“若信佛佛法,信无上菩提,信诸佛子行,生起智者心。”
如果有人信仰佛和佛法,信仰无上菩提,信仰诸菩萨的行为,那彼人就会生起智者的心——此处“智者心”是指菩提心。反之,若是不信仰佛和佛法、菩提心和佛子菩萨的行为,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处所依也是如此,已受戒之人在没有出现失戒之因前一直具有菩萨戒。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在受戒后没有出现任何毁坏菩萨戒的因缘之前一直具有菩萨戒。
发心之因:菩提心由缘佛陀之信心、缘众生之悲心、听闻菩提心之功德而生起。
无垢光尊者开示了三个发菩提心的因缘:缘佛陀的信心;缘三界轮回中可怜众生的悲心;听闻《华严经》《入菩萨行论》等大乘经论中菩提心的功德。
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发菩提心的因缘是什么呢?“我好像想不起来,可能是在迷迷糊糊的状态下发的菩提心”。(众笑)
《经庄严论》中云:“友力因根力,闻力习善生,不坚及坚固,说他示发心。”
这个教证很重要,在辩论场所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经庄严论》中承许菩提心的因有五种:
1.助力:帮助自己发心的一种力;
2.因力:依靠前世行持过善法的因缘,即生能发菩提心;
3.根本力:依靠善法的根本力而引发菩提心;
4.闻力:听闻菩提心的功德后发菩提心;
5.善习:善妙习气成熟后发菩提心。
以上是发菩提心的五种因。那么,如何知道我们的发心是否稳固呢?
其中所说之义指依靠殊胜道友或者经善知识劝导以及听闻是生起不稳固愿菩提心之初因,
依靠道友和善知识的劝导,及听闻菩提心的功德后生起的愿菩提心不够稳固。
自己之善习、觉醒种姓、根本悲心是生起稳固行菩提心之因随后而生。
自己的善妙习气成熟、通过善知识开示等因缘苏醒大乘种姓、看到可怜众生而生起大悲心,这三种是生起稳固的行菩提心之因。
我们可以对照自相续,看看自己的菩提心是否稳固。
发心之本体:为他利而不离欲求获得圆满菩提的愿行菩提心所摄六度之本体。
想要懂得发菩提心,仅仅闻思无垢光尊者的《发菩提心品》就能知道。发心的本体是什么呢?为了利他而不离开想要获得圆满菩提、以愿行菩提心所摄的六度之本体。意思是,六度万行的本体也是发心的本体,但前提是被愿行菩提心所摄。
《华严经》中云:“菩提心即始行他利,具愿行自性之诸波罗蜜多。”
菩提心就是利益他众,是具有愿行菩提心自性的波罗蜜多。
也就是说,二种菩提心、三律仪及菩萨戒三者的关系只是一本体异反体而已。
“二种菩提心”指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或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三律仪”指摄集善法戒、严禁恶行戒、饶益有情戒,此二者与菩萨戒的关系是同一本体,只是反体不同。
“一本体异反体”是佛教中的专用名词,我们在观修上师本尊时,也会从不同的反体角度说,每位上师本尊都具有不共的加持力,但其实他们都是同一本体。
发心利他并且行持善法即是愿行菩提心。阿阇黎慧源于《能仁密意庄严论》中说:“二菩提心即不超离为利他而欲求真实圆满菩提。”
二菩提心就是不超离为利他而想获得圆满菩提的心。
三律仪:护持自相续为严禁恶行戒,利益他众为饶益有情戒,增上二资粮等叫做摄善法戒。依靠这一切能防护自相续的一切不善业,故称为菩萨戒。
这里分别解释了二菩提心、三律仪及菩萨戒,说明三者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
譬如,如意宝一本体上也有遣除瘟疫、赐予所欲、驱散黑暗等不同反体。
在如意宝的一个本体上拥有不同的功能,可以遣除瘟疫、赐予一切所需,还能驱散黑暗。同样,二菩提心、三律仪与菩萨戒本体无别,只是反体不同。
丙二、广说各自之自性:
宣说愿行菩提心之本体:
愿心本体四无量,行菩提心许六度。
愿菩提心的本体是四无量心,行菩提心的本体是六度。这是无垢光尊者的特殊说法。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发愿利他即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真实行持即六度。”
无垢光尊者的说法是有出处的,来源就是《弥勒请问经》,第一句是讲愿菩提心,第二句是讲行菩提心。
丙三、愿菩提心之利益:
由愿行各自利益差别来了知愿菩提心的利益:
何人俱胝数劫中,供养无量数佛陀,
仅仅为求自利益,福德不及愿发心。
何者在百千万劫中供养无数佛陀,功德自然不可思议,但若供养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求得自己的利益,则此福德远远不及有人生起愿菩提心所获得的福德。
《大涅槃经·法门品》中云:“若人有生年,以无量七宝,卧具及神馐,供养一切佛,不及一刹那,为众发愿心,福德无有量。”
如果有人在有生之年,以无量七宝、各种神馐等供品供养十方如来,也不及在一刹那间为利益众生而发愿菩提心的福德大。即使我们想找这么多供品也很困难,不如坐在家里好好地观修菩提心,功德极大。
又云:“何人一刹那,观修菩提心,彼之诸福德,佛陀不能量。”
若有人在一刹那间观修菩提心,此功德连佛陀都不能衡量。跟发菩提心相比,行持其他善事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功德。比如有人用三百万人民币供养僧众,这个功德大不大呢?功德肯定很大,佛陀能否衡量呢?我想应该可以衡量吧。因此,作为修行人,每天应该修一修菩提心,功德不可思议。
佛经绝不会欺骗我们,藏传佛教的华智仁波切、宗喀巴大师等,都非常强调菩提心。观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要求很高,修起来比较困难,但每天花五六分钟的时间观修菩提心,我觉得不是很困难,功德也很大。愿我们都能在自相续中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