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2001年版)·第100课
今天我们开始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第八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品非常重要——当然,本论中无论哪一品对我们来说都相当重要。
趋入佛子如海行之发殊胜菩提心品分三: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三、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修持诸法根本之二菩提心:
现在宣说发殊胜菩提心,先承上启下:
如是善修无量者,修诸法根二觉心。
当四无量心达到修量后,就要开始修一切诸法之根本——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这里“法”是指我们所修持的正法,不管是修显宗法还是密宗法,所有显密教法的根本就是二种菩提心。
世间出世间诸法之根本、诸道之核心、一切众生之引导者、迅速趋向无上宫殿之乘即是殊胜意乐菩提心,因此应当学修发菩提心。
世间法及出世间显密诸法的根本、圣道的核心、一切众生的引导者、能令行者快速到达佛果宫殿的,就是殊胜的意乐菩提心,因此,作为佛教徒,一定要修学并生起菩提心。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菩萨若具一法,则弃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速得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佛果。何为一法?即殊胜圆满意乐之菩提心。弥勒,若具此法,则离诸恶趣,不为恶友所控制,迅速成就无上真实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佛果。”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如果菩萨具足一法就能远离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不被恶友所控制,并能快速获得正等觉佛果,那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殊胜圆满意乐的菩提心。”
学院举办首届研讨会时,上师如意宝在会上提出过七个难题,其中之一是:“相续中存在菩提心的人,命终后是否会堕入恶趣?”后来益西彭措堪布用藏文写了一篇《现观难题解释》,将法王的七个问题一一作答。法王认为,如果相续中真正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那么此人死后不会堕入恶趣。这个教证刚好可以佐证法王的观点,大家应该牢牢地记在心间。
我们每个人都害怕堕入恶趣,都想很快获得佛果,那么,在我们拥有此暇满人身时,理应想尽一切办法,在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这样在临死时就会有把握。
《菩萨契经》中云:“欲速得无上真实圆满菩提佛果者,当学修殊胜意乐菩提心。”
若想在很短的时间当中获得佛果,就要学修菩提心。如果相续中没有生起菩提心,就要想办法令它生起;若已生起菩提心,就要令其稳固,继续增上功德。
甲二(广说真实发心之理)分十:一、宣说菩提心利益;二、宣说菩提心之本体;三、发心仪轨;四、三诵之必要;五、当生欢喜心;六、学处次第;七、明示二十堕罪及同分;八、分说护持二菩提心;九、修者补特伽罗之次第;十、修学如来行之方式。
乙一(宣说菩提心利益)分六:一、从三有引向寂灭;二、成为世间之福田;三、增上善根;四、为诸法之根本;五、遣除苦疾获得智慧光明;六、功德广大。
丙一、从三有引向寂灭:
菩提心有什么利益呢?
脱离烦恼三有海,遣除一切畏忧罪,
摧毁业与痛苦行,引导众生趋寂灭。
依靠菩提心能脱离三有的大海,遣除世间的一切恐怖、忧愁和罪业,摧毁我们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业和烦恼,引导众生速疾趋入寂灭果位。
依靠菩提心能脱离三有大海。《华严经》中云:“嗟!善男子,菩提心如同救度众生脱离有海之大船。
如同依靠大船便能度过大海一样,依靠菩提心就能顺利地脱离生死轮回的大海。
菩提心如同能救脱轮回恶趣恐怖之勇士。”
勇士可以解救落入险处之人,同样,菩提心能令众生于恐怖的轮回恶趣中获得解脱。
又《弥勒传》中云:“善男子,依靠勇士则不畏一切怨敌,如是诸菩萨依靠发心勇士亦不畏一切恶行之敌。”
依靠强有力的勇士就不害怕一切敌人,同样,依靠菩提心的勇士就不畏惧一切恶行和恶趣的敌人。
《入行论》中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犯了重罪的人依靠勇士就能脱险,那么,想要迅速获得解脱的畏惧罪业之人为什么不依止菩提心呢?
菩提心能遣除一切忧伤与罪业,《入行论》中云:“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如果想灭尽轮回中的各种痛苦,遣除众生的诸多不安,并享受人天和究竟的快乐,那就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
我们在讲《入菩萨行论》第一品时,对菩提心的功德介绍得比较广,现在很多人依靠《入行论》等大乘论典,对大乘佛教生起极大信心。希望诸位以后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一定要为众生介绍菩提心的功德等,令其相续中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当然,在此之前,首先自相续中应具有菩提心。
又如《大乘窍诀经》中云:“何人生起无垢无上菩提心,彼断绝一切恶趣与八无暇,此人通达并修持人天之道,不成盲聋,诸根具足。”
任何人如果生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就能断除恶趣和八无暇,能通达并修持人天之道,生生世世都不会成为诸根不具足的盲聋喑哑之人,而是诸根具全。
菩提心能焚尽业惑干薪如同烈火,《入行论》中云:“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就像烈火一样,能焚烧无始以来存在的烦恼木柴。《入行论》中说,菩提心如同劫末火,刹那间就能毁灭一切重罪,可见,发菩提是最好的忏悔方法。
《弥勒传》中云:“菩提心能焚尽一切罪,故如劫末火。”此外,菩提心也能引导众生脱离三有获得佛果,《入行论》中云:“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无量无边的众生依靠菩提心顺利地到达了轮回的彼岸,获得了最殊胜的佛果。我们依靠自心的确可以得到成就,但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懂,甚感遗憾。
慈诚罗珠堪布在《前世今生论》中讲过,在人类历史上,追随释迦牟尼佛的印度仙人、藏地虹身成就者、汉地禅师等不可胜数的高僧大德们都通达了心的奥秘,获得了共同和不共同的成就。但现在有些人,连前世、今生和后世有一个不间断的心识存在的道理都不知道。
我们虽然没有像佛陀一样真正通晓心的奥秘,但基本上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菩提心的殊胜功德等道理。以前不知道菩提心功德的人,从现在开始应该发菩提心。
丙二、成为世间之福田:
何者相续中具足菩提心,此人就成为了世间的福田。
具有发心之人: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
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
身语所作皆具义,成为世间应供处。
“虽无现行菩提心,悲心善根日益增”,自从发了菩提心以后,虽然没有产生很明显的菩提心,但是,直到毁坏菩提心的因出现之前,自己的善根都将日夜增上。就好比有些人退休后虽然没有工作,但照样可以领退休工资一样,发了菩提心后,悲心、善根等自然而然在自己的相续中增上。所以,最初生起菩提心很重要。
“纵入根本慧定时,智慧方便亦双运”,即使是入了根本慧定,智悲二者都一直以双运的方式存在于相续中。
“身语所作皆具义,成为世间应供处”,具有菩提心的人,身语所作的一切皆具实义,并能成为世间的福田、应供处。
具有得而未失之发心戒者,
“得而未失”是大乘的专用名词,佛陀证得佛果时,别解脱戒、菩萨戒等,都是以得而未失的方式存在。此处,“得而未失之发心戒者”,是指曾经在上师面前按照龙猛菩萨或无著菩萨的发心仪轨发过菩提心,得到了菩萨戒的戒体,至今未失坏者。
即使心处于无分别而入定时,也是与智慧相联,
菩提心是“为度化众生欲求获得佛果”的一种意识,即使心处于无分别念或入定状态——入定有很多种,比如入根本慧定、入无想定、入“睡眠定”……这时也与智慧相联,功德仍会持续增上。
有些人早上六点钟还在睡梦中“入定”。我旁边住着一位喇嘛,他前段时间在我门前堆了很多小石头,要求我每天早上六点出门时扔石头砸他的房子,喊他起床。坚持了没多久,前两天他跟我说:“哎,六点钟太早了,你还是不要喊我了。”但他之前堆在我门口的石头还没有用完,所以,不管他高不高兴,我出门前还是狠狠地用石头砸他的房子,今天早上砸了三次都没有动静。(众笑)
甚至在无心五位福德也会增上。
“无心五位”是指众生处于五种无心的状态,麦彭仁波切在《弥勒五论》的讲义中说过,“无心”并不是像石头一样的无情法,而是指粗大的分别念不现行。
无心五位是指极睡眠无心、极闷绝无心、无想定无心、灭尽定无心、无想天无心。
睡眠无心,进入很沉的酣睡时没有分别念;闷绝无心,是指昏厥状态中没有分别念;入于无想定、灭尽定这二种禅定时无心——无想定,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任何想;灭尽定就是灭尽了受和想;无想天无心,无想天属于色界,没有粗大的分别念。这是五种无心分位。
如《三十颂》中云:“远离意识者,眠闷绝无心,以及二等至,无想天无心。”
《三十颂》中也讲了这五种无心分位,意思与上面相同,“二等至”是无想定和灭尽定。
如若具有得而未失之菩萨戒,福德就会不间断存在。
何人相续中若具有菩萨戒,且未出现毁戒之因,即使处于上述五种无心分位时,福德也会不间断存在。因此,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入行论》中云:“何时为度尽,无边众有情,立志不退转,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当我们什么时候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而发愿受持此行菩提心,并立志永不退转时,即使处于睡眠、放逸或五种无心分位中,相续中的福德都会不断增上,如果此福德能够衡量,那它必定等同虚空,无有边际。
今天听课的人当中,如果有人以前没有发过菩提心,现在可以默默地发心:从即刻起乃至轮回未尽之前,我一定要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努力获得佛果,直至菩提果之间永不退转。
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可以在诸佛菩萨像面前观想受菩萨戒。关于这一点,益西彭措堪布在《走向解脱》第二品中讲得很广,其中引用了藏传佛教和印度高僧大德们各种受菩萨戒的方式,大家不妨参阅。
佛陀依靠菩提心获得了成就,因其完全知晓菩提心的无量功德,而给我们留下了此殊胜的教言。我们在面对这些超越了自己分别念的隐蔽问题时,切莫以凡夫狭隘的分别念为依据,而应该以佛的圣教量作为依据并生起敬信,这很重要。
此外,具菩提心者所作所为均有意义。《华严经》中云:“善男子,发殊胜菩提心者,彼身所作语所言心所想皆具义,恒时唯成善法。”
《华严经》中的这个教证,我十几年以来都特别喜欢——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具足菩提心,那么此人身体所作、口中所言、心中所想都有意义,恒时唯成善法。
你看,菩提心多么重要啊!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高僧大德,即便不是特别精通教理,也不一定像世间的寻思者那样说得头头是道,但其语言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对众生利益很大。
一切无记行为与善行虽然没有立即以现行发心摄持,但因有得而未失之发心摄持,所以属于随解脱分善。
相续中具有菩提心的人,有些无记的行为或善行,虽然没有立即以现行的菩提心摄持,但因为已经被得而未失之发心所摄持,所以属于随解脱分善。
具菩提心者成为世间应供处。如《华严经》中云:“发菩提心者乃天等一切世间之大福田。”
如果补特伽罗相续中存在菩提心,且未出现毁戒之因,不论居士还是出家人,都是世间的应供处,即便令其住于无量宫殿中,且以世间所有的财产和天人的如意宝供养之,此补特伽罗都受之无愧。值得注意的是,若不具足菩提心,肆意享用信财的因果也十分可怕。
丙三、增上善根:
余善果劣将殆尽,发心摄善不尽增,
犹如水入澄清海,良田庄稼极茂盛。
其他未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在果报成熟后马上就会灭尽,而以发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不仅不会灭尽,反而会不断增上,就像一滴水落入澄清的大海,在大海未干之前水滴不会干涸一样;又如同将种子播撒在良田中,种出的庄稼就会极为茂盛,以菩提心摄持的善根亦是如此。
哪怕是一滴水流入大海,数劫中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增长,良田里栽种一棵苗芽也会茁壮成长,发心所摄持的善法也与之相同。
发心确实很重要,如果每天都在菩提心的摄持下行持善法,那即使不太勤作,善根也会不断增长。如果只是身体上苦修,心里不重视出离心、菩提心,功德不会很大。
《弥勒请问经》中云:“弥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经数劫亦不尽,弥勒,如是为发心所摄之善法直至成就无上正等菩提之间不会耗尽;弥勒,又譬如,肥沃土壤可令任何种子茁壮成长,如是以菩提心所摄之善根亦将不断增上。”
与前面的意思一样。
此外,随福德分善如芭蕉树一样结一次果就会耗尽,但以菩提心所摄持之随解脱分善并非如此,虽然已经生出暂时、究竟的无量乐果,仍不会殆尽,反而增上,如同硕果累累的妙树。
未被菩提心摄持的随福德分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结一次果就会耗尽,而以菩提心摄持的善,就像如意树,无论结多少次果都不会耗尽,反而会增上。
《入行论》中云:“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此处引用《入行论》中的教证说明上述道理。菩提心的功德确实很大,大家好好衡量一下,看看自相续中是否具有菩提心,平时在做念诵、听法等善行前是否会以菩提心摄持。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中云:“文殊,各种妙树皆以四大所摄护而增上,文殊,如是善根若为菩提心所摄并回向遍知佛果则增上。”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又名《宝箧庄严经》,经中,佛陀对文殊菩萨说:“如同妙树被地水火风四大所摄护而增长一样,若善根以菩提心摄持,并回向遍知佛果,功德就会不断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