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9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的前八品讲的是共同加行与不共加行。共同加行讲了“暇满难得”、“寿命无常”、“轮回痛苦”和“业因果”;不共同加行讲了“皈依”“发心”等显宗的不共内容。后几品是密宗部分:第九品主要讲灌顶、生圆次第以及密乘戒;第十品抉择了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阐述了到底什么是大圆满;第十一品介绍修持方法。
无垢光尊者在第十品中,从各种角度、以各种方法抉择了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因此,第十品的内容极为殊胜。有信心的道友如果能念诵《大圆满心性休息》当然很好,如果没有时间,也最好每天默念和观修第十品的颂词,这对你的证悟会很有帮助。
抉择了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后,我们今天开始讲大圆满的修行方法,从利根、中根、钝根这三种根基的修持方法来讲。
现见诸法等性已,安住实相尤重要。
经过上一品的抉择,在彻底通达、见到或者说证悟了一切法等性、离戏的意义之后,还应该继续保任、修持,安住于所抉择的实相义中。
这很重要,我们在修持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正行之前,首先要抉择正见,如果不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也就谈不上修持大圆满。大圆满真正的修持,是建立在抉择了正见、证悟了心性的基础上的。因此,首先要认识自己心的本性,之后再继续修持。
不同的根基有不同的修行次第,利根者不必像凡夫那样勤作苦修,而钝根者则必须以最大的精进修行。
《俱舍论》中说,众生的根基之所以会有利钝之别,主要是与前世积累的善根多少有关。
最上根悟实相解,见能所修无二义,
现有基解无作心,离方觉性恒显现。
“最上根悟实相解”,上根中的最上根者,在上师通过表示或看式为其介绍心的本性时,当下证悟、解脱,再不需要其他的窍诀或修行。像布玛莫扎、恩扎布德等最上根者,他们前世就修学过密法,而且已经有所证悟,所以不需要像我们异生凡夫这样反复苦行。
“见能所修无二义”,经由上师的直指,最上根者现见了远离能修、所修的实相义——既没有能修的生圆次第,也没有所修的空性或实相,能取、所取完全消融于法界中。
“现有基解无作心”,器情世界所摄的一切法,本来解脱于觉性本地,心性自然天成,无有勤作,也没有对实相的执著。
“离方觉性恒显现”,超离时方的觉性自然现前,如同河流的相续般连续不断。
证境高深的瑜伽行者,始终安住于觉性光明中,连一刹那也不会散乱。白天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是在觉性光明中,晚上睡觉同样安住于觉性光明中,就像河流的相续一样,没有间隔。
无座间无识别法,一切自解普贤刹,
无相无量自然基,真如性中本安住,
歧途修炼增进无,断定无有得不得,
无求果位今正觉,如是瑜伽如虚空。
“无座间无识别法”,达至最高境界的瑜伽士,已经彻底斩断实执,对他来说,没有什么能修与所修,一切都是智慧的显现,因此没有出入定或者说入座与座间的区别,也无法以思维和分别念识别。
“一切自解普贤刹”,一切显现,无论是外在的相状,还是内在的分别念,都自然解脱于普贤王如来的刹土中。
“无相无量自然基”,在自然广阔的法界中,没有证相与证量的分别。
“相”指证相,在修行过程中,有时会见到好的相,有时会看见不好的相,总之会经历各种不同的相。但真正去观察时,这些证相只是分别念的假立而已,实际上了不可得;“量”指证量或境界,比如大圆满四步境界:现量法性、觉性如量、觉受增上、法性尽地。对证悟了最高境界的瑜伽士来说,没有什么证相,也没有什么证量或境界的差别。
“真如性中本安住”,瑜伽士的智慧本来就安住于实相中、安住于万法的本性中。
“歧途修炼增进无”,在这样的境界中,无有能取所取和能行所行,一切的一切都不存在,没有违缘与烦恼,没有邪道和歧途,也不必担心被分别念障碍或染污。在究竟的境界中,没有什么修炼、磨练或锻炼,也没有所谓的进步。“我刚开始修行不好,后来依靠阅读经论、反复修炼上师的窍诀,修行逐渐有了进步”,像这些都没有。
“断定无有得不得”,在究竟的境界中,决定没有得或不得。
“无求果位今正觉”,这样的最上根者已经成佛,普贤王如来的本性已经完全现前,因此不必再另求佛果。
“如是瑜伽如虚空”,像这样的瑜伽士,能取所取的一切分别念已经完全消融于法性不可思议的境界中,因此可以被称为广阔虚空瑜伽士,也就是“龙钦绕降”。
“龙钦绕降”是广界浩瀚的意思。无垢光尊者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七宝藏》中,常以“龙钦绕降”自称。
这以上讲的是最上根者的境界。可见,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其实是对上根者讲的。
这样的境界确实让人羡慕,我们现在虽然达不到,但可以从现在开始发愿,终有一天,我们也能够证悟这样的境界。
接下来讲上根中的中下根者。
中下根者精勤修,乃至我执我所执,
尚未灭于法界前,当依各种方便修。
上根中的最上根者不需要修持,那么上根中的中根和钝根需不需要修持呢?一定需要修持,如果不修,我执和烦恼永远不会消尽。虽然实相中确实是无来无去、无障无碍,但如果不修,只是嘴上说,还是不灵。
所以,中下根者一定要精进修持,乃至我执消于法界之前,都要依靠大悲心、菩提心、清净戒律、闻思修等各种方便来修持。
有些人在当上堪布、堪姆、法师,或是得到“活佛”等的名号后,被很多人恭敬,自己也觉得已经成就了,不用再修持,只要给别人讲就可以了。像这样的分别念肯定不对,只要还没有获得佛果,智慧就仍有增上的空间。无垢光尊者在这里也说,只要我执没有消尽,就必须要不断地修持,这一点非常重要。不然有些人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是佛菩萨再来,这肯定不行。
需不需要修行,就看有没有我执。大家反观自己的相续就知道需不需要修行。不说我们一般人,就连有些高僧大德显现上也有我执。只要有我执,就必须要精进修持。
别人夸你境界很高,说你是普贤王如来或文殊菩萨,你自己也觉得:“对对对,也许我真的是!我恐怕已经证悟了最高境界。”别人开玩笑说你是总统、是主席,你难道立即就成了总统或主席?不可能吧。所以,别人夸你的时候,你最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什么都相信。有些居士很尊重出家人,看你穿着出家衣服,在你面前说几句好话,说你是文殊菩萨。但你自己不应该信以为真,也不要执著。
那么,为什么在我执消尽之前都需要精进修行呢?因为只要有我执分别念,众生就会堕入三界轮回。
尤其恶念引三有,为能从中得解脱,
宣说禅定之方法,后现边解脱广慧。
“尤其恶念引三有”,贪嗔痴等恶分别念一定会将众生拽入三界轮回中。
“为能从中得解脱,宣说禅定之方法”,为了断除这样的分别念,需要依靠能让心静下来的寂止作为方便。
“后现边解脱广慧”,如此一来,便能现前显现诸法全解脱的广阔法界智。
一缘寂止压烦恼;胜观根除诸烦恼。
修行主要是修寂止和胜观:寂止压制烦恼,胜观根除烦恼。
寂止的作用是压伏烦恼,像禅宗里也有静坐,通过静坐,能将烦恼暂时压下去。但如果只有寂止,没有胜观,仍然无法断除烦恼的根本,遇到对境时照样生贪嗔痴等烦恼。所以,寂止只能压伏烦恼,而不能根除烦恼。唯有胜观能断除一切烦恼的根本。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经常强调寂止和胜观要双运,如果没有双运,只有单独的寂止或单独的胜观都不行。这一点,《入菩萨行论》的“智慧品”中也讲得很清楚。
那么,什么是寂止、什么是胜观呢?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解释方法:让心安住、分别念寂灭的境界是寂止;通达心本性的智慧为胜观。还有一种解释方法:心安住的这一分是寂止;明清的这一分是胜观。安住的这一分是“空”,了知其本性的这一分是“明”,止观双运也就是明空双运或现空双运。
《宝云经》中说,心安住为寂止,知其本性为胜观。《解深密经》中说,寂止和胜观有两种,一种由智慧中生,一种由窍诀中生。由智慧中生者:心专注十二契经的语句为寂止,证悟其义为胜观。由窍诀中生者:依靠上师或高僧大德的窍诀,了知心的本性空性是寂止,了知心的本性光明是胜观。除此以外,禅宗中也有很多寂止和胜观的解释方法。总而言之,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解释方法,心安住下来、没有任何分别念的状态是寂止;通达心本性的这一分是胜观。
接下来讲需要修持止观的理由。
上根恶念融法身,无贤劣时无需修;
中根明性双运修,贤劣妄念灭法界,
证悟双运如虚空;下根最初寻寂止,
缘法轻易得稳固,修持胜观妙观察,
内外心境现基解,故知根基尤重要。
“上根恶念融法身,无贤劣时无需修”,上根者已证悟贪嗔痴等所有分别念都是法身、都是无染智慧的本性,而没有善妙或低劣的分别,因此不必刻意修持寂止和胜观。也就是说,上根者直接认识分别念的本性是智慧,所以不用修对治。
“中根明性双运修,贤劣妄念灭法界,证悟双运如虚空”,中根者将寂止和胜观或者说显现和空性结合起来修,修一切法清晰明了的本性。如此修持,善恶的分别念将逐渐消融于法界,最后显现如虚空般现空无别的双运智慧。
“下根最初寻寂止,缘法轻易得稳固”,下根者首先修寂止,先让心静下来。等心静下来后,无论是观文殊菩萨,还是观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都会很容易观成。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说,当今时代,仅仅成就欲心一境的也寥寥无几。大部分人连让心静下来都很困难,有的只能静下来几分钟,有的甚至连几分钟都静不下来。所以,初学者首先应该通过修持寂止让自己的心得到自在,这很重要。
“修持胜观妙观察”,等心静下来后,再次第地修持胜观的妙观察智慧——既可以观心的本性,也可以观外在万事万物的本性,从而将一切显现和分别念抉择为空性。
“内外心境现基解”,内心和外境的显现本来解脱。
“故知根基尤重要”,所以应当明白不同根基的修行次第。
如果不按根基的次第修持,就算直接爬到了最高境界,也是根本不可靠的。比如一个幼儿园的学生,他连小学一年级都还没念完,就直接跳到了大学三年级。他虽然和大学生在一起听课,可是他一点基础都没有,所以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只好一直“坐飞机”。同样,如果连加行或生起次第都没有修,就直接听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也许很快就会生起邪见。因为在最高见解里,什么都没有,既没有三宝,也没有戒律,没有基础的人听了,确实容易生邪见。因此,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根基,次第地修持。
接下来讲中根止观双运的修法。
犹如水中起波浪,清晰影像动不明,
心不调顺起动念,耽著种种诸戏论,
不现心性光明智,五眼六通之星辰。
是故一缘不动摇,入定修持尤重要。
“犹如水中起波浪,清晰影像动不明”,这里首先强调的仍然是寂止的修持。如果没有寂止,心无法平静,也就很难见到实相,就像水起波浪时,水面无法显现清晰的影像一样。
“心不调顺起动念,耽著种种诸戏论,不现心性光明智,五眼六通之星辰”,同样,当自己的心被分别动念扰乱,对贪嗔痴等分别戏论生起种种执著时,也就不可能显现心性的光明智慧、生圆次第的智慧,以及五眼六通等功德。
《现观庄严论》中讲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等五眼六通的功德。如果没有寂止,五眼六通等功德很难显现;禅定修得很好的瑜伽士,可以现前神通等功德。我们很多人的心,连静下来都很困难,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的人,不说修天眼、肉眼等神通,连一个健康的眼睛都没有,看什么都模模糊糊的。
“星辰”指太阳、月亮等星宿。如果水池很清澈,星辰的影像就能够原原本本地显现在水池里。同样的道理,如果心识很平静,五眼六通等功德也就能够展现出来。
学了《俱舍论》和《现观庄严论》之后,就会知道获得神通并不容易。要想现前神通,至少需要四禅的功夫,如果连四禅都没有,基本上很难有神通。现在有些人说自己有神通,我们一般是不会相信的。
总之,只有当自己的心池足够平静、清澈时,才能显现如星辰一般的神通等功德。
“是故一缘不动摇,入定修持尤重要”,因此,首先应当制心一处,于清净的所缘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