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02课
大家应该将昨天《无边法门经》中的教证记在笔记本上,时常翻一翻,加深印象。不管是无垢光尊者还是上师所讲的教言,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最好记下来,也许十几年后翻开笔记本时,于你而言有一定的价值和加持。
法王如意宝1991年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时,我会做些记录,有时只是写上“3月27日”,再次看到时还是有种不同的感觉。人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也许有些人能活到八九十岁,那时回忆年轻时代的求学生活可能会有些感慨。
昨天讲到发菩提心的功德分六个方面阐述,第六个问题还没有讲完,今天接着讲。
此外,具菩提心者可从恶趣中解脱,获得殊胜寂灭等有无量不可思议之福利,是应礼处。
若自相续具足菩提心,则可从恶趣解脱,且具有能获得寂灭的果位等不可思议的功德,无法用语言诠表,是众生恭敬供养的对境。
《入行论》中云:“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被紧紧地系缚在生死轮回监狱中的痛苦有情,如果在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菩提心,从此以后就可以被称为“佛子”,成为人天恭敬顶礼的对境。菩萨可分为见解上的菩萨和行为上的菩萨,此处是指行为上的菩萨,《入中论》中说一地菩萨才能称为见解上的菩萨。
之前我们讲《入菩萨行论》时,有一个人给自己的父母写信,他在信中对父母说:“上师说今天我们都成了菩萨,你们以后不要叫我的名字,要叫我菩萨。”(众笑)他的说法也有道理,谁的相续中真正生起菩提心,此后就可以被称为“菩萨”。
关于藏族居士林能否接受供养的问题,我们去年讨论了很长时间,按照小乘的观点,皈依三宝之人都是福田;大乘的观点,只要自相续生起了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且没有失毁,就可以接受他人的供养。因此,在家身份能否接受供养只需观察这两点——是否具足皈依戒与菩提心,如果同时满足这两点,就如《入菩萨行论》中说“世间人天应礼敬”,可以接受供养。
并且菩提心可使低劣变为殊胜。
自己以前是业力深重的凡夫,自从发菩提心以后,就能使低劣变为殊胜。
《入行论》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就像点金剂能令普通金属变成黄金一样,菩提心能令原来不清净的身体变成无价之宝一般的佛陀身,所以应坚持守护此珍贵菩提心。
《不可思议秘密经》中云:“菩提心福德,倘若有色相,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胜。”
如果菩提心的功德有显色、有形色,则将遍满整个虚空,甚至超胜于虚空界。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议,因此,藏传佛教修行人不管是讲经说法,还是转绕、拜佛等,行持任何善法前都会发菩提心。
《华严经》中云:“总之,诸佛出有坏所具之一切善妙功德,即此发菩提心之善妙功德,故其广如虚空与法界。”
诸佛菩萨所有一切善妙的功德都能在菩提心中具足,从比喻方面来说,菩提心的善妙功德只能用虚空和法界来衡量,因为虚空和法界无有边际。
这样的菩提心,佛陀为了饶益众生而宣说的。
佛陀为了利益众生而宣说了菩提心。
《入行论》中云:“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佛陀在多生累劫反复思维和观察,发现菩提心最能饶益众生。因此,菩提心可以说是诸佛菩萨智慧的结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此强调菩提心之功德的原因。
具菩提心之菩萨受到赞颂,此菩萨即是大福田,若有人嗔恨他,则罪过无量,其果报将堕于恶趣。
如果补特伽罗的相续中具有菩提心,对其进行赞叹、供养,则功德很大;反之,若对其心生嗔恨,则有无量过患,果报是堕入恶趣。
《入行论》中云:“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假设任何众生对此慷慨博施、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恶心,那么,生起多少刹那的恶念,就要在这么多劫中堕入地狱。
在座的人应该都是发过菩提心的菩萨,一讲起菩提心的功德时很欢喜,觉得自己有解脱的机会;当讲到对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人生恶心、生邪见、谩骂的果报时,又觉得非常可怕。
此外,《寂灭决定幻化经》中云:“文殊,于菩萨生嗔心、轻蔑心多久将于地狱住多久,故当披上铠甲。”
对菩萨生起多长时间的嗔心和轻蔑心,就将于这么长时间住于地狱,因此,我们应该披上菩提心的铠甲,今后切莫再对菩萨生恶心。
这一点大家要一定注意,平时应尽量止语,观清净心:“周围的众生都是佛和菩萨的化身,只有我自己是凡夫。”不管他人做什么、说什么,要想到这是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示现。否则,以发了菩提心的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生起恶心,果报十分可怕。
相反,若以信心对菩萨做善事,也会使福德增长。
这里的“菩萨”并非仅限于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这样高境界的菩萨,而是包括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人。如果以信心将其作为对境行持善法,就会使福德增长。
《入行论》中云:“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如果任何众生对具有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则果报远远胜过前面对菩萨生恶心的果报。
如何增长呢?《趋入定不定手印经》中云:“文殊,恒持菩提心。譬如,将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之双目挖出,有人将彼等复原,
以信心对菩萨做善事的福德是如何增长的呢?假设将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双眼挖出,然后有人令其复原,这样功德当然很大。现在科技比较发达,大医院里安装义眼是比较常见的手术。
或者将关于漆黑监狱中之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释放,令彼等享受转轮王或梵天之安乐,
将关在漆黑监狱中的十方世界的众生全部释放,并让他们享受转轮王或梵天的安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信心目视大乘信解菩萨,且赞颂之,则福德胜过前者无数倍。”
此处“大乘信解菩萨”指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而非登地以上的菩萨。若有人目视大乘信解菩萨并对其赞叹颂扬,则福德超胜于前面两种情况无数倍。
如同这里所说,很多人远道而来拜见法王或是其他高僧大德,还是很有必要、很有功德的。像法王如意宝这样的大德,境界远远超胜于这里所说的大乘信解菩萨,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天我们去炉霍放生的路上,看见有两位藏族觉姆在步行,我见她们徒步很辛苦,就停下车,顺路载她们一程。她们上车后告诉我们说,她们是专程从亚青来拜见法王的,虽然只是在很远的地方看了法王一眼,但也很满足。可见,在不舍弃闻思修行的同时,谒见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功德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说要赞叹信解菩萨,不是一开口就言说他人过失。如果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言说他们的过失、对他们生恶心,过患很大。我们平时既有赞叹的语言,也有说过失的语言,那就让功德和过失打架,看谁赢吧!
此外,即使以烦恼心眼看菩萨,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于善趣,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菩萨呢?
即使以烦恼心、贪心来看信解菩萨,也不会堕入恶趣,而会转生于善趣,更何况以信心目视菩萨呢?
《宝积经》中记载:“昔日有一位乐生菩萨相貌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一次,他于舍卫城化缘时,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到他后欲火中烧,以致于命绝身亡,
曾经有位乐生菩萨相貌非常庄严,令人见而生喜,他可能是位比丘。一次,乐生菩萨到舍卫城去化缘,商主之女胜德母见到他后,对他生起如烈火般的贪心,以致于命绝身亡。
死后转生于三十三天,当时成为天子的他回忆起前世,不禁暗想:奇哉!以贪心而视菩萨,竟然也能获得如此异熟果报,更何况说以信心目视、供养菩萨呢?
胜德母死后转生为天子,回忆起前世时觉得十分稀有:以贪心目视菩萨竟能获得这样的果报,何况以信心目视并供养菩萨呢?
那天有个人对我说:“我对某某上师非常欢喜,说不清是信心还是贪心,但那位上师对我的态度很冷淡,您说我该怎么办呢?”从这个教证来看,虽说对上师生贪心也有一点功德,但如果对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那还是应该以正知正念慎护三门。
于是他与五百天人眷属一起来到乐生菩萨前供养鲜花。”
于是天子与其眷属手捧鲜花前来供养乐生菩萨。
另外,即便是因为对菩萨无有信心而堕入恶趣,最后也会依靠菩萨大悲救护而脱离轮回的,以信心结缘颇有意义并且可以速得菩提。
即便是因为对菩萨无有信心而堕入恶趣,最后还是能以菩萨的大悲加持力而得到救度、脱离轮回,因此,以信心与菩萨结缘颇有意义并能速得菩提。由此可见,即使以上师三宝为对境造恶业而堕入地狱,但以上师和三宝的大悲救护力,在地狱中受苦的时间不会很长。
《宝积经》中云:“何者虽于菩萨造恶业,且以此转生于恶趣,然依彼菩萨大精进亦可解脱,获得无上菩提。”
无垢光尊者引用《宝积经》中的教证阐明了上述观点。
《入行论》中云:“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如果有人因见到我而生起信心或憎恨心,愿这些全部成为利益众生的因,不要对其解脱造成障碍。
又云:“加害结乐缘,皈依乐源尊。”
就算是有人加害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菩萨,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相连,我们应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前虔诚皈依。
乙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分七:一、总说愿行菩提心;二、广说各自之自性;三、愿菩提心之利益;四、相应之比喻;五、行菩提心之利益;六、圆满资粮之理;七、当生欢喜之理。
丙一、总说愿行菩提心:
发心为利无量众,欲获真实正等觉,
此心可分为二种,即是愿行菩提心。
意乐发愿实际行,犹如欲行与正行。
发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利益无量的众生而想获得正等觉的果位。发心可以分为两种——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以意乐发愿叫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实际去行持。愿行菩提心如同欲行与正行,就像某人想要去拉萨,这相当于愿菩提心;真正踏上去拉萨的道路就相当于行菩提心。
所谓的发心就是为了利他而欲求成佛。
发心具足两个特点:为了利益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想要获得佛果。
《现观庄严论》中云:“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这是辩论场所经常辩论的话题。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的定义全部可以包括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清楚发心的定义,有些人以为慈悲心就是菩提心,有些人以为善心就是菩提心,其实,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他众而想要获得菩提的果位。
心是指认知事物之本体,心所是指观察对境之差别,
《俱舍论》中对心和心所的分析:心是了知事物的本体,心所是观察其差别。比如,知道对境是柱子,这就是心;知道柱子是白色的、红色的,或是长的、短的,这叫心所。
此处可承认生起心的同时顺便生起心所,
前面讲到发心的特点是“为利他欲求成佛”,对此引发了菩提心到底是心还是心所的辩论——有人认为“欲求”不是心,是心所;有人说是心,不是心所;有人说心和心所同体。
无垢光尊者的观点是什么呢?他说,心是观察事物的本体,心所是观察事物的差别,在这里可以承许发菩提心时,心所同时生起。《如意宝藏论》中说,心和心所就像太阳和太阳光一样,太阳升起来时,太阳的光芒自然而然出现,同样,发菩提心时,心和心所同时具足。
发起希求心的同时顺便可获得发心。
对菩提心生起希求的同时,顺便可以获得发心。也就是说,希求心本来是心所,发起希求心的同时,菩提心的本体也可以生起来,因此,心和心所都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