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心性休息讲解(1995年版)·第7课
《大圆满心性休息》第十品,主要讲的就是大圆满本来清净的正见。昨天讲到了无论是以宗派分析还是以寻思观察,都无法证悟心的本性,这里主要是以中观的方式在抉择。
犹如想象虚空中,花果净水饰乐园,
尔后争论彼分类,同类以及不同类。
这句颂词以比喻说明,心的本性本来就不存在,因此,无论怎样观察,也始终得不到。
“犹如想象虚空中,花果净水饰乐园,尔后争论彼分类,同类以及不同类”,心的本性无有中边,有人却以各自的宗派观点进行衡量,这就像观想在虚空中建造了一座美丽的花园,继而观想这座花园由花朵、水果和清水所庄严,之后再辩论它的同品和违品一般。
我们知道,这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因为虚空没有能依和所依,所以没办法建立真正的花园。
这里提到了同品和违品;与其一致的是同品,与其相反的是违品。因明中专门讲过同品和违品,比如说,“柱子是无常,所作之故,如同瓶子。”柱子和瓶子都是人为制成的,像这样依靠因缘造作而成的就叫做所作。凡是所作,就一定是有为法,而有为法一定是无常的。在这个论式中,是所作,就是无常,是同品;而不是所作的,也就不是无常的,就像虚空一样,这样的特质在瓶子上不存在,在柱子上也不存在,这叫做违品。
再比如说,假如你说某个人犯了错误,或是偷了什么东西,那么你一定要有完整的理由,这个支撑你的观点的理由就是同品,与你的观点相违的则是违品。
当然,如果没学过因明,可能不太好理解。我们之前在新加坡请了一本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里面把同品和违品讲得很详细,以后有机会讲因明时再讲。
这里的意思是,以观想的空中花园作为对境,然后辩论它的同分和不同分。花园的同分是花园中有很多美丽的花。假如你说:“虚空中有花,地上有花之故。”这是不定的,地上有花,但虚空中不一定有花,像这样辩论,始终也确定不了花园的同分和不同分。同样,心的本性本来就不成立,说它是白色的也好,黄色的也好,不管怎么辩论,其实跟真正的心性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说,依靠因明的辩论不可能证悟心性,只有观修上师的窍诀才能证悟心性。
无垢清净之心性,改变垢染永不见,
修习生圆有何用?修净禅定染污已。
从最究竟了义的观点来讲,凡是有执著、有戏论的法都不合理、都不究竟,是染污,也是障碍。《入行论·智慧品》中说,对信心、大悲心等的执著也是所知障,仍然需要转化为无执著。当然,最终获得佛果时才能彻底消尽一切所知障。
“无垢清净之心性,改变垢染永不见”,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没有任何垢染,如果通过勤作来修持或以其他的方式去改变,反而会染污本来清净的心性,因而无法见到心性。
“修习生圆有何用”,从本性或者说从最究竟的角度来讲,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又有什么用呢?也没有什么用。
在抉择大圆满的见时,只需要通达心的本性即可,除此之外,其他什么修法都不需要。这样的见解非常甚深,《普作续》中也说,在究竟的大圆满见中,没有见、没有修、没有行、没有果,也没有誓言可守,等等,讲了很多见修行果不存在的道理。从最了义的角度讲,无论是生起次第,还是圆满次第,凡是有戏论、有执著的法,都是一种对心性的染污。
“修净禅定染污已”,相较于大圆满的本来清净,闭着眼睛修清净的禅定也是在染污心的本性。
或许有人说:“你说不能有执著,那没有执著的当然是明清的心了,去寻找和修持这颗明清的心是不是正确的呢?”其实这也是一种染污,因为本性中根本找不到所谓的明清的心。
大圆满的见解非常高深,你们初学者可能听得有点迷糊,但也没办法,是无垢光尊者让你们迷糊的,不是我让你们迷糊的。(众笑)
接下来讲,将心决定于如虚空般的平等性中。
本来自性净心性,无有断除与对治,
无离得故弃所缘,无二取故遣执著,
无识别性断贪执,无得不得舍希忧。
“本来自性净心性,无有断除与对治”,心性本来清净,其上既没有所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也没有能治的智慧和信心。
“也无离戏何得故,应当舍弃诸所缘”,《俱舍论》中专门讲过四果,离系果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意思是说,心性本来清净,没有需要离开的障碍和系缚,也没有可增加、可获得的智慧,因此应当舍弃一切所缘和执著。
“无离得故弃所缘,无二取故遣执著”,内没有能取的心识,外没有所取的山河大地,能所二取所摄的一切法都不存在,因此应当远离一切执著。
“无识别性断贪执”,心的本性远离世俗的言说,没有任何可识别性,因此应当断除一切贪执。
有人为了认识心的本性,不停地去寻找一个明清的东西。实际上,根本不可能找到任何东西。
“无得不得舍希忧”,从实相来讲,既没有可得的果报,也没有不得的烦恼,因此应当断除一切希忧之心。
“希”,比如希望获得解脱、希望往生清净刹土;“忧”,比如担忧自己堕入三恶趣,等等,这些其实都是了不可得的。
这以上是从最甚深、最究竟的实相来讲的。这次我就不要求你们看书了。你们愿意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像这样甚深的密法,如果你自己没有信心,就算让你看书也没有多大意义。我以前为了你们的证悟着想,所以提了很多要求,可是,如果你们自己没有证悟的决心和俱生的信心,其他人再怎么劝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所以这次你们不看书也可以。像以前的话,我会要求你们至少看15遍或3遍以上,但这次你们一遍都不看也可以,我讲的时候你们只要不说话、不影响其他人听法就可以,甚至打瞌睡也可以,但打瞌睡的时候最好不要打呼噜……反正你们看书也可以,不看也可以,睡觉也可以,不睡也可以,你们安住在平然、了然、愣然的境界中,坐也可以,不坐也可以,你们随便而行就可以。
接下来讲证悟时决定一味一体。这部分内容,讲的都是无垢光尊者自己的证悟境界,因此是《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最甚深的部分。
基无迁变之觉性,无论显现各种相,
显现当下自解脱,如水波浪法身一。
安住于自明自知、无有迁变的觉性本面时,内外的一切显现,无论是外在的山河大地,还是内心的贪嗔痴等烦恼,在显现的当下,自然无执而解脱,如同水波纹自然消融于大海一般。
“如水波浪法身一”,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位置上来讲,显现与法身是一味的,没有区别,就像水与水的波纹一般。波浪虽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显现,但实际上和大海没有区别。同样,众生正生起烦恼和执著时,实际上和本来的觉性没有区别。
这个比喻非常重要,我们每天所起的分别念,实际上就是法身。像这样的直指方法,只有宁玛派的无上大圆满里有,其他书里很少有这样的窍诀。
接着讲决定无有能见所见。
观何者时见者空,寻而不得无方境,
寻者亦无离戏论,作者不住无所作。
“观何者时见者空”,无论是观外面的虚空还是观自己心的本性,在观的当下,能观和所观本就了不可得。
“寻而不得无方境”,心的本性,既没有方向,也没有处所,无论如何寻找,也始终找不到。这里的“找不到”并不是说,东西是存在的,只是没有找到而已,而是说,能观的心识和所观的心性本身就不存在,它们既不是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身体以外的事物。
“寻者亦无离戏论”,当自心寻自心时,能寻的心识本身就不存在,戏论不存在,离戏论也不存在。
“作者不住无所作”,作者了不可得,所作同样了不可得。比如当我生起贪心时,能贪与所贪这二者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至如虚空本性中,已达尽地无退处,
今去何处亦无来,我居何处无人见。
无垢光尊者好像一边观察一边已经证悟了最高的见解,然后将这样的境界写了下来。
“至如虚空本性中,已达尽地无退处”,我已达至如清净虚空般普贤王如来的本位。如今我该去往何处?去也无处可去。我该退至何处?退也无处可退。
虽然我们可以用言说去谈论“本位”或“退回”,但从实相上来讲,这些都不存在。
“今去何处亦无来,我居何处无人见”,我已经到达了最究竟的法性尽地,无来无去,来去都不存在,我到底在什么地方?谁也见不到——大家入定一会儿。
若知本性无需他,如我断迷解脱者,
不需询问断心根,无有依处无执著,
无定无有是此者,平然悠然散一味,
无垢光现此境界,高唱证悟金刚歌。
“若知本性无需他”,如果已经通达了上述道理、证悟了心的本性,那么今生不修其他任何法都可以。
“如我断迷解脱者”,证悟了如我一般境界的瑜伽士,断除了一切烦恼和分别念而解脱。
“不需询问断心根”,从今以后再也不需要询问别人,因为已经彻底舍弃了心的根本、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无有依处无执著,无定无有是此者”,对于任何显现都无有识别与执著,所作所为也没有定准。
“平然悠然散一味”,始终处于悠然的境界,展现平等一味的密意。
这样的境界很深,我以浅显的方式给你们讲解,不然没有多大意义。
“无垢光现此境界,高唱证悟金刚歌”,无垢光尊者证悟了最高境界后,讲述了如同无垢日轮般的窍诀,并唱起了大圆满的道歌,最后已经圆满了。
接下来继续讲本来清净的正见。
奇哉道友观现境,一切无生空等性,
如镜中现种种像,皆与镜面净一体。
“奇哉道友观现境,一切无生空等性”,真稀奇!朋友们,请你们观察外境,器情世界所摄的一切法都是无生的、空性的、等性的。
“如镜中现种种像,皆与镜面净一体”,虽然镜子中显现了各种各样的影像,但实际上镜面除了清净的本性外,没有其他的影像存在。同样,心中生起的各种分别念和执著,除了自性空性以外别无他法。当我们反观自心时,自然会安住于本来面目。
内观能辨之心识,心如虚空离破立,
如云现灭虚空中,虚空幻变无二净,
自性无垢本正觉,无作自成之法性。
“内观能辨之心识,心如虚空离破立”,反观能辨别的心识,其本性也像虚空一般,远离能所二取,无破无立。
“如云现灭虚空中,虚空幻变无二净”,无云的虚空,忽然生起朵朵白云,不一会儿,这些白云又消融于虚空。同样,心性中生起的分别念,第二刹那又消融于心性。
幻变的云与虚空其实是无二的,同样,分别念与心性也是无二的。
“自性无垢本正觉,无作自成之法性”,心的本性,没有任何垢染,本来就是佛,法身自然天成,并非因缘所作。
境心无二本清净,取舍无二无破立,
外现无实内现空,一切等性离所缘。
所显现的对境与能取的心识,就像梦中的对境与心识,是本来无二的。它们本自清净,无论显现什么都非实有,因此无需取舍与破立。
犹如外境无定准,显现各种各样相,
心无依处离方性,当知自性大圆满。