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03课
菩提心对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来说至关重要,就像人们买东西前要先知道其价值一样,前面先宣说了菩提心的功德,令行人知晓菩提心的功德后再讲它的本体。本论将菩提心之本体分为七个问题来阐述,首先总说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无垢光尊者认为,发菩提心的同时,心和心所不分开,如同太阳与太阳的光芒。
发心之本体分二:即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愿菩提心是指希求获得菩提,行菩提心是指行持菩提法,以意乐发愿与真实行持如同想要去与正式去。
发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心里想“我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佛果”的发心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指不仅内心发愿,而且在实际行动上真正行持六度万行、利益众生。一者是意乐发愿,一者是真实行持,相当于一个人打算去拉萨和正式启程去拉萨。
《入行论》中云:“略摄菩提心,当知有二种:愿求菩提心,趣行菩提心。如人尽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
归纳而言,菩提心有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利他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且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希望成办自他二利的智者,通过了知这两种比喻的差别,就会明白愿行两种菩提心的顺序与差别。
在讲到愿行菩提心时,很多藏传佛教论典中经常以去拉萨为例说明,愿菩提心好比是计划去拉萨,而行菩提心则是正式启程了。
菩提心的分类
应当了解菩提心诸多分类的方式。
我们应该知道菩提心的许多分类方式。
菩提心也可分为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涅槃经》中云:“世俗胜义别,分二菩提心。”
菩提心也可分为世俗与胜义两种,其根据是《涅槃经》,可见,这并非藏传佛教的行人以自己的分别念所臆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也将菩提心分为这两种,又将世俗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则没有分类。
即是以凡夫与圣者之发心或者以缘外众生与缘内心性而称为世俗与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有两种解释:凡夫之发心是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圣者的发心;或者,缘外众生的发心叫世俗菩提心,缘内法性的发心叫胜义菩提心。无垢光尊者的解释方法很好懂。
《发大菩提心经》中云:“迦叶菩萨请问世尊:‘世尊,当如何发心?’世尊告言:‘诸法如虚空般无相本来光明清净即称为菩提,生起与彼相应前所未生之心宝即谓发菩提心。’”
这里只讲了胜义菩提心,没有讲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什么呢?一切诸法的本体就像虚空一样清净即是菩提,生起了从未生起、与菩提相应的心就是胜义菩提心。依靠大圆满或大中观的境界,对诸法的本来实相生起与之相应的心,是相似的胜义菩提心,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一地菩萨以上才能生得起来,凡夫不具有胜义菩提心。
除了菩提心的这两种分法以外,还可以分为三种、四种、五种、六种,甚至可以广分为二十二种,下面具体解释。
观待三戒或者三学而言有三种发心。《中般若经》中云:“防护罪业心,摄集善法心,成熟众生心,当勤三发心。”
观待菩萨的三种戒或三学而言,则有三种发心。无垢光尊者结合《中般若经》中的教证进行解释:心不造恶业,这是防护罪业的发心;摄集一切善法的发心;利益众生或成熟众生的发心。也就是菩萨戒当中的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众生戒,从发心的角度可以称为三种菩提心。
发心又可分为四种,即资粮道加行道之信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之增上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之异熟发心、佛地之断障发心。《经庄严论》中云:“发心于诸地,信解净增意,异熟许相异,如是永断障。”
这四种发心我们在其他论典中也会经常遇到。资粮道及加行道菩萨的发心称为信解行发心;一地到七地不清净地的发心称为增上清净意乐发心;八地到十地三清净地的发心叫异熟发心;佛地的发心是断障发心。这种分法的出处是哪里呢?是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无垢光尊者引用的教证要么出自弥勒菩萨、寂天菩萨等大菩萨,要么来源于佛经,这样很有说服力。
也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之五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初业者发心,修炼者发心,见法者发心,解脱者发心,不可思发心,
这是五种发心。资粮道对应初业者的发心,加行道对应修炼者的发心,见道是见法者之发心,修道是解脱者之发心,佛道则是不可思议之发心。
须菩提,未入道者当入道,
指资粮道的发心。
已入道者当修炼,
这是加行道。
当具天眼,
天眼对应见道,因为见道时能彻见十六行相等一切法。
当修圣道谛,
这是修道。
当获得无垢佛眼。”
这是无学地。
观待六度也有六种发心。《般若二万颂》中云:“具六度之心广大无量,与一切声闻、缘觉皆不同。”
观待六度有六种广大发心,跟声闻缘觉不同。
观待十度有十种发心。
观待十度有十种发心。十度,即六度再加上方便度、愿度、力度与智度。
善天尊者说:“如是当以内在真实禅定观修十种菩提心。”
善天论师在印度很有名,在中观及因明方面颇有造诣。
按照地道分界有二十二种比喻发心,依据《慧海请问经》中所说之义于《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河流云,分二十二种。”
一般学习藏传论典的人都非常清楚这二十二种发心。这里是讲比喻,下面会讲意义,以及喻义对应。
此等比喻的意义,按次第而言,《现观庄严论释》中云:“欲乐、意乐、增上意乐、加行、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静虑度、智慧度、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神通、福慧二资、菩提分法、大悲与胜观、总持与辩才、正法喜宴、同行之道、具足法身。”
这是二十二种意义,也是我们修行的二十二种境界,分别对应二十二种发心。从资粮道至佛地之间,每个阶段都用了不同的比喻说明,就像从小学到大学,学生的思想会逐步成熟一样。
下面把比喻和意义对应起来讲。
地道分界:欲乐如地,意乐如金,增上意乐如月,此三者依次是小、中、大资粮道之发心;
资粮道分为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小资粮道的发心就像大地一样比较稳固;中资粮道的发心是如同金子般的意乐;大资粮道的发心是如月般增上意乐。为什么这样比喻,在《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有广说。
加行如火,此为四种加行道之发心;
加行道是如火的发心。
布施度如藏,持戒度如宝源,安忍度如海,精进度如金刚,静虑度如山,慧度如药,善巧方便如亲友,愿度如摩尼宝,力度如日轮,智度如妙音,此等依次是一地至十地之发心;
这是一地到十地之间的发心。
神通如王,二资如王库,菩提分法如大路,悲心胜观二者如妙乘,总持辩才二者如泉水,此五者在八地、九地、十地具有;
清净三地具有这五种特殊的发心。
正法喜宴如雅声,同行之道如河流,具足法身如妙云,此三者为十地之发心,以广大智慧与事业利益有情之故。
这三者是十地之发心。
《现观庄严论释·明义疏》中云:
《现观庄严论》最主要的注疏就是这部论典,是由解脱部所造。能海上师以前翻译过,但是特别难懂。堪布南卓在1989年给我们讲过一次,前半部分堪布讲得很广,一天只讲七句,后来由于堪布着急回印度,后半部分讲得不是很细致。总之很不好懂。
“初三者为小中大资粮道初业地所摄,下一发心为趋入一地道(加行道)所摄,其下十种发心为极喜地等十地所摄,是见道、修道者之行境。其下五种发心为殊胜道所摄,其下三种发心是以佛地之加行、正行、后行所摄。”如是发心之详细分类为初业地到佛地之间所包含。
刚才无垢光尊者说,后面的三地由十地所摄,《明义疏》中说这三种发心分别由佛地之加行、正行与后行所摄,对此,无垢光尊者下面有解释。
有些人将这里最后三种发心立为普光地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佛陀无有后行发心,即佛陀发心不可穷尽或不见边际,因此这里所说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罗汉向,也就是说十地有加行正行后行三种发心。
“普光地”即佛地。有些人将后三种发心立为普光地的说法不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呢?佛陀有前行和正行之发心,但无有后行之发心,因为佛陀的发心无有止境。
那么,两种说法如何圆融呢?无垢光尊者解释说:《明义疏》中的“佛地”是指大乘阿罗汉向,也就是说十地有加行、正行及后行三种发心。
无垢光尊者的说法很有道理,我个人非常赞叹这种观点。此处颇有争议,藏传佛教中噶举派和格鲁派的有些说法也不同,有机会时我再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对于各宗派的一些观点、说法,自己以前下过很大的功夫,心中有点印象,今天由于时间关系不多说。
下面无垢光尊者引用教证说明。
如《经庄严论》中云:“佛子之发心,宣说如大云。”
这里弥勒菩萨把自己的观点解释得非常清楚,刚才《现观庄严论》中二十二种发心的最后一种——如妙云般的发心,是指诸佛子的发心,也就是十地菩萨的发心,并没有说是佛陀的发心。
所以,二十二种发心是资粮道至十地之间包括的。
这是无垢光尊者的观点,二十二种发心是从资粮道至十地,不包括佛地的发心,麦彭仁波切的《智者入门论》中也是这样讲的。
在这二十二种发心中,我们连第一种发心都不一定具足,因为第一种发心对应的是小资粮道,小资粮道已经入道了——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密宗部分讲过,入道之相是喜欢寂静处、不爱散乱。对照一下自身,很多人连入小资粮道的相都还不具足,那我们的智慧可能只是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的水平。不要说与佛的智慧相比,与大菩萨的智慧相比时,我们凡夫的智慧也是极其有限。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随便诽谤关于心的奥秘、生死、因果、轮回等甚深法义,想要让自己的智慧得以成熟,就应在智慧的海洋中好好地享受佛法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